《说影》是作者(解玺璋)对80年代以来中国多位重量级电影导演及其代表作的评论和访谈录的集结,同时也是对中国20年电影发展历程的一次回顾。在解玺璋的文字中,在他所描述的电影画面中,我们再一次回望,跟30年来中国的电影之路交错,重逢,跟20位最具代表性的导演的生命相遇、叠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说影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解玺璋 |
出版社 | 安徽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说影》是作者(解玺璋)对80年代以来中国多位重量级电影导演及其代表作的评论和访谈录的集结,同时也是对中国20年电影发展历程的一次回顾。在解玺璋的文字中,在他所描述的电影画面中,我们再一次回望,跟30年来中国的电影之路交错,重逢,跟20位最具代表性的导演的生命相遇、叠加。 内容推荐 我们的社会需要独立和犀利的影评人。当然,所谓客观其实很难做到,即使不为追逐名利,每个写作者都难以摆脱自己的立场和偏好,不能保证臧否的绝对公正。越是如此,那些力求公正、具有水准并保持自省的评论者,才更难能可贵。 《说影》是对80年代以来中国多位重量级电影导演及其代表作的评论和访谈录的集结,同时也是对中国20年电影发展历程的一次回顾。 《说影》由解玺璋编著。 目录 张艺谋 《红高粱》种高粱种出的“金熊”002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性与暴力及阴谋的五色拼盘011 《秋菊打官司》说法是个啥东西013 《有话好好说》张艺谋第一次“进城”015 《我的父亲母亲》审美之汤017 《一个都不能少》廉价的乐观020 《英雄》非正常英雄与非正常评论022 《十面埋伏》十面埋伏,四面楚歌024 《千里走单骑》父与子的神交027 《满城尽带黄金甲》暴发户的权力想象030 《山楂树之恋》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故事?032 《金陵十三钗》谁该做日本人的“慰问品”038 冯小刚 《没事偷着乐》没事也别偷着乐042 《甲方乙方》被时代抛弃的“顽主”045 《不见不散》“逗你玩儿”047 《没完没了》没完没了的感伤049 《一声叹息》男性视角的死胡同051 《大腕》冯氏电影的葬礼053 《手机》一部手机引发的性别战争056 《集结号》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059 《一九四二》历史叙事所以称大者062 陈凯歌 对话陈凯歌:关于电影《荆轲刺秦王》068 《荆轲刺秦王》诗化的乌托邦083 《梅兰芳》世间已无梅兰芳085 《和你在一起》重要的是感悟088 《赵氏孤儿》道德感与人性论的二律背反090 田壮壮 对话田壮壮:马帮生活的不完全记录096 《摇滚青年》失落的家园110 《茶马古道》直接抵达真实的人生境遇112 《吴清源》因观黑白愕然悟116 《小城之春》养眼与动心119 吴子牛 对话吴子牛:《国歌》诞生始末122 《国歌》田汉,30年代?90年代?127 《晚钟》“晚钟”为谁而鸣129 《天下粮仓》清官更不讲道德141 李少红 两间余一卒 ——李少红痴情问道三十年146 《橘子红了》一贯的昂贵的唯美156 《大明宫词》披着女皮的男人162 《幸福大街》不幸福的幸福大街164 王家卫 《花样年华》王家卫式的婚外情168 姜文 《太阳照常升起》太阳照常升起又如何?172 高群书 《风声》细听《风声》:谍战片还是恐怖片?176 李安 《色·戒》人性叙事的困境180 孟京辉 《像鸡毛一样飞》要诗人还是要鸡蛋?186 顾长卫 《立春》绝望中向死而生190 《孔雀》生活背后的善良与美好192 侯咏 《茉莉花开》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198 孙周 《绿茶》一杯变质的绿茶206 路学长 《卡拉是条狗》老二也是条狗210 胡玫 《雍正王朝》走不出的紫禁城214 《汉武大帝》千年老汤帝王梦216 尹力 《我的九月》“九月”的奇迹222 《云水谣》人世间,把相爱的人隔开的是什么?229 杨亚洲 《空镜子》爱情是什么?爱情就是俩人一起好好过日子234 《泥鳅也是鱼》泥鳅的确也是鱼238 王全安 《白鹿原》炸断了的半台大戏244 试读章节 <红高梁>种高梁种出的“金熊” 1 张艺谋大笑,笑得极开心。 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居然被这个与电影节同龄的中国人捧走。西柏林舆论哗然。是巧合,还是上帝的有意安排? 张艺谋比西柏林电影节晚降生了四个月。在张艺谋之前,中国人从未在这座领奖台上出现过,中国的那面印着大小五颗金星的国旗,也从未在这座电影宫殿的门前升起过。 1988年2月23曰。无论如何,这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将作为中国电影的骄傲载入史册。 中国人来了!带着华夏民族土生土长的红高梁,出现在主会场动物园宫内。它的浓郁、它的粗犷、它的淳朴、它的善良,简直令西方文明惊叹。来自全世界的上千名记者马上包围了这个来自中国西部高原的种“高梁”的人,几百架照相机、摄像机瞄准了他,闪光灯交织成五彩缤纷的礼花,纷纷飘落。张艺谋觉得,天地之间仿佛迷漫着高粱的红色粉末,弥漫着高梁酒的香气。他笑了。三十八年来,他也许从未这样开怀地笑过。就在这一瞬间,他心里一阵猛跳。后来他才明白,原来一切等待都会有结果的。这结果出现时,竟是那样神秘,又是那样自然。 领奖台上在呼唤张艺谋的名字了。评委会主席古格列莫·毕拉基先生宣布:“我现在颁发本届电影节长故事片最重要的奖……”全场鼓掌,雷鸣一般,暴雨一般。掌声中,张艺谋整整西装,走上领奖台。西装是出国前新做的,硬邦邦,穿着它极不舒服。在西柏林的那些日子里,他一直拒绝穿这套衣服。这一次,如果不是事先有人以维护国格的理由力劝,他也不会穿的。事后他说:“穿上它,我竟有些不自信似的。”而一位在西德留学的中国女学生后来也以不能容忍的态度指着张艺谋说:“你那衬衣怎么那么难看?我真想上台把你那衬衣撕了!”这时,我不知艺谋是否记起了那次拍完《黄土地》的最后一组镜头,从陕北佳县绕道太原返回北京时的情景。那一次,艺谋赤脚闯进太原,曾使晨起的太原市民瞠目,视他为赤脚大仙。而他则赤脚登车,并于当日下午,赤脚出现在北京大街上,赤脚走进北京电影洗印厂。 此时的艺谋与彼时的艺谋毕竟是同一人,西装并没有能使他脱尽憨态。他大笑着接过那尊因《红高粱》而获得的“金熊”,然后把它高高地举过头顶。金熊在他头顶上灿灿生辉。因为笑,艺谋的嘴张得特别大,眼睛几乎眯成一条线,短粗而又浓厚的眉毛拼命向眉心挤,鼻翼两侧的嘴角沟线也越发分明起来。看到他的这副尊容,我便想起莫言对他的评价:“他真像我们村里的生产队长。” 2 1951年初冬,张艺谋生于古城西安。 这里,便成了他生命坎坷的起点。 他家父辈都是军人。大伯父已随军队去了台湾;二伯父解放前夕曾想率部投向这边,不幸被国民党特务发现后杀了;其父行三,也是黄埔军校毕业生。这样一个家庭,解放以后的境遇是可以想见的。这种家庭背景,给这个刚刚学会啼哭的孩子的命运带来了阴影,他几乎是以原罪的身份来到人世间的。在人生的旅途上,他每走一步,家族的历史都像魔鬼一样缠着他。上小学、上中学、毕业插队、返城进厂,直要考进电影学院,他接受着一切审查。“文革”开始后,艺谋一家很快就妻离子散,天各一方。小弟无人照管,因病失聪,终于成了聋人。为此,他至今深感内疚,以为是他照顾不周给小弟带来了终生憾事。接着他插队三年,春种秋收,夏管冬藏,闲时便修水利,造大寨田。紧张的劳作消耗着他的生命,也锻造着他的生命。但是,他从没想过,有一天,他会扛着摄影机,去干拍电影的活儿;他更想不到,会因为一部电影,漂洋过海,从外国人手里捧回一尊“金熊”来。十年后的一个夏天,刚刚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张艺谋回到了他插过队的那个村庄,在乡亲们眼里,上了大学的艺谋现在是好了,但是他们也不会想到,艺谋拍的电影会走遍世界。他们不那么想,因为他们不知这世界有多大。 3 有人把命运比作球场上的球。 球在人们的用力扣杀下,急速地砸向地面,又高高腾起,不知去向。当时的艺谋,就像一只任人扣杀的球,一会拍向农村,一会又拍回城市,1971年他进厂当了一名辅助工。 这纯属是个力气活儿。说辅助工好听,其实就是搬搬运运,把百十斤重的原料袋扛进车间,让女娃们纺纱织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艺谋就像机器一样重复着同一个动作。渐渐地,他感到一种寂寞,一种无聊。下了班,时间是有的,但不知干什么好。有时出来打打球,也没大劲儿。就在这个时候,他弄起了业余摄影。这是个花钱的玩意儿。那时候,他缺的就是钱,每月工资只有四百零二大毛,他还有家,父亲没有工资,还有年过八旬的祖母和两个兄弟。他不能让一家子勒裤腰带省钱自己搞摄影。但是,他太希望有一台自己的照相机了。后来,他卖了血,用自己的血换回一台“海鸥”。再后来,他又陆续添置了放大机、镜头、天平、药水等等。从摄影到暗房,他都要试一试。 他有一间“暗室”,是属于他个人的,在集体宿舍他睡的那张床的下边。为了不影响同屋人休息,他在床的四周蒙上布帘子,里面装一个小灯泡,他就趴在这里边干。他就是从这里,开始了谋艺的生涯。 4 1978年,张艺谋二十七岁。 这一年,恢复高考的消息曾给整整一代人带来过希望。张艺谋选择了北京电影学院。 他是那年4月在《人民日报》上见到北京电影学院招生消息的。一篇豆腐块大小的文章,决定了艺谋后半辈子的生涯。他从此知道了,世上还有个电影学院,电影学院里还有个摄影系。他想:“我应该试一试。” 但是,好事多磨。刚刚扬起风帆的生命之船又触在“政审”这块暗礁上。张艺谋搁浅了。 “给文化部长写信!”哥儿们给张艺谋出主意,他们觉着不能埋没了人才。尽管张艺谋说他跟文化部长非亲非故,只是小地方的一个穷工人,但信他还是写了,并把作品也放在里面。后来证明,这一招英明之至。对于命运的不妥协,给命运带来了转机。P2-5 序言 我最早认识玺璋,是通过阅读他的评论文章。他的观点尖锐,目光犀利,又不故作高深,分析问题有道理、接地气,充满真知灼见,给我留下很深印象,因此就记住了这个名字。 从1986年的《老井》到2011年的《金陵十三钗》,其间二十七年的漫长跨度,玺璋的评论始终审视着我的电影,犀利的目光贯穿我从影以来的整个历史。从这个角度讲,解玺璋真可以算作是老朋友了。他说真话、说实话,始终坚持独立的价值判断,执著不懈,掷地有声,保护着评论的高质量,使我对这位陌生的老朋友保持着由衷的尊重和敬意。 今天的中国,即将成为世界上的最大消费市场。中国的电影产业也在飞速发展,但究其创作水准,还要漫长的道路要走。我们不仅缺好作品,也缺少独立而有质量的评论。许多有水平的评论者不屑于把时间浪费在影评上,认为那是娱乐圈的是是非非;还有些所谓的影评人被制片公司或集团拉拢,成为收买下的宣传工具。因利益而摇旗呐喊,这本身就是学术和评论上的腐败。 社会焦点经常在声讨祸国殃民的贪官,其实文化观念上的清洁同样重要,甚至是更为重要。它涉及到价值观的维护和文化的未来。水军或者网络暴力,使电影圈具有表面的热闹,但加剧了标准的混乱,到最后变得成王败寇,只以票房论英雄。中国电影迫切需要建立良好的评论体系,否则,价值观的缺损会进入恶性循环。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重重,“良好的评论体系”需要漫长的时间去一步步建立,还不知道结果如何,所以许多事情只能先从个人做起——这就是玺璋体现出来的价值。 我们的社会需要独立和犀利的影评人。 当然,所谓客观其实很难做到,即使不为追逐名利,每个写作者都难以摆脱自己的立场和偏好,不能保证臧否得绝对公正。越是如此,那些力求公正、具有水准并保持自省的评论者,才越难能可贵,时代特别需要解玺璋这样的“独行侠”,需要他们的独立与勇气,需要他们的提醒与鞭策。 玺璋要出书,让我写几句话,我欣然从命,也借此感谢玺璋多年来的关注与批评,感谢他的鼓励,感谢他那些让我陷入思考的文字。从这些文字中,我可以感觉出他是个心地善良的人,是具有社会良知和责任的知识分子。 修辞立其诚,文字之所以忠直,是他首先把文字当作照见自己内心的镜子,有一种情操上的自律,才能我手写我心,进而直指人心吧。 书评(媒体评论) 他说真话、说实话,始终坚持独立的价值判断,执着不懈,掷地有声,保护着评论的高质量,我对这位陌生的老朋友保持着由衷的尊重和敬意。 ——张艺谋 敬佩玺璋的学识,喜欢玺璋的文字,是从看他影评开始的。 ——田壮壮 读解玺璋的影评如同看自己和同辈人从影30年的足迹。在我们身旁有很多默默无闻,同样关注中国电影命运的人。他们是陪伴和支持着我们的同路人;他们是我们的精神支柱。他们用锐利的眼光,犀利的语言,智慧的思想鞭策我们,引导着时代的文化趋势。不论是鼓励还是批评,他们都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指导着我们坚强地前行。 ——李少红 解玺璋先生是文化学者,不仅仅是影评人。他的影评是对电影的社会化解读,涵盖并超越了电影技术。 ——高群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