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道是财新团队的“拳头产品”,而作者赵何娟素以调查报道见长。
她兼具一名调查性记者的多种品质和素养:她初学哲学,总是在追问世界的本真面目;她崇尚正义,疾恶如仇;她性情刚烈,有股不达目标不罢休的劲头。她的笔下,有娃哈哈与达能之争,有“邵氏弃儿”的血泪,也有中国企业走进非洲的不适与冲突。这本《天下有贼》则聚焦中移动窝案。它超越了习见的黑幕爆料之作,笔锋直指“国企病”。论题重大,思考深入,表达清晰,理性与激情难得地交织在一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天下有贼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赵何娟 |
出版社 | 南方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调查报道是财新团队的“拳头产品”,而作者赵何娟素以调查报道见长。 她兼具一名调查性记者的多种品质和素养:她初学哲学,总是在追问世界的本真面目;她崇尚正义,疾恶如仇;她性情刚烈,有股不达目标不罢休的劲头。她的笔下,有娃哈哈与达能之争,有“邵氏弃儿”的血泪,也有中国企业走进非洲的不适与冲突。这本《天下有贼》则聚焦中移动窝案。它超越了习见的黑幕爆料之作,笔锋直指“国企病”。论题重大,思考深入,表达清晰,理性与激情难得地交织在一起。 内容推荐 《天下有贼》由财新《新世纪》周刊对张春江、李华等为首的中移动腐败窝案的系列独家和深度报道为基础创作而成,包含《张春江案由来》、《电信隐形人》、《寄生中移动》、《中移动利益链》等重磅报道,集合了数百页的司法案卷文件、公司内部材料,对案件的起因、调查过程和涉案人的犯罪细节等做了深入、客观的讲述。 《天下有贼》由赵何娟所著。 目录 自序 序一 序二 前言 有艺人有唱片算什么,你有KPI 吗 上篇 隐秘交易 第一章 东窗事发 山雨欲来风满楼 张春江案的一堆线头 “挣的钱等两人老了一起花” 网通往事 李向东出逃 “音乐教父” 无线音乐基地蒙羞 模式之争 眼花缭乱的影子公司 第二章 上千亿的诱惑 探访李华家 陨落的骄傲 施万中与西门子的500 万美元 爱立信的百亿生意 “老谢”们 采购黑幕 朗讯旧案 尴尬的华为 一次典型的招标与评标 本期主要新增技术要求 第三章 隐形超人 监狱里的来电 顺藤摸瓜 收藏家张皓 张春江的影子 从杨旭霞到杨蕊宁 傍上李华 张锐、谭春陵与李心泽 下篇 大变局 第四章 李跃当家 上位 重新定义合作伙伴 彻底砍断KPI 去王建宙化 第五章 墙里墙外 震动互联网 一个人与一个时代 转折 迅捷英翔与创艺和弦 交错复杂的非典型套现 联动优势的优势 第六章 那些惊恐的牛逼寄生虫 抢钱 无线天利上市路断 神州泰岳奇迹难再 网秦不简单 迷茫的12580 第七章 一个小SP的非正常死亡 “二代”创业 求援移动 变故与冲突 清算 残局 第八章 成都娱音之死 为什么牛 蹊跷股改 谋求上市 戛然而止 神秘接替者 第九章 重新思考卓望模式 卓望试验 神秘股东杨希 139 之败 去留SP 第十章 向左走,向右走 树欲静而风不止 政治挂帅 附录一 附录二 中国移动九大基地 后记 致谢 试读章节 山雨欲来风满楼 “喂,最近怎么样,有新消息没有?”“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小谢啊?啊?不在啊?” “什么?老谢已经进去了?” “×总出来了,陈总又进去了。” “老王啊,那个,我最近要出去啊,你什么打算?” 肖辰(化名)每天都紧张地打探着各方面的消息,终于忍不住,他还是出国了。避避风头,风声太紧。其实躲到了国外,也没什么事,每日在透明的屋顶下游泳,让孩子先习惯国外的环境,在他看来,将来为了孩子的教育,一定得送儿子出去读书,今天拼了命地挣钱,都是为了儿子。 肖辰刚年过四十,正属于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之前下了些工夫,在四川移动几个项目中分得一杯羹。他知道自己不干净,但是如果完全干净就别想做生意,他那点小钱其实在移动大鳄们的眼里也实在不算什么。中国移动是什么地方?连省级公司大大小小任何项目都有人抢,不花点敲门砖,那些处长看都不看你一眼。“每个人要是真查到了,多少都能查出问题,就看查不查、往哪个方向查了。” 2010年的夏天,对每一个像肖辰这样与四川移动大小老总发生过交易的商人来说,都是难熬又格外闷热的一季。6月底,时任四川移动总经理的李华被“双规”,这个从四川移动成立起就一直雄踞“一把手”的大个子男人倒下了,不是因为旧疾糖尿病,而是因为旧患——腐败。 中国移动自2000年正式挂牌成立起就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十年,并迅速赶超中国电信,成为中国第一大电信运营商。一个处于西部省份的四JlI移动长年能成为中国移动中国版图的前五强,其经济地位不言而喻,曾在其中分得一杯羹的人很多都在紧张打探,想知道调查组的这张网到底铺得多大。 “你说,他们会继续往哪个方向查?是采购,是项目工程,还是增值服务?……你说他们的目标,是要把谁搞下来?是为了往上面查,还是就在底下地方上端个窝案算了?”肖辰即便在国外仍不忘往国内四处打听最新的进展,以判断自己何时回国。 那时,没有人敢担保绝不会查到自己身上,包括四川移动每一个大小老总。李华案发并不突然,早在当年3月,时任四川移动无线音乐基地总经理的李向东携巨款潜逃国外,李华无论是担负领导责任,还是连带延伸调查责任都躲不过去。 但直到李向东突然消失,人们才恍然大悟:这个人太聪明,妻儿早已移民加拿大,自己一闻到味不对就走了。当时,李华也不是没有意识到手下突然出逃可能给自己带来的危险,但他还是嘴硬地对我们说,那是李向东的个人问题,包括他在内的四川移动其他负责人都没事。 李向东一逃,就没人出得去了,他用一个人的“逃离”封死了所有其他人的可逃之路。审计署、中纪委纷纷开始派驻四川移动展开调查。 关于李向东携数亿巨款潜逃的各种传闻甚嚣尘上,没有人敢相信,区区一个省级公司的处级干部能如此有钱。但后来,连续两个多月,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外界突然变得平静了,看似平静的背后人人都在猜测其后的波涛汹涌,犹如海啸将来前的寂静海面,静得让人胆战。 该来的还是要来的,三个月后,李华落马,像肖辰一样胆小的商人都躲了起来,虽然还是有人没有躲过去。但整个事件焦点从张春江转向四川移动显得有些突然,因为此前关于中国移动的一切问题和迹象,都指向张春江和他的那摊烂账。李向东为什么要逃?李华到底是因为谁深度卷入?张春江案究竟与四川移动有何关联?这一切在当时都是待解之谜。 2010年3月我们在财新网上第一个报道了李向东出逃的消息,6月底又第一个报道了李华被“双规”的消息。正在张春江案走入死胡同的时候,全国媒体开始有了新的关注点,但谁也没有想到,后来,从中国移动自身的整顿到整个SP行业,这场震动如此之大。 整个事件的源头,还必须从张春江说起。 张春江案的一堆线头 2009年12月2日,北京。 寒冬已至,北方已是冰天雪地。那天,河北沧县人民检察院几名工作人员“跨省”来到北京,突然调查了一个男人的豪宅,进行了地毯式搜查。办案人员没有放过任何一个角落,哪怕是一张纸片。 这个男人的家装修豪华,收拾得井井有条。对于办案的工作人员来说,搜查并不困难。很快,集中在书桌、保险柜等处的文件、物品都被一一搜出来,并被照相留证。 最终,调查组带走的搜查结果,包括整整两麻袋的文件材料。这些文件材料中,张春江和他的前妻姬蓉的借款单据、还款记录赫然在目,还有装有为张春江取款及缴纳房款凭证的信封、香港渣打银行对账单、汇款通知书等。办案人员没有想到,取证如此轻而易举,这家男主人将跟张春江有关的打款、还款记录,以及相关凭证早已全部整理得整整齐齐,每一笔记录都极为详细。 这个豪宅的男主人名叫宋世存。 在宋世存豪宅的隔壁,正是另一套一直由张春江居住,却临时突击改回宋世存名下的豪宅。这两人同为北邮同学,从大学同班到隔壁邻居,行事谨慎的张春江最终彻底栽在了他同学的盛情和“细心”之下。不过,也许宋世存不这么认为,因为,可能有一张更大的网早已在等着张春江,与他相关联的人都会被一网打尽。不管怎样,张春江欲盖弥彰之举最终仍未保住他。 2009年冬,外界正乐滋滋地疯传,年满六十的中国移动集团总裁王建宙将由张春江正式接班。2008年中国电信业第三次重组,张春江由网通调任中国移动,任中国移动集团公司新任党组书记、副总经理。那时,就已经有各种传言,认为年仅50岁的张春江将成为即将退休的王建宙的接班人的不二人选。 官至副部级的张春江生于1958年,籍贯山东烟台,1982年从北京邮电大学载波系毕业。其同学大多在电信行业发展,北邮载波系学生遍布电信行业,名噪一时,张春江是其中的佼佼者,对外也一直是一个电信业官场和企业都少年得志的精英形象。 2009年12月26日,“中国移动集团党组书记、副总经理张春江因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调查”,该消息在新华网上一发布即震惊全国,此案也成为近三十年来,中国电信系统的最大腐败案。 另一个外界可能并不知道的细节是,2009年底,审计署太原审计办牵头武汉办等四五家特派办正对中国网通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然而,太原办协调并不顺利,审计也没什么结果,正当他们准备撤场时,张春江突然向检察院交代了。这一下让审计署变得极为被动,那些审计师暗自庆幸,幸好没撤,这要是撤了,必然要被追究失察责任了。P8-11 序言 两年多来,财新《新世纪》周刊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中移动腐败窝案的重磅报道,从第一篇《张春江案由来》,到后来的《李向东地下王国》和奠定该领域核心影响力的封面报道《电信隐形人》,再到今年以来的封面《寄生中移动》和特别报道《中移动SP利益链》等等,这一系列独家和领先于同行的报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奠定了本书的基础。 至今记忆犹新的是,《电信隐形人》的初稿交晓冰后,晓冰一边编一边打电话给我说“每句话都是干货,舍不得删啊”。第一次听到要求严格的编辑如此感叹,那是对我莫大的鼓励。 发表之后,我们都觉得事情并没有完,张春江和张锐的案子才刚开始,仍有很多细节没有搞清楚,我们决定继续深挖下去,后来又有一系列报道出炉。之后的每一次报道,从独家到深度,基本占据了行业领先地位,但也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包括一些同事都不再具有最初的关注热情。这也是新闻本身“易碎”和“易旧”的残酷性。 2011年初的一天,一位骨灰级的中国互联网人,也是我们多年的好朋友似乎都有点厌倦了。某次采访中,他突然说“何娟,你别老盯着中移动案子那点事了,烦不烦啊”。大多数时候这个业内大腕都是在鼓励我,甚至他还会说“你在博客中那么写采访随笔挺好的,坚持多写点”。 他对中移动系列报道不再感冒,在我看来是一种提醒,肯定是自己做得还不够好。因为我本来是希望通过案子,把电信领域更深层次的错综复杂的利益寻租问题挖得更透彻更清晰,而非简单地就案子报案子。但记者总是背负着截稿期的压力,新闻也总是转瞬即逝。我们并不总能达到理想的预期,所以新闻报道从来都是遗憾的作品。我坚信在这个才刚刚露出线头的大选题里还有很多“大鱼”可挖,只是我们做得还不够。我继续一头扎了进去。 直到《中移动sP利益链》发表后,那位业内大腕也大赞,并接着鼓励我继续围绕电信领域多写几篇角度新颖、认识到位、事实丰富的文章。我松了一口气,如果连看腻了中移动那点事的他,都觉得写到位了,应该是不枉此努力了。 其实《中移动sP利益链》的整个采访过程,是我受批评最多的一次。这个选题做了很长时间,由于涉及的问题时间跨度太大(历经十年),需要梳理的故事太杂太细,有的问题表述若一知半解,都会被编辑打回来,一问再问,一改再改。 此轮从2010年初至今的反腐风暴中,已有超过11名中移动高管涉案,其中至少4名中移动高管,张春江、施万中、李华、沈长富已被判以死缓,而这还仅仅只是系列窝案审判的开始,这使得此次风暴无论从外在对全行业的影响,还是内在对中国最大的运营商、最挣钱的国企,涉案高层人数、范围及刑罚力度都前所未有。 之后,为了让好的新闻不碎,让好的故事不旧,我萌生了把近两年来的持续报道、台前幕后的故事,包括因各种原因无法发表的很多故事和材料以图书的形式出版的念头,这一想法得到了我所在媒体的全力支持。 从系列报道到这本书,集合了两年来难以计数的采访素材,包括多份独家采访录音、照片,数百页的司法案卷文件、公司内部材料,凝结了我和我的多位同事近两年的心血。在调查过程中,每个人都给予了我很大帮助。 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优秀的调查报道永远是团队合作的产物,个人英雄主义式的调查记者时代正在远去,这不是单个人采访和突破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复杂的大时代,个人视野和认识的局限,知识的局限。 做中移动报道过程中,搭档于宁和编辑王晓冰等都是我的求助对象。于宁做调查报道多年,跨越金融、产业诸多领域,经验丰富。每次让于宁帮我问点什么,她都会不遗余力地帮忙。在采访过程中,编辑也给了我很多鼓励。我每次一有新的线索或者采访收获就立马想第一时间给晓冰打电话,讨论下一步,晓冰不厌其烦地帮我分析,这几乎都已经形成了工作习惯。 有一次,老公在旁边听我和晓冰煲电话粥,实在忍不住了,说“你们是开侦探社的吧,搞得跟破案一样”。 我笑了,可不就是吗? 然而,这本书除了像侦探小说一样,讲一部有些跌宕起伏的内幕交易和反腐故事,我究竟想告诉读者什么?对这个问题我想了整整两天都无法动笔写下一个字。在我的脑海里,这其实也是一部长达十余年的中国电信业,尤其是移动通讯发展史,几乎最近十年该领域所有的重大事件,你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因为利益之源与内幕交易往往都躲藏在历史的阴影里。 书名最后确定为《天下有贼》,并以“The Invisible Thief”为英文名,就是想告诉读者,今天,当在手机用户已近10亿,电信服务无处不在,早已成为你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的今天,被垄断却又缺乏有效监督的权力,一旦进入灰色交易之中,随时可从每一个用户钱包里攫取不正当利益的无形之手,也已无处不在。 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教授曾对当下中国的市场化现状评论说,半管制半市场是中国各级领导最高兴最喜欢的了。因为管制可以设租,市场可以变现。全管制无法变现,全市场无法设租,都不爽。用许小年的话来形容垄断电信领域的半市场化再恰当不过,而此书正可成为一部完整的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下,权力与资本媾和的典型案例。 中国移动研究院的陈志刚对电信行业的游戏真相也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描述:“中国电信业之游戏,很多人误以为是三国志,实际上大错特错;其实这个游戏是一场中国特有的四人麻将,不过坐庄的永远是三家的主子;卖力的表现市场化,本质的垄断化;卖力的降价,大把的国资增值;卖力的要求公平,本质的各自独大;卖力的重组,本质的人事调动;装的是轮流坐庄,一不高兴就推倒重来!” 是的,我写这本书,就是想告诉读者这样一个时代大故事,用最严谨翔实的调查和尽量生动的描述,来还原这样一段惊心动魄,又匪夷所思的历史。 后记 写完全书的最后一章,已是凌晨5点。原本蒙咙的双眼却变得越来越精神。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书中的场景反复浮现,突然有点舍不得搁笔。各种回忆就像脱缰的野马,一股脑儿地奔涌上来。 曾经做过兼职书本翻译,之后才知道翻译一篇文章与翻译整本书的天壤之别。第一次写书,也终于体会了与平日写单篇大幅报道的不同,什么叫死去话来,眼眶不止一次地湿润。 从2011年9月第一次递交初稿,到多次修改,最终通过层层审查,终于能进入出版流程,已过去数月,这个等待的过程中,电信运营商们仍继续着像过山车一样惊心动魄的故事。运营商3G争夺战、苹果争夺战、高管大调整、中国移动被中央九大常委批示整顿、中国移动排名第一的副总经理鲁向东落马…… 我的报道与写作没有停止,思考也从未停止。其实,论国企中的运营效率,相比石油、电力、金融、广电等垄断领域,这些年来,电信应该算是最接近市场的垄断领域了,也的确如很多电信从业者所抱怨的“至少我们是不断降价,而不是不断涨价的企业”,然而,他们却被冲到了曝光“腐败”的前沿。 相比其他国企,即便是其他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都可以说算得上优等生,尽管这种优等生也仅仅只是在中国“猴子称霸王”的垄断保护之中。 然而,他们冤吗?这恐怕也不是一句简单的话可以概括之,但这本书是志在提供可留与历史反思的翔实解读。 一次参与SP人士的一个聚会,大家就像找到了一个垃圾桶一样向我大倒苦水,有人骂完移动骂联通,“移动的人要钱,他还实实在在是在办些事,还算好的了,联通的一些人明着要钱还不给你办事”。他的话也许有些情绪化,但是中国联通的管理效率长期远远不如中国移动也是业界共识。 差不多四年前,第一次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堡街头看到中国移动的宣传牌,是在一家中餐馆里,我还有些惊喜,后得知他们在当地即便非常之便宜,用价格优势吸引了一批用户,仍做得很差,用户忠诚度也很低,仍然严重亏损,一些中国人在那里有些愤愤不平,“为什么在中国收高价手机费,挣中国人的钱,却到巴基斯坦去补贴巴基斯坦人民?”在巴基斯坦打回国内的国际长途费,比在中国的国内长途还要便宜。 2011年春,我做完中国移动这一在海外唯一的一笔收购,即巴基斯坦ZONG项目的采访追踪,才真正理解到,中国运营商要想如中移动董事长王建宙期望的那样成为国际化,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目前还有如痴人说梦,这几乎为现有体制所决定。2012年,正在经历整顿风暴,更加强调“政治挂帅”的中移动,这一目标也变得更加遥远。 但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业务的发展,固守池城,即便是处于垄断优势中的运营商,不进则退也已是大势所趋。 商业和财经报道在很多人看来可能很枯燥,要了解企业和市场,每天要跟很多数字打交道,要分析财报,要分析趋势,还要像侦探一样探析真相,但我却越来越觉得有趣。站在企业之外看企业和商业社会运作的规律和灵魂,也许会被有些人批评,“不处其中,难解其难,不甚了解,所以浅薄”,但在我自己的经历看来,却越来越变成一种独立姿态的“要识庐山真面目,必须站在高山外”的相对超脱。我也开始喜欢用调查的方式肢解一切商业报道,哪怕是很普通的商业事件。 同时也不能否认,媒体的运营,职业新闻的操作,本身也已经成为商业社会的一部分。商业社会的。每一部分,无疑都被金钱、体制、政治、教育等等紧密地裹挟,要理解这个商业社会,就必须了解这些复杂性。 2010年5月,我到瑞士参加全球调查记者大会,在会上还作了一个发言,介绍在中国做调查报道的经验。其他国家的同行者除了对中国新闻环境充满好奇,也都很吃惊,来自中国的调查记者如此年轻。 参加大会的调查记者年龄最大的已有68岁,其实这不完全是他们秉持的某种理想,而是他们真的将此作为终身职业。一个职业记者跟一个职业运动员没什么区别,不同的是,职业记者退休之后,仍然可以想干就干。 当时,想着自己身边同行同事不断上演逃离,财经记者为自己创作了各种自嘲的段子,因体制与商业的困惑,时刻伴随着职业生涯,我就很感慨。中国是否也能有这样一个平台,能够鼓励,甚至养着这样一群愿意坚持职业调查的记者或者作者,一直到他们老去。 若干年前,我开始因为连续几篇揭露性调查报道,被前东家所在地宣传主管部门多次点名批评。后来我终于被“冷藏”了,手足无措的我在家连续哭了一星期,直到舒立向我伸出了橄榄枝。到现在,对舒立、过去的财经,对今天的财新,我一直存有一种知遇的感恩。我也对中国媒体行业的复杂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这个团队里,我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笔耕不辍,也越来越明白“职业记者”身上真正沉甸甸的责任。 调查记者,仅有勇气和正义感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所谓的资源积累也是不够的,尤其对财经类调查记者来说,更重要的是耐得住长期寂寞,我们没有社会类调查那么大的轰动效应,没有那么多光环,没有那么快能迅速随着社会热点转移而不断出成绩,却需要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和积累,需要更多的案头工夫,还需要对复杂的政治、法律、金融、行业性问题的持续学习。 复杂的商业社会,常常没有简单的是非、黑白判断,只有更为错综的历史和金钱渗透到毛孔的利益与交易。这也是两年来,我跟踪调查电信黑幕和写下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我不时被问到“为什么像张春江、鲁向东、李华这些出事的,都是国企能人”? 一个对中国行业现状非常了解的外资高管在与我闲聊时感叹:“如果在国外,在十年里把一个运营商搞这么大,全是亿万富翁了,需要贪吗?体制里面,也就没哈好说的。” 是啊,这些都是为什么呢?我试图用这本书里大量的事实与故事来回答这个复杂的问题。如果能让读者从中对行业,对中国的认识有所加深,我想就已经是对我的鼓励。 书肯定不会是尽善尽美的,也许多年后我再重新写就中国垄断行业这点事,中国又有了新的变化。记录下今天发生的这一切,也许仅仅是我作为一名记者给历史一些交代的心愿,但我的写作和思考不会因为这本书而中止。, 其实,职业的成就感也是这样逐渐累积的。四年前,曾做过一个不那么大的上市公司的调查——《宏盛科技出口骗局》,一个关于自诩为云南王龙云后人的人的非典型故事,牵涉了中国最大的进出口担保公司。报道作出后上海证监局稽查局领导要找我谈话,我颤巍巍地去了,意想不到的是,他们是希望我能配合他们的调查,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我们所报道的核心信息,但报道又不能作为有法律效应的直接证据。征得单位同意,我把相关证据一并提交,他们也掌握了可公开的证据渠道。那也是一个与多位同事合作的报道。 一年多之后该案开庭,怀孕快九个月的我挺着大肚子坚持去听了庭审,在人群中抢到了旁听证,看着那些证据出现在法庭上。来自上海证监局的旁听者一眼就认出了我,并说了声谢谢。我有点感动,不是别的,只是觉得这份辛苦的职业虽然不会给我带来太多物质财富和权力,但给我带来了太多的快乐,以及活着的价值归属感。 2012年12月 哥伦比亚大学 美国纽约 书评(媒体评论) 调查报道是财新团队的“拳头产品”,而何娟素以调查报道见长。 她兼具一名调查性记者的多种品质和素养:她初学哲学,总是在追问世界的本真面目;她崇尚正义,疾恶如仇;她性情刚烈,有股不达目标不罢休的劲头。她的笔下,有娃哈哈与达能之争,有“邵氏弃儿”的血泪,也有中国企业走进非洲的不适与冲突。这本新著则聚焦中移动窝案。它超越了习见的黑幕爆料之作,笔锋直指“国企病”。论题重大,思考深入,表达清晰,理性与激情难得地交织在一起。 ——财新传媒总发行人兼总编辑 胡舒立 本书中所提到的这一系列案件,牵涉到的人数之多,其间的人际裙带关系之复杂不难想见。要调查事件的真相,必须要进行持续地跟踪调查,只有这样才能使调查性报道起到“拔出萝卜带出泥”的效果。通过本书的出版,相信读者会从书中进一步了解到,何娟女士在从事调查性报道当中,写作思维是多么清晰,证据掌握是多么严谨。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教授,法学博士 展江 本书报道的贪腐大案以及坊间流传的种种故事都揭示出国有垄断企业必然存在以权谋私,权力寻租,利益交换和假公济私等丑恶现象,而且不可能只是个例。采购、工程和外包是电信业产生腐败的沃土,无论哪一级干部,只要权力在手,做起手脚来必然防不胜防。对外合作中的乱点鸳鸯谱是电信业最为人诟病的贪腐手段,每个电信企业外围都聚拢着一大帮利益相关公司。 ——雅虎中国前CEO,知名互联网评论人 谢文 赵何娟的这本书是一个专业调查记者的心血之作。它用大量的事实证明了一个道理:在垄断的体制保护下,无法孕育出真正的市场化企业。过去十年中国移动通讯产业增长迅猛,但也给权力留下了巨大寻租空间。我们必须行动起来,避免它们吞噬所有积极向上的力量。 ——NTA创新传播机构创始人,原《创业家》杂志主编 申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