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知荣明耻,弃恶扬善,弘扬民族主旋律的好书;
这是一本使中国文化从“象牙塔”走向“十字街头”的好书,通俗易流行;
本书不仅选择了大量古代圣贤智士的典故,而且精选了现代名人的案例。
本书阐述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包容的理念。
本书主要是为那些渴望成功的青年朋友而写的,书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先做人,后做事”。成功的基础上做人,一个不会做人的人,是无法走向成功的。所谓“做人”,主要是修炼做人的品德。本书以贤文警句为题,阐述做人之道,涉及中国古今诸多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和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对这一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讲座的话题做了个人的分析,希望能对读者朋友有所裨益,帮助大家开启做人的思路。
《品贤文谈做人》是叶建华继《贤文与股市》之后的又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力作。由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本书以知荣明耻,弃恶扬善为主旋律,从做人要讲仁爱、礼仪、诚信、忍让、宽容、孝心、节俭等24个方面阐述做人之道。令各界读者从中受益。
本书主要是为那些渴望成功的青年朋友而写的,书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先做人,后做事”。成功的基础上做人,一个不会做人的人,是无法走向成功的。所谓“做人”,主要是修炼做人的品德。本书以贤文警句为题,阐述做人之道,涉及中国古今诸多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和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对这一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讲座的话题做了个人的分析,希望能对读者朋友有所裨益,帮助大家开启做人的思路。
序一
序二
自序
一 爱人者,人恒爱;敬人者,人恒敬——做人要有仁爱之心
汉文帝崇尚仁爱
唐太宗仁爱治国
疏广散财播仁爱
乔致庸利从仁爱来
丛飞爱心撼中国
救人一命荣华一生
讲究仁爱才算真成功
二 好义固为人所钦,贪利乃为鬼所笑——做人要好义
“好义”乃中华民族传统
王允义除董卓
关羽封金挂印辞曹营
洪战辉嫩肩抚养义妹
重情义为战友守墓一生
谨防走入好义误区
三 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做人要讲究礼节
刘邦纳谏定礼制
晏子以身讽无礼
礼貌比知识更重要
无礼到处碰壁
四 人而无信,百事皆虚——做人要讲诚信
诚信是做人的品德
诚信是从政的法宝
诚信是经商之本
诚信推动社会进步
诚信文化走向世界
五 孝悌为先务,本立而道生——做人要有孝心
孝行天下,为人之本
弘扬孝道,重在身教
驰骋职场,需要孝道
成就事业,孝的高层境界
为母捐肾,孝感中国
孝敬长辈,必尽义务
六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做人要节俭
注重节俭,顺应自然
率先垂范,形成风气
竹头木屑,有大用场
晏子崇俭,誉载千古
夸奢斗富,必遭败亡
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节俭美德,始于习惯
七 汝唯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唯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做人要谦虚
孔老夫子谦虚处事
范仲淹拜一字之师
冯异功高不自夸
杨修逞能丧性命
自恃才高,博士闹笑话
八 国有贤臣安社稷,家无逆子恼爹娘——做人要讲伦理
违背伦理必遭祸殃
花季少女变成恶魔
企业经营也讲伦理
九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做人要善良
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害人为始,害己告终
善积阴德,惠及子孙
请君入瓮,终遭恶报
善良经商,生意兴隆
十 有容德乃大,无欲心自闲——做人要宽容
曹操焚信,凝聚人气
楚庄王宽容待人建霸业
以德报怨,受人尊敬
柳传志宽容对手
宽容他人,放松心态
十一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做人要忍让
圣者善忍,天下莫争
相如忍让,廉颇请罪
张良忍让成帝王之师
项羽不忍,乌江自刎
刘备不忍,蜀汉早亡
忍让治家,九世同堂
忍让行事,邻里和睦
齐祖不忍,英名受损
懂得忍让,避免受伤
看似柔弱,实胜刚强
坚忍心灵,排难前行
十二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做人要学会感恩
鲍叔荐贤,管仲报恩
孔明感恩报后主
欧阳修感恩成家训
金钱难买感恩心
施惠感恩传佳话
十三 仕宦芳规清慎勤,饮食要诀缓暖软——做人要清廉
但留清白在人间
财是怨府,贪为祸胎
清廉玉儒,为民表率
贪他一斗米,失却半年粮
贪多不成,反误性命
十四 志从肥甘丧,心以淡泊明——做人要淡泊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君子之交,淡淡如水
心静志明,难题易解
不知放弃,执迷不悟
丢掉最好,会有更好
十五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做人要慎独
慎独美德,中外崇尚
不受人鱼,可长吃鱼
日勤三省,夜惕四知
种上庄稼,消除杂草
注重修养,实践慎独
十六 若争小可,便失大道——做人要顾全大局
顾全大局,李广留名
不识大局,关羽丧命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贪图小利,丧失大节
识得大体,方成大事
十七 儿孙胜于我,要钱做甚么;儿孙不如我,要钱做甚么——做人要讲奉献
追求人生,乐于奉献
不求回报,美名传扬
先有付出,后有收获
蹬车助学,光耀神州
十八 一正压百邪,少见必多怪——做人要有原则
斩宠立威,令行禁止
坚持原则,依法量刑
不畏权势,严格执法
一身正气,丰碑长存
十九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做人要勇于接受批评
可造之才,值得批评
刘邦纳谏,赢得民心
有容乃大,诸葛认错
从谏如流,贞观之治
廿十 倚势凌人,势败人凌我;穷巷追狗,巷穷狗咬人——得理也要让人
宽厚大德,齐宽让牛
王旦主政,与人为善
手下留情,乔致庸解怨
无错也赔偿,创业有良方
给人台阶下,赢得顾客心
廿一 吃得亏,坐一堆;要得好,大做小——做人要吃得亏
代人受过,百姓爱戴
吃亏是福,贪利是祸
想占便宜,反遭祸殃
廿二 居功不傲,知荣守辱——做人要居功不傲
功成而弗居,做人大智慧
居功不自傲,魏绛受重用
范蠡激流勇退,隐姓埋名成商圣
韩信功高盖主,不知进退祸相随
低调做人,邴吉得善终
曾国藩盛时作退,自折羽翼保全功名
廿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做人要遵纪守法
周亚夫执纪如山
曹操割发代首
柳传志迟到罚站
门卫认证不认人
和谐社会要有规矩
廿四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做人要爱国
屈原爱国,流芳百世
苏武牧羊,心怀汉室
艰难险阻,难挡报国之志
大海不捐细流,儿女回国效力
中华复兴,儿女有责
附录 《增广贤文》简介及原文
后记
“爱人者,人恒爱;敬人者,人恒敬。”这句贤文意指一个人只有真诚地关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永恒的爱;一个人只有真诚地尊敬别人,才能得到别人永恒的尊敬。相反,如果一个人不爱别人,那么也不会得到别人的爱;如果一个人不尊敬别人,那么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尊敬。爱与敬是双向的,没有播种就不会有收获。因此这句贤文启迪我们,做人要有仁爱之心,正像一首歌词所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关于仁爱的格言警句,《增广贤文》中还有不少,如:
这些贤文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做人要讲仁爱的道理。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对仁爱做出过深刻的论述,曾大力宣扬“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儒家思想长期占据我国历史的统治地位,仁爱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仁爱思想被历代贤哲智士不断弘扬光大。仁爱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基础。仁爱讲究奉献,不求索取;仁爱提倡扶危济困,尊老爱幼。仁爱作为一种做人的美德,成为古今中外各界人士所崇尚的行为:
孟子日:“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
佛祖释迦牟尼说:“恨不止恨,唯爱止恨。”
证严法师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可以爱的人。”
李嘉诚说:“慈善不是我的责任,也不是我的义务,而是我的生活方式。”
汉文帝崇尚仁爱
作为一国之君,如何治理百姓和国家,是历代都非常重视的问题。显然,以“仁爱”治天下是最符合儒家道德传统标准的。在《孝经·天子章第二》中,孔子就论述了天子如何以仁爱治天下的具体要求:“天子要对百姓仁爱,不施行暴政;要对百姓尊敬,不能傲慢。对百姓的仁爱和尊敬要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以德孝对待百姓,施行天下,这就是天子之孝。”也就是说,天子只有对百姓仁爱、尊敬,才能深得人心、巩固政权,这是天子最大的孝道;否则,百姓造反、江山改易,就会成为天子最大的不孝。因此,明智的帝王都把施行仁政作为自己的至高境界。
因“文景之治”而名垂史册的汉文帝刘恒,是中国历史上以仁爱治天下的典型。
汉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早年被封为代王。当刘邦去世、吕后发动宫廷政变,刘、吕两大集团权力纷争的时候,刘恒的母亲薄氏带着幼小的刘恒,离开了宫廷这一是非之地,来到远离京城的代王封地。薄氏知书达理,深明大义,教育刘恒读诗学经,为人处世。刘恒从小就深受仁爱思想的熏陶,不仅学到了许多治国之道,而且懂得了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
吕后驾崩,周勃、陈平率刘氏集团剿灭了吕氏全族,经过对刘氏集团人才的考核,最后决定拥立代王刘恒为帝。刘恒即位时,汉朝国力还很贫穷,大夫以下只有牛车坐。汉文帝施行仁政,终于使天下大治。具体措施有;
要求朝廷百官和地方守令重视农业,劝民农桑,薄徭役,减赋税,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汉文帝13年,还免除了全国一年田地租税,这在中国封建史上是很少有的。
鼓励人们向朝廷提意见,即使咒骂皇帝也不治罪,这在中国封建皇帝中也是极其罕见的;恢复春耕前皇帝亲耕的制度,为天下做出表率。
提倡节俭。汉文帝生活极为简朴,他在位24年,宫室、园林、服饰和御用器具没有什么增加。据史书记载,汉文帝为了节省黄金百斤,曾取消了建造露台的计划。汉文帝还穿粗糙的丝绸衣服,并规定宠妃的衣服不许拖地。
此外,汉文帝还废除了断肢、割鼻、刻肌肤等肉刑,减轻了笞刑,并要求官吏断案从轻,只求大指,不求细苛,使全国刑狱大减。
经过这一番治理,汉朝的生产得到极大的发展,府库充盈,政通人和,百姓乐业,汉朝的政权得到了巩固。文帝之后,景帝刘启继续文帝政策,父子共同开创了被誉为前汉盛世的“文景之治”,为后来汉武帝的改革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据说汉文帝死前还告诫太子,自己驾崩时不要禁止百姓娶妻、祭祀、饮酒,不要万民恸哭,显示了仁爱贤明的帝王本性。刘恒死后,谥日“文帝”。在历史上,死后谥号为“文”的皇帝并不多,因此有史学家评价400年的汉朝时,有“功莫大于高祖,德莫厚于汉文”之说。
唐太宗仁爱治国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也是一位富有仁爱之心的皇帝。唐人吴兢编撰的《贞观政要》记载了几个事例,足以说明唐太宗是一位以仁爱治国的皇帝。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妇女幽禁在深宫中,情况实在可怜。隋朝末年,无休止地搜求选取宫女,以至于皇帝临时居住的离宫别馆,甚至不是皇帝驾临的处所,都聚有很多宫女。这都是浪费百姓财力的做法,理应废除。而且宫女除了洒水扫地以外,还有什么用呢?现在我打算放她们出宫,任由她们选择丈夫。这不仅可以节省费用,同时使百姓可以休养生息,而且也可使她们各自成全自己的性情。”于是后宫前后一共放出3000多人。
贞观二年,关中一带干旱,发生了大饥荒。太宗对侍臣说:“水旱不调,都是国君的罪过。我德行不好,上天应该责罚我,百姓有什么罪过,要遭受如此的艰难窘迫?听说有人卖儿卖女,我很可怜他们。”于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前去巡查,拿出皇家府库的钱财赎回那些被卖的儿女,送还他们的父母。 贞观十九年,太宗征伐高丽,驻扎在定州。太宗驾临城北门楼安抚慰劳将士。有一个士兵生病,不能进见,太宗下诏派人到他床前,询问他的病痛,又敕令州县为他治疗。因此将士都高兴地愿意随从太宗出征。等大军回师,驻扎在柳城时,太宗又诏令收集阵亡将士的骸骨,设置牛、羊、猪三牲为他们祭祀。太宗亲自驾临,为死者哭泣尽哀,军中将士无不洒泪哭泣。观看祭祀的士兵回到家里说起这件事,他们的父母说:“我们的儿子战死,天子为他哭泣,死而无憾了。”太宗征伐辽东,攻打白岩城时,右卫大将军李思摩被乱箭射中,太宗亲自为他吮血排毒,将士无不受到感动和鼓励。
李世民以仁爱治国,示范官吏、深得民心,无疑为唐朝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P19-23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正在形成社会风气和国民行动。“八荣八耻”作为一种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很好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髓,因此深入人心。中华民族曾创造了“汉唐文明”和“康乾盛世”,中国文化曾长期辉煌于世,惠及千秋。进入近代,中国落后了,中国文化也经历了外族的入侵和本族的菲薄,使之含垢蒙尘。然而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国文化是有着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她历经外族入侵而不衰,遭受本族菲薄而不萎,她正在大步走向世界,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世纪。
中国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构成其核心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和、善、忍”等理念不仅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适用于华夏神州,而且适用于五洲四海。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欣喜地看到“孔子学院”在世界许多国家建成开学,传播中国文化。
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特别是某些年轻人崇洋媚外、妄自菲薄。他们对西方文化只知皮毛、盲目崇拜,极力追求的是个人价值、个性张扬、无情竞争、物质享受,却淡漠了伦理道德、忠孝礼让、节俭善良;只知道过洋人的“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而淡忘了我们自己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作为一个日益走向开放的民族,我们不反对引进有价值的“舶来品”,“洋为中用”,虚心学习,但我们绝不能忘记发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古为今用”,世代传承。实践证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崛起,而一个民族的文化却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很久的历史才能积淀一定的文化,而文化一经形成将会影响巨大、流传久远。未来的中国何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必定离不开中国的文化,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是不可能在世界上拥有重要地位的。因此,我们必须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优秀文化。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如果要追求人生成功,就必须从做人开始,即“先做人,后做事”。正像叶建华同志在本书中所说的那样:“品德的修养是人生的基础。品德决定一个人一生行事是善是恶。一个人如果没有好的品德,那么学识和能力再好也不能益人利己。而且还有可能知识越多,害人越深;权势越大,破坏愈广。一个品德不端的人,很难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也许能够荣耀一时,但终究会贪赃枉法,误国害民,爬得越高摔得越重。所以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先学会做人。”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在2004年成立之初。任建新总经理就提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培育了“先做人,后做事”、“家和万事兴”、“不要带血的利润”、“细节决定成败”等理念,并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宣传、弘扬企业精神,并使之化为职工的实际行动。
《增广贤文》是一本流传广泛而久远的重要传统文化作品。不论您是否上学读书,也不论您是否作过专门研读,都会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频繁交流。如本书中引用的“爱人者,人恒爱;敬人者,人恒敬”、“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人而无信,百事皆虚”、“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人心齐,泰山移”、“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等恐怕是无人不知。这些贤文通俗易懂、充满哲理,是几千年中国文化积淀的精华。如果您无时无力钻研《四书五经》和《二十四史》,那么能够挤出一些时间研读、领悟《增广贤文》,也可得中国文化之精华、做人处世之要领。本书从“仁爱”等24个专题来品贤文谈做人,别具风味。书中还选取了老子、孔子、曾子、管子、晏子、刘邦、诸葛亮、朱元璋、曾国藩、乔致庸等历史名人的近百个典故和故事,读者可从这些圣人贤者的嘉言懿行中得到启迪。
叶建华同志曾从事过企业团委、工会、人事等部门工作,担任过《信息早报》社总编辑、蓝星文化产业总公司总经理和党委书记,现任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政策法规部主任。叶建华同志还是中共中央党校毕业的研究生,在职学习期间担任班长,他不仅认真履行班长职责,而且带头学习钻研,写出了许多有份量的论文和研究报告。《品贤文谈做人》是他继出版《贤文与股市》之后的又一力作。作为叶建华同志的研究生导师和朋友,我既有了先睹为快的便利,又有了最先受教育、受启发的机会。通过阅读书稿,顿生一种厚重与通俗共存、睿智与清新一色之感,相信此书能为知荣明耻做出诠释,使各界读者开卷有益。同时更相信本书会为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一定的作用。
韩保江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