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突破北纬十七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伊始//郭小东//陆基民//温远辉//谢显扬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部纪实文学,记述了广东农垦从开荒垦殖到将巴西三叶橡胶树大面积北移种植成功,与兄弟垦区一起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的艰难奋斗历程。这本书可读性强,很有感染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整本书以通俗的语言,故事性地记载了中国橡胶事业的发展历程以及为国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向大家展现了一个个橡胶前辈的真实事迹,让新一代科技工作者体会到了老一辈工作者的艰辛。

本书所反映的农垦创业史,是广东、海南两省农垦人共同的历史,一定要将书中所体现出来的农垦人精神世世代代,发扬光大。

内容推荐

1951年,中朝军队正与一联合国军一在朝鲜战场打得不可开交,一艘突破海上封锁线的神秘海轮引发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史实,一个后来令世界瞩目的事件。

美国及其西方盟国实施物资禁运,断绝了“红色世界”的橡胶来源。没有橡胶,飞机上不了天,战车跑不动,国民经济建设将陷入困局。苏联和中国订立秘密协议,开国元勋叶剑英受命率两个师一个团组成数十万垦殖大军,到华南开荒种胶。南亚热带的丛林、荒原,猛兽出没,毒虫群集。瘴疠成瘟,台风肆虐,雷电殁击,还有土匪特务的偷袭破坏。垦荒者经受了种种艰险困苦的磨难和生死的考验,突破了巴西三叶橡胶树的生命禁区,使被西方生物界权威专家判定没有一寸土地能成活橡胶的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产胶大国,创造了一个“绿色革命”的世界奇迹。

本书以纪实文学形式,形象生动大气恢宏地展现了这样一段史诗岁月:在建国初期及以后的日子里,共和国的元勋和万千胼手胝足的军垦战士们,高瞻远瞩,气吞山河,挑战陈规旧说,满怀对祖国的忠贞创造出人类的奇迹。在特殊年代,又有20万知识青年作为兵团战士加入这个行列。

几代农垦人为后来者定格了一段平凡而又伟大的历程,为读者奉献了一部大主题、大视野、大气象的好书。重温史诗,回首时艰,感受理想的崇高,体验人格的壮美,正是当今时代最需要的一种精神洗礼。希望有更多这样的历史被挖掘、被定格,希望有更多的文艺家来唱响《突破北纬十七度》这样的英雄赞、正气歌!

目录

序/蔡东士/1

楔子

 彩色的地球不平静

 神秘的海轮牵动两个世界的神经/1

第一章

 筹谋,元帅的新战场没有硝烟/9

 一、1951,南中国,两位开国元勋主持秘密会议/10

 二、斯大林鼓掌三声毛泽东布下两只重棋/15

 三、 “从这里开始,一直向南,都可以种橡胶”/22

 四、把指挥部前移到垦荒第一线去/28

第二章

 大进军:铁流在南国荒野涌动/35

 一、命令已经发出,绿色大地在急切期待/36

 二、万军归田不解甲·海峡北岸记事/43

 三、万军归田不解甲·琼岛记事/52

 四、垦殖先遣兵:渡海勇士与热血学子/56

 五、大林莽,艰险而荣耀的记忆/63

第三章

 沸腾的半岛火热的海南/71

 一、这个夏天,最热的不是烘烤大地的阳光/72

 二、特林司司长,苏联老大哥,永远不老的激情/76

 三、不是军人的“野战军”/79

 四、一粒胶籽一两黄金/88

 五、搁浅的炮艇·立体运种网·世界第一苗圃/95

 六、驱散瘟神的阴影/101

 七、苦旱的春天,天上飘下国民党的传单/103

 八、儒将指挥的抗旱定植/108

第四章

 艰难的“大转弯”,退一步海阔天高/115

 一、改变历史的时间之窗/116

 二、海南海北:大资遣前夕/122

 三、几份原始文件:大发展下的初次反思/131

 四、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38

 五、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146

第五章

 绿色的征程与蓝色的履痕/157

 一、黄金决策——耀眼的蓝色与三叶树并行/158

 二、绿色拜谒——从东南亚到海南琼安/160

 三、涌动的前夜——河流与人的对话/163

 四、梦回中国——橡胶巨子的强国梦/166

 五、重述历史——庸常与伟大同行/173

 六、红色之旅——一个人的后半生/175

 七、生命补白——历史不会忘记/184

 八、胜利大逃亡——从马六甲到高雷/186

 九、风中芦苇——思想着、行动着的芦苇/190

第六章

 绿野红心,热土上的科技之光/201

 一、 “到北纬二十二度来站队”叶剑英布下科研大

棋局/202

 二、选择了奉献的时代才俊们/209

 三、雷州,寒流中站起科研双雄/218

 四、选育种元勋,大无畏的科学之魂/225

 五、第一座浓缩胶乳厂开启制胶现代化/232

 六、台风洗礼的“草房大学”,走出一代科技中坚/235

第七章

 非常岁月 绿海新浪/243

 一、元帅挑过的担子落在将军肩上/244

 二、将令未下,海南已新增了七个橡胶农场/248

 三、公路边,300个坟茔的无声诉说/255

 四、第一滴胶乳在陈云眼前流出,王震说:橡胶为主,多种经营/261

 五、非常岁月,“大跃进”迟缓了圆橡胶大国之梦/268

 六、在那个年月,部长开了块速生高产试验田/273

 七、刘少奇说:还是我们种得好!南国珍珠:周恩来送来的精神珍宝/278

 八、林一师走过的路来了后继者/283

 九、王震大喝一声:“枪毙,”这是他在农垦部长任上惟一的一次/288

 十、雷州,胶林外的壮美天地/293

 十一、跃上新里程/297

 十二、成功的荣耀在三十年后来临/299

尾声

 又一则新华社电讯·巴黎的掌声在回应历史/303

后记/307

试读章节

二、斯大林鼓掌三声毛泽东布下两只重棋

北京,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

夜已深。毛泽东又点起了一根烟,袅袅升起的烟雾里,他总是一副沉思状的脸露出不易觉察的喜色。他刚刚读完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上呈,由叶剑英署名的报告。

关于建立华南橡胶生产基地的会议情况,不久前从广州回京的陈云已向他和周恩来汇报过。他对会议的成果是满意的。华南分局的报告,给他提供了更详实、更具体的内容。看来,他们确实吃透了中央决策的精神,抓准了“尽快”这两个关键字眼,对筹建工作安排得很紧凑,发展方针对头,动员方案也符合一贯的群众路线,前期的科学调查工作也是扎实的。有了较充分的准备,有了明确的发展方针、发展规划,只要建立起组织机构,事情就好办了。他在心里称赞:陈云不负使命、剑英干得漂亮!

雄才大略的毛泽东,决定事情总是从大局着眼,思维习惯于天马行空、无羁驰骋。对战略计划执行中具体的细节和处置办法,他一般很少顾及,多交由别人去做。他知识渊博,通古识今,也懂稼穑犁耙,但对于橡胶这样的热带经济植物,他过去所知不多,也没怎么留意。然而毛泽东的过人之处在于,即使是最细微、最惯常的事情,他一旦认准与大局攸关,就会宏思在胸,大笔演绎,撒豆成兵,叱吒风云。比如,他并不讲究饮食,但当延安受困,碗中缺粮危及抗战大局时,他便拿起锄头,又手书一幅“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催生出一场载入了抗战史册的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发展橡胶生产的问题引起他的注意,是在开国大典后不久。

“主席,仲恺先生的夫人何香凝女士向我建议,国家在恢复国民经济建设时,应该考虑在广东发展橡胶种植业。”在一次中央领导的会议散会后,周恩来向他反映。

“哦。”毛泽东来了兴趣,“她怎么想的?”何香凝的话,在他心中是有位置的。

“她说橡胶经济价值高,南洋的不少华侨,就是靠种橡胶发的家。”周恩来回答,“她还说海南岛和雷州半岛也有一些华侨经营的橡胶园。”

海南岛出产橡胶,知识渊博的毛泽东当然知道,但究竟有多少,他并不清楚。那时,海南岛还未解放,国家百废待兴,他心头思虑的重事繁多,还没有想到这么具体的事。何香凝的建议,触发他敏锐地把橡胶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大局联系起来,他当即嘱咐周恩来:“廖夫人的意见,政务院要认真对待,好好研究。”

当时,解放军四野部队正陈兵雷州,解放海南已蓄势待发。善于把毛泽东的意图变为实际行动的周恩来,示意与林彪一起筹划渡海战役的叶剑英:拿下海南岛后,注意了解海南岛橡胶种植业的历史和现状,保护好老胶园。朝鲜战争爆发后,橡胶在毛泽东心目中的地位立即提升到国际斗争的高度,就像当年策划三大战役一样,他亲自过问发展橡胶生产的事,把它拿到中央常委这个政治最高层来决策。

“现在,我们这边已经动手了,该告诉恩来,加紧与苏联政府落实橡胶贷款了。”毛泽东站起来,在屋里慢慢踱起了步。发展橡胶生产的宏图还在他脑中酝酿时,苏共领袖斯大林对这事也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注,可以这样说,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这么快就作出决策,和苏联的介入不无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一向倨傲的“老大哥”斯大林,显得很着紧,对毛泽东的态度也客气起来。

毛泽东与斯大林之间的微妙关系,在世界各国共产党的领导圈子里是人所共知的。斯大林起初有点瞧不起毛泽东“山沟里的马列主义”,即使是毛泽东指挥的百万雄兵已逼临长江之时,斯大林还不确信毛泽东有能力取得这个东方古国的政权,曾提出要中共与国民党“隔江而治”。毛泽东在西柏坡时,数次提出访苏要求,都被斯大林婉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与成为国家主席的毛泽东第一次见面时,尽管说过这样的话:对胜利者是不应该责备的。但斯大林的大国、大党领袖的高傲之气,还是引起过毛泽东的不快。1949年12月,毛泽东率领庞大的代表团访苏,目的是向老大哥学习、结盟、寻求支持和援助,并解决一些苏联与国民党政府留下的历史关系问题。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出国,俄罗斯大地是他一生中到过的惟一异邦。在莫斯科,斯大林却一再推迟在克里姆林宫与他举行会谈的时间,让他有点坐冷板凳的感觉。是朝鲜战争彻底改变了斯大林对新中国和毛泽东的看法与态度,当周恩来代表中共告知斯大林,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决定不惜巨大的民族牺牲出兵朝鲜时,这位名字的俄语意思是“钢铁的人”的大党领袖,终于被感动得眼眶里现出了泪光。斯大林的姿态还是有保留的,他不同意派出空军为中朝军队助战,在军备援助问题上也多有扯皮。周恩来为此在中苏之间艰难地频繁奔波。

斯大林最初表现出对橡胶种植的关注,是在毛泽东长达3个多月的访苏期间。

当时,双方正对坐在克里姆林宫大会议厅,商谈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有关问题。斯大林突然离开话题,问道: “毛泽东同志,我听说你们有长橡胶树的地方,是吗?”

“是的,斯大林同志,那些橡胶树长在海南岛。”

“有多少?我们是不是可以合起来多种些?”

“斯大林同志,您是知道的,那地方现在还不在我们手里。”

“哦。”斯大林若有所思地衔住了烟斗……

斯大林对此事一直念念不忘,他是如此的主动,周恩来每次到莫斯科商谈朝鲜战争的军援问题,他总要在话题中提及橡胶。1951年初,他派出苏联农业部部长率领一个专家组,专程来到中国广东,在海南岛和雷州半岛南端的徐闻县实地考察了一些原来的老胶园。专家组向他证实,这些地方不但确能种胶,而且适合大面积种植,在下属面前一向沉稳冷峻的斯大林竞表现出少见的兴奋,据说,他还情不自禁地站起来鼓掌三声。

中国需要橡胶,苏联对橡胶的需求量更大,它在二战中膨胀起来的军工业和战后恢复的庞大经济建设计划,一天也离不开橡胶。苏联用的橡胶几乎全部从西方的渠道进口,也曾委托中国通过华侨到东南亚帮它代购,代购单上开出的数量有上万吨。朝鲜一打仗,“冷战”开始,这些路子也断了。斯大林为此十分焦虑,因为,橡胶也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都急需的稀缺物资。苏联的科技水平虽说可以与美国媲美,也造出了原子弹,但有原子弹就可以不要橡胶吗?幅员广大的苏联国土,全部处于温带和寒带,只能种植少量的橡胶草。胶液含量极少的橡胶草,可以说没有什么资源利用价值。尽管后来有了人造橡胶,也无法替代天然橡胶,在某些使用领域,是非天然橡胶莫属。比如飞机,的轮子,必须用上等的天然橡胶制造,才能经受得住飞机着陆时那巨大的冲击力。中国可以大面积种植橡胶树的确切信息,在斯大林听来,比爆炸成功一个新的原子弹更有价值。

斯大林在派出专家组之前,曾给中国政务院发过一份电报,要求中方为苏联再代购5000吨橡胶。当时,中国的橡胶来源也相当困难。周恩来把此事报告了毛泽东,建议无论怎样困难也要满足苏方的要求。眼光远大的毛泽东跟陈云商量后大笔一挥:8000吨!比斯大林要求的多了3000吨。此后不久,斯大林向毛泽东明确表示:苏联政府希望租用海南岛的土地,用以种植橡胶。毛泽东委婉地予以回绝。执着的斯大林换了一种思路:和中国政府签订一个协议,以合作的形式共同发展天然橡胶生产;苏方愿提供资金、物资和技术,换取橡胶开割后每年获得成品胶的回报,苏方的投入,以中方提供的橡胶相抵。毛泽东同意了这个建议,中国那时缺的正是钱和技术。这种合作,在当时被称为“国际主义”,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双赢”。协议因一些利益关系和细节问题,一直拖到1952年9月15日才正式签署,是周恩来到莫斯科签的字。但中国方面从1951年秋天起,就根据双方的意愿积极开展工作。协议后来并没有被苏方很好地履行,斯大林逝世后,后续资金和物资供应就中断了,1957年,苏联政府单方面中止了这个协议。而苏方除了提供7000~卢布的贷款外,所承诺的技术援助,实际上是派来了一些擅长种白桦树的林业专家、刻板恪守米丘林学说的农学家和开拖拉机的机务人员。这都是后话了。当时,斯大林和毛泽东两位领袖,确实是把发展橡胶生产看作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共同大事认真对待的,尽管期间有过一些不愉快。

P15-18

序言

在中国南方的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山山岭岭横亘着一道道亮丽的植被,那就是我国弥足珍贵的三叶橡胶林。

我知道,千千万万和我一起当过兵团知青的农友都知道,那里蕴藏着一部由几代人心血铸成的壮丽史诗。

岁月的流逝也许会慢慢地消解后辈对前辈非凡经历的敬仰。然而,前进的历史和人类的良知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和叩问我们,需要对那个激情燃烧的时代和无数刻苦耐劳的人们的缅怀和追忆。这对当代社会和男女老少,都是一剂有益身心的良方补药。对历史辉煌和艰难困苦的精心打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时问,可以让很多记忆淡忘,但也可以令史诗的光辉渐渐显现。后来的人们,终将会惊叹那些辉煌创造和艰辛实践的伟大意义,终将会由衷理解血汗和牺牲所带来的巨大历史进步。正是许许多多闪烁光芒的业绩,塑造了我们今天的生活,铸造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无坚不摧的性格,为后世留下无比宝贵和厚重的精神遗产。

广东省农垦总局组织创作的《突破北纬十七度》,以纪实文学形式,形象生动大气恢宏地展现了这样一段史诗岁月:在建国初期及以后的日子里,共和国的元勋和万千胼手胝足的军垦战士们,高瞻远瞩,气吞山河,挑战陈规旧说,满怀对祖国的忠贞创造出人类的奇迹。在特殊年代,又有20万知识青年作为兵团战士加入这个行列。毫不讳言地说,这是一部彰现共产党人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创造惊天地泣鬼神的宏伟业绩的大书,一部视野开阔、主题宏伟同时充满着伟大人物的人格魅力的书,一部描绘众多平凡而伟大的人们,在历史的风尘中,承负祖国和人民的神圣使命,大步流星义无反顾向前疾走的质朴气象的书。渎后让人荡气回肠,思绪万千。

这部书告诉我们:真正的共产党人,真正的爱国者曾经这样顶天立地奋斗过,后来者建功立业,也应该这样继续忘我奋斗。

广东农垦走过了55年的道路。广东省农垦总局的前身是华南垦殖局,首任局长是叶剑英元帅。组建华南垦殖局的动因,是出于毛泽东和斯大林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利益、冲破帝国主义封锁而共同作出的战略决策。尔后,又一度组建为屯垦戍边、发展橡胶的生产建设兵团。新中国的领导者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王震等等,都和华南垦殖局及其事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都曾亲临广东、海南垦区现场视察、指挥。可以说,广东农垦在建国初期共和国建设棋盘上,是一颗十分重要的棋子。万千广东农垦人所从事的事业,是当时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

没有自主的橡胶产业,没有生产橡胶的辽阔腹地,我们无法想像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将面临怎样的困局。在国际市场上,橡胶从来就和石油一样,是重要战略物资,也是国际实力较量的筹码。55年前高瞻远瞩的英明决策,加上55年来农垦人的浴血奋斗,为我们的祖国母亲,滋润了足以傲然世界的丰沛乳汁。从共和国领袖到平凡的农垦工人,共同走过的艰难而充满革命英雄主义的历程,共同创造了这段彪炳千秋的史诗,值得大书特书。

几代农垦人为后来者定格了一段平凡而又伟大的历程,为读者奉献了一部大主题、大视野、大气象的好书。重温史诗,回首时艰,感受理想的崇高,体验人格的壮美,正是当今时代最需要的一种精神洗礼。希望有更多这样的历史被挖掘、被定格,希望有更多的文艺家来唱响《突破北纬十七度》这样的英雄赞、正气歌!

是为序。

后记

这部书的创作,是因了一个机缘。

2004年底,广东省农垦总局党组在考虑做一件事情:以怎样的形式,纪念广东农垦创建55周年。

1951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决定,一个特殊的机构——华南垦殖局在抗美援朝战争的隆隆炮声诞生了,广东农垦的历史就从那时开始。

华南垦殖局承担着一项特殊的国际性任务: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和战略物资禁运,在华南地区建立大规模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以解决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对经济建设必不可少的物资——天然橡胶的来源问题。为此,党中央投入了两个师一个团的部队,数十万干部、科技人员和以翻身农民为主体的农垦工人,开始了艰难的创业。

半个多世纪过去,数百万亩橡胶林绵延在中国南疆,广东农垦已成为以南亚热带特色农业为主, 、二、三产业全面协调发展的集群式国有企业集团,正处于向更广阔的产业领域迈进,朝更高的经营层次攀登的历史性发展阶段。

在长期的艰难奋斗中,广东农垦人形成了独特的精神传统,这种精神传统的践行,使广东农垦从艰难创业的昨天走到了事业欣荣的今天。今天向明天的发展,是昨天事业的继续。发扬光大光荣传统,使之成为当今农垦人不断开拓前进的精神力量,是纪念农垦创建的最有实际意义的方式。广东省农垦总局党组决定,在广东农垦创建55周年前夕,编出一套真实形象地反映农垦创业历程的忆述性文集。

局党组将之作为垦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来抓,局党组书记、局长赖诗仁亲任文集的主编,局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熊师胜专职负责编委会工作。特邀在广东农垦工作过或对广东农垦工作作出过贡献的省、部级领导和老同志担任编委会顾问;组成有广东省作家协会、羊城晚报社等单位的著名作家和资深编辑参与的采编班子。原国家农业部部长何康、原中共河北省委副书记杨泽江、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蔡东士、中央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主任白志健等同志,欣然应允顾问。文集原拟以农垦干部、职工和在农垦工作过的各类人员的忆述文章为主要形式,以此串连出广东农垦发展的历史轨迹。2005年3月,文集采编工作启动,我们以各种形式征集稿件,并召开多次座谈会,听取各方人士对文集采编工作的意见。

这个过程,改变了最初的编辑计划。

各方人士,尤其是广东农垦的老干部、老职工,对文集的采编工作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而他们提供的文稿、历史事件的线索和农垦生活的口头回忆,更令我们激动不已。我们真切感觉到,广东农垦的创业历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史中特色鲜明、闪现着传奇色彩的一页;前辈农垦人是充满理想、信念,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平凡而伟大的一群。尤其是将世界业界公认不适宜在北纬17度以北生长的巴西三叶橡胶树,大面积北移种植成功,成就了新中国的橡胶种植产业这一历程,可称之为一场世界独创的“绿色革命”。期间数十万人30余年的血汗付出可歌可泣。

我们认为,单篇的回忆文章和零碎的历史生活片段记录,显然不足以展现这一页气壮山河的历史画面和它广阔的历史跨度,也难以容纳它所内含的精神主题。感奋中,我们形成了一个想法:以长篇纪实文学的形式,连贯地、集中地完整反映这一历史事件。广东省农垦总局党组肯定了这个设想,采编组由此变成了创作组。

创作纪实文学,不仅需要翔实的历史资料,更需要丰富的活生生的真实生活情节和细节。由于年代久远,一些资料缺失,不少当年的垦殖参与者已离开人世,我们在创作的准备阶段便感觉到这件工作的难度。是农垦人给我们增强了信心,我们采访过的农垦老同志,无不给我们热情的鼓励。他们都做了充分的准备,竭尽思忆声情并茂地述说当年的所历、所见、所闻,有的还是拖着病弱的身体坚持参加采访座谈。尤让我们感动的是,八十三岁高龄的广东省农垦总局老领导,原国家农业部部长何康同志,是一边吃着药一边接受采访的,一口气谈了将近三个小时。可以说,我们采访的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被感动的过程,得到激励的过程。

在十个月的时间里,创作组成员三赴粤西,两下海南,上北京,走深圳,查阅了数十年的历史资料,走访了二十多个单位和近两百名个人,获得了大量素材。

在这个过程中,海南省农垦总局为创作组在海南的采访括动提供了各方面的方便,做了周到的安排。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专门为创作组组织了专家、教授座谈会。广东省农垦总局驻京办、广东省湛江农垦局、茂名农垦局为写作组的采访和历史资料搜集做了许多细致的工作。

有农垦人创造的感人至深的史绩作为创作素材以及各方的大力支持,创作组得以在短时间内拿出了本书的内容结构提纲并进入执笔阶段。

赖诗仁同志审读了作为全书内容背景的《楔子》并确定了本书的书名,熊师胜同志审定了本书的写作提纲。

本书各章的执笔者为:《楔子》和第一到第三章,陆基民;第四章,伊始;第五章,郭小东;第六章,温远辉;第七章,谢显扬。陆基民对全书书稿做了协调处理并补写了若干内容。广东省农垦总局思想政治工作处李亚杰、汤一平两位同志,在本书的采写过程中,承担了组织、协调、联络、资料保障等工作。

为本书提供书面材料或有关图片的单位和个人,除在本书内容中已提及的以外,还有:海南省农垦总局、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湛江农垦局,海南省国营南田农场、金江农场、西联农场、西流农场、兰洋农场,广东省国营团结农场、胜利农场、建设农场、红峰农场、湖光农场、勇士农场、和平农场以及郭绍昌、姜伟军、彭隆荣、高凌云、陈静、张粤来、王国祥、钟华、韦世兰、陈沛清、蒙胜国、韩盛光、王深、许人俊、揭陪那、潘毅敏、欧宗文、吴玮阁、耿建坤、钟健等单位和个人。由于叙事内容的限制,当年率部参与橡胶垦殖大进军的华南垦殖局分局副局长以上、林业工程部队正团以上领导同志,有部分未能在本书中出现。他们为新中国橡胶事业的开拓作出了贡献,他们也是应该被历史记住的人,他们是:黄华青、黄振斌、姚再庭、周嘉达、高子成、陈介三、陈枫、王文明、肖焕辉、陈克文、李恩铭、林若冰、张发华、李福文、林鸿盛、彭名川、莫厚波、刘成章。

本书杀青的时候,正是南国酷热的8月。54年前的这个时候,酷热的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的垦殖大开荒正进行得热火朝天。越过遥远的历史时空,我们仿佛听到了奔向垦点的脚步声,轰鸣的机器声,砍岜清山的刀斧声和银锄落地的的笃声……我们想,这部书的真正作者应该是他们——那些在灼热的阳光下,从垦荒开始创造了这一页不凡历史的数十万平凡的人们。

这页历史有了形象的记录,让今天的人们能从中触摸到那个远去的时代,那些值得尊敬的人们高洁的心。

感谢花城出版社对本书出版的支持和所做的工作。

感谢《羊城晚报》社、《中国农垦》杂志社对本书的选载。

感谢所有对这部书的问世给予了关心、支持和帮助的人们。

本书创作组

2006年8月1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5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