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山,自有它山水相融的灵秀福建的海,是温馨安静的海山花园。福建的人,因了历史的变迁而带来了闽西的客家文化、永定土楼,闽南的惠安女子,闽东的畲族风情,厦门、泉州的南洋文化和异域风采。以实用信息为主的自助旅行丛书《走遍中国》之“解读福建”,通过图文的方式,对福建的人文地理进行梳理,以建立对福建的感性认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福建/走遍中国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走遍中国编辑部 |
出版社 | 中国旅游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福建的山,自有它山水相融的灵秀福建的海,是温馨安静的海山花园。福建的人,因了历史的变迁而带来了闽西的客家文化、永定土楼,闽南的惠安女子,闽东的畲族风情,厦门、泉州的南洋文化和异域风采。以实用信息为主的自助旅行丛书《走遍中国》之“解读福建”,通过图文的方式,对福建的人文地理进行梳理,以建立对福建的感性认知。 内容推荐 作为一套以实用信息为主的自助旅行丛书,《走遍中国·福建》尽可能地向读者提供最全面的信息,包括出发前需要了解的福建相关的人文地理知识,准备出发时所应掌握的衣、食、住、行的资讯以及大量来自福建的景点推荐和特别提醒。 目录 当旅行成为可能 关于《走遍中国》 那片飘在东南沿海的绿叶 解读福建 地理 历史 大事记 福建专题 客家的迁徙与定居 泉州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碧水丹山话武夷 福建的茶 从“佛跳墙”到鱼丸 泉州提线木偶 惠安女 准备出发 旅行与季节 到达与离开 住在福建 吃在福建 预算 福州地区 三坊七巷 三山两塔 西禅寺 林则徐纪念馆 西湖公园 鼓山 马尾造船厂 马尾昭忠祠 罗星塔公园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 赤壁 寿山石文化观光村 旗山森林公园 金山寺 昙石山文化遗址 雪峰崇圣寺 十八重溪风景区 闽清大明谷温泉村 宏琳厝 黄楮林自然保护区 青云山风景区 平潭 湄洲岛 东岩山 南少林 九鲤湖 交通 住宿 餐饮 娱乐 购物 行程推荐 预算 闽北地区 武夷山 下梅 五夫镇 城村 九峰山 茫荡山 建瓯孔庙 万木林自然保护区 建窑遗址 宋慈墓 朱熹墓 宝严寺 天成岩风景区 和平古镇 金坑 杨源古村 洞宮山 湛卢山 郭岩山 乌君山 浮盖山 交通 住宿 购物 餐饮 行程推算 预算 闽南地区 厦门 鼓浪屿 南普陀寺 五老峰 厦门大学 万石植物园 虎溪岩 胡里山炮台 环岛路 华侨博物馆 厦门台湾民俗村 鸿山公园 集美学村 厦门海沧大桥 厦门海沧野生动物园 日月谷温泉度假村 梵天寺 同安影视娱乐城 大嶝三岛 泉州 开元寺 清净寺 关岳庙 天后宫 状元街 泉州海外交通博物馆 承天寺 府文庙 洛阳桥 清源山 伊斯兰教圣墓 仙公山 埔村 九日山 郑咸功纪念馆 凤山寺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 安平桥 草庵摩尼教寺 深沪湾海底森林 姑嫂塔 惠安崇武解放军庙 崇武古城 安溪文庙 清水岩 牛姆林 九仙山 屈斗宫古瓷窑遗址 漳州市 南山寺 林语堂纪念馆 云洞岩 南太武山 白礁慈济宫 百花村 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 赵家堡 六鳌古城 六鳌抽象岩画画廊 花博园 天福茶博物院 东山岛 诏安石牌坊一条街 九候山 三坪寺 灵通岩 乐土亚热带原始雨林 田螺坑土楼群 裕昌楼 塔下村 和贵楼 怀远楼 仙字潭 二宜楼 天柱山 马洋溪漂流 交通 住宿 餐饮 购物 娱乐 行程推荐 预算 闽东地区 霍童山 三都澳 南祭山 太姥山 赤岸村 三沙留云洞 廉村 白云山 九龙潦瀑布群 鲤鱼溪 翠郊大厝 临水宫 白水洋 鸳鸯溪 交通 住宿 餐饮 行程安排 预算 闽西地区 龙岩市 森林公园 冠豸山 培田客家古村 芷溪 古镇四堡 古田会议会址 梅花山虎园 长汀 永定客家土楼 三明市 瑞云山 麒麟山 格氏栲 桃源洞 鳞隐石林 贡川古镇 安贞堡 泰宁古城 金湖 上清溪 寨下大峡谷 状元岩 九龙潭 丹霞岩 金铙山 玉华洞 淘金山 天鹅洞 石壁 蛟湖 南溪书院 交通 住宿 餐饮 购物 行程推荐 预算 附录 Ⅰ.旅行装备表 Ⅱ.贴身的轻薄 Ⅲ.在旅途中给自己找个“临时的家” 地图目录 福建省旅行交通示意图 福州地区旅行交通示意图 三坊七巷景点平面示意图 福州市城区示意图 平潭景点示意图 湄洲岛景点示意图 闽北地区旅行交通示意图 武夷山风景区示意图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景点示意图 闽南地区旅行交通示意图 鼓浪屿景点分布示意图 厦门市坡区示意图 泉州市城区示意图 惠安崇武景区景点示意图 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景点示意图 闽东地区旅行交通示意图 太姥山风景区景点示意图 闽西地区旅行交通示意图 冠豸山景点示意图 永定、南靖土楼景点示意图 试读章节 福建,古称“闽越国”。大致在战国时期,越人勾践的后代南迁,到达福建,和福建当地的闽人融合,形成了闽越国。而闽人的祖先,则可以推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1954年,福建在兴修闽江防洪堤时,发现了最重要的“昙石山文化”遗址,遗址位于闽侯县一个叫恒心村的闽江岸边,是一座两三米高用贝壳堆积起来的小山丘。考古学家推断昙石山文化距今大约5000年,大致分布在闽江的下游,临水而居,大致上属于原始社会的父系氏族社会。而在武夷山,则有商周时期闽人独特生活习俗留下的悬棺葬遗迹,这些遗迹,在传说中被称为“仙蜕”、“仙船”和“虹桥板”,被后人认为是仙人武夷君的遗迹,加以崇拜和祭祀,是为典型的祖先崇拜。闽学大师朱熹认为这些“颇疑前世道阻未通,川壅未决时,夷落所居,而汉祀者即其君长……没而传以为仙也……”(《武夷图序》) 秦以前,楚灭越国,越王族的一部分南迁入闽,带来了一些吴越和中原文化。越国以铸剑驰名,像“纯钩”,“湛卢”、“豪曹”、“鱼肠”、“巨阙”等都是一时名剑,而福建北部的松溪县就有湛山活湛卢的地名,闽越国无诸建都的地方也叫东冶,可以推测这应该是闽越王的冶铸之地,此外,越国的造船驾驶技术也传到福建,正所谓“以船为车,以楫为马”。 设闽中郡,闽越建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立闽中郡。《史记·东越列传》记载:“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这时候的闽中郡,大致上除了福建之外,还包括浙江南部的温州、台州以及广东的潮梅一带。不过,可能地处偏远,秦并没有派官员入闽,而只是将无诸和摇的王号削去,降为君长,秦并没有事实上的行政权力。这可以从闽虽立郡但实际上其分县制度并无从考得到证实。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王翦定降江南地,降越君。汉兴有东海王摇,闽越王无诸之属(原注:如今世之土司),是越未尝亡也”。《史记·东越列传》也载,东越攻南越,汉武帝问于太尉田蚣,田蚣回答说:“越人相攻击,固其常,又数反覆,不足以烦中国往救也。自秦时弃弗属。”这些都说明尽管秦设立了闽中郡,但无诸仍然是实际上的统治者。这可以看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吧。而所谓“不足以烦中国往救也”,也能说明福建在当时仍是外在于中原地区,并未和中原文化有效融合,因此并不被中原所重视。 秦末兵焚四起,闽虽偏僻,但因无诸乃勾践后代南迁,复国之心未死,因而亦起兵北上。《史记》说:“无诸、摇率越归番阳(今鄱阳)令吴芮……从诸侯灭秦。”汉立,刘邦以无诸为闽越王,统治闽中,定都东冶。这对于福建历史来说,是重要的一件事情,无诸传国92年,福建历史开幕,自无诸始。可以说无诸是我们应该记住的福建历史上的第一个人物。而定都东冶(今福州屏山东边),也是福建第一次建立城郭。 八姓入闽 汉虽封闽越国,但毕竟远离中原,当地人还是经常造反,汉武帝鞭长莫及,无奈只好移民,“命迁其民于江淮,久空其地”,当然不可能是全迁,估计迁走的只是军队和官员,这么做自然便于统治,不过对于福建的发展却并无好处。《说文》中将“闽”归入“虫”部。《山海经》也说“闽在海中”。淮南王刘安上书汉武帝将福建说成是“方外之地,劏发文身之民也”,“以为不居之地,不牧之民”,“不可郡县也”。都说明福建在当时相对于中原的落后。而汉以后,特别是西晋末年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大量的中州人士入闽,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这使得原本落后的闽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西晋永嘉之乱,许多中州的簪缨世家为避战乱而南徙入闽。《福州府志》记载:“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这也是福建最早的八大姓的来历。中原移民入闽,一般由闽北、闽东、闽中、闽南而闽西,先进的中原文化对福建的传播和影响也是从北往南不断扩大的,因而闽北成为福建文化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 开闽王王审知 虽然在汉晋时代,福建有所发展,但直到唐初,福建与全国相比,仍显得相当的落后。《三山志》中记载唐初的福州城外,完全是野兽出没之所:“始州户籍衰少,耘锄所至,甫迩城邑,穷林巨涧,茂林深翳,少离人迹,皆虎豹猿猱之墟。”唐中宗神龙二年(706)福建闽中长溪人薛令之进士及第,这之后86年间居然就没有福建人中进士的记录,当时一个叫欧阳詹的晋江人,进京应试,一路上他寂寞地说,“某代居闽越,自闽至于吴,则绝同乡人矣;过宋由郑逾周到秦,朝无一命之亲,路无回眸之旧。”的确是相当的凄惨,不过这也是当时福建经济与文化落后的相应反映。 但到了中唐以后,福建的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方面是由于经济文化逐渐向南扩展,另一方面却也因为唐后期中原战乱频仍,福建反而成为躲避战乱的较为安定的地方,许多衣冠世族、学士文人都纷纷南迁福建。经济的发展自不用说,文化上也从原来的“闽人未知学”而大力倡设乡校,课文章,兴儒学,于是“一年人知敬学,二年学者功倍,三年而生徒祁祁……郑鲁儒风济济,被于庶政。”清未有名的同光派诗人陈衍在《补订<闽诗录>》中说,“文教之开兴,吾闽最晚。至唐始有诗人;至唐末五代,中土诗人时有流寓入闽者,诗教乃渐昌;至宋而日益盛。” 有关福建的历史,其他人记不住倒不要紧,但王审知却是要记住的。他在福建民间被称为“开闽王”。今天在福州市北郊新店附近的莲花峰上还可以看到闽王墓,王审知是河南固始人,家有三兄弟,王排行老三。史书上说这三人皆以才气知名,世代业农。当时天下大乱,固始这个地方有个杀猪的叫王绪,拥兵起事。这三兄弟也同在军中。时年审知才20岁,据说能与士卒同甘苦:“士未食,不亲匙筋;士未饮,不近杯水……”可见已有领袖气质。后来王绪率部南下江西福建,不过王绪终非帅才,容不得才胜己者,而且他还迷信,听信望气者言军中有王气,或有内变,就对部下勇略过人或相貌堂堂者多有猜忌,连他的妹夫也不能免祸,于是这三兄弟就联合军中将领干脆就反了王绪,大哥王潮就被推为主帅。几年时间,王潮兄弟就控制了整个福建,最后王潮被授福州威武军节度史,他在职4年,死后王审知继位。时为唐末。后梁初,王被封为闽王,在位29年。按理说,真正的开闽王应该是王审知的哥哥王潮,但老百姓知道王潮的并不多,反而是这位继位者广为人知。这是因为他在位的这29年,是福建历史上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黄金时期,可说是国泰民安,政通人和。 现在福州鼓楼庆城寺还有闽王庙,这闽王庙原是王审知的旧宅,五代吴越钱氏据有福州,有感于闽王王审知的德政深入人心,就将其旧居辟为庙祀,并立一“德政碑”,记述王审知家世及其治闽期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的功绩。自然上面的记叙有夸大之嫌疑,但大抵应该不差。王审知信仰佛教,在位期间大量建塔修庙,延请高僧,有名的鼓山涌泉寺和于山白塔,都是那个时期重建或新修的。福建的佛教,特别是禅宗,在当时可真是不得了,全国以福建为盛。禅宗的五大派,其创立者或为闽人,或与闽人有师承关系。 今天问起福建人的祖籍来历,大多会说来自河南。除了最早的“福建八大姓”是西晋永嘉之乱从中原南迁之外,唐末跟随王氏兄弟入闽的也都是河南固始人。所以福建人会说自己的老家在河南,不过细究起来,其中也有一些奧妙。南宋时就有人怀疑怎么这么多福建人都自称是固始人:“王氏初建国,武夫悍卒,气焰逼人。闽人战栗自危,漫称乡人,冀其怜悯,或犹冀其拔用。后世承袭其说,世祀邈绵,遂与其初而忘之尔。此闽人谱牒,所以多称固始也。”著名的南宋史学家郑樵也说,因为王审知是河南固始人,就会照顾老乡,“故闽人至今言氏谱者,皆云固始。其实谬滥云。”和闽王是老乡,这自然是十分自豪的事情,写进族谱中,也会光宗耀祖,因而虚构来历,也是有可能的。但此事并无定论,且年代久远,也难以考证,对福建人的来历,就存此疑问吧。 文化的繁荣 王审知治闽时期,就很重视文化发展,他好礼下士,还专门设招贤馆以招纳中原的文化人,当时有名的文化人如李洵、韩惺、崔道融等人都先后入闽投奔王审知。这些文入学士的大量入闽,对福建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入宋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则是进一步南移,朱熹就说,“天旋地转,闽浙反居天下之中”,“冠带诗书,翕然大肆。人才之盛,遂甲于天下”,这个时候,福建已经是科第盛况空前、人才辈出了。据统计,《宋史文苑传》登录宋代著名文人90人,其中福建就有8个,位居第6儡《全宋词》辑录千余位作家,北宋福建词人有14人,也是位居第6位,而到南宋则更是跃到第3位,计有63人;《宋史》中的《道学传》和《儒林传》共载人物89人,则福建占有17个,位列第一。北宋有个叫太平老人的编了一本叫《袖中锦·天下第一》的书,罗列了诸多的天下第一后,将“福建出秀才”也列为天下第一。当时的盛况是,福建举子“负笈来试于京者,常半天下,家有庠序之教,人被诗书之泽,而仕于朝为天子侍从亲近之臣,出牧大藩持节居方面者亦常半,而今世之言衣冠文物之盛,必称七闽”。就是说在宋朝,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在地方做官的,闽人是占据了半壁江山。两宋总共300余年,福建历届进士多达近7000人,占了进士总数近五分之一。想想唐朝的时候,还是“闽人未知学”,晋江人欧阳詹进京考试,一路上遥遥路途来到西安,竟然是举目无老乡,现在的情况,可是天壤之别了。福建对教育重视的传统,应该就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20世纪50年代,福建也曾连夺3年全国高考红旗),当时福建无论是官学私学,都很兴盛,大有“全民办教育”的风气。有诗这么描述当时的福州:“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窗半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在古代,科举的繁荣是一个地区文化发达的标志,对福建来说,唐末五代到宋这一段时间,是一个实现“跨跃式”发展的时期,由原来的南蛮之地一跃而为全国最先进的地区。在文学方面,有“西昆体”的杨亿(蒲城人),其诗风影响宋初诗坛近50年,有柳永(崇安人),号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是“凡有水井处,即能歌柳词”;还有张元干(长乐人)、刘克庄(莆田人)、严羽(邵武人)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学史里不得不提的人物,在史学方面,也有郑樵的《通志》、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书法方面,也有章友直的篆书、蔡襄的草书。电视剧《大宋提刑官》中的原型宋慈,也是福建人,他的《洗冤录集》更是全世界最早的法医学著作。 宋代福建的有名人物中,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那就是朱熹。他生在闽北尤溪,一生大多在福建出仕讲学。由他创立的“闽学”(朱子学)集儒家学说之大成,成为官方最主要的统治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可谓深远。大学问家钱穆就说“在中国历史上,前古由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生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于伦比”。蔡尚思也说“东周出孔子,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现在在武夷山,还可以看到朱熹著述讲学的“武夷精舍”(紫阳书院),《四书集注》就是在那里完成的。P10-14 序言 当旅行成可能 写下这个标题时,内心有点惊慌。旅行在中国是有传统的,比如大诗人李白、大文豪苏东坡、大旅行家徐霞客以及山水诗人谢灵运,他们都是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人物,他们几乎游遍中国的山山水水,中国的山水因为有了他们又乎添了一份人文精神,变得更加迷人、诱人。在古汉语里,旅行二字分别解作旅人和行者,不论是旅人还是行者都有种孑然的孤寂感,容易让人想象成大漠孤烟背景下的一个苦行者。但在现代人的意识里,旅行似乎是西方人的传统,是一种由西方传入中国的生活方式。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兴起了旅游热。旅游和旅行的一宇之差,决定了其内涵的很大的不同。旅游因为背后的商业诱因而多了些“例行公事”似的程式化意味,这大概也就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自助旅行再一次推动国内游的关键因素。因为旅行让“在路上”充满了许多可能性,也让旅者能自主地去面对和解决一切预料之中和预料之外的事件。踏上不可预知的旅途反而成了最让入迷恋的旅行理由,旅行在打破了“天天如此”的刻板生活之后,导致的就是不可知的遭遇——风景、风情和事件。 在摆脱了旅行社走马观花的日程之后,自助旅行可能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去哪里,看什么,怎么看。 10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5000年的文明史,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56个民族和无数开发、未开发,甚至还没有被真正发现的风景……我们可以选择的余地太大,看山观水、民俗风情、徒步登山,或者只是从甲地到乙地发发呆,我们可以采取的方式也多得不计其数。但是,这些都不是旅行最终能愉悅我们的原因。 黑格尔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一直都让学者们争论不休,只要旅行,我们就会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的就是同样的道理。中国几乎每一方水土都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很多地方史前就有了人类生息繁衍。但重要的是,如今生活在这一方水土上的人们发展地继承了什么?因此,旅行中最重要的是发现。发现差异,发现差异背后的人文与风土。其实,人文地理并非学者们的“课题”,它并不高深,它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 《走遍中国》想借“发现的眼光”去引领新一轮的旅行热潮。旅行的终极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达到”,达到只是为了开阔眼界、了解世界和世界上与我们共同存在的万事万物,所以,《走遍中国》比其他的旅行指南丛书多设了一个“解读”板块,解读当地的地理、历史、人文,给读者一个行前的铺垫。如果不读些唐诗宋词便很难了解江南的山水之美,如果不储备点民族学就容易陷入对西部少数民族的猎奇,如果不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又如何去欣赏林林总总古代的建筑?当然,《走遍中国》的编辑宗旨还是用最客观的态度和最翔实的信息,向读者提供尽可能有效的旅行指南。 当旅行成为可能的时候,我在路上。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