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北京古城宫苑丛谈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赵纯厚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为了帮助读者、旅游者、古迹爱好者更为深入全面地了解、认识北京的古迹,作者综合有关专家学者们的研究与介绍,特整理编纂本书,以飨读者。

全书共分三篇。第一篇谈北京古城,主要谈的是作为辽、金、元、明、清都城的北京,讲述了当时的城垣遗迹和皇城、宫城的建设。这是认识北京各项文化古迹的基础和背景资料。第二篇谈北京故宫,主要介绍了故宫建筑的规划与布置、每座宫殿建筑的结构与用途,以及与这座宫殿有关的历史故事与典故。第三篇谈北京御苑,着重介绍了西苑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圆明园和畅春园等的布置、景点建筑及其用途,以及与这些建筑有关的历史故事和典故。

这本书能对读者、旅游者、古迹爱好者认识、了解北京古城有所助益,使其北京古迹旅游参观更富成果,从而进一步激发对北京古迹的兴趣。

内容推荐

本书书共分三篇。第一篇为北京古城。主要介绍辽、金、元、明、清北京城的城垣遗迹和皇城、宫城建设。以及历朝代遗存下来的坛庙寺观等文化古迹情况。第二篇为北京故宫。主要介绍故宫建筑的规划与布置、每座宫殿建筑的结构与用途,以及与这座宫殿有关的历史故事与典故。第三篇为北京御苑。着重介绍西苑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圆明园、畅春园的布置、景点建筑及其用途,以及与这些建筑有关的历史故事和典故。

本书旨在使读者深入全面地了解北京古城,增进游览北京城的收获,进一步激发对北京古迹的兴趣。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北京古城

 1 辽南京城

1.1 南京的城垣

1.2 南京的皇城

1.3 南京的寺庙道观

 2 金中都城

2.1 中都的大城

2.2 中都的内城

2.3 中都的宫城

2.4 中都的卢沟桥

2.5 中都的离宫别苑

2.6 中都的寺庙道观

 3 元大都城

3.1 大都的外城

3.2 大都的皇城

3.3 大都的宫城

3.4 大都的寺庙道观

 4 明、清北京城

4.1 北京的内城

4.2 北京的外城

4.3 北京的皇城

4.4 北京的祭坛

4.5 北京的寺庙道观

第二篇 北京故宫

 5 紫禁城

5.1 城墙与角楼

5.2 护城河与内金水河

5.3 紫禁城四门

5.4 午门史迹

 6 外朝三大殿

6.1 太和门 

6.2 太和殿

6.3 中和殿 

6.4保和殿

 7 外朝东翼宫区

7.1 文华殿 

7.2 文渊阁 

7.3 内阁与内阁大堂

7.4 上驷院与箭亭

 8 外朝西翼宫区

8.1 武英殿 

8.2 浴德堂与南薰殿

8.3 咸安宫与成安宫官学

8.4 仁智殿与内务府

 9 内廷后三宫

9.1 乾清门广场

9.2 乾清门 

9.3 乾清宫 

9.4 交泰殿 

9.5 坤宁宫 

9.6 御花园 

 10 内廷东路宫区

10.1 斋宫 

10.2 毓庆宫

10.3 奉先殿

10.4 景仁宫

10.5 承乾宫

10.6 钟粹宫

10.7 延禧宫

10.8 永和宫

10.9 景阳宫

10.10 乾东五所

 11 内廷西路宫区

11.1 养心殿

11.2 永寿宫

11.3 翊坤宫

11.4 储秀宫

11.5 启祥宫

11.6 长春宫

11.7 咸福宫

11.8 中正殿佛堂建筑群

11.9 建福宫花园

11.10 重华宫

 12 内廷外东路宫区

12.1 宁寿宫前朝宫殿区

12.2 宁寿宫后寝中路宫区 

12.3 宁寿宫后寝东路宫区 

12.4 宁寿宫花园

12.5 南三所

 13 内廷外西路宫区

13.1 慈宁宫

13.2 寿康宫

13.3 寿安宫

13.4 慈宁宫花园

13.5 英华殿

第三篇 北京皇家御苑

 14 西苑三海

14.1 北海沿岸

14.2 北海白塔山

14.3 北海团城

14.4 中海沿岸

14.5 南海瀛台及宝月楼

14.6 景山 

 15 万寿山颐和园

15.1 宫廷及东山景区

15.2 前山景区

15.3 后山及后湖景区

15.4 昆明湖景区

 16 玉泉山静明园

 17 香山静宜园

 18 圆明园遗址

18.1 圆明园南部景区

18.2 圆明园后湖景区

18.3 圆明园福海景区

18.4 长春园景区

18.5 绮春园景区

 19 畅春园史迹追忆

主要参考文献

主题检索目录

试读章节

2.2中都的内城

内城,又称皇城,位于大城中部偏西南,原址在今北京广安门以南,呈长方形,城墙每面各设一门,共4门:南面为正门,名宣阳门,东门为宣华门,西为玉华门,北为拱辰门。皇城内的西部为皇家花园,是帝后妃嫔们休闲游乐之地。园内引莲花河水,修筑了瑶池、蓬瀛、柳庄、杏林等景点。宣阳门前有从御花园引出的小河东流而过,河上建有三座石桥,称龙津桥,中间的桥道为御道。桥为汉白玉构筑,洁白似玉,栏柱上镌有浮雕。南宋诗人范成大出使金国曾写诗描述:“燕石扶阑玉雪堆,柳墙南北抢城回,西山剩放龙津水,留待官军引马来”。正中的御道宽广笔直,南通大城的丰宣门,北至宫城的正门应天门。从应天门至宣阳门,御道两侧为水沟,沟的外侧植有柳树,形成一条绿色的林荫道。林荫道的东西两侧为各有二百余间的千步廊,千步廊始于宣阳门东西两侧的文楼和武楼。文楼、来宁馆、太庙在千步廊之东;武楼、会同馆、尚书省在千步廊之西。千步廊在应天门横街南,又分别转向东西一百余间,直到东西左右掖门。这样,应天门与宣阳门之间便形成了一个“T”字形广场,从而使宫廷广场气势宏伟,同时也烘托出帝王皇宫的庄严氛围。来宁馆和会同楼是接待宋朝和西夏使臣的招待所。

2.3中都的宫城

宫城位于皇城中轴线偏东北,周长9里30步,设4门:南为应天门,北为拱辰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应天门为宫城的正门,门楼高大,高8丈,四隅设垛楼,皆覆琉璃瓦。正门左右相距一里许,为左、右掖门。

中都宫城内有门、殿9重,楼阁36座。宫城的前半部为皇帝处理朝政的处所,后半部为帝后妃嫔的生活区。自应天门进入禁宫,过大安门便是宫中的第一大殿——大安殿,面阔11间,此殿为皇帝举行大典或盛大朝贺的场所。据《金史》记载,金大定七年(1167年)正月,金世宗“服衮冕,御大安殿,受尊敬号册宝礼”;金明昌四年(1193年),金章宗天寿节“御大安殿,受朝贺”。大安殿之后为仁政门,过仁政门则是仁政殿,这里是金朝皇帝常朝听政之所,是在辽代旧殿的基础上改建而成。仁政殿之东为太子居所东宫和太后住所寿康宫;仁政殿之西为十六凉位,为妃嫔居住之地。大安殿前东西庑建有广佑门和弘福门,仁政殿前东西庑建有鼓楼和钟楼。

金中都宫殿不仅在建筑规划上仿北宋的汴梁,甚至所用的建筑材料,除部分取自真定府(今河北正定)“潭园”的木材外,也多拆卸自汴梁。南宋诗人在其《揽辔录》一书中记载:“遥望前后殿屋崛起甚多,制度不经,工巧无遗……其屏虔臆牖,皆破汴梁都辇致于此”。

中都的宫城内,殿堂楼阁迭起,皆朱漆彩绘,雕梁画栋,参差错落,华丽无比。据《日下旧闻》描述:“其宫阙壮丽,廷亘阡陌,上切霄汉,虽秦阿房、汉建章不过如是”。

2.4中部的卢沟桥

卢沟桥横跨永定河,历史上永定河曾名治水、湿水、瀑水、桑干河、清泉河、卢沟河、浑河、小黄河、无定河等,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钦定为“永定河”。现在的卢沟桥处,当时为渡口,是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同时又具有政治和军事上的重要意义。古时以船渡河,后各朝修木桥或浮桥渡河,金初这里建有浮桥。南宋诗人范成大有诗云:“草草舆梁枕河坻,匆匆小驻濯涟漪;河边服匿多生口,长记轺车放雁时”。但是,卢沟河在洪水季节经常泛滥,桥常被冲毁,严重地威胁着这条通衢大道的畅通,于是金世宗决定修建一座在洪水季节也能通行的大桥。卢沟桥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开始修建,于金明昌三年(1192年)建成。

桥为石砌连拱桥,建在卢沟河渡口处,初名“广利桥”,后改名“卢沟桥”。桥全长266.5米,宽8米,有11个拱洞,近岸孔跨16米,向中心方向逐渐加大,中心孔跨21.6米,桥面为石板铺路,桥身两侧各有石雕护栏望柱140根,每柱之上刻有各样石狮,大小不等,千姿百态,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共有485个。

清初,于桥头两端先后设立两座石碑,一座记载康熙三十七年维修卢沟桥的经过,另一座为乾隆御笔亲书“卢沟晓月”碑。

卢沟桥虽经无数次洪涛恶浪的冲击,至今仍巍然屹立在永定河上,说明我国当时的造桥技术已达到了非常高超的水平。桥建成后约100年,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行经这座桥,在其《东方见闻录》中对卢沟桥作了较详细的描述,称赞它是当时世界上最美的桥,独一无二的桥。

2.5中都的离宫别苑

中都自隋唐以来一直是北方的重镇,辽代升为陪都,但城市规模一直不大。金朝立都于此后,城市才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扩大。为了适应帝王将相及王公贵族们游乐休憩的需要,金统治者不仅大规模地扩展城垣、修建城池宫殿,而且还在城的外围修建了许多离宫别苑、林园山庄等景点建筑。

金大定三年至大定十九年(1163~1179年),金世宗在中都的东北,辽代瑶屿行宫的基址上兴建了大宁宫离宫(今北海公园)。这里原是一片浅湖,辽称“西海子”,湖中有一小岛,称“瑶屿”(今北海白塔山)。金帝役使大批士卒、民夫和工匠,挖海扩池,赐名“太液池”,并用挖出来的石土,加高展扩瑶屿,改名为“琼华岛”。在岛上建广寒殿等楼堂亭榭,栽植花木,堆砌假山隧洞。

大宁宫后改名寿宁宫,又改为寿安宫,明昌二年(1191年)更名为万宁宫。

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金世宗在香山建香山行宫,金章宗年间又增建会景楼、祭星台等建筑。金章宗还在玉泉山建玉泉行宫——芙蓉殿。

自金世宗以后,特别是在金章宗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繁荣,朝野上下多有奢靡,苑囿建设之风大兴。金代在北京地区营造了许多园林景点,著名的就有八处,人称“燕京八景”,即:居庸叠翠、西山积雪(后称西山晴雪),玉泉垂虹、蓟门飞雨(后称蓟门烟树)、卢沟晓月、太液秋风、琼岛春荫、道陵夕照(后称金台夕照)。

2.6中都的寺庙道观

金朝对北京地区的统治时间较短,只有60多年,但佛教和寺院仍有一定的发展。这个时期新建而至今尚存的寺庙有西刘村寺(广济寺)、圣安寺(普济寺)、白水寺、三山庵(麻家庵)等。

2.6.1普济寺

普济寺位于宣武区南横街西口,始建于金章宗天会年间(1123~1135年),初名圣安寺,由于该寺地处柳湖村旁,所以又称柳湖寺。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重修,改名为普济寺。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修缮后,又复称圣安寺。  ‘

圣安寺原是北京地区一座名寺,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瑞象亭及东西配殿等。寺中的主体建筑为大雄宝殿,内供3尊明代塑造的佛像,塑造工艺精湛,体形粗圆浑厚,呈紫红色,衬托有背光,外层透雕火焰纹,内层浮雕3个小佛座。大殿内,东、西、北三面墙上画有8幅佛教故事壁画,其中背屏后的3尊菩萨像,绘制得非常细腻,造型丰满圆润,体态自如。据说,这些壁画为明代画家商喜所绘。

非常遗憾的是,该寺这些精美的塑像、壁画和建筑,“文革”期间遭到毁灭,现在只有山门和天王殿尚存。

2.6.2广济寺

广济寺位于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始建于金代(1153~1215年)。初名西刘村寺,元代更名为报恩洪济寺,元末毁于战火。明英宗天顺年间(1457~1464年)重建,成化二年(1466年),明宪宗赐名“弘慈广济寺”,为京师一大寺院。1931年寺毁于火灾,1935年又按明代格局重建。1953年,全国佛教协会成立,择此地为会址。  广济寺的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圆通殿、多宝殿、藏经阁和戒坛殿等。

山门正中汉白玉石拱券门上方镌刻“敕建弘慈广济寺”七个大字。山门内东西两侧为钟楼、鼓楼。与山门正对的是天王殿,内供弥勒佛、韦驮,均为明代铜铸。

天王殿之北为寺中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面阔5间,单檐黄琉璃瓦歇山顶。殿内供三世佛,东西两侧为十八罗汉铜像,大小如同真人,神态各异。在释迦牟尼像前竖有高4米和3米的长明烛台,均为整根檀香木雕制而成,通体盘刻着“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故事,为明代遗物。三世佛的背后为一幅裱贴在影壁上的指画《胜果妙因图》,画高6米,宽10米余,是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帝为感其母养育之恩,敕命画家傅雯所绘,现为国内存藏的最大一幅指画壁画。大雄宝殿庭院中央,在石莲宝座上,立有一座八宝纹青铜香鼎,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铸。鼎分三层,上层为重檐攒尖顶;中层为透雕六扇窗棂,窗棂上铸有二龙戏珠图案;下层为鼎腹,上雕八宝图案。大雄宝殿前的汉白玉戒台为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湛佑和尚主持修建,至今仍完好无损。戒台旁置有历代碑刻,其中明代碑刻3座,清康熙、乾隆帝题字的碑刻各1座。

大雄宝殿之后为圆通殿,额悬康熙御笔“圆通殿”三字匾。殿内供有3尊观世音像,中为明代木雕大悲观音像,西边为元代铜铸自在观音像,东边为观世音化身——白度母脱沙像。寺的最后一进院落的北端是一座两层楼阁,下层为多宝殿,上层为舍利阁(又称藏经阁)。多宝殿内供3尊明代铸造的铜佛坐像佛,这里存有金章宗明昌年间(1190~1195年)绘制的观音像、五代时期(907~959年)刻印的《金光明经》残卷、宋代画家马和之画的《文殊问疾图》。舍利阁曾是释迦牟尼佛牙舍利供奉之地,藏有全套明版大藏经和云居寺石经拓片3万余片,以及隋代静琬法师的舍利子和18世纪中叶甘肃临潭县卓尼寺雕版印刷的231包藏文《大藏经》。

戒坛殿位于寺院的西北隅,为康熙十七年(1678年)建,今称“三学堂”。

历史上广济寺曾多次发生火灾,损失巨大,一些珍藏被毁。

P23-27

序言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同时又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丰富文物遗迹的古城。

北京地区,自夏商以来就有两个小国,一日蓟,二日燕。他们都藩属于中原王朝。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蓟归顺于周,燕为周所灭,武王封召公于燕。燕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迅速,国势日强,不久便吞并了蓟,并以蓟城为都,不断向外扩张。进入战国时期,燕已发展成为沃野千里、连城数十的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燕地被分成六郡,蓟城为广阳郡治所。西汉时期,蓟城是燕地封王之都。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蓟城虽经数百年的风云变化,但一直是北方的军事经济重镇。隋文帝再次统一中国后,蓟城为涿郡治所。唐灭隋后,涿郡改为幽州,仍以蓟城为其首府,称幽州城。公元947年,幽州地区为辽所据,辽以幽州城为其陪都,改名为南京。金灭辽后,改幽州为燕京。1153年,金贞元元年金迁都于燕京,改燕京为中都。自此,北京开始成为全国政权的首都,开始成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1271年(至元八年),忽必烈正式立国号为元,次年改中都为大都,定大都为元之京都,筑城池建宫殿,时为国际大都市之一。明初,改大都为北平,设北平布政司。1402年,朱棣夺得帝位,改年号为永乐,改北平为北京,设北京留守,营建北京宫城。永乐十八年明朝迂都北京,升北京为京师。明正统六年(1441年)正式定都北京。清朝定都北京后,全面继承了明代北京城的规模与布局,只对局部进行了改扩建,但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营建了西北郊的离宫别苑。

悠久的历史和曲折的经历,为北京沉积了无数的历史文化古迹,有体现《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理念的城市建设遗迹;有高大雄伟、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有风景秀丽、意境蕴藉的园林御苑;也有反映不同时期宗教文化思想的寺庙坛祠建筑古迹。北京的古迹之多、园林之秀、山水之胜,早已饮誉中外。这里每一座古迹和每一处景点的建设,都代表着一定的民族文化内涵,了解它,看懂它实非易事。

为了帮助读者、旅游者、古迹爱好者更为深入全面地了解、认识北京的古迹,作者综合有关专家学者们的研究与介绍,特整理编纂本书,以飨读者。

全书共分三篇。第一篇谈北京古城。这一篇主要谈的是作为辽、金、元、明、清都城的北京,讲述了当时的城垣遗迹和皇城、宫城的建设。这是认识北京各项文化古迹的基础和背景资料。在这一篇中,还述说了各个朝代遗存下来的寺庙坛祠情况,以增进对宗教文化古迹的了解,进而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第二篇谈北京故宫。在这一篇里,作者主要介绍了故宫建筑的规划与布置、每座宫殿建筑的结构与用途,以及与这座宫殿有关的历史故事与典故。北京故宫于1420年建成,至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它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建筑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宫殿。这里的每幢房屋、每一件装饰,以及它们的方位、姿态和颜色等,都蕴藏着一定的文化内涵,且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当时的文化发展方向和水平。它们既是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的历史文化遗产。第三篇谈北京御苑。御苑即皇家园林,它不仅是帝后游玩、娱乐、避暑的行宫,而且还是皇帝宴集、召见大臣、处理政务、举行朝会的别殿。御苑在当时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也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化古迹。这一篇着重介绍了西苑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圆明园和畅春园等的布置、景点建筑及其用途,以及与这些建筑有关的历史故事和典故。

作者希望这本书能对读者、旅游者、古迹爱好者认识、了解北京古城有所助益,使其北京古迹旅游参观更富成果,从而进一步激发对北京古迹的兴趣。

作者  2006年1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3:0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