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人文地理丛书以名家的视角,以经典的篇章,站在人文地理的高度,从文化、历史与自然等角度讲述我们生活的大地。
读名家之经典,品天地之大美。本书是《名家人文地理》系列旅游文化书之一,本书精选康有为、徐志摩、朱自清、郭沫若、刘海粟、冯骥才、邓以蛰、王蒙、余秋雨、何新年、朱敏信、马识途、陈大远、林莽、徐钟珮等30多位名家描写意大利、英国、法国、俄国与瑞士等欧洲国家的40余篇经典散文,配以精美的彩图,以名家的视角,从文化、历史与自然等角度状欧洲大国之典雅,小城之绚烂,风景之秀美,人文之厚重,展现了一个时悠远、时庄重、时旖旎、时宏阔、时清丽的欧洲。
本书精选康有为、徐志摩、朱自清、郭沫若、刘海粟、冯骥才、邓以蛰、王蒙、余秋雨、何新年、朱敏信、马识途、陈大远、林莽、徐钟珮等30多位名家描写意大利、英国、法国、俄国与瑞士等欧洲国家的40余篇经典散文,配以精美的彩图,以名家的视角,从文化、历史与自然等角度状欧洲大国之典雅,小城之绚烂,风景之秀美,人文之厚重,展现了一个时悠远、时庄重、时旖旎、时宏阔、时清丽的欧洲。
伦敦街道两旁,白石平垫,通男女往来。中则沙土碎石筑成,车马所经也。道之广者,可七八车并驰。狭者亦可四五车,皆洁净无稍垢秽。民居、官署规模不甚悬异,结构类皆四层,并入地者计之则五层(各屋皆有入地一层,为下房、为厨、为屯煤所)。白石为墙、为柱,铸铁为护栅、为栏杆,环于门外。其内糊壁以花锦,铺地以细毡毯,嵌窗以玻璃数尺,亦铁栅护之。估肆则临街大玻璃槅货物咸鉴澈于外。唯耶稣堂、银行、客店、信局、电报局、施医院,制度独崇闳。每游骋道上观之,左右房舍竣整华洁,数百街如一式。问其房价,动须数十万金钱,可以知其地之富足矣。数街辄有广囿一区,荫以杂树,有池沼而无亭台楼榭。沿路安长铁几,以便游者憩息。地由国主建置,百姓男女均往焉。盖以其人所居皆层楼叠阁,无呼吸通天处(民居估肆皆无院子),虑以气郁生疾疫,故特辟此囿,俾民人闲暇,散步舒怀,以畅其气,重育民也。每夜九点钟前,市肆犹哄闹,男女络绎。途问路灯,皆煤气为之。
昴、虚、星、房四宿值日之辰,即耶稣教礼拜日。廿二日,虚宿所值也。正使与余往拜德尔秘,未遇。道上车行稍迟,正使日:“何不鞭之?”马格理日:“今日礼拜,不鞭马。且不特礼拜而已,伦敦有仁心会,禁人虐使牲畜,鞭马酷则捕役执讯(捕役为罗地美亚所辖,犹中国之团练壮丁,工食由各行户捐给),故以为戒。”查礼拜日,官不治事,民不力作,马不效驾,牛不负犁,所以节群劳也。届期前一日(其俗谓之礼拜六),过午,遂各游息。间左之奴雇,店肆之帮伙,莫不探视亲属,以遂其情,逶迤园固,以畅其志。张而弛之,七日一周则复张,时气又一振,力必倍劲,无疲惰偷安之患。
马格理云:伦敦昔多偷盗,最为15黠。过路者,囊金腰间,一偎身已被摸去。铸铁为室以储宝,环庐逻守终夕,比晓而宝已亡。故街衢分段置巡捕(疏通道路,弹压喧争,皆捕役事),近宫数武一火枪兵,皆昼夜更替,坚立其地不远离。别有马队二十人为一班,顶盔披甲,挟枪周巡,日数轮转。每窃盗,发一呼呵,而巡捕已至。巡捕一鸣哨,而近街兵捕亦至,防范严紧。
伦敦无城,其巩若城阙者,火车所经之桥梁也。民居稠密,不可以行火车。爰以巨石为飞桥,于万家烟户之巅,架以铁板,垫以沙土,俾往来焉。卧百尺楼,时闻其上雷轰隐隐不断,则火车过也。乘车眺望,遥见其下行人如织,街市闾苍渺若重渊,几疑其穴地为之,而不知身在桥上也。又或高凌宝塔之尖,俯拾帆樯之顶。初至其地,骇心惊目,无非异观。闻人言:南至海口,北至苏葛兰,铁路共数十道。每行百里,人纳车价仅一息零,较之未有火车时省费数倍。故商旅之车,有群居之室,有别室,皆漆皮软几,玻璃明窗,坐卧殊觉畅适。其贵者所乘,则锦壁、绣帘、文榻、画案,瓶添净水,盘供鲜花。虽轮行如飞。风霆贯耳。终不改书斋闲憩之乐。车后厕腧浣器,亦极整洁。其价则百里一金钱,或不可少矣。
马车式亦不一,有单马车、双马车,以木夹漆布两重为车屋,可敞可蔽,寻常出游以之。有四马车,则富人以之行数十里内者。又有街道车,形如画舫,而卑其轮,两马驾之,上下两层,可坐数十人。每人附载三里,仅给价一边士。其高轮彩画大车亦然。
余尝问不立城郭之故于英人,据云:前百余年,固有之。自火炮盛行,城不足自卫。闭关以守,伤人愈多,故毁去。今增固海口炮台,御敌较可得力。即不幸被敌闯进,犹可出兵各路以驱逐之。外洋之无城郭,正不独英。P6-7
“藏名家之经典,品天地之大美”,《名家人文地理》系列丛书选编近200多位名家关于北京、江南、滇川、藏疆、欧洲等地的人文地理游记散文佳作,配以近千幅精彩的图片,旨在通过名家的文章,展现这些旅游胜地深厚的自然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
这些名篇佳作,或激赏山水.或洞幽察微,写山山有容,写水水有意,写景景有情,写物物寓理。在选编的过程中,阅读名家们或浑厚似大江大河,或清丽如踏月吹箫般的文字,我们无数次感动和沉醉。我们力争所选文章能尽量囊括各地重要的自然风光、地理风俗和社会世情,以利于读者洞窥名家笔下清心怡情的山水胜迹之美和风土人情之态,品味名家们游目骋怀的身心乐趣和空明澄澈的心灵境界。
名篇佳作辉煌璀璨,但我们所收入的篇章只能是一鳞半爪,难免遗珠之憾。由于篇幅所限,部分文章采用了节选的方式。袁宏道、袁枚、张岱等古代名家和朱自清、林语堂、张恨水等现当代名家的作品,由于年代久远,在部分词语的用法、语句的表达、人名和地名的翻译等多方面可能与我们现在的表达方法不同,在部分异体字、“像、象”、“的、地、得”和标点符号等的用法上甚至不符合我们现在的出版规范,但我们基于尊重作者、尊重历史的原则,选编时仍尽可能地忠实于原著,以保证读者读到原汁原味的名家之作.体味名家彼时彼景的游历之趣。
本系列丛书的选编,胡一峰、施云卿、刘刚、熊卫、李冶威等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在此表示感谢。同时也感谢中国图片网、图说天下等图片网和杨卫东、大炮等人提供图片。
本系列丛书已委托北京版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代为联系版权事宜。在出版之前,已获得郭沫若、叶圣陶、老舍、周作人、俞平伯、沈从文、汪曾祺、萧乾、张中行、王蒙、余秋雨、刘心武、毕淑敏、张抗抗等诸多名家或其权利人的授权,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尽管我们多方联系,但仍有部分文章,尚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为了尊重著作权,我方特委托北京版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向权利人转付稿酬。请您与北京版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联系并领取稿酬。联系方式如下:
吴文波、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