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军的作品屡次在国内获奖,并多次译介到海外、国外,在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
本书收录了潘军的中篇小说:《合同婚姻》、《从前的院子》、《犯罪嫌疑人》、《戊戌年纪事》和短篇小说《纸翼》、《轻轨》、《花袭》、《枪,或者中国盒子》、《临渊阁》、《草桥的杏》、《某部的于村》,共计11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戊戌年纪事(潘军最新小说)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潘军 |
出版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潘军的作品屡次在国内获奖,并多次译介到海外、国外,在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 本书收录了潘军的中篇小说:《合同婚姻》、《从前的院子》、《犯罪嫌疑人》、《戊戌年纪事》和短篇小说《纸翼》、《轻轨》、《花袭》、《枪,或者中国盒子》、《临渊阁》、《草桥的杏》、《某部的于村》,共计11部。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潘军的中篇小说:《合同婚姻》、《从前的院子》、《犯罪嫌疑人》、《戊戌年纪事》和短篇小说《纸翼》、《轻轨》、《花袭》、《枪,或者中国盒子》、《临渊阁》、《草桥的杏》、《某部的于村》,共计11部。 目录 需要的写作 ——《戊戌年纪事:潘军最新小说》自序 中篇小说 合同婚姻 从前的院子 犯罪嫌疑人 戊戌年纪事 短篇小说 纸翼 轻轨 花袭 枪,或者中国盒子 临渊阁 草桥的杏 某部的于村 后记 试读章节 合同婚姻 1 苏秦与李小冬解除婚约是几年前那个秋天的事情。他们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一边谈论着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美国佬无端轰炸,去了位于城南的区民政部门。那天苏秦开着银灰色的本田车,李小冬听着克莱德曼的钢琴曲,两人都戴着款式新颖的墨镜。他们下车后,突然感到有点热,李小冬就把随身带的那把遮阳伞撑起来了,然后把它交到了此刻还是她丈夫的男人手里。那伞是酒红色的,阳光透过伞布过滤,出现在女人脸上的色彩很妩媚。两人在这样的一把伞下,感觉仿佛情侣一般美好。等走到路边一个小摊子上,苏秦准备买矿泉水。李小冬在墨镜后面提醒男人:就买一瓶吧。苏秦就花两块钱买了一瓶,他把盖子拧开,先递给了李小冬。苏秦说:你喝吧,剩下的给我。李小冬便把矿泉水拿到嘴巴边上,不含着,这样悬着喝了几口,再把它还给苏秦。后者就大口地喝起来。等到了民政部门的门口,李小冬又说:我还想喝几口。于是苏秦便用水把瓶口冲了冲,再次递给马上就不是自己妻子的女人。女人笑着说:真是很怪啊。你看,我们要离婚了,你才变得这么事事精心。 苏秦说:你不也是吗? 李小冬说:看来婚姻真不是个东西啊。 苏秦有点尴尬地说:是啊,是啊。婚姻就是这么个东西。 这是第二次来了。第一次是发生在一周前,接待他们的是一个过了中年的妇人,像首长一样地告诫两位当事人: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啊,同志。这个问题你们最好慎重考虑考虑,重新考虑考虑。难道——她的语气有个停顿——有什么非离不可的理由吗? 问话的显得振振有辞,听话的反倒纳闷了。离婚是人的一项权利,也是一份自由,怎么还得要出示什么“非离不可的理由”呢? 似乎没有。他们之间共同生活了四年,没有出现什么类似“第三者插足”或者“红杏出墙”的过硬理由。连一点迹象也没有。可是办理离婚就那么需要“非离不可的理由吗”?都是两个人的事,奇怪的是当初结婚登记的时候却没有人这么问过:你们有非结不可的理由吗? 后来李小冬说:我看哪,还得最后委屈你一回了。 苏秦说:你又想什么馊主意了? 李小冬说:要制造一个“非离不可的理由”呢。所以只能说你在外面乱搞了,这应该是最硬的理由。 苏秦说:你这才叫乱搞呢。 李小冬说:你在乎什么?这又不往报纸上登的。即使将来你再婚,女方有误解,我会及时赶来为你作证的。 苏秦看着远处的一个水塔,像是自言自语地说:再婚?我有病? 不知道这回他们是怎么办掉的。不过与打官司上法院相比,协议离婚还是显得轻捷。他们的事不到半个钟头就办妥了。但领证的时候多了一道手续,需要拍一张三分钟的速成像,贴到离婚证上。苏秦被一个长得民工模样的人推到照相机的面前,坐下来,感觉屁股下面的凳子太硬了。还没怎么准备,照相的人就说好了。然后是李小冬拍,也还是很快。等照片出来,他们都觉得照片上的人不像自己。 离婚证的封皮是绿色的,他们管它叫“绿卡”。 这以后,苏秦只要遇见熟人,或者有朋友来电话,问起李小冬,他就说:我们最近领“绿卡”了。 如果对方还不明白,苏秦就补充说:她最近提拔了,由老婆成了前妻。 2 苏秦和李小冬是大学的同学。他们不在一个系,苏秦学的是中文,李小冬读的是英语,而且比他低两班。他们的认识是因为省里要搞大学生文艺会演,全校抽人在一起排练一个日本的民间舞蹈《八木小调》。那是一个由五男五女组合的舞蹈,一对对的,他们正好是一对,在台上如同行影,不离左右。恋爱都是偶然的产物,就这个因素,他们便开始了恋爱。他们的恋爱在大学校园里继续了一年,进行得还算顺利。于是苏秦毕业之前的最后一件事,是和二十岁的李小冬确定了恋爱关系。他们虽然没有同居,发生性关系,但却一丝不挂地躺在了一张床上。 那是个有很好月光的晚上,两个年轻的大学生去了郊外一处农家旅馆,开了房。本来他们是做好了结合的准备的,还没坐稳,便十分温情地在黑暗中把彼此的衣服脱了。正欲行事,李小冬感到了害怕。她一下坐起来说:我还是处女啊。 苏秦说:你总不能一辈子都当处女吧? 李小冬说:要是怀孕了怎么办? 苏秦就把灯开了,李小冬吓得钻到被子里。苏秦有点腼腆地从书包里拿出了一只避孕套。李小冬一看这个曾经在学校厕所里屡见不鲜的玩意儿,情绪一下就坏了。她挖苦苏秦:没想到你还这么在行啊! 苏秦说:成人都知道的啊。 李小冬说:我就不知道! 苏秦突然感到事态一下变得严重了。李小冬的意思很明显,他曾经有过性经验。那么和谁有了,却没有对面前的姑娘说。这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中国两性交往史上算是欺骗行为。他们就这样不欢而散了。两人冷淡了一个多月,到了苏秦将要走出校门时,李小冬又主动找到了他,表示还想把两人的关系保持下去。 苏秦说:我想知道,你这么急转弯,为什么? 李小冬憋了很久,才撂下一句话:你都看了我了。 苏秦当然是愿意的。他喜欢这个比自己小四岁的姑娘。在这之后的三年里,他们以通信的方式维护着恋爱,直到结婚。他们在一起生活了五年,这才发觉原来双方是这样的不合适。既然不合适,也就没有多大的意思。没有意思,也就这么客气地离了。 P3-6 序言 需要的写作 ——《戊戌年纪事:潘军最新小说》自序 今年春天,我应邀去一所大学讲演。举办者希望我能随身带些自己的书去,因为他们所处的城市买不到我的任何一本书,而学生们则有这样的要求,以至去书店买了些关于我的小说评论的书籍,而非我本人的作品。又从网上得知,也有一些热心的读者在四处求购我的作品。我忽然觉得,自己应该编一本新书了,这应该是出这本集子的初衷。 这两年,坦率地说,我的心思不在小说上。我去做影视了,不仅编剧,而且导演,譬如眼下正在全国各地热播的电视剧《五号特工组》。我历来做事专心,不能同一个阶段样样都来,那做不好。我也历来把写作分成两大类,即需要的写作和谋生的写作。电视剧就是“谋生的写作”,它是个很通俗的东西,只是向大众讲叙一个动人的故事,而小说需要的是叙事,它可能更多地突破了故事的层面,直抵人的内心。不过,电视剧能满足你一些物质上的需求,解决你一些实际问题,譬如买上一套房子。而小说,在于我就是纯粹“需要的写作”了。这种需要是内心的需要,欲望的需要,也是因为那一部分关心你的读者存在的需要。这是一个写作者的基本态度和立场。 前些日子,在北京的一次关于文学的聚会上,在讨论到为什么写作时,我有过这样的表述—— 我认为一个作家是为自己的内心在写作。但这不等于说,可以忽视读者的存在。相反,这是在尊重你的读者。就像一个女士出门,首先得对着镜子为自己打扮,然后才是“悦己者容”。你自己都收拾得不体面,谁会来多看你一眼?更别谈“回头率”了。所以我坚信,一个认真负责的作家首先是把作品写好,才能引起喜爱你的读者的关注。不过,别指望喜爱你的人很多;多了,就可能出现泛滥,那便是另一种东西了。所以我继之认为,这样的写作,读者是小众而非大众。作者和读者之间这种默契的关系,如同我多年前说过的那样,“是一次事先没有约定的空中握手”,足以让一个作家安慰。与作家内心的信念构成了一种相互的支持,也是我为什么选择“需要的写作”的理由。 收入在这本集子里的小说,都是我近几年的作品。其中大多数没有结集出版,都先发表在多年与我合作的刊物上,其中几篇,还获得过奖项。读者或许一眼可见,当年那个作为先锋作家的潘军似乎淡去了,不过我还是想在此作几句解释。其实一个作家的写作都是处于不断调整之中,目的都是想把小说写得好看。至于什么才叫“好看”,那也是见仁见智的事。作为写作者,我只能按照我的原则、我的方式去写,发自内心地去写。这是我唯一能够做到的。倘若做得不够,那是我的责任。 现在,我把它交给文化艺术出版社,算是对自己创作的一次阶段性检阅,也是对那些多年来一直关心我的读者朋友的一种交代。 谢谢你们! 是为序。 潘军 2007年9月10日,北京寓所 后记 编完这部小说集,心情陡然有些复杂。因为这段时间,国内一些城市正在热播我编剧并执导的电视剧《五号特工组》。媒体上“作为编剧和导演的潘军”这类字眼汪洋恣肆,很热闹。或许对别人,这是件好事。而我担心的是,这样的势头,会淹没从前那个“作家潘军”。这便是我心情复杂之所在,说不出是喜还是忧,或者喜忧掺半。 因此,这样的时候,出一本新的小说集,与其说是对读者的一种交代,还不如说是对我自己的一次慰籍。小说依然是我的最爱,我也希望大家能记住的,还是从前的那个作家潘军。今年我五十岁——怎么看,这都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数字。从1982年我发表第一篇小说算起,我写小说的历史正好是二十五年。这是辛苦的二十五年,也是苦中作乐的二十五年。这本书,我视为送给自己的一份生日礼物。写作是寂寞的事业,不需要热闹。正是这样的寂寞,使我内心获得宁静。我想永远坚守这份宁静。 这是我和沈梅女士合作的第二本书。前些日子,她在看到《五号特工组》中我客串的戴笠后,用短信告诉我,生活中的潘军远比屏幕上的那个人生动。现在,在她编校完《戊戌年纪事》之后又对我说:我还是喜欢你的小说。 我感谢这句话,更感谢她的作为一个编辑的职业精神。 潘 军 2007年10月10日,北京寓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