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医理玄机/通俗中医药丛书
分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作者 郝宏伟
出版社 羊城晚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通俗中医药丛书”融知识性、趣味性、群众性于一体,把深奥的中医药知识用趣闻轶事、典故、传奇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表现出来,通俗易懂,使读者既能从中了解中医药的知识,感悟中医药的历史文化,又能从中获得读书的乐趣。本书为丛书之一,主要内容为医理玄机,本书的内容对普及中医药知识,让中医药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信中医、用中医的良好社会氛围,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内容推荐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的国粹。中医药学既是中华文化的产物,同时又从医药学方面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博大精深的文化,影响和造就了中医药学。中医药文化吸取了儒、道、释、法、阴阳、兵、农等丰富的思想营养,交织着天、地、人之间的和谐,与传统哲学、历法、天文、礼仪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特别是提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与四射相副、天地万物为一”的“天人合一”理念,以及整体思维模式,无不闪耀着东文文化的璀璨光芒。从古代的经史子集,到历代的诗词歌赋,乃至《红楼梦》等文学巨著,无不充溢着中医药文化。中医药与中华文化融为一体,不可分离,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宝贵财富。

目录

引子

1 从宇宙的角度认识人

天人相应

阴阳:宇宙变化之道

五行:一种宇宙模型

2 血肉之躯的律动

脏腑:人体的中心和枢组

经络:联系全身的网络

气血精津:生命功能的载体

神:生命的司令官

3 正气与邪气的较量

正气:人体中抗病和康复的力量

邪气:侵袭身体的敌人

邪正相争:疾病的发生

4 辨证论治的智慧

四诊:侦察疾病的方法

辨证:对疾病性质的推断

5 战胜疾病的神奇技艺

治则治法:疗病的谋略

方药:迎战疾病的武器

跟名医诊病

展望

后记

试读章节

阴阳之间的关系

阴和阳不是互不相干的,相反,二者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阴与阳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阴阳是对立制约的。对立,就是说两家性质相反,是死对头,如白与黑、冷与热、动与静、生与死。制约,就是说由于两方对立,就可以牵制、约束对方。就像冷与热,在寒冷(阴)的时候人们可以烤火(阳)取暖,炎热(阳)的时候人们可以用水(阴)降温纳凉。

其次,阴阳存在消长和平衡。这是对阴阳动态关系的描述。消是减少的意思,长是增长的意思。消长是说对立制约的阴阳双方,不可能是双方的力量每时每刻都完全对等,而是有的时候一方强大点,有的时候另一方又强大点,因此阴阳斗争是一个一会儿你增我减,一会儿你减我增的动态的过程。平衡,是说以上的这种你消我长,在全过程来看,总体上是力量平衡的。比如一天昼夜,在正午时分,太阳当空,是光明(阳)的成分最多而黑暗(阴)的成分最少的时候,但正午一过,黑暗的成分就开始慢慢增长,而光明的成分慢慢减少,等到黄昏太阳西斜,则黑暗和光明的成分基本相当了,再往后夜晚降临,黑暗处于优势,到子夜黑暗的成分到达顶点,而光明的成分降到最低;但随后,光明的成分开始增长而黑暗的成分开始减退,到早晨光明又超过了黑暗。一整天,光明和黑暗就是在这样一种你消我长的过程中,但总体来看,二者的力量是基本相当的,也就是说是平衡的。一年四季同样是这个道理,冷和热斗争,春天热气长寒气消,夏天热气升到极点,秋天热气消而寒气开始长,冬天寒气长到极点。这样你消我长地循环,但一整年总体上看热和寒的力量是相当的、平衡的。

古人习惯用太极图(又叫阴阳鱼图)形象地表示阴阳的关系。白鱼代表阳,黑鱼代表阴。黑白颜色相反,说明阴阳相互对立;黑白鱼首尾相咬,表示阴阳相互制约。以圆心为中心从白鱼尾巴开始顺时针方向看,可以发现白鱼面积越来越大,黑鱼面积越来越小,到了圆的顶端后,又开始黑鱼的面积越来越大,白鱼面积越来越小,表示阴阳消长运动;而总体来看黑白鱼的面积是一样的,表示阴阳的平衡。

第三,阴阳是“互根”和可以转化的。“根”是根源,“互根”就是互为根源,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论是阴还是阳,其内部都蕴含着对立面。这就像老子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也正如再黑的夜也有星光,太阳当空也会有阴影,再寒冷的冬天也有阳光下的一些暖意,再炎热的夏天也有风吹过的清凉。在太极图中,一半是游动的“黑鱼儿”,一半是游动的“白鱼儿”,然而白鱼长着黑眼,黑鱼长着白眼,就是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阴阳互根的形象表达。

由于阴阳互根,在条件转变时,事物总体的阴阳属性就可以互相转化。正如夏天炎热到了极点,就会开始凉爽,向秋天过渡;冬天三九严寒之后,春天就将来到。乐极生悲,否极泰来。可见,阴阳互根与转化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阴阳的消长平衡。

人体中的阴阳

再由天地说到人体。既然万事万物都有阴阳,那么人也不例外。如:

体表与内脏相对,体表在外为阳,内脏在里为阴;内脏之中,位置高(以膈肌为界线)的心、肺为阳,位置低的肝、脾、肾为阴;脏与腑相对,腑的功能通达、运动为阳,脏的功能收藏、沉静为阴……阴阳还可以概括人的生理功能。人体的物质基础(血肉筋骨)属阴,而生理功能活动(如心要跳动、肺要呼吸)属阳,二者互相依存,协调运作。生理功能活动(阳)的发牛,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而营养物质(阴)的吸收产牛,又必须依赖于脏腑的机能活动(阳)。

正常情况下,上述人体中的各种阴与阳之间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协调状态(古代称为“阴平阳秘”)。但是,一旦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了阴阳的平衡被打乱,疾病就发生了。疾病的实质就是人体内阴阳的失衡。  诊断疾病同样也可以用阴阳的观点。中医将阴阳作为认识疾病的总纲。诊断时,如面部色泽比正常人偏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说话声音比正常洪亮者属阳,低微者属阴;切脉发现脉搏跳动比平时速度更快、位置更表浅、力量更大的属阳,相反更慢、更深、力量更小的属阴等等。通过对这些症状的阴阳属性辨别,就可以逐步辨清疾病的部位、性质、程度、变化趋势等,从而进一步区分整个疾病的阴阳属性。如疾病的位置在人体的浅表,疾病是由于人体阴阳物质或功能比正常偏多引起(中医学称作实证),病人体温升高或自己感到身体发热(中医学术语称为热证)之类的疾病属阳;而相反,病位在里、虚证、寒证就属阴。

既然疾病是由于阴阳失去平衡引起,那么治疗疾病也围绕调整阴阳来进行,目标是恢复阴阳的平衡协调。因此,如果是寒病(阴),就用可以发热的药(阳)来平衡;如果是热病(阳),就用寒药(阴)来化解;如果是阴阳某方面过多,就用有驱除作用的药,把多出来的部分“泻”掉;如果是阴阳某方面不足,就用有补益作用的药来补足……这些就是中医“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等治疗原则,这些原则也是根据阴阳关系而确定的。

P15-18

序言

说起中医,人们并不陌生,它的不少术语早已深深烙入了我们的日常用语之中。像“上火”、“中风”、“湿热”,一说大家都知道;常用中药,像大枣、生姜,也是饮食中常用的佐料,药食两用。这都说明,中医中药来源于生活,是非常生活化的医学,“百姓日用而不知”。更重要的是,中医中药始终保持着良好的临床疗效,能解决问题,这是它立足的根本。人们记忆犹新的是,在2003年抗击“非典”中,中医药取得很好的疗效,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也给老百姓温习了一次生动的中医实践课。

但是现在一般的老百姓,讲起中医理论会觉得非常深奥难懂。原因之一,恐怕与近代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足有关。自从鸦片战争后,有些人对本民族文化失去了自信心,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过了头。缺乏了传统文化的根基,对中医理论也就难以很好地理解。像“阴阳”、“气”、“风”等等生理病理概念,离开其临床基础和文化背景,就不好体会了。

中医理论“难懂”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习惯于用西医的观念来看问题。中小学的常识课、生理卫生课,教的都是西医的知识。这些知识当然很有用,但对中医的理论绝口不提,反映的仍然是民族自信心缺失的问题。中西医是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用西医的思维来看中医,就不容易理解。要知道中医某些貌似“不科学”的说法背后,其实有着大科学的内涵,我们不能用西医的标准作为“科学”的标准。

在21世纪,我们必须重新对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树立起信心并加以发扬,以造福于世界和人类。广东省建设“中医药强省”,除了医疗、科研、教学和药业等各条战线的努力外,向老百姓宣传和普及中医,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普及并不是要求人人都能完全学懂中医,但是希望能够通过普及让人们可以了解中医理论的特点,知道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学会一些中医的养生防病原则,这对健康生活和防病治病是很有好处的。

应该说,中医的科普工作很有必要,但要做好却不容易。难就难在怎样把中医的高深理论,用现代的语言很好地表达清楚,既要有科学性,也要力求通俗性。所以我认为,科普也应该属于科研工作。《通俗中医药丛书》的作者在这些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丛书既介绍趣闻轶事与医史源流,又讲述医药原理与人文传统,语言明白晓畅,图文并茂,我作为一名医学工作者读起来也觉得趣味盎然,广大读者一定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知识。

中医中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精华。人类不能没有中医。希望通过这套丛书,让更多的中国人,甚至世界各国人民,能够领略到中医药的独特魅力,更加了解和珍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为序。

后记

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伟大遗产。但是,中医学在普通群众的心目中一直有一种神秘色彩,真正了解中医学的人并不多。造成这种神秘感的主要原因并非中医学理论的深奥,而是中医学所使用的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同现代人习惯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有一定的隔阂,当然,关键还是中医学知识普及得不够。因此,创作一系列中医学科普读物,让更多的人对中医学有更多的了解,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一个难得的历史机缘终于出现了。2006年1月,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广东中医药强省的重大决策,并隆重召开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大会。这对于推动广东中医药事业发展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在大会讲话中明确提出,加强中医学的普及工作也是建设中医药强省的重要任务之一。张德江书记还专门提议,由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牵头,编辑出版通俗中医药丛书。为贯彻落实建设中医药强省会议和张德江书记的讲话精神,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与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中医药局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单位,经过认真讨论,决定组织编写一套中医药学科普读物,并把具体编写任务交给了广州中医药大学。

这是一个无比光荣的任务,但完成起来却相当艰巨。最大的困难在于中医学的理论和术语都属古奥,用科普的方法表达非常不易,这对于并非科普作家的各位作者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整个写作过程可谓历尽曲折。先后换了几班人马,进行了五次封闭创作,书稿经过了几次脱胎换骨才最终宣告完成。

这套丛书很多人付出了心血。

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关则文主任、吴茂芹副主任,广东省科技厅谢明权厅长、马宪民副厅长,广东省中医药局彭炜局长等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集会议,研究方案,明确思路,为丛书的成功策划出版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顾幸伟、钟小平、张英哲、曹礼忠、李平、谢健民、李梓廉、黎锦城、王玉龙、邓文海、赵鹏飞等,为丛书的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

广州市科技局长期支持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科普工作,2002年专门立项资助科普写作,如果没有他们的经济资助和精神鼓励而打下的基础,本丛书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是不可想象的。

我国中医学界的泰斗邓铁涛教授非常关心本丛书的出版,他以近九旬的高龄之躯认真阅读了全部书稿并亲笔作序,他的精神让我们无比感动。

广州中医药大学徐志伟校长高度重视,将本丛书的编写工作作为学校参与建设广东中医药强省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对本丛书的编写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

原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现任广东省卫生厅党组书记的黄小玲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科普工作做了许多开创性的探索,也为本丛书的诞生付出了心血,并一直关心着本丛书的创作进展。

作为执行主编,广州中医药大学陈英华副校长从制订编写计划、组建创作团队、审订书稿,到联系协调各方面关系、处理编写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认真细致,殚精竭虑,成功地领导了丛书创作工作。

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刘小斌教授、吴弥漫教授、严灿教授、全世健教授、徐良教授都是一流的学者,他们为本丛书的学术理论指导和最早阶段的编写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本丛书的各位作者都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一线工作者,他们为了创作本丛书牺牲了大量的业余时间。

本丛书的图片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它们大都来自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史馆和中药标本馆的馆藏资料和郑洪、冼建春、蓝韶清等老师的私人创作和积累,少部分来自于互联网的公共图片资料和一些教材、教参资料,陈燕、杨琳、邹源等也为本丛书图片资料付出了很多劳动。

科学出版社的方霞编辑、广东人民出版社的张竹媛编辑为本丛书的编写提供过很多宝贵意见。

此外,还有邱鸿钟教授、张正老师、胡延滨老师、张秋镇老师、吴趋凡老师以及许多研究生也为本丛书提供了很多帮助。

当然,为本丛书的出版作出最直接贡献的是羊城晚报出版社的社长、总编辑罗贻乐和羊城晚报出版社的编辑人员。

我们对上述所有单位和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丛书的价值是和对它付出的心血成正比的,因此我们相信它会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为普及中医学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为此感到欣慰,并将再接再厉,继续创作更多更优秀的中医学科普读物。

当然,本丛书肯定存在一些错漏和不足之处,那是由于编写者学术水平和写作水平所限造成的,也请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通俗中医药丛书》编委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