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易识阶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米鸿宾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人生的感悟和心灵深处的驱动力是进步的源泉。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就是应用之道,就是学问。当你对事物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知及至这种深刻超越了人性的厚度之后,你就深深体会到人的渺小。

本书重点围绕“易学当以人为本”这一观点,以天道论五常伦理,借阴阳五行评人事规律,人本位之解易观点跃然纸上。并重新诠释”天人合一”,即道家之宇宙哲学、佛家之真善美与儒家之出而用世的水乳之融。让我们以勇气、耐心及远见来保持易学的完整和力量;并坚持学术、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在易学的传承事业中绽放清莲。

内容推荐

我们常谓,一阴一阳成就生生不息,天道本体蕴含其中;“继善成性”,将天道束于德性义理;在此本体下,易学概念交汇形而上学思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参象识天地万物,成为易学的思考方式。汉代京房建立了以阴阳五行为世界间架的哲学体系,并将八卦和六十四卦视为人类社会之缩影。虽后有宋邵雍倡性命心性之学,由天人合一,过渡到人本位。但研易之人过多关注自然之理,忽视人主能动性。

《大易识阶》系米鸿宾先生继《六壬神课金口诀心髓指要》等书之后的又一心水之作。若将《六壬神课金口诀心髓指要》等书定位为象数研究,《大易识阶》则偏重于义理描述.应纳为象数之人文,但终是“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本书重点围绕“易学当以人为本”这一观点,以天道论五常伦理,借阴阳五行评人事规律,人本位之解易观点跃然纸上。并重新诠释”天人合一”,即道家之宇宙哲学、佛家之真善美与儒家之出而用世的水乳之融。

该书中,对平常百姓的生活之阴阳五行有着诸多慧解,这与作者的长期研究和体证息息相关。作者对阴阳五行之人本位,易学之日常生活应用的关注,对易学思想观念的带动,易学文化现象的观察,易学实践经验的整理,易学深度延续的关怀等方面展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开拓了易学思考的新视眼,而且对今后进一步地正确评价易学提供了积极出世的观点。

目录

大知在所不虑(代序)

上卷·义理篇 

第一章思考易学

 易学在上

 君子上达

第二章 仁者的心香——《易传》章句选析

 《易传》的智慧

 《易传》的结构

 顺于仁义

 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与天地准

 先天八卦卦序的内在意义

第三章 天人合一心论

 天人相应

 大易至简

 如如不动的法

第四章 阴阳实解

 阴阳关系

 阴阳就是气

 道性别裁

 孤阳不生 孤阴不长

 先天与后天

第五章 五行发微

 阴阳五行气化

 五行次第

 五行合德

 五行旨归

 五行相和

 土的藏性

 火性炎上

 水性润下

 金曰从革

 木曰曲直

 心能转物

 体相

 论形

第六章 大音希声

 知音

 空谷传音

第七章 命运之门

 命运的延续

 同命异运(初始力原理)

 能量级

 定数与变数

 准是相对的

第八章 易海传音

 日月相推而为易

 天道左旋 地道右转

 圆形而上 形而下

 风为天地之使

 得时

 文以载道

中卷·象数篇

第九章 易学基础地

 易学津梁

 易学见地

 洁静精微

 应用易学简史

 易学之体用关系

 学易的思维方法

第十章 干支是经纬之学

 窥开物理 照透人情

 经天纬地

 天上人间

 开天辟地

 纳音

 你我之间

 知性好相处

 证菩提 

 大象无形

 也说同性恋

第十一章 象数密室

 观象明理

 路在何方

 理贯三才

 大易精蕴

下卷·随感篇

第十二章 易学见地

 儒门易家简史

 易学的出口问题

 己立而道生

 现代意义上的易学思考

 大爱无言

 传承与创新易之效用

第十三章 与苍天下棋

 人凭大运树凭根

 赢在起跑线上

 知行合

 博及古今

 谦卑为怀

 师徒之道

 百战归来再读书

 与苍天下棋

第十四章 古人情怀

 大隐隐于市的范蠡

 辩士

第十五章 易之所得

 天时地利人和

 迷悟一念间

 莲花朵朵开

 时间简史

 狮城授易

 精神的力量

 金口玄妙

 易学思维与管理

 日日精进

第十六章 月明心香

 你的命真好

 庙堂之寸心

 德合无疆 道不远人

 心驰安阳

 我本有心向明月 奈何明月照沟渠

附录一 《易》学现代应用之道——“第三极”论坛演讲节选

附录二 弟子心规

试读章节

孔子“老而好易”,几乎到了行走坐卧都看《周易》,有人怀疑孔子是喜欢《周易》的应用,子贡就问过孔子:“夫子亦信其筮乎?”孔子说“吾观其德义耳”,“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帛书《周易·要》)。孔子最终追求的是《易》之德义,这个“德义”的核心就是“仁”,这一点在《易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易传》中多处谈到了“仁”——

《乾·文言》:“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说卦》第二章:“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系辞上》第四章:“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系辞上》第五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系辞下》第一章:“何以守位曰仁。”

司马迁在《史记.日者列传》中记录了贾谊和司马季主的段对话。贾谊说:“吾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然后问司马季主为什么卖卜?司马季主说:“述而不作,君子义也。今夫卜者,必法天地,象四时,顺于仁义。”其实质,就是在倡导教化。

《易·说卦》曰:“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立人之道,最强调的是仁义二字。由此,宋代的蔡沉为易学应用提出了一个原则:“《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这说明了一点,“顺于仁义”是作为易学应用(包括义理和象数)的首要前提。

仁,是天地生物之心;仁心之所在,便是润物之所在。明道先生也说:“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仁能养性,道能养心,技能养身。人的道德之极就是在为天地立心。《易》谈性命之学,从伏羲以至孔子,代代相传之宝典,只在心悟。

《论语》讲仁,“践仁以知天”开出了中国文化的预设,建构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孟子言“尽心知性以知天”,只传心,不传性命。尽心以成性,在尽心时就能彰显天道。因为,心之方向所存,决定天理是否能够彰显。所以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

仁,是德的彰显。道德道德,道和德须臾不可分离。德由道生,没有德,就不可能得道。庄子说:“道无所不存,德无所不载”。德为源,其它都是流;德为根本,其它都是枝蔓。利益只是副产品,不是目的。

“一视同仁”,就是从“仁”的角度看问题。有了“仁”的思维就能达到对超乎概念的直接审视,并能不断地获得内心的坚信。任何已有所定属的东西,他人都无法将它夺走。这种认识是一种智慧,并与道德相联系。

越是圣人,越谨小慎微。不能麻木不仁,习而不察。古人存仁去利,因而长寿,直至春秋战国天下大乱后,仁义不存,寿命遂减。

《抱朴子内篇·对俗》:“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当立千二百善。”说明人当慈爱万物,积大功德。大家都认为《孙子兵法》只谈兵法,其实不然。虽然战争是残酷的,但建立在兵法这个“术”之上的,首先是设置了道德要求,它讲非“圣智、良将、仁义”者不得用兵法,圣智是指圣人的智慧。谋略只能节约成本而已。没有基本的道德关怀,永远都不会有真正的成功。所有方向的道德要求,最终都落实到“仁义”这两个字。

易是圣人之书,载圣人之道,字字皆圣贤本音。不具备良好的德性是无法学好易的。《菜根谭》的作者洪应明说“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业来者,如盆槛中花,便有迁徙兴废;若以权力得者,如瓶钵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一个人的功名财权,如果是因为施行仁义道德而来的,就会像生长在大自然中的花一样,不断繁衍生息,绵延不绝;如果是从建功立业中得来的,就像栽在花盆中的花一样,因移动或环境的变化而凋谢若是靠权力霸占或谋私所得,就会像插在花瓶中的花,因为缺少根和上壤,很快就会枯萎。这就告诉了我们“仁德”的重要性。

《易经》通篇没有讲五行,只讲阴阳。因为五行的简化就是阴阳。在五行当中,木之德为仁。我们常说的五德——仁义礼智信——就是从“仁”开始。

北宋五子之一的邵雍,在讲万物的德性时说“动物自首生,植物自根生”。动物是从头上开始生长的,植物是从根生的,人属于动物界,人出生也是从头开始。而我们日常的学习、做事也都是从头开始,从头学起,从头掌握。那么,五行金木水火土中有头的只有木,称为木头。木是植物之根,其德为仁义,亦为人立身之根本。因此说,人要立身,必须从木之德开始,从仁义开始。现在大部分人们都知道,果仁可补脑,这也是一种对应关系。另外,古人知心存仁义,心眼相通,眼中有仁,故造词“眼仁”。

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这就是《易传》反复强调“仁”的原因所在!而在这个层面上来说,学习易学的意义首先就是对人的内心进行改造!因为“仁”是一切事物生长的根基和前提。P21-23

序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元的精神合体。由于所蕴含的不同文化成分发挥着自身不同的社会功能,整个文化系统才有了更为深厚的人文精神内容。

在中国传统哲学所包含的有关本体论和辩证法的丰富思想中,最突出的就是对人生和道德思想培育的认知,以及对天人之际和人际和谐的追求。司马迁的《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不朽,不仅在于它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更在于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哲学价值。易学的产生与其发展流变,盛衰起伏,绵延不绝,已经形成了支脉纷纭,内蕴丰厚的易学体系,并成为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身为易学托命之人,吾常深忧当下国粹易学传承之衰微。传统文化日渐湮没,其传承亦是举步维艰。在现代的利欲冲突与易学的传承之间追求平衡是何其困难,滔滔历史长河中,人们距离“易”的真谛到底有多远?

然“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正所谓“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钟子期一死,伯牙不复鼓琴;断琴为知己,无人再懂肺腑音。我既非伯牙,亦不敢孤芳自赏,所以二十余载依然执着“抚琴”——为易学之传承从不敢轻言放弃。北宋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一种如虹的气势,中流砥柱般屹立于我心,一直激励我不断地思考和写作;良知为心,责任铸身,纵使荆棘铺满求索之途,亦不离不弃、无怨无悔——此乃本书面世之缘起。

圣贤之书,无不发愤而著,载于竹帛。虽难望先贤项背,但感先贤天地之心,我诚恐成文辑书,集日常点滴感悟,实实在在印证易学之理论,探讨易学于现代之妙用。唯欲一书浅薄之见,一表赤诚之心;希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易学一家之言。

居庙堂之商又能处江湖之远,是为易学之主流。而本书,虽为易学生涯的孔见,然重在倡导主流——在终极的追问和探索过程中,贯穿人格与思维习惯的培养——并将发展与更新作为最终目标。

人生的感悟和心灵深处的驱动力是进步的源泉。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就是应用之道,就是学问。当你对事物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知及至这种深刻超越了人性的厚度之后,你就深深体会到人的渺小。遍观今日易学之现状:不与时俱进,荒废应用之道,以辱易学;不感悟人生,不内观超越,漠视养身积志。这种相继蔓延的集体无意识,是最致命的思想病毒!这些现况的形成,除了学人之机用、见地、境界及时代的不积极客观因素外,还有传承之道的自身问题。伯牙三年尽知弹琴之技巧,却无法出神入化。后拜师所引,东海蓬莱游毕,旋能融音景入情怀,致韵律与心神合而为一,始悟琴之妙趣。可见,没有精神贯穿的概念传承是有缺陷的,此正合邵雍之语“道不虛传只在人”!回顾历史上不同时期的鸿儒大易,观察分析古人学易的经历并参考自己研学的经验,发现真正的问题并不是出在易学自身的理论体系与环节上,而是我们的思维与认识,若只是一味之书面技巧传承,而无精髓精神的延续,最终会直接导致整个传承的中断,这将令人寒彻肺腑。

大知在所不虑。我们并不缺少人才,而是缺少真正引领方向的思想者。我愿做这样的思想者。

让我们以勇气、耐心及远见来保持易学的完整和力量;并坚持学术、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在易学的传承事业中绽放清莲。

让我们一如既往地保持生活的热情和思想无尽细微的敏锐,让思维的自由之风,创造出更多内心的丰盈来,并期待它给人以抚慰和激励。

最后,谨以此书表达我对易学的热爱和极度谢意,并祈望它薪火相传!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