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剧发展史上,京剧旦行的四大流派——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苟(慧生),为京剧艺苑中的奇葩。梅、尚、程、苟“四大名旦”在京剧艺术发展中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影响极其深远。本书是记录当代负有盛名的京剧旦角艺术表演大师尚小云先生的传奇戏剧人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代名旦尚小云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谢美生 |
出版社 | 花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京剧发展史上,京剧旦行的四大流派——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苟(慧生),为京剧艺苑中的奇葩。梅、尚、程、苟“四大名旦”在京剧艺术发展中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影响极其深远。本书是记录当代负有盛名的京剧旦角艺术表演大师尚小云先生的传奇戏剧人生。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根据自己亲自采访尚小云先生的夫人王蕊芳、尚小云先生的长子尚长春教授、尚小云先生的三儿子、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的尚长荣先生、长时间跟随尚小云先生的秘书张静榕等相关人物,还有很多“尚派”艺术的爱好者和热心人,根据他们所提供的资料、照片,记录当代负有盛名的京剧旦角艺术表演大师尚小云先生的一生事迹。 目录 引言 一、我要学戏去 二、初进科班 三、正式登台 四、与孙菊仙配戏,声誉四起 五、智救好友苟慧生 六、跻身于名角之林 七、和龚云甫合演,如愿以偿 八、同杨小楼合作,再赴上海 九、目睹曹锟丑行 十、进宫廷演戏 十一、邀请马连良参加玉华社 十二、抵押房契借款济同行 十三、首演《摩登伽女》 十四、荣获“四大名旦”之一赞誉 十五、“四大名旦”互为知音 十六、热情提携奚啸伯 十七、急公好义赞助周信芳 十八、扶助富连成社 十九、资助长庆社 二十、创排新戏《汉明妃》 二十一、开办荣春社 二十二、恨铁不成钢 严师出高徒 二十三、一视同仁 二十四、竭尽全力济同行 二十五、喜看新枝成栋梁 二十六、喜书爱画 嗜藏艺品 二十七、忍痛停办荣春社 二十八、危难中安葬金少山 二十九、新艺术生活的开始 三十、新鲜的演出 三十一、献演新剧《双阳公主》 三十二、桃李满天下 三十三、勤奋苦练 艺术青春 三十四、他走了 三十五、人走曲未终 附录一、尚小云艺术活动年表 附录二、尚小云谈“四功”、“五法” 附录三、尚小云创编及演出剧目 附录四、尚小云录制的唱片、录音带 附录五、荣春社学生名录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代跋) 试读章节 一、我要学戏去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冬季的北京城,凛冽的朔风呼啸。矗立在城中心的紫禁城那重檐飞翘的城楼和高峙的重重殿字楼阁,被寒风吹打得发出“呜——呜——”的怪响。黄沙卷着枯枝和干燥的马粪渣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飞舞…… 此时的北京城正处多事之秋。自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后,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敞开了各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大门。各国列强争先恐后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亡国的灾祸严重威胁着中华民族。为反抗各国列强的侵略,山东省率先爆发了义和团,很快如星火燎原之势蔓延到清政府的心脏之地——直隶省。京畿各地的义和团树旗立帜,聚众而起。各地官吏连珠箭似的向清廷发出告急文书。北京城中紫禁城里的清政府统治者惊骇异常,各王府及城中的官绅巨贾也惶惶不安。 就在这多事之年的农历腊月初七这一天,在紫禁城北门——地安门外法通寺草厂大坑附近一座大杂院内的西屋里,一个男孩呱呱坠地——他就是后来的京剧“四大名旦”之一、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尚小云。 当时北京城有东富、西贵、南杂、北穷旗的说法。东富,就是说商户人家大都住在东城区;西贵,官宦人家大部分住在西城区;南杂,南城区是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们杂居的地带;北穷旗,则是说北城区住的大都是穷旗人(满族人)。法通寺草厂大坑在北城区,尚家是贫困的旗人。 追根溯源,尚家是清初藩王尚可喜的后裔。尚可喜(1604~1676)隶属汉军镶蓝旗。顺治六年(1649)被封为平南王,曾拥兵镇守广东。后来尚可喜的后裔逐渐衰落,有的便移居到直隶(现在的河北省)冀州南宫县尚家庄。尚小云的父亲尚元照在19岁时从家乡南宫县尚家庄来到北京,在安定门附近宝钞胡同的一家蒙古王爷那王府里打更巡夜。尚小云降生时,他父亲尚元照在王府里改为当差,主要差事是专为王爷购置书籍。 尚元照的大儿子名叫尚德海。尚小云的降生给全家带来了欣喜,母亲张文通抱着二儿子异常高兴。尚元照为其取名尚德泉。 尚元照在王府里有一定收入,尚家还算是小康人家。小德泉在襁褓中受父母的爱抚,暖衣饱食,咿呀学语…… 不料,一场厄运降临。 声势浩大的义和团冲击着腐朽的清朝政府,尤其是反对各帝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帝国列强为了加速瓜分中国,英、德、俄、法、美、日、意、奥八国组成联军从天津大沽口入侵,向北京进犯。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及一些大臣逃离北京奔向西安。北京失陷之日,八国联军在城内烧杀抢掠,逞凶肆暴,惨绝人寰。据当时在翰林院任职的叶昌炽记载:“破城之日,洋兵杀人无算。……”大约禁城之内,百家之中,所全不过十室。”北京城遭到一场空前的洗劫。在这场洗劫中,尚家也在劫难逃,家资毁于一旦。 兵荒马乱,岁月动荡不安。尚元照含辛茹苦地支撑着一家人的生活。 小德泉又有了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沉重的生活负担压得尚元照忧虑成疾。在小德泉5岁时,他父亲尚元照便抛下了妻子和六个孩子,阖然而逝。 尚家的主事人没了,家境更加困苦维艰。这时小德泉刚刚上学,在安定门附近的一位姓连的先生家里念私塾。父亲的去世,使他不得不辍学。几个孩子张嘴要吃、伸手要穿,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压在了小德泉母亲张文通的肩上。张文通性情坚强,手脚勤快,能吃苦耐劳。她硬是支撑着这个破落的家,靠拣破烂和用大肥子、取灯儿收旧物废品为生。什么叫大肥子和取灯儿呢?这是当时北京的土语。大肥子就是一种落叶乔木的果实——皂荚(俗称皂角)。当时还没有肥皂,人们用皂荚洗衣服;另外,那时的妇女梳头用榆木刨花泡水作头油用,用皂荚放在榆木刨花泡的水里,水不变质。取灯儿,就是火柴。小德泉的母亲就是靠用皂荚和火柴换收废品旧物,然后再将废品旧物卖出,这样得些微薄收入,勉强维持一家人糊口。 小德泉在这样困苦的家庭中长到9岁。常言说,穷人的孩子懂事早。他见母亲终日起五更睡半夜,辛苦劳累,东求西借,家里还时常断炊揭不开锅,就想为家里出点儿力。在清末年间,正是京剧在北京的兴盛时期,演出团体——戏班很多,仅北京就有几十家戏班,京剧演出的场所——戏园也与日俱增。当时北京内城的九门繁华地区,几乎都有戏园。据记载,当时北京的戏园就有40多处。小德泉家附近的鼓楼南就有天和园戏园。另外,在鼓楼前还有一个市场,里边有说书的、唱戏的艺人演唱谋生。懂事的小德泉为了给家里减少一些支出,想去学戏。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母亲:“妈,我要去学戏。” 母亲一听说小德泉要去学戏,泪水顿时刷刷地流下来。小德泉不知母亲为何一听说自己去学戏就哭了,惶惶不安地瞪着一双眼望着母亲。 年幼的小德泉哪里知道母亲的心事啊! 封建社会把各行各业分作上中下三等九流。有这样的说法:上九流是一流佛祖、二流天、三流皇上、四流官、五流阁老、六流宰相、七进(进士)、八举(举人)、九解元;中九流是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作画)、四流皮(商)、五流弹唱、六流金(卜卦算命)、七僧(僧人)、八道(道士)、九琴棋;除此之外,把推头(理发)的、修脚的、澡堂的伙计、搓背的(在澡堂为人搓身)、吹鼓手、跑马戏的、为牲口配种的、唱戏的、娼妓这九种职业被列为下九流。当时唱戏的被称为戏子,与婊子(妓女)、粮子(当兵的)被认为是最低贱的职业,并列被称为“下三子”。戏曲艺人的社会地位极为低下,在清朝同治年前,清政府规定优伶(即戏曲艺人)之家,禁止三世参加考试。由于唱戏被人看不起,所以当时有“家有半亩地,不让孩子去学戏”、“家有隔夜粮,孩子不当唱戏郎”的说法,意思是只要有一点儿生计,决不肯让孩子去学戏.小德泉的母亲虽然自丈夫去世后,操劳受累,历经苦难,但她毕竟知道尚家的祖上曾有的为官。她一时难以摆脱当时的世俗偏见,觉得家境已破落了,再叫儿子去学戏,更是有损于家声。所以她一听说小德泉想去学戏,便伤心地哭起来,说什么也不许小德泉去学戏。 年幼的小德泉哪知母亲的心事呀!只是缠着母亲执意去学戏。世上事情九千九,唯有唱戏最丢丑。当小德泉终于明白了母亲不许他学戏的因由时,瞪着细长的一双眼睛说:“唱戏丢什么丑?我学会了唱戏,挣钱养活妈,不叫妈受苦!” 母亲听了小德泉这几句话,既高兴又伤心。高兴的是年幼的儿子懂得孝敬老人,知道为老人分忧;伤心的是家道衰败,逼得孩子无法只有去学戏。 小德泉的一番话,终于打动母亲的心。孩子大了,不学点儿本事,靠什么吃饭呀?是得想法子找个饭碗。母亲含泪对小德泉点了头。P1-5 序言 黑格尔说:“哪个民族有戏剧,就标志着这个民族走向成熟……戏剧是一个民族生活的产物。”戏剧作为人类文化之一翼,翱翔在浩瀚天空,吐出撼人心魂的语言,唤醒麻木与沉睡,给人以审美愉悦,引发无限遐思。 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并称为世界最古老的三大戏剧文化,但只有中国戏曲是唯一生生不息地延续至今的艺术形态。京剧是中国戏曲最有代表性的剧种,也是绚丽多彩的世界艺苑中璀璨的艺术之花,被国际上推崇为东方民族最有影响的代表性的艺术。京剧集中继承了中国戏曲悠久的历史传统,源远流长,积累深厚。京剧以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开放、自由、涵天盖地的舞台空间,抒情的、情景交融的、天人合一的艺术形象,大以虚为主、程式的、有序性的、综合多元化的表演,独立于世界戏剧艺术之林。 在京剧发展史上,随着京剧表演艺术的发展,出现了京剧表演流派。流派与风格紧密相关。流派意味着某种创作风格。京剧流派的形成,即一种京剧艺术流派的创始人,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生活积累和丰富的艺术修养;富有创新精神;有本派的代表剧目、传人和观众。在京剧发展史上,京剧旦行的四大流派——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苟(慧生),为京剧艺苑中的奇葩。梅、尚、程、苟“四大名旦”在京剧艺术发展中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影响极其深远。任何艺术风格都是人创造出来的,法国博物学家布丰“风格即人”的说法被广为认同。 京剧“尚派”艺术的创始人尚小云,传奇的经历,对艺术苦心孤诣之执著,耿介诚笃的为人,为世人所赞誉。 他,是曾经煊赫一时的清朝藩王的后裔,从小过的却是靠大肥子(皂角)和取灯儿(火柴)换破烂的贫困生活。 他,历尽坎坷、砥砺,灵与肉受尽磨难,终于成为驰名中外的京剧“四大名旦”之一。 他,性情刚烈,重情尚义,嫉恶如仇,侠肝品格。 他,创立独树一帜的“尚派”艺术,雄晓峻拔、刚健优美。 “尚派”艺术,唱腔不务外表之华丽,求风骨之清高。行腔求整,运腔求实,转腔求劲。演唱顿挫有力,拔高转调,游刃有余,字正而清晰,腔纯而声坚。念白爽朗流利,尤其是京白清脆流畅,声情并茂。表演别具一格,演文戏端庄持重,感情丰富而逼真:演武戏开打火炽,英姿飒爽,刚劲中见婀娜。“尚派”剧目大胆创新,将西洋舞蹈“苏格兰舞”和夏威夷的“呼拉舞”及钢琴、小提琴伴奏运用到京剧舞台上,丰富发展了京剧艺术。 他,以重视戏曲教育而闻名遐迩,不仅是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也是杰出的戏曲教育家。 他,为了京剧艺术的后继人才,慷慨解囊创办荣春社(戏校)。 他,为办好荣春社,宁肯自己节衣缩食,不惜耗巨资,以至倾家荡产。 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培养戏曲人才,彪炳艺坛。 尚小云以他那神奇曼妙的“尚派”艺术,给观众审美愉悦,给观众启迪教益,给观众神奇享受,给观众深厚意蕴,给观众对美的爱慕、对丑的义愤。他创立的“尚派”艺术,丰富了京剧舞台表演艺术,为京剧这东方艺术瑰宝增添了璀璨的光彩。他创办的荣春社,对我国京剧艺术人才的培养,对京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在我国戏曲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后记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我所在的河北省保定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历史上有“戏曲之乡”美誉。延续至今,不仅专业戏曲团体众多,每逢节假日或暮霭垂下,华灯初上,街头、广场,戏曲票友们丝竹声声,锣鼓铿锵。保定地处京畿,被称为北京的南大门(据说“保定”之名皆为保京城安定之意而来)。北京的剧团出京、返京演出,外地的剧团进京、出京演出,大多都在保定落点演出。 我记得在孩提时,我随父母去保定当时最繁华所在——“马号”去购物或游玩时,路过“第一楼”照相馆,看悬挂有穿着与平时所见不一样衣服(过后才知道是戏装)的大照片。我好奇地问父母,照片上是谁呀?怎么穿那样的衣服啊?等等一系列问题。爱好戏曲的父母耐心地指着大照片——告诉我,那是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我还知道了那大照片中漂亮的“女人”都是男人扮演的。从此,我每在大照片前路过都要仔细端详很长时间,对其中俊美又英武的尚小云留下深刻的记忆。这就算是我对尚小云先生的启蒙认识吧! 后来,我参加了工作并进入戏剧界,听同事经常谈论尚小云,知道了尚小云是我国当代负有盛名的京剧旦角艺术表演大师;知道了尚小云的戏如何独擅胜场,如何有特色;知道了尚小云的演唱如何不同凡响,如何有独到之处;还知道了尚小云对艺术如何刻苦、执著,为人如何豁达刚烈、仗义热情。有机会观看了电影《尚小云舞台艺术》,“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工作中与尚小云的弟子关连生(喜莲)长时间在一起,时常听他说尚小云的事;后来又与尚小云的弟子崔荣英等接触,也听了很多尚小云的事。他们讲述的尚小云先生的事,时时在我脑海中涌腾,在我胸臆中激动。 尚小云先生那对京剧艺术的非同一般的勤学苦练,对京剧艺术的积极创新,对京剧教育事业的贡献,还有他那人格魅力使我产生一种创作冲动。在我写的《武生泰斗盖叫天》出版后,决心写作《一代名旦尚小云》。 我采访了尚小云先生的夫人王蕊芳,采访了长时间跟随尚小云先生的秘书张静榕。当时,两位老人不顾年事已高,分别在午睡后与我谈。我到了中国戏曲学院尚小云先生的长子尚长春教授家,与尚长春教授经常是一谈就是大半天,尚长春的夫人杜玺英做好了火锅多次催我们吃饭。尚长春教授性情豪爽,喜喝几口,而我又滴酒不能沾。我只得用饮料与尚长春对酌。为此,尚长春教授常对我开玩笑地说:“世有围坐火炉吃西瓜,君是面对火锅喝冷饮。”尚长春教授不仅多次与我长谈,还将他珍藏的尚小云开办的荣春社学生名录等资料交与了我。尚小云先生的三儿子、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的尚长荣先生在繁忙的工作和演出事务中拨冗对书稿惠阅,并请有关人士审读,尚长荣先生严谨认真的治学精神令我感动。尚小云先生的弟子、曾任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的贯涌(喜琴)教授在繁忙的教学中,抽暇对书稿逐词逐句进行校正,并提出宝贵的意见。河北省委宣传部的领导和花山文艺出版社副总编张采鑫先生对书稿的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还有很多我不熟识的“尚派”艺术的爱好者和热心人,听说我写作《一代名旦尚小云》,提供资料、照片。《一代名旦尚小云》的出版凝聚着众人的心血。谨向为《一代名旦尚小云》出版倾注着心血的诸位前辈、老师及同仁,表示诚挚的感谢。 “日落荷心香”。尚小云先生在戏剧界辛勤耕耘了六十多个春秋,名驰中外,彪炳艺坛。“尚派”艺术为我国的戏曲艺术宝库增添了极其宝贵的财富,在京剧发展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一代名旦尚小云》诚示着我对尚小云先生的仰慕,但由于种种原因,又加之对“尚派”艺术理解不准确,实在是难免对尚小云先生的事迹及有关人士挂一漏万。诚惶诚恐地期待广大读者和专家学者的教正。 谢美生 2006年10月于保定菊苑劬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