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不能须臾离开的东西,不是科学、民主,而是孔子一生不遗余力倡导的“人性安适之道”。惟有人性在各得其适之后,人类才有资格谈科学、民主及其他。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8年来苦读《论语》所领悟的孔子的“智者不惑”的真谛。能行,且行得利己亦利人的,才是人类最珍贵的精神财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与论语(桃花源游记)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陈琦萍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人类不能须臾离开的东西,不是科学、民主,而是孔子一生不遗余力倡导的“人性安适之道”。惟有人性在各得其适之后,人类才有资格谈科学、民主及其他。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8年来苦读《论语》所领悟的孔子的“智者不惑”的真谛。能行,且行得利己亦利人的,才是人类最珍贵的精神财产。 内容推荐 《我与<论语>》——桃花源游记,是一部二千多年来唯一摆脱传统“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儒学桎梏,以平民化、通俗化、人性化的生活,重新诠释孔子人本思想,予人以知、以行、以益的书。也是到目前为止,能够彻底改变自古以来那种只知在书斋里“坐而论道”,不能起而行的老学究乡愿迂风的书。尤其可贵的是,作者另辟蹊径,以“我思我议”引导读者轻松进入《论语》的“桃花源”,尽兴享受怡然自得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目录 孔子幼年生活探微 智慧是生活的体验 仁从哪儿来 吾道一以贯之 修己即是利己 子不语 承袭与开创文化 中庸·时 天性·人性·观人·用人 孔子的教学法 诗·礼·乐 慈与孝是相对的 为政 人物评论 达人·成人·善人·士·朋友 君子·小人 弟子为夫子素描 弟子群相 孔子的幽默和一件疑案 孔子厌恶的人(事) 包容异端 孔子也有无可奈何的人(事) 桃花源 后记 试读章节 1·1 幼失怙恃的孤儿 【白话】 太宰问子贡:“夫子是圣人吗?为何如此多能?”子贡说:“上天要他生下来就是圣人,而且多才多艺。”不久,他们的讲话被孔子知道了,孔子说:“太宰知道我的出身吗?因父母早逝,家中贫穷,缺少任何依恃,为了生存,所以学会了许多保护生命成长的鄙事。生长在富贵人家的人,养尊处优,就不会像我一样有机会学会许多技艺。即使有,也不多见。” 另一弟子琴牢说:“夫子曾说:‘因为没有机会得到别人的赏识和重用,就利用时间学会了许多技艺。”’ 【我思我议】 贫困、卑贱的出身,可以把一个人压在十八层地狱永远翻不过身来。但对一些聪敏而又胸怀大志的人来说,贫贱却像一罐催进剂,激发他潜藏的精神能量,使他朝着自己的志向奋勇迈进。如果不是经常处在无隔夜之粮极度贫困的环境中,我们今天也就读不到庄周挥洒自如的作品,也看不到孔子的《论语》了。 孔子3岁丧父,15岁丧母。在没有任何人可以倚赖的情形下,他发现只有自立才能生存。要自立就要“学”。学做人,好与人相处;学谋生技能,好赚钱糊口。所以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只有“学”,拼命地“学”,才能在学习的天地里得到精神的满足、充实、升华,以避免因贫贱沦人自暴自弃而丧志亡节的境地。只有做过孤儿的,才能体会得出孤儿的滋味有多么酸苦、冷寂、孤寒、卑贱!只有经常蜷曲在阴暗角落的人,才懂得珍惜每一寸阳光!孤儿的身世使得孔子早慧;黑暗使他看到光明的可贵;他坚信学习才是摆脱困厄的唯一途径。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就这样在孤孑、冷寂的环境中自我成长壮大。对不知学习有何用处的人来说,这种生活是一种难挨的痛苦,甚至会转化成对人类的怨恨;对喜爱学习的人来说,则反而会助长其智慧的成熟和知识的渊博。如果我们肯定孔子是中国甚至是人类独一无二的思想家、教育家的话,那么他的成功就是贫贱,加志节,加永不休止的学习所产生的合力。 本章的君子,是指在上位或出身贵族的子弟。君子有了定位,下面的“多乎哉?不多也”的意义就彰显出来了。自古以来学者都把这一句译成“君子是不需要学会这些鄙事的”,大概没有弄明白“君子”在本章所代表的身份。既然君子有大批仆从侍奉,又何须学习鄙事?孟子的“富贵弟子多赖”(《孟子·告子上》)即含有这个意思。 1·2 幼年特殊生活在成年后的反射 【白话】 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穿礼服戴礼帽参加丧祭的人,以及瞎眼的人,即使对方年龄较轻,他一定站起来以示尊重;如果经过他们前面,也一定加快脚步。 【我思我议】 本章有两种不同解释。一种是传统的观点:孔子对有丧服者表示同情、哀切,对在上位者表示恭敬,对有残疾者表示矜惜、同情,体现了孔子讲究礼貌和富于同情心的胸怀。另一种是我异于传统的观点:每个人在儿时所遭受的某些特殊际遇,会在其后的生活中不自觉地随时显现出来。联想到我幼时的际遇就是一个例子。我的童年时代正值日寇侵华,我目睹了家园被日机炸成废墟,父母死于战火;刹那间,我失去了一切,变成如同蝼蚁一样任人践踏的孤儿。十分自然地,对日本侵略者刻骨铭心的怨恨就在那时植入我心里。每当我后来的生活中出现与童年相似的境况时,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强烈的憎恶感、恐惧感。 回头研究本章,孔子为何撇开其他各行各业不提,单挑丧家、祭祀官员、盲人表示尊敬呢?这不仅有悖于他一贯的待人之道,也不合情理,除非以上三种人都曾与他幼时有过一段特殊际遇。合理假设:在孔子的幼年生活中,母子是跟随着盲乐师外祖父过的(古代乐师多由盲人担任)。由于盲乐师经常出入丧家或大夫家祭祀场所担任演奏,孔子耳濡目染,逐渐熟悉丧礼、祭祀时的各种礼仪和乐器,加上他“学而不厌”,可能十来岁就参与乐队演奏和担任歌手。孔子非凡的音乐造诣,应与他幼年所受熏陶有关。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其实就是孔子把外面学的东西拿回家来模仿、重演,这正好从侧面证实了我的假设。 盲乐师们本着职业道德,在参与别人丧礼时,必然对丧家亲属予以同情、哀悼、祈福;对穿戴礼服礼帽前来主祭的官员表示礼貌。孔子的外祖父是盲乐师,爱屋及乌,他对所有盲人保持尊敬也就不足为怪了。由此来推断,我们即不难弄清孔子为何对与丧礼有关的人,要比常人多一份特殊情感的原因了。 本章同时为我们带来一个认识、一个迷惑: 一、君子不忘其“本”。孔子用身教将之体现出来。 二、孔子的再传弟子在编辑《论语》时,可能将孔子幼年“贱”、“鄙”生活的具体情形故意割舍,使后人对孔子20岁以前的那段异于常人生活的资料毫无所悉,究竟为了什么?难道是为了子贡那句“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的话,而善意湮灭了孔子儿时的那段“贱”、“鄙”生活的资料? P2-4 序言 直到本书完稿,我才豁然开朗,人类不能须臾离开的东西,不是科学、民主,而是孔子毕生倡导的“人性安适之道”(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唯有吾人在与己、与人都安适后,人类才有资格谈科学、民主及其他。只是他倡导的“人性安适之道”似已失传,以致后人各执一端,莫衷一是。正是基于此,我才将自己对《论语》的一点浅见写作成《我与(论语)》。 二千五百年来,儒者都把“仁”看成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这其实是一种误导。孔子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源于他终身“学而不厌”和“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而孕育出能辨是非、善恶、物的本末、事的终始,人己共利,及与“时”进退的智慧。以“仁”为首的诸德,便是从智慧里溢出的琼浆。他的“四十而不惑”、“智者不惑”、“智者利仁”、“好仁不好学(智),其蔽也愚”便是最好的证明。 孔子思想、言行,皆统摄在他“吾道一以贯之”的“一”里面。凡事以“一”为始,以“一”为终。懂了“一”,对他的思想、言行便可迎刃而解,否则,就如子贡说的“不得其门而入”。曾参以“忠恕”释“一”,就是进入孔门的障碍之一。 正因为孔子的思想是从他一生的忧患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故通人性,达情理,能践行。《论语》所记载的孔子言行多半出自他68岁由卫返鲁,心境已臻“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晚年,故对人的不同性习,因境而生的变化,洞幽察微。“孔子殁,微言绝。”孟、苟以学术取代了孔子能行能益的生活哲学和指导人生人己共利、趋吉避凶的智慧。“三年不窥园”的汉儒董仲舒,只知趴在书桌冥思,更是以“天人感应”、“阴阳五行”、“三纲”,开后世“坐而论道,不能起而行”之风。及至宋朝朱熹时,承袭前风,用“半日读书,半日静坐”(颜元语),用心钻研如何“去人欲,存天理”。从此,一生先“自适”而后“适人”的人间孔子便从尘世消失,只剩下一尊偶像供在大成殿内任人评头品足。 自21世纪开始,在政府“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学校开设《论语》课程;全国每年隆重举行孔子诞辰纪念:全球设立一百所孔子学院;书店中,研究或翻译《论语》的书籍增多……,这些都与198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们在巴黎发表“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的宣言不谋而合,也使得孔子思想发出了应有的光芒。 八年前,我一头栽进了《论语》,有幸领悟到孔子“智者不惑”对人、事、物的清澈、了然;“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自在、洒脱以及能行且行得利己亦利人的坦荡、不忧。恰在这时,我有几位好友患了时代不适应症,求医无门。我试着用孔子开的药方予以服用,不久,他们的心境便像一泓清澈见底的池塘,任由云霞飞舞,暴雨肆虐而不为所动。 六十多年来,我度过孤苦伶仃的童年时期,落魄江湖的专年时期,忧郁的壮年时期,最大的收获,是拿自己一生悲惨岁月的痕迹与《论语》——比较、印证,凡合者必乐;悖者必苦。这便成了我敢于写作《我与<论语>》一书的动力,也是我在每一章采用“我思我议”的原因。 我所诠释的《论语》主要从生活的角度切入,因为这样才能够真正了解孔子思想的精髓所在,这也是我多年学习和享受《论语》的一点体悟。若读者也能够从生活的角度去读《论语》,相信能够比我获得更多的孔子的智慧,比我活得更为潇洒和快乐。 为使读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论语》有更深刻、更明确的了解,我把《论语》中同性质的内容汇集在一起,共分22篇(358章)。 陈琦萍 2006年10月10日于重庆 后记 生活即《论语》,《论语》即生活。 一个胸襟宽阔、达观乐群的人,即或没有读过《论语》,他的思想、言行、举止,必然与《论语》若合符节。 《论语》本来就是孔子一生浸醉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生活里,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找到我们人性如何自适,而后与人相适的幸福生活准则。 30年前,我为了不甘做一个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误打误撞,竟然随着孔子亦步亦趋而不自觉,虽然走得不像他那样自然、轻松,步伐也有些零乱蹒跚。晚年研究《论语》,才发现《论语》不就是孔子从自己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庸言庸行之结论么?人的生活要怎样安排才能走得平安、愉快、坦荡、潇洒,也是我将奉书取为《我与<论语>》的原凶。循理而下,十是每章自了“我思我议”,以突显《论语》的易知、易行、易益。虽嫌主观,却避免了掉入“坐而论道”的陷阱中。 《论语》原书中乡党篇部分章节系孔子讨论当时服装或俚俗的内容,在现代似乎已无多大意义,故未列入。 借此再版之机,特别感谢重庆出版集团对本书的厚爱,并感谢《明伦》杂志社惠赐书中插图! 书评(媒体评论) 孔子不仅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还是一位可以治愈人类心疾的杰出良医。 学习《论语》多年的心得,一言以蔽之——用生活酿造智慧,以智慧指导生活。 《我与〈论语〉》一书,是传播孔学最佳读物之一,处处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用以指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甚为有效。 ——昆明理工大学车仲英寺四教授赞《我与〈论语〉》出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