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人,理所当然应该了解自己的文化。一位海外华人说过:“虽然已经加入美国国籍,但我一定要教我的孩子学习中国文化,如果不懂得自己民族的文化,在国外也会被人瞧不起。”因为,文化是每个人的根。缺少文化常识,会大大妨碍我们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知识,会使我们对生活中许多和传统文化有关的现象感到费解。此外,不懂文化常识,还可能使我们在许多场合“出糗”。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化常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
为了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丰富的文化常识,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我们编写了此书。本书选取的是读者感兴趣又实用的文化常识,内容丰富,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涵盖了在生活中及与人交往谈话中所能涉及到的几乎所有领域,如天文历法,民族地理,王朝皇族,官制法律,礼仪宗法,军事兵器,宗教风俗,饮食器用,建筑交通,文化艺术,医药科技等。这既是一本精华版的、方便的百科辞典,又可以成为您休闲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快餐。
作为中国人,理所当然应该了解自己的文化。一位海外华人说过:虽然已经加入美国国籍,但她一定要教自己孩子中国文化,如果不懂得自己民族的文化,在国外也会被人瞧不起。因为,文化是每个人的根。
缺少文化常识,对我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坏处:
首先,会大大妨碍我们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其次,会使我们对生活中许多和传统文化有关的现象感到费解。此外,不懂文化常识,还可能使我们在许多场合“出糗”。
为了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丰富的文化常识,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本书选取了读者感兴趣又实用的文化常识,内容丰富,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涵盖了在生活中及与人交往谈话中所能涉及到的几乎所有领域,如天文历法,民族地理,王朝皇族,官制法律,礼仪宗法,军事兵器,宗教风俗,饮食器用,建筑交通,文化艺术,医药科技等。这既是一本精华版的、方便的百科辞典,又可以成为您休闲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快餐。
古人对天地的认识
【盖天说】
在殷末周初,人们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天为一个半球形的大罩子。北朝民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就很形象地说明当时人们对天的认识,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但也有人认为地是拱形大地。这些设想,为后代对球形大地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盖天说的主要理论是:天像盖着的斗笠,地像个扣着的盘。它们都是中间高四周低的半球形。北极之下,是天的中央。这种认识无疑要比天圆地方说进了一大步,因为它已经认识到大地是个球面,而不是平平整整的方地了;更可贵的是它对北极为天之中央,北极之天地最高的认识,使它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北辰之下,六月见日,六月不见日。从春分到秋分六月,常见日,从秋分至春分六月,常不见日。见日为昼,不见日为夜,所谓一岁者,即北辰之下一昼一夜。”这种结论至今看来仍然是正确的,这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但盖天说也有其局限性,如它假设说:“凡日景于地,千里而差一寸。”这个数据是不科学的。另外,大地是个“复盘”,这个复盘又扣在什么地方?而那高悬于八万里之上的“盖笠”又靠什么悬挂的呢?因此,它还是个不完全的宇宙图式。难怪东汉蔡邕说它:“考验天状,多所违失,故史官不用。”
【浑天说】
大约在战国时期,人们认为大地是球形,“浑大如鸡子”,外裹着一个球形的大穹,地球浮于天表内的水上,日月星辰附在天壳上,随天周日旋转。浑天说比盖天说又进步了许多,最起码它能够近似地说明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这在人类认识宇宙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浑天说是一个真正的宇宙模型,它是我国古代一个有一定科学的宇宙结构体系的理论代表,在古代天文学演变上有重要意义。蔡邕说它:“精微深妙,万古不易之道也。”(《后汉书·天文志》)
浑天说对宇宙模型的描述是这样的:一个中空的大圆球,中间一半贮满了水,水上飘浮着一个圆形的地球。外面的大圆球是天体,天和地的关系好像蛋壳与蛋黄一样。天球的内壳又分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而且还有南北两极,北极在地平线上,南极则在水下。天球的内壳对地球来说,是倾斜的。天球绕着北极和南极这个轴线像车轮般永无休止地转动着,一半常在水上,一半常在水下,所以嵌在天球壳上的日月星辰就这样绕地球运转。浑天说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认为天是个“圆球”包着大地,而不是一个半圆球扣着大地;二是大地在天球中间。但地是不是圆球形的,没有说太清楚,所以引起后世许多争论。但细体会“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一话,大地也应该被看成是球形的,因为蛋黄是球形,这是人人皆知的常识。既然浑天说以此来比喻大地,可见也把大地看做是球形的,最起码有这种可能。以后关于天体结构还有一些说法,但大体上都未超出这几种构想。
【宣夜说】
有一些人不同意浑天说的说法,他们认为“天”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大穹,而只不过是无边无涯的气体,日月星辰就在气体中飘浮游动。传说有个杞国人听说日月星辰是在天空中飘浮的,就担忧天会塌下来,这便是“杞人忧天”的由来。宣夜说对后代的宇宙研究具有理论意义。
何谓宣夜说?据东晋虞喜解释:“宣,明也;夜,幽也。”意谓阐明深奥之道理,这种宇宙理论主要记载在《晋书·天文志》中。宣夜说的主要观点认为:天不是一个实体的物质,高远无限,天呈蓝色是因为远望的结果。日月星辰飘浮在大气之中,自然飘浮着,并没有嵌在天体上,所以才能有或快或慢的飘浮转动的速度,疾迟不一。 在古代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极有卓见的宇宙无限思想。它曾经得到英国李约瑟博士的高度赞许,认为“中国这种在无限的空间中飘浮着稀疏的天体的看法,要比欧洲的水晶球概念先进得多”。但这只是一种宇宙无限的思想,因为它只陈述了日月星辰在气体中浮动,并没有解释和回答这些日月星辰为什么会有各自不同的有规律性的运动,以及如何掌握这些规律等问题,故还不能构成一种宇宙结构体系。
古人眼中的日月星辰——“三光”
古人把日、月、星叫做“三光”。《白虎通·封公侯》记有:“天有三光,日、月、星。”又指房、心、尾三星宿。《礼记·乡饮酒义》载:“立三宾以象三光。”郑玄注:“三光,三大辰也。”《尔雅·释天》载:“大辰,房、心、尾也。”
人们在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首先能经常观察到的,关系也最密切的是太阳和月亮。太阳的远近高低,出入斜正会引起冷热早晚的变化。在皎洁的月光下,可以从事各种活动,这对于上古时期没有照明设备的人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远古时期人们就开始观测太阳、月亮的运行规律了。
但他们的观察只能凭直观感觉却没有任何科学手段,所以从视觉来看,大地是平的,天是圆的,太阳、月亮东升而西落,运行不辍。当时的人们还无法知道地球是圆形的,而且这一切变化主要是由地球转动引起的,而认为地是不动的,是太阳在奔波,于是便出现了许多关于太阳的神话传说。
《淮南子》对太阳运行的描述,大体上可以代表中国古人对太阳的认识:太阳是个巨大的火球,由一个巨大的车载着,六条螭龙拉车,御者叫羲和。羲和载日,每天从呖谷出发,经过咸池、扶桑、曲阿、曾泉、桑野、衡阳、昆吾等地,最后人于崦嵫(yanzi);日西垂阳光在树梢上时,叫桑榆。唐代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也说:“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就是用一天里的时间来比喻人生:虽然朝阳初升的大好时光已经过去,但即使已近黄昏也并不算晚。《后汉书·冯异传》还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话。
对于月亮的描述和传说,在古籍中也不胜枚举。《淮南子》说:“月一名夜光,月御日望舒,亦日纤阿。”据《初学记》载:“张衡灵宪曰:月者,阴精而成兽,象兔蛤焉。”月亮是太阴精形成的兽,好像兔和蛤蟆,御者叫望舒。另外还有射日英雄后羿的妻子嫦娥窃仙药升天奔到广寒宫的传说。李白在《把酒问月》诗中“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就是引用的这类典故。
古人对星辰又是怎样认识的呢?《初学记》所引《释名》日:“星者,散也,言列位布散也。”《汉书》说:“星者,金之散气,与人相应,凡万物之精,上为列星、长庚,太白星也。”又说:“阳为日,日分为星,故其字日生为星。”统而言之,认为星辰是由日生出的,散列在空中,与人相应,这是对整个星辰的看法。
在文学作品中,把世间的人物与天上的星宿联系起来进行描写的例子屡见不鲜,如《水浒传》就把一百零八位起义好汉附会成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下凡。其他小说中文曲星、武曲星的说法举不胜举。这其中除了迷信的成分外,也有上古人类对星宿认识的残留。
P1-4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中国的古代先民在天文、历法、地质、数学、农学、医学和人文科学等许多领域,都做出过独特的贡献。
作为中国人,理所当然应该了解自己的文化。一位海外华人说过:“虽然已经加入美国国籍,但我一定要教我的孩子学习中国文化,如果不懂得自己民族的文化,在国外也会被人瞧不起。”因为,文化是每个人的根。
但是,与周围国家如韩国、日本、新加坡等许多国家比起来,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却显得很不够,甚至我们对儒家文化的重视和发扬还比不上其他国家。据专家称,在我国目前至少有三代人缺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从“百家讲坛”这类节目的红火也可看出,人们宁可从电视上去听,也懒得从书上去了解传统文化,这种现象折射出现代社会大众文化知识之匮乏。
许多人之所以不喜欢阅读传统书籍,其实原因很简单——只是因为缺少足够的“文化常识”基础。这使他们在阅读传统文化书籍的时候感到“举步维艰”,兴趣缺乏。实际上,对于文化常识,许多人虽然听说过,却是一知半解,语焉不详。
缺少文化常识,对我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坏处。
首先,这会大大妨碍我们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知识。比如,不了解了职官的设立和行政区域的划分,就难以看出整个国家在政治演进中的变化的规律和得失:在读历史小说时,对人物来历、官职性质、权限大小、学历高低一知半解,对当时的宗法、礼俗不了解,就无法体会其人其事的种种妙处,读故事也是囫囵吞枣,读不出什么味道来。
缺少文化常识,还会使我们对生活中许多和传统文化有关的现象感到费解。-尽管现在的生活跟几百年前已大相径庭,但我们毕竟是从从前的文化生活中发展而来,仔细想想,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不少传统文化的影子,他们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春节”、“端午”“重阳”等各种节日,观光旅游景点看到的文物古迹和古建筑,电视节目中的传统戏剧,传统医学的养生、治疗方法等等。如果了解了这些方面的文化常识,会有助于我们理解周围生活中这些与文化相关的现象,增长我们的知识,增加我们生活的乐趣。
此外,不懂文化常识,还可能使我们在许多场合“出糗”。我们看到,有的歌星竟然不知清太祖是谁,还有的歌星竟“想请岳飞为自己写歌词”。这类让人笑掉大牙的错误,我们肯定不希望发生在自己身上吧!但是如果缺乏最基本的文化常识,在工作或者生活中就难免会错漏百出。这不仅给生活带来许多烦恼,也会影响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
可见,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化常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
为了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丰富的文化常识,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我们编写了此书。本书选取的是读者感兴趣又实用的文化常识,内容丰富,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涵盖了在生活中及与人交往谈话中所能涉及到的几乎所有领域,如天文历法,民族地理,王朝皇族,官制法律,礼仪宗法,军事兵器,宗教风俗,饮食器用,建筑交通,文化艺术,医药科技等。这既是一本精华版的、方便的百科辞典,又可以成为您休闲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快餐。
精神的养料,就如同营养品,每天一点点,铢积寸累,假以时日,我们的文化常识将会相当可观。那时,也许我们会发现,自己已对文化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己的言谈举止间,也可能多了几分文化气息。
总之,希望这本书给您的心智以有益的启迪,使您充分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