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闺中奇迹--中国女书/中国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丛书
分类
作者 白庚胜//向云驹
出版社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全面介绍了湖南江永县一带在女人中流传的文字——女书、简释了女书的发现、发展、流传地域、传承方式及重大的社会意义、文化价值和它作为世界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抢救它的迫切性。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女书概述/1

第一节 女书的发掘与分布/2

第二节 女书的地理与人文环境/4

第三节 女书的特点与性质/9

第四节 女书的产生与传播/13

第五节 女书的功能与价值/19

第六节 女书的文学性和书法艺术/23

第七节 女书传人和女书传承/32

第八节 女书研究/38

第二章 女书文化形式推介的达标程度评估/41

第一节 女书的价值评估/42

第二节 女书与相关民族、社区的文化史渊源及代表性评估/43

第三节 女书在技术与技巧方面的精湛程度评估/50

第四节 女书的独特性评估/52

第五节 女书延续的必要性评估/56

第三章 女书濒危报告/57

第一节 女书濒危现状/58

第二节 女书濒危的原因/58

第三节 女书濒危的结果/59

第四章 女书的保护、利用和发展/61

第一节 女书保护现状/62

第二节 女书抢救、保护规划/68

第三节 女书的开发及利用/78

第五章 国际、国内著名专家对女书的专题评价与权威性文章精选/91

第一节 女书是一种奇特的、独一无二的妇女文学/92

第二节 女性的价值及开发利用/94

第三节 国外专家对女书的论述/96

第四节 国内著名专家对女书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推荐/98

第六章 女书传承群体中代表人物的自我点评/103

第一节 对女书价值的自评/104

第二节 对女书濒危现状的自述/107

第三节 对保护女书的态度与建议/109

附录/111

后记/146

试读章节

3.女书是奇风异俗的说唱文学

女书作品虽然能以一种特殊文字记载下来,但口头性依然是女书文学的重要特征。女书作品几乎都是唱本,唱词多为七言韵文。在女书之乡,女书的作者是不识正统汉字的乡村农妇,她们在口头上吟唱之后流传很久,经过女性群体的不断修改之后,才用女书文字记录下来,并在姐妹之间传唱。因此,“唱读”顺其自然地成为阅读女书的独特形式,也成为当地妇女的一手“绝活”。它继承了中华民族文化吟诗作唱的传统风俗,像吟咏诗经、唐诗、宋词、元杂曲那样,以唱为乐,以唱为喜。不同的是,女书是一种口头与书面结合的民间说唱文学,具有十分浓郁的地方色彩。吟唱时要用当地的方言土语,还要用—种特定的深沉哀婉的曲调,方能读出作品的韵味,体会到作品特有的含义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女书之乡有妇女自己的节日,有新娘出嫁“坐歌堂”、三朝回门、婚后不落夫家等婚嫁的奇风异俗,加上当地妇女过的是缠足家居、纺织、刺绣,不务农桑的生活,为她们创造了一个结交姐妹、群体相聚、同性相乐的独特的女性社会。在这个与男性完全隔绝的世界里,她们自由自在,悠闲快乐,活动十分活跃。 女书之乡的妇女们,无论是平时相伴绣花,还是婚嫁唱歌堂、贺三朝,或是节日聚会,都要拿出女书作品来,尽情读唱。读唱的内容根据时节而定:写传自诉时唱苫情歌,绣制“女红”时唱女歌,婚嫁歌堂唱婚嫁歌,三朝回门时唱贺三朝歌,庙会祭祀时唱祭祀歌,“斗牛”、“吹凉”节唱耍歌。读唱的形式也灵活多样,或齐唱、或独唱、或对唱,唱到开心处则笑语喧天,唱到伤心处皆声泪俱下。她们通过读唱女书,充分展示各自的智慧和才艺,以自编自唱、自娱自乐的形式,调适社会生活,疏导心理情绪,排除忧伤烦恼,化痛苦为安乐,达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某种平衡。P26-27

序言

在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于不久前结束。这个大会在中国召开,使全世界再一次将对人类遗产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也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有意识地将中国的遗产放在世界的大格局和人类共同财富的大视野里反观和审视。尊重历史,珍爱先人的创造,透彻地认识和理解古老中华文明里博大精深的人类遗产,保护好、继承好、弘扬好我国各族人民创造的伟大的文化传统,在今天显得如此的迫切、如此的重要、如此的有意义。

遗产是先人的伟大创造,今人的文化若能传之后世,也是后人的遗产。我们生活在遗产的传承和创造之中,如果我们今生今世的作为、行为和种种人生的努力不加入到人类历史传承的长河之中,我们就可能悲叹:逝者如斯夫!人类发展至今,成为我们栖息的这个星球的主宰,正在于她的文化和创造是代代相传的。假如这个传承链在某个环节中断,假如我们的创造力枯竭或单一,那必定是整个人类大难临头之时。

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灭顶之灾的还有我们所栖息的地球的生态恶化和物种灭绝。人类依赖地球和大自然。大自然有适宜人类生存的生态和环境,有壮美的山川,广袤的林莽,无边的草原,皑皑的雪山,辽阔的海洋,肥沃的平原,秀丽的海岛,珍奇的火山、湖泊、飞禽、走兽、花乌、鱼虫……它们是天赐之宝,也是为人类所拥有、当珍爱与该传之久远的遗产。大自然的恩赐和人类的创造又是相辅相成、相依为命的。环境决定文化,地理决定人文。文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造就一地风情。文化的多样性来自于、也依赖于四时四季地理地貌乃至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假如我们从这个意义上去说“全球化”,那么这种“全球化”的观点、视角、眼界、整体观和“世界观”倒是很有意义的。

所幸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吸取了世界各国的学术成果、学者的思想和智慧,对人类创造和享用的遗产开展了一系列全球行动,其影响和意义日益彰显。自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迄今已有177个缔约国,它是影响最大、参与国最多的国际公约之一;教科文组织还据此成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作为实施公约的决策机构。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重要职责之一是批准世界遗产名录,确定和解除濒危世界遗产名单。所谓“世界遗产”就是经过权威认定的具有突出的价值、为人类罕见、无法替代的文化和自然财富。世界性、杰出性、独特性是世界遗产的显著特征。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又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文化景观遗产。文化遗产主要指文物、遗址、古建筑群等。自然遗产主要指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风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主要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及审美、人种学、人类学方面有着世界意义的纪念物、建筑物、遗迹等内涵的文化遗产,与在审美、科学、保存形态上具有世界价值的地形或生物,包括景观在内的地域等内容的自然遗产融合起来,构成的另一个类别的遗产,也就是同时含有文化与自然两个方面因素的文化与自然的双重遗产。记忆遗产既指文字记忆遗产,也指非文字记忆遗产。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主要指非物质形态的遗产。文化景观遗产主要指由人类设计和建筑的景观、有机进化的景观、关联性文化景观。截至2003年底,已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有149个,文化遗产582个,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23个,它们分布在129个国家。其中我国至苏州世界遗产大会后计有30项文化、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22处文化遗产、4处自然遗产、4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此外,尚有l00余项列入遗产预备清单有待批准。我国已入名录数居世界第三(在西班牙、意大利之后),而预备清单数则居世界之冠。此次会议对试行期已满的“凯恩斯决定”做了修订,其中关于一年一国只能申报一项的政策基本未变,只是对自然遗产的申报做了适度放宽和倾斜。也就是说,即使我国年年都有文化遗产进入世界名录,就现已预备者,全部进入也要百余年。

这里,将重点谈一谈世界遗产中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1973年,玻利维亚政府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提出要求,希望教科文组织关注与研究民间文学的状况,建议考虑对其予以保护。1989年10月17日至11月16日,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第二十五届大会,于11月15日通过了《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其出发点是基于:1.传统的民间文化是人类的共同遗产;2.传统的民间文化是促使各国人民和各社会集团更加接近以及确认其文化特性的强有力手段;3.传统的民间文化在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4.传统的民间文化在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其文化遗产和现代文化之组成;5.传统的民间文化具有极端的不稳定性,特别是面临着有可能消失的危险;6.各国政府应在保护传统的民间文化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并尽快采取相关措施。《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对民间创作的界定是:“民间创作(或传统的民间文化)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此后,教科文组织用“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或“无形文化遗产”的概念来表述“民间创作”。作为“物质遗产”的延伸、补充、丰富和完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提出了建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公布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2001年,经过申报和评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19个项目,其中有中国的昆曲。2003年又公布了第二批代表作28个项目,中国的古琴列入其中。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公布是两年一次,每次每个国家只能有一个项目入选(两国或多国共有、支持申报的例外)。自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也可作为世界遗产以后,鉴于物质遗产申报世界名录产生的巨大效益和带来的世界影响,国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也能产生同样的效果。所以,一时间,申报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也刮起一场大旋风,至有无数项目纷至沓来,要求申报,使有关部门应接不暇。而在实际上,我国不仅是遗址、遗迹、古代建筑、文物等物质遗产的大国,也是一个民间文化遗产或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大国。我国的文明、文化、历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从未间断的国家,这使中国文化的任何一种类别都极有特色、极具价值。

我们拥有的世界级的遗产是如此之多,而世界遗产的申报排队之路又是如此漫长。难道所有的遗产都只能在“申遗”成功后才能达到宣传、珍惜、保护的目的?难道“申遗”是这些遗产的唯一目的?回答是否定的。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看到,在有“申遗”之前,虽然中国的学者和学界对各种遗产都在不遗余力地研究、抢救和保护,但是学界以外并未成为热点。比如,对民间文化或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调查、抢救、研究、保护,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主导下就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开展了大规模的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迄今为止,人们对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文化是否也有如此重要的世界级的意义和文化地位依然知之甚少,以至于民居被弃如敝屣,民俗被视为落后,民艺被看做雕虫小技,民间祭祀被打入冷宫。总之,民间文化面临着更多的濒危的危险和威胁。

在未成为或进入“世界遗产”之前,借助“世界遗产”的影响、理念、认知,把我们的文化精华宣传开去、研究进去、推而广之、爱护有加,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就是我们编纂这套丛书的初衷和本意。鉴于历史界、文物界对物质遗产推广、研究、保护的成绩有目共睹,我国还有《文物法》对此一遗产专门保护,现今已列入国家一级文物的文化景观性单位就有1000多处,而人们对我国的传统民间文化或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资源、分类、形态、价值、意义却知之甚少,所以,本丛书推介的对象主要是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并兼顾其他遗产,总其类为“世界遗产”。所被推介的,一方面是被专家们认为有望进入“世界遗产”者,以为其造些声势;另一方面是不管今后是否“申遗”或“申遗”成功,它们也是具有“世界意义”、值得珍惜和爱护者。所以,这套丛书也可以看做是民间文化界呼吁社会关注、爱护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一个行动。2003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通过了《保护非物质遗产国际公约》,中国政府正在积极启动相关法律程序,力争在今年内加入此一公约。可以预计,在“代表作”和“国际公约”的双重作用下,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抢救和保护的力度将大大加强。在这样的文化机遇到来之时,作为长期从事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的专家性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的支持合作下编辑出版这样一套丛书应该是不无意义的。

是为序。

白庚胜 向云驹

2004年7月31日

后记

女书是中华古文化中的奇葩。19世纪以来,西方学者路·亨·摩尔根(Lewis H.Morgarn)柴尔德(V.Gordon Childe)、克拉克洪(Clydek.M.Kluckohn)等人均把文明界定为文字、城市金属器和复杂的礼仪中心等一项或数项经济文化要素,把文字推为首位。女书学术界也有学者称女书为世界上已公认的四种古文字(甲骨文、圣书文、玛雅文、楔形文)之后的又一种古文字,即第五种古文字,据说它比玛雅文还要古老。女书是中华文化中又一个世界性的至今还活着的古老文字。千百年来,旧中国的江永女子,只是在默默地守护着一个秘密。她们没有因为有了这种古文字就产生优越感而向世人张扬,也没有人去用这种古文字来证明自己的灿烂文明。2002年4月,女书被列入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女书学术界、文化界妇女界和舆论界多次呼唤江永县应尽快向联合国申报。争取早日把女书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为此,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倡导、中共江永县委宣传部积极组织编纂中国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丛书之一的《中国女书》分册。既是向广大读者和社会科学领域各类学科的专家和哲人智者推荐的一本女书读物,又是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委员会作的书面汇报。本分册选辑了彩图126幅,从六个方面概述了女书文化所涵盖的主要内容。在分册编纂过程中,从始至终得到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白庚胜博士的关心和指导。分册编纂委员会和写作班子,在广泛深入收集材料并反复考证核实的基础上,分工撰写初稿。《中国女书》分册彩图由肖萍同志拍摄和征集,女书文化形式的概说由吴多禄、何福龙、唐功伟、杨仁里等同志执笔,女书文化形式的推介和价值评估由唐善军、邓勇辉等同志执笔。女书濒危报告由唐功伟同志执笔,女书保护利用与发展由谭峻、卢朝晖等同志执笔,著名专家对女书文化的评价和权威研究文章精选由唐功伟、肖萍、唐自虎、何剑冰等同志组稿,女书传承代表性人物对女书价值、濒危状况及抢救建议的自我点评与后记由杨仁里同志执笔。分册编委会审稿后,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刘忠华进行了审核把关。除此以外,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女书文字,我们另设附录一章。选了部分女书文字放在此章中。

在本分册编纂期间,得到了赵丽明、潘慎、谢志民、宫哲兵、李庆福、叶绪民等许多专家的支持,分册编写中参考和借鉴了他们的论文和专著,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分册的写作班子,都是在女书之乡长期从事宣传、文化、教育工作的人员。他们虽然有较好的文化理论素养,有“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之长,但也难免有身处隅囿之短文中如有错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和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中国女书》分册编委会

2004年4月1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0 21:2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