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是20世纪中国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斗士,开创格律体的新诗流派,是中国现代诗歌历史进程中重要的阶段性人物之一。闻一多的作品。炽热的情感、完整的意象、和谐的音律凝聚成一种不可多得的沉郁的美,犹如一张张重彩的油画,耐人回味。本书作者闻立雕,杜春华乃闻一多之子媳,以亲身经历生动地叙述了闻一多先生不平凡地一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闻一多图传/文化名人图传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闻立雕//杜春华 |
出版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闻一多是20世纪中国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斗士,开创格律体的新诗流派,是中国现代诗歌历史进程中重要的阶段性人物之一。闻一多的作品。炽热的情感、完整的意象、和谐的音律凝聚成一种不可多得的沉郁的美,犹如一张张重彩的油画,耐人回味。本书作者闻立雕,杜春华乃闻一多之子媳,以亲身经历生动地叙述了闻一多先生不平凡地一生。 内容推荐 闻一多是20世纪中国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斗士。早年热心于新诗的创作与理论研究,以《红烛》、《死水》两诗集及倡导新格律诗,开一代诗风。他创作的著名爱国诗篇《七子之歌》,在20世纪末澳门回归祖国时唱响中华大地。他的学术研究涉及上古文学、金文考古、诗经、楚辞、诸子百家、乐府、唐代文学诸多领域,考索赅博,立说新颖,发前人所未发,深得学术界的推崇。后期他拍案而起,反独裁、反内战、争民主,一身正气。惨遭特务暗杀,壮烈殉难。巴金先生说:“民族的良心,青年的挚友,一多先生是中国知识分子光辉的榜样。” 本书作者闻立雕、杜春华乃闻一多之子、媳,以亲身经历生动地叙述了闻一多先生不平凡的一生。 目录 望天湖畔度童年 七百年前姓“文”不姓“闻” 剪不断的故乡情 嗜书儿童 咔嚓一下剪掉了小辫子 水木清华育青春 考入清华 《闻多》自传及“二月庐” “此大耻奇辱也” 书呆子不痴也不呆 文学社里老大哥 “清华现在惟一之诗人” 成立上社 吕端大事不糊涂 为父母牺牲的婚姻 海外留学赤子心 芝加哥美院·清一色的“超” 是可忍孰不可忍! 珂泉·西窗剪烛,杯酒论文 《红烛》问世,步入诗坛 “主义之鼓吹,吾所能也” 纽约·演戏忙得头昏眼花 这不是我的中华! 风莫吹。浪莫涌 把激昂的民气变得更激昂 热心会务的“大江”会员 “可以追他们的踪迹,杀身成仁” 黑屋子·戴着脚镣跳舞 红豆发芽,夫妻关系升华 忘掉那个忘不掉的她 “壮不如人。此生休矣!”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生命从抗日战争开始 新南院72号·匡斋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逃难——抗战第一课 暂驻足衡山湘水 三千里路西南行 彩云之南艰苦岁月 ‘何妨一下楼”·血的洗礼 《祖国》演出震撼了春城 “诗化吾家庭也” 一袋烟丝一片情 “布东考古布西算” 枕石漱流,度日如年 文研所里攀登学术高峰 难忘的深夜“背影” 彩云之南新觉醒 痛苦的闭门深思 擂鼓的诗人 杀蠹芸香向圈子外喊去 首先要做新的“人”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里应外合打倒孔家店 思想豁然开朗 现在只有一条路——革命! “鲁迅对,我们错了!” 月色下的赤诚谈话 难忘的西仓坡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协助成立“民青”一支部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 这也是“天洗兵” 抗战胜利·反对内战 日本投降,实践诺言——剃须! 时刻为毛先生的安全担心 一二·一运动·师生并肩战斗 再接再厉。抢救和平 身在南方,心向北方 “拿了一辈子粉笔的手” 乌云压城·英勇献身 难忘的“夜半刀声” 再见!北平再见! 战友李公朴殉难 我要坚持战斗 血溅翠湖之滨 斯人尤在,英名永存! 年谱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时代变了,在家乡读私塾毕竟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1909年,闻氏家族的老人决定,把闻一多和他的几个小兄弟送到武昌去上新学堂。于是,这些孩子便在闻一多一位叔父的率领下,在武昌“三佛阁”庙里租了一间房住下来,并且自带仆人起火做饭。稍加补习之后,小家伙们都考入了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第二年,阴历八月十五(阳历10月6日)中秋节那一天,学校放假。闻一多的叔父带孩子们上黄鹤楼去赏月。一听说上黄鹤楼,小家伙们欢喜得手舞足蹈,一路上兴高采烈,连跑带跳,走得飞快。谁知那天很不凑巧,天公不作美,阴云密布,把个月亮遮挡得一点也看不见,弄得大家很扫兴,只好垂头丧气地回“三佛阁”。 睡到半夜,忽然外面噼噼啪啪枪声响成一片,过了一会儿,枪声响得更厉害了,不远处还着了大火,火光把庙里的墙都映红了。大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有人猜是不是革命党人采取的行动。正在嘀咕中,庙里的和尚惊慌地跑进来说:“你们还不赶快跑啊?再不跑等一会儿连命也保不住了!”闻一多的那位叔父虽然也搞不清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但为了孩子们的安全,第二天天刚刚有点亮,就在仆人的帮助下,带着一帮孩子回浠水去了。 事后才知道,的确是革命党和清兵发生冲突。几天后,10月10日就爆发了推翻清王朝的著名的武昌起义。 那时闻一多年龄尚小,不太懂事,但他的父兄思想上都倾向维新,对清政府丧权辱国很不满意,经常在家中议论国家大事,小孩子在一旁耳濡目染也多少受到了一些影响,因此,起义成功大人们高兴,他也高兴。第二年春季,武昌局势稳定了,小家伙们又回武昌读小学。这时的武昌和起义前就大不一样了。首先,许多人脑袋后面那根大辫子都没有了,小小闻一多觉得这大概是表示拥护革命,因而,也咔嚓一下把辫子剪了。 武昌起义给他印象很深。考入清华后,作文课上他就写了一篇《辛亥纪事》,该文文笔细腻传神,刻画生动,颇能引人人胜。他自己也还满意,后来收入了他自编的清华时期旧体诗文集——《古瓦集》。P9-10 序言 闻一多,1899年出生,1946年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他一生只活了47岁,但他所取得的成就及对国家社会的贡献却很大,备受广大人民和学者称颂。 早年他热中于创作新诗,主要代表作是《红烛》,《死水》两诗集,同时,他还与徐志摩、饶孟侃等人大力倡导格律诗,开一代诗风,成为我国早期新诗领域里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闻一多中年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当年的清华没有中文专业,留美时学的又是美术,闻一多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专家完全是自学成才的。他的研究方法和途径是追本溯源,纵向逐步向远古推进,横向逐步向有关领域扩展,由唐诗而《诗经》、《楚辞》,而汉魏六朝诗,而《周易》、《庄子》,由古代神话而史前人类文化学。为了研究工作的需要,又把触角伸向甲骨文、钟鼎文、音韵、民俗等多个领域。在这些领域里他都取得了相当卓越的成就,成了蜚声中外的著名学者。 他治学非常强调独辟蹊径,走自己的路。既重视前人的研究成果,又不迷信权威,不甘因循保守,跟在别人后面走路,而是独立思考,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大量考证的基础上大胆地提出个人的创见。这种态度和方法,往往使他的探索能够在古代文学研究方面开创出新的思路,开辟出新的天地,取得古今学者所未曾取得的成果。朱自清说“他的校勘古书,有些地方胆大得吓人,但却是细心吟味所得;平心静气读下去,不由人不信。”郭沫若称赞他眼光犀利,考索赅博,立说新颖而翔实,“不仅是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的”。 此外,他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对美术、戏剧、书法、篆刻等都有所涉猎,也都有不菲的成就。 20世纪40年代中期,他目睹国民党反动派专制独裁,黑暗腐败,忍无可忍,拍案而起,发表演说和杂文猛烈抨击时弊,谴责黑暗,积极投入反对专制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阴谋发动内战,他立即发出反对内战的强烈呼声,毅然站在了和平民主运动的最前列。 在斗争中他深刻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因而坚决走共产党指引的道路,不避艰险,不惜牺牲,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再准备跨进大门!最后血洒昆明翠湖之滨,英勇地倒在了为实现新中国而奋斗的道路上。 闻一多有一颗炽热的爱国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曾经说:“我要时时刻刻想着我是个中国人”,“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他一再强调:“我辈得良好机会受高深教育者当益有责任心。我辈对于家庭、社会、国家当多担一分责任。”他的一切成就,以及他最后的觉醒,归根结底就在于他胸中有一颗“中国心”! 如今的时代虽然和当年大不相同了,但闻一多所走的道路,他的事迹,以及他面临死亡威胁时所表现出来的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等等,仍不失为一部发人深醒的爱国主义教材。 2006年是闻一多殉难60周年,谨献此书,以示缅怀,以飨读者,希望广大读者能够从中有所启迪。 后记 关于闻一多的书已经有不少了,仅传记体裁的就有好几本,本书虽然也称为“传”,但和那些大部头的传记著作不同,是一本带有普及性的图文并茂的读物,基本上是按照历史的顺序,通过一桩一桩具体事物的叙述来介绍闻一多其人。书中所述,都力求真实、准确,除我们耳闻目睹、亲身经历者外,还参考了若干关于闻一多的著作和文章,有根有据,查有出处,即使是对专门研究闻一多的专家、学者来说,也有相当的史料价值和参考价值。 本书照片是我们家属迄今收集到的比较重要的一批照片,其中绝大多数已见之于闻立雕、闻立鹏、杜春华、闻黎明合编的大型画册《诗人、学者、民主斗士——闻一多》(1996年6月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很遗憾,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有些阶段照片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只好用文字、绘画、书法、篆刻等等资料填空。 湖北人民出版社历来很重视宣传介绍闻一多,为此,特代表闻一多的遗属,向该出版社表示衷心的感谢。 闻立雕杜春华 2005年10月3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