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林肯的DNA以及遗传学上的其他冒险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作者 (美)菲利普·R·赖利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本有趣而通俗易懂的著作包括了24篇短文,共分6个主题,每个主题下有4篇文章。这些主题涵盖了一些重要的遗传学话题——每一个都足以成为当前的头条。这本书是写给那些门外汉看的,但书中许多内容同时也阐明了大学课程的内容,大多数学生将从中获益良多。它将吸引各类读者,并被强烈推荐。作者在伦理和公众政策问题上具备丰富的第一手经验,从他所接触的遗传学论战中拈来的绝妙实例在本书中随处可见。

内容推荐

在本书中,作者撰写了24个遗传学例子,置于历史、司法、行为、动植物、疾病以及伦理难题这6个主题之下,讲述了遗传学实际应用的有趣故事。作者依据他在伦理和公众政策问题上的第一手经验,通过他所接触的遗传学论战中的绝妙实例,向人们阐述了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势如破竹的进展,促使人们思考随之而来的诸多社会与道德问题。

目录

序言

引言

第一篇 历史 用DNA了解过去

1.亚伯拉罕·林肯 他患有马方综合征吗?

2.国王和王后 皇室家族的遗传疾病

3.图卢兹一洛特雷克一位有基因缺陷的艺术家

4.遗骸DNA与尸骨

第二篇 司法 法庭上的DNA革命

5.DNA侦探新的DNA证据

6.盲配罪犯:DNA数据库的产生

7.基因与暴力 突变会导致犯罪吗?

8.不当出生 医生应当知道什么?

第三篇 行为是基因令我们如此吗?

9.精神疾病 有多少是遗传的?

10.性格我们是否生来如此?

11.天赋先天具备还是后天培养?

12.同性恋基因 证据是什么?

第四篇 植物与动物基因工程和自然界

13.基因改造生物下一次绿色革命?

14.转基因动物新食物与新工厂

15.濒危物种新基因抗击物种灭绝

16.异种移植动物器官挽救人类

第五篇 疾病医学中的遗传革命

17.囊性纤维化应当检测每个人吗?

18.乳腺癌知情的负担

19.阿尔茨海默病 你属于高危人群吗?

20.基因治疗梦想与现实

第六篇 两难抉择遗传技术和个人选择

21.遗传检测与隐私权谁可以知道你的基因?

22.冷冻胚胎人还是财产?

23.克隆为什么人人都反对?

24.优生学我们可以改进基因库吗?

参考文献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我家有条名叫佐薇的小拉布拉多拾猎犬,以一种近乎疯狂的热爱粘着她的“家人”,让人又爱又恼。就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她就紧挨着我的脚坐着,把下巴搁在我的腿上。想把她赶走是徒劳无功的,她就是要和你这么亲热。佐薇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捣蛋鬼。看到那些像食物的东西,她总会可怜巴巴地看着你,乞求让她尝鲜。捡棍子游戏是佐薇的最爱,只要陪她玩的人有足够的耐心,愿意把棍子一遍又一遍丢过院子,佐薇会乐此不疲。

养狗专家们都很清楚,不同品系的狗会有不同的性格:大丹犬的勇敢和它的魁梧身材一样出名;袖珍的吉娃娃活泼好动;黄金拾猎犬十分可爱,招人喜欢;纽芬兰幼犬更喜欢在大碗的水中游泳而不是喝掉它;边界牧羊犬是数百年来苏格兰犬和英格兰犬联姻的产物,是天生的牧人,它时常看似懒洋洋地趴着,其实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羊群;黄色拉布拉多拾猎犬若与主人分开,就会出现忧郁症状。P130

序言

1972年1月一个寒冷的夜晚,我这个平庸但又不满足于现状的法学院学生正穿过哥伦比亚大学主建筑群向自己学院走去,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一个重要的时刻来临了。在明确自己并不想继续传统意义上的法律生涯后,我苦苦挣扎了一年来发现通向另一个领域的桥梁。作为一个气质型的“杂家”,我想将自己受过的法律训练与某种其他专业结合起来,在两者的结合点上工作。我希望用一种全新的、具有独创性的方法来做这件事。我已泛泛地涉猎过心理学和人类学,但由于在法学图书馆的阅览室里花费了太长时间,阻碍我向这个方向发展。  

28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那一闪念始终未曾淡忘。就在我匆匆穿过黑暗朝法学院的灯光走去的时候,一些词句似乎在我的脑海中闪现:“遗传学,你应当研究遗传学。”它们仿佛从某个神秘而又遥远的地方传来。在我的潜意识中,还从来没有接受过如此简洁而有力的导引。

接下来的几周,我反复思索这个主意,并且阅读了有关人类遗传学进展的文章[当时《科学》(science)杂志也喜爱这一专题],终于确信于此。20世纪70年代初期是遗传工程的黎明。科学家们正在开发新的工具来极为精确地分析构成基因的DNA分子。这些工具能及时地让我们从更基本的水平来了解我们自身,有可能比生物学家或物理学家更为细致。的确,我发现有关人类基因(特别是与疾病相关的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的新看法可能对社会乃至法律带来深层次的问题——绕了这么远才开始讲到本书的由来。

在哥伦比亚大学的那些日子,我花了无数个小时思考遗传学的进展已经并将要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我常常将这些问题置于法律或伦理的框架中:州政府是否有权力迫使个人进行强制性的遗传检测?医生是否有权对病人亲属就某种遗传风险发出警告,而不管病人本身反对与否?医生不作警告的话,是否要负法律责任?涉及人类的遗传学研究应当如何规范?谁可以获得用于研究的人类组织?法庭是否允许犯罪嫌疑人以与生俱来的暴力倾向作为辩护依据?是否所有被证明有罪的犯人都必须留下一个DNA样本并储存于数据库中,以此构建其遗传指纹档案?

对这些问题的兴趣驱使我开始了十年跋涉。1973年,我参加法律考试后,成为了一名新出炉的律师,却开始了人类遗传学的研究生学习。在实验室呆了两年以后,我又改变了方向,去耶鲁大学法学院做了一年研究员。然后,我进入了耶鲁大学医学院,再花7年时间终于成了波士顿市立医院的内科住院医师。不管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有多么漂亮的经历,我的目标却始终未曾改变。我想研究人类遗传学和医学两者本身的奇妙之处,但我也希望这些努力能使我更为深入地理解这些领域的进步对社会的影响。当我沿着这个兴趣前进的时候,由于分子生物学的进步,人类遗传学领域发生了一次又一次重大的变革。到了80年代中期,人们终于明白了我们有能力去发现自身的遗传状况,而这已超越我过去最大胆的猜测。

今天,当我重新起草这篇序言之时,全世界的新闻记者都在报道一个非同寻常的里程碑式的事件。在几个科学研究组的共同努力下,人类22号染色体的序列已被测定。从此,我们知道了由这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编码的人类蓝图。有关其他染色体完全序列的测定工作将更频繁地被报道。可以想象,最后10条左右的染色体测序的完成甚至都不能引起公众的兴趣了。当然,到我们手中有了人类全部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时,这又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大事了!

人类基因组序列将被一些人誉为生物学的“圣杯”。破译序列则将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智慧的成就。可是,这项伟大的工作有一种伊甸园的感觉。我们有能力采取一些利远大于弊的方法来使用遗传信息吗?我们知道从哪里开始吗?我极力推崇遗传信息的价值,但我也认识到只有人们了解了一些科学知识,才能明白遗传学如何真正造福于人类。目前,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可以真正地解释遗传学的作用。我们必须发现新的有效的方法来促进全世界(特别是儿童们)了解遗传学的欲望。长期以来,人类和医学遗传学家已为此费尽口舌,但证据显示,过去的努力并未将许多人转变成喜欢遗传学的非专业学生。本书也只是一种试验——看我是否可以用故事来讲授遗传学的一种演习。我也尝试用不着痕迹的方式来介绍遗传学的概念和事实,让读者自己去发现难点和不完善之处。如果我下一阶段在遗传学方面的工作仍是写一本书的话,我就会告诉读者大量有关成功破译人类基因组的公众话题,同时传授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

   赖利(Philip R Reilly)

后记

从最初拿到《林肯的DNA》一书的原件到现在译稿成形几近付梓,算来也有一年了。书中由遗传学故事引发出的伦理争论和思索,虽并非短短的24个章节和一年的翻译修改可以穷尽,却也能深入浅出地加深人们对一些常见遗传学问题的了解。

这本书写成于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蓬勃发展的21世纪之初,作者在序言中提到,自己投身于遗传学是受到了神秘的声音的召唤。抛开这种有些玄妙的说法,不如说是遗传学当时的感召力令许多人都对它产生了好奇。那些与人类本性、日常生活、疾病健康等息息相关的问题,看似都能在遗传学中找到答案,但又扑朔迷离。作者正是掌握了读者的好奇的心态,用说故事的轻松方式和自己特有的遗传学、医学和法律的综合背景,为我们提供了一册相当不错的遗传学科普读物,内容海阔天空,不一而足。读者既可以看到作者身为遗传学家用浅显的语言为大家揭示一个个遗传机制,又能看到他作为医生时在医学上面临的一些遗传学难题,当然还有他作为律师时狡黠地对相关祛律进展进行引经据典。

当然,不可避免的是,由于遗传学的飞速发展,书内的一些内容现在看来终有其局限性。作者也无法面面俱到,对于某些问题的看法也可能因为了解不够全面而有失偏颇。比如第24章中,作者讲述了优生学和优生运动的简史及他对优生学的一些看法。并对中国的现行法律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的第十条、第十六条提出了质疑。但如果作者能够了解这是由于语言上的错用而造成的误解,想必也会收回自己的疑问。《母婴保健法》出台甫始的译名曾是“Eugenic Law”,而西方人普遍将“eugenics”用来表示高尔顿当年发起并影响到美国、德国生育政策的优生运动。但中文“优生”的意思则是“生一个好而健康的孩子”或“提高人口素质”,该词也已沿用了数十年。此外,正如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中国目前残疾人的总数已有6000万,而这个数字几乎与法国人口总数相当。伦理学上的争议和中国国情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不过,在1998年于北京举行的第十八届国际遗传学大会(北京曾因为《母婴保健法》引发的争议而险些被取消承办该届会议的资格)上,中国政府对此不当翻译进行了更正,并决定今后新闻部门将把“优生”一词译为“heahhy birth”或“birth health”,并对上述存有争议的条文给予了解释和伦理讨论。会议之后的数年内,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对该法进行了一些补充,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为忠实原著,采取了直译的方式。在此,借译后记一角加以说明。

翻译中,我们只能兢兢业业力求不失作者的本意,难免在文采上稍有不足。所幸这些故事本身也着实有趣,不会因语言而有所逊色。只希望这本书,也能焕发出神秘的召唤,让更多对遗传学抱有兴趣的人能真正跨入遗传学的大门。

译者

2005年7月

书评(媒体评论)

赖利用《林肯的DNA》一书来传授科学基础知识。……但是赖利的步调总是很快,他的叙事能力也会让人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总之,赖利认为了解基因如何起作用可能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理解并接受它所带来的后果则比较困难。

——《今日美国》

遗传学在技术上的复杂性是公众理解这门科学的障碍之一,而好的写作方式能够捅破这层面纱,比如,讲一些有关人们和遗传学实际应用的有趣故事。以此为主旨,菲利普·R·赖利在《林肯的DNA》一书中撰写了24篇有关各类遗传技术应用的短文……其巧妙的构思可以使之用于教学或公众演讲。

——《美国科学家》

21世纪始于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势如破竹的进展,而医学专业人员不得不开始与伴随这些领域的惊人进展一同而来的诸多社会和道德问题作斗争。的确,如同菲利普·R·赖利在这本有趣易懂的短文集中所阐述的,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必须面对这些问题。对于门外汉和那些急于了解遗传工程作物、DNA指纹、克隆或基因治疗的人士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本短小而重要的著作,其价值更在于:当我们在决定要怎样运用迅速增长的基因组知识时,它也为我们的公众讨论框定了范围。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0:3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