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百位名人读书心法
分类
作者 宿春礼//邢群麟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阅读,是通往人类文明的旅程,100位先行者的心得与感悟,洒播了一路的智慧之光,像路标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沿着满径的书香走来,我们一定会收获人生最丰硕的果实……本书精心擷取了古今中外100位名人、伟人的读书心得,按编年的方式进行编排,并分为上、中、下三卷,力求做到条分缕析,让人读之有轻松之感。

内容推荐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寻找一条有效的路径通往它,我们会受到智慧光芒的照耀。懂得用最佳的方法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最有效地交流。本书荟萃了古今中外100位名人的读书心法及经验,倾力打造一部高效阅读的经典之作。让你在阅读时能够摒弃不得法的阅读习惯和作法,真正能从人类优秀的思想和智慧中披沙沥金,获得阅读的喜悦和成果。100位名人娓娓讲述的读书心法,其实是100道我们最需要的精神食粮,让我们在细细品读之时,享受到人生甘醇甜美的滋味!

目录

上卷(中国)

孔子:“四个结合”读书法

孟子:贵在自得,求之有恒

荀子:终日而思不如片刻所学

王充:“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

王修:学如雕石磨玉

陶渊明:不求甚解读书法

颜之推:千载终不为小人

欧阳修:乃知读书勤,其乐固无限

张载:学习如登山

韩愈:“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王安石:读书要经世致用

苏轼:“提要抓纲”与“八面受敌”

黄庭坚:注意书籍的修改之处

陆游:万卷虽多有选择

朱熹:切己体验,循序渐进

李贽:读书无比快乐

戚继光:“师其意,不泥其迹”

金圣叹:逢书必批

顾炎武:边读边抄,越读书越厚

王夫之:追求博通,求实创新

张英:读书乃立身之本

康熙:创皇帝读书之最

石成金:读书心法面面谈

郑燮:篇篇都读,就成了没分晓的钝汉

袁枚:读书要善于取其神

曹雪芹:由点到面,博专结合

曾国藩:读书要专而有恒

左宗棠:志患不立,更患不坚

中卷(中国)

孙中山:不可一日无书

蔡元培:读书“四字诀”

梁启超:学问之趣味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

陈垣:从目录学人手‘

鲁迅:随便翻翻也有学问

马寅初:真理在胸笔在手,无私无畏即自由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竺可桢:读书要文理兼融

胡适:“四到”“三好”读书法

陶行知:读之善用方为上

郭沫若:五种读书方法释略

梁漱溟:如何“无师自通”

叶圣陶:最忌死读书

冯友兰:知其意,明其理

邹韬奋:“宝塔式”读书法

林语堂: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

郁达夫:书痴的四种研读法

茅盾:读“爱读的书”

朱自清:要求自己走在时间前端

老舍:不能叫书管着我

王力:厚今薄古,古为今用

梁实秋:随缘中讲求章法

巴金:如牛反刍法

丁玲:看书要沉到生活里去

臧克家:心中要有个评价标准

廖沫沙:边写与边读

傅雷:做人第一,读书第二

蒋经国:以领悟学理,应用实行为目标

华罗庚:“由薄到厚,由厚到薄”法

李国鼎:奉行“空罐哲学”的理念

孙犁:择其善而从

唐搜:博览群籍,读破一卷

秦牧:“牛嚼鲸吞”法

杨振宁:“渗透性”和“按部就班”

黄永玉:看书忌虚荣

陈香梅:写的越多,印象越深刻

李政道:推想式读书法

余光中:读书就像交朋友

李泽厚:读书要注重能力的培养

李敖:有所为而读

张五常:给学生的四点建议

丁肇中:时时保持探究学问的心

冯骥才:多读、勤读、读通、读熟

余秋雨:把阅读当作人生大事

刘墉:把人脑当电脑

林清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马英九:今日功课今日毕

贾平凹:触一通三,敢于碰硬

白岩松:五类作品的读法

下卷(外国)

亚里士多德:逻辑提问法

塞涅卡:去读天才作家的作品

蒙田:情愿有一个思想开阔的头脑

培根:读书得当会益智增才

卢梭:读书不在多,而在于多思考

歌德:永远学习希腊人

兰姆:重视读书的季节、时间

拿破仑:博通而有自己的见解

林肯:一点一点地学

达尔文:读书要跨越专业领域

梭罗:崇高的阅读

马克思:最喜爱的事是啃书本

恩格斯:要系统地读原著

列夫。托尔斯泰:要善于总结读书经历

诺贝尔:用翻译的方法学习外语

高尔基:从阅读中区分好与坏

列宁:随手记下智慧的火花

杰克·伦敦:小纸条成了百宝囊

爱因斯坦:跟随你的兴趣

莫洛亚:学生与一般读者不同的读书方法

卡耐基:系统而有计划地读书

哈钦斯:活到老,学到老

试读章节

陶行知:读之善用方为上

名人简介

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1917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等,反对“沿袭陈法,异型他国”,推行平民教育。 “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 “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曾受全国救国联合会的委托,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美、亚、非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世界和平大会”, “世界新教育会议”第七次年会,为光大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陶先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心法探源

作为一名卓越的教育家,陶行知对读书问题也很重视。他的读书方法和经验,大致可分为三点。

一、要选好书

陶行知是一位教育家,考虑问题往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非常重视对于书的选择。他认为世上的图书有两种: “一种是吃的书;一种是用的书。”所谓“吃的书”,主要是指文学等一类非应用型的书,而“用的书”,则主要是指一些能指导读者动手操作一类的理工类书,而“中国是吃的书多,用的书少”。而在“吃的书”当中,也有好有坏, “有的好比是白米饭,有的好比是点心,有的好比是零食,有的好比是药,有的好比是鸦片”,在这种情况下,从教育的目的出发,陶行知认为要把书读好,首先得把书选好。他觉得一本书是好是坏,可以拿三种标准来加以衡量、判断:

1、我们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益求新的价值的力量。

2、我们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想了又想的力量。

3、我们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干了一个动作又干一个动作的力量。

二、读书重在应用

陶行知在《陶行知全集》中特别强调读书和用书的关系,认为读了书要善于运用。下面是他在《陶行知全集》中的一些语录:

“我们应当明白,书只是一种工具,和锯子、锄头是一样的性质,都是给人用的。我们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书里有真知识和伪知识,读一辈子,不能辨别它的真伪;可是用它一下,书的本来面目便显了出来,真的使用得出去,伪的使用不出去。现在一般学校里所注重的知识,只是闻知,几乎以闻知概括一切知识。亲知几乎完全被挥于门外。说知也被忽略,最多也不过是些从闻知里推想出来的罢了。”

“只知道吃饭,不成饭桶了吗?只知道读书,不成为有脚可以走路的活书架子了吗?我们为避免随人伪知识阶级的诡计起见,主张用书不主张读书。”

“书是三百六十行的公物,不是读书人所能据为私有的。”

“书呆子就是读书没有目的的人。我平时尽力劝人不要做书呆子。书是一种工具,只能用,不可读。”

“中国的教员、学生实在太迷信书本了。他们以为书本可以耕田、织布、治国、平天下;他们以为要想耕田、织布、治国、平天下只要读读书就会了。书本是个重要的工具,但书本以外的工具还多着呢。”  

“生活教育与教学做合一之总要求。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旧时代之学生之生长的过程有三个阶段:一是读死书;二是死读书;三是读书死。新时代之学生也离不了书,所不同的,他们是: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

“书是一种工具,只可看,只可用,看也是为着用,为着解决问题,断不可以呆读。认清这一点,书是最好的东西,有好书,我们就受用无穷了。正是:用书如用刀,不书自须磨,呆磨不切菜,何以见婆婆。”P129-131

序言

边走边读

书籍,是历史的长老,智慧的使者;它传播了知识、积淀了文化,启悟了智慧;也容纳了峥嵘岁月、沧海桑田的变迁与无限的情绪。书籍,让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让人们的思想融汇、交流,让文明的火种在广阔的土地上延续、源远流长……

阅读,是一条漫长的路。有人呕心沥血,却终无所获,有人讲求方法,终成大器;有人埋头苦干,却只是死啃的书虫,有人如鱼得水。深得读书三昧;有人身陷其中苦不堪言,有人善于驾驭乐在其中;有人满面尘土步履蹒跚,有人意气风发走得洒脱。

西谚说:愚笨的人,熬过痛苦,忘却经验;平庸之人,以自己的痛苦换取经验;聪明的人,借他人经验以自用。

《百位名人读书心法》精心擷取了古今中外100位名人、伟人的读书心得,按编年的方式进行编排,并分为上、中、下三卷,力求做到条分缕析,让人读之有轻松之感。让我们借着100位名人、伟大的读书心法及经验,审视自己,修正读书时不得要领的做法,重新调整自己凌乱而沉重的脚步,重磅出击!

循着先行者的脚印前进,我们可以走得更稳;悟透众多智者的胸藏韬略,我们一定会收获更丰;站在巨人的肩上眺望,人生的美好景致便尽收眼底!

朋友,你还等什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23:5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