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信念平安(18年平安生涯)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梁泓漪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再现一代人南下求职缩影,浓缩平安保险创业轨迹,感悟职业生涯遭遇,成功在于再坚持一下。

人生大半岁月必要经历职业生涯,这生涯不单纯就为活着,不单纯就为养家糊口,不单纯就为升官发财、出人头地,或者赚大把的金钱,这单纯实在还为另一种真实去拼命,去熬心血,去赴汤蹈火,甚而不顾一切。这单纯,就是梦想和心愿。

内容推荐

“我写平安最大的可能,就是要从自己亲身经历的在平安的种种故事,或说职业生涯里的种种变迁,来带出人生从青年开始,就对“一种渴望”的痴痴追求和不懈努力。”

《信念平安》讲述的是一个励志的故事。这是一种源自内心的出发;渴望,从这里流淌……;爱情,不可阻挡地弥漫……;幸福,却不是迷津就是迷惑;痛快,有最简单的注释……;信念,给生命留下最后的勇气……;爱,是唯一理由;走在路上,前方明亮。

目录

自 序

这是一种源自内心的出发

第1章 先说赵、胡二人

第2章 平安是天意

第3章 未来是自己的事

第4章 机会就在转身间来了

第5章 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第6章 最能安心的有时候是床

第7章 一个微笑至少代表一种美好

渴望,从这里流淌……

第8章 纯粹的救国情怀

第9章 酒能令人变得单纯

第10章 历史记下了一将一兵

第11章 离心近的地方都柔软

第12章 文化,使女人脆弱

第13章 问候刘头儿,您好!

第14章 换个活法需要勇气

爱情,不可阻挡地弥漫……

第15章 以什么名义凝聚信仰

第16章 爱情原来是流沙

第17章 成了别人眼里的流沙

第18章 青春在,爱不远

第19章 该来的来,该去的去

第20章 J不是另类

第2l章 原本就是两颗星星

幸福,却不是迷津就是迷惑

第22章 找个理由去幸福

第23章 懵懵懂懂走进婚姻

第24章 恩人就是恩人

第25章 不是每一种缘分都该延续

第26章 磨练是上帝给的机会

第27章 在制度面前心不是肉长的

第28章 平安再次选择了我

第29章 从头再来

第30章 当了一把逃兵

第31章 算不算被伯乐相中

痛快,有最简单的注释……

第32章 与一个生命永别

第33章 做人要做这样的人

第34章 花天酒地也醒脑

第35章 志同道却未必合

第36章 板着脸的老总还我公正

信念,给生命留下最后的勇气……

第37章 按捺不住激情

第38章 要一个清贫估价

第39章 许多时候要咬紧牙关

第40章 云开日出《平安颂》

第41章 拿第一有什么不好

第42章 看上去有些伤感

爱,是唯一理由

第43章 退一步海阔天空

第44章 先从卖花做起

第45章 服务没那么简单

第46章 承担一个后果

第47章 神的力量

走在路上,前方明亮

第48章 室雅何须大

第49章 做一个品牌工程师

第50章 与平安为伍的这群人

第51章 胡景平的两封邮件

第52章 人对了,世界就对了

后记

试读章节

我站在铺着黑色大理石地面的前厅,感觉平安这家新公司装修得很高雅,很独到,像个温馨精巧的家。从内地来的人可能与我有相同感受,因为与平安发展壮大后的装修比,更容易记住的,还是它在蛇口时期的模样:厅不大,但格局别致,除了正对面有个总台和背后宽阔的朱红背板外,几个金色的大字“平安保险公司”并不张扬。与前厅连在一起的还有两个大小相对的接待区,大的接待区高出地面15厘米,用木制的围栏圈成一个规则的区域,地面是金沙色地毯,沙发是浅灰色布艺,样式简约又典雅。窗帘是一条条垂直的那种,奶黄色,布纹精致细密,遮挡住窗外招商路上的风景。灯光从天花上几十个圆形的筒内散发出来,与地面黑色大理石相映衬,使氛围更显幽静和舒适。

许多年后平安建立自己的历史展馆,一家负责设计的公司问我平安当年是怎样艰苦创业的,他们问桌子椅子是不是都很破烂、简陋,几十个人都挤在一个屋子里。听这样公式化的询问实在是扫兴,好像一提艰苦创业,就都得从窝棚里干起。

我和他们来到蛇口,在平安的原址上告诉他们平安最初的模样。我说那时的平安已是蛇口的一个骄傲了,不论是装修还是日常办公用品,平安用的都是最好的,甚至超过了招商大厦。

平安的起步并不低。18年前它在蛇口就是一家相当不错的公司,只是新成立,规模小,外界许多人不知道而已。加上马明哲处世低调,不接受采访也不发布广告,知道的人就更少。于是这匹黑马便一直隐隐地汇聚它的能量,可惜当时没有人相信它能冲出蛇口。

李玉猛出来了,出来时好像腿有毛病似的,吊儿郎当。离我老远就把大手一摊,然后自己先一屁股跌进沙发里(我好担心那个沙发),完全没有我想像中的风度和礼貌。

我提着箱子绕过宽大的散尾葵叶子坐到他对面。他掏出打火机,点烟,抽上几口后才问:怎么过来的?我说:走过来的。他立刻大惊小怪地瞪起眼睛,样子很夸张地说:干吗走过来呢?有中巴嘛。他说话时的样子有些凶巴巴,好像没坐中巴是个傻瓜。

不过,这倒像是深圳和蛇口这两个地方的特点。说一句“无路可走”绝不过分。这个城市一年四季(也就两季吧)不是下雨就是刮风(只要有风都叫台风,还分级别),要不就艳阳高照,日头又辣又毒。深圳的几条主干线两边几乎没有人行道(不是护栏就是花圃)。十几年过后,假如你住在梅林一村,你想走路去八卦岭上班,你都不知道该怎么走,没有人行道。所以这里的人习惯了,出门不是开车就是坐车。

我朝李玉猛笑笑,不说话。他看我一眼,我知道我的汗还正在汩汩流淌着。他也不说话,大概不知道该怎么说吧。就一个劲地抽烟,偶尔跟过来的一两个人打招呼,完全没有接待我的意思。

既然他不主动,我也就不吱声,反正不说也不问,等着你发话。后发制人是我一贯的伎俩,这样主动权容易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么尴尬了几分钟后,他的烟抽完了,可能知道挨不过去,就对我说:红哥没找到,工作的事还得再等等。说完,将烟头狠狠地掐灭在烟灰缸里。

说实话,就那阵我对他的印象差极了,至少认为他不是那种乐于助人的人。可反过来想想,他又凭什么助我呢?他又不是活雷锋。老想别人助你为乐,是不是太天真了?我来干吗,不就是找份工作吗,让我再等等,再等等,这意思分明就是推诿呀。既然红哥没消息,他李玉猛又何必着急呢?他知道我是冲红哥来的,他当然希望见到他哥们再定我的事,这是男人办事的逻辑。

但我没有给他这个逻辑。我说我可以先工作,红哥来不来无所谓。当然,我不知道那时李玉猛有难处,他正真假难辨地琢磨他那哥们呢。3年后,当我拿到蛇口工业区的正式调令时,李玉猛才告诉我当年红哥失踪的真相。我也是在3年后才知道他当时为什么会那么狠地去掐灭一个烟头,就像掐死一个人似的。

那个残酷的真相,令我平生头一回觉得人生如戏。

一个明明白白的事实,一个简简单单的心愿,复杂到不堪回首。

P22-23

序言

我写平安最大的可能,就是要从自己亲身经历的在平安的种种故事,或说职业生涯里的种种变迁,来带出人生从青年开始,就对“一种渴望”的痴痴追求和不懈努力。

人生大半岁月必要经历职业生涯,这生涯不单纯就为活着,不单纯就为养家糊口,不单纯就为升官发财、出人头地,或者赚大把的金钱,这单纯实在还为另一种真实去拼命,去熬心血,去赴汤蹈火,甚而不顾一切。

这单纯,就是梦想和心愿。

《信念平安》从2003年底开始写,一直到2006年4月完成,前后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因为是上班族,所以不是下班后呆在办公室里熬上两个小时,就是晚上回家静坐到深更半夜。

业余写作是件很痛苦的事,有时候思路很畅,写得顺手,却不得不关上电脑,因为要去睡觉,第二天上班必须保持旺盛的精力;有时候又有了一点清闲的空子以为可以安心写作了,思路却不知飘向哪里,无影无踪,找不着了,根本就没有办法写下去。这时候就想起史铁生先生说“写作是件等待的事”。于是只好等(其实是熬)。看书、看电视,或干点别的,希望突然有什么昭示可以令我赶紧坐到电脑那里去。但是常常没有。

然后寂寞到无奈时重新去打开电脑来看前面写过的章节,以为无药可救了,心情却一下子被抓住,不知怎么就来了欲望,来了灵感,不顾一切地狂奔下去——这种写作的狂奔对我来说是种幸福,我可以从早上7点坐到晚上7点,一口水一口饭都不用,写完后,吃一碗面就已十分满足,觉得是世上最好的美味。

《信念平安》就这么断断续续在白天的缝隙和深夜的沉睡里写完了。写完的那个下午是个星期天,深圳的空气闷热而且潮湿,几只鸟在屋外高高的树枝上间或呜叫,阳台上去年冬天买回来的几株草本小花依然顽强地盛开。

我以为画上句号我会激动一下,这样的时刻期待已久。但是很意外,我出奇地冷静,甚至连打个电话的冲动都没有。

我知道我完成了一个心愿。

最早有写这本书的冲动是在2003年,那年我刚出版长篇小说《陶玉》,在接下来的写作计划里,有小说《青唇》和散文集《零点寂寞》,而且我已动笔,甚至散文集的整理工作都已做得很充分。但这时我遇上李玉猛(平安最早的元老之一),我们在聊天的时候说到我的写作。他说,“你干吗不写写平安呢?”我说我有计划要写,等我出完我的小说和散文集就写。那时候我有一个为平安成立20周年献礼的计划,书的名字都想好了,叫《紫荆花盛开在一九八八》,因为平安是在1988年创立的,且开业的时候刚好是5月,蛇口那条叫招商路的街上开满美丽的紫荆花。

但是李玉猛固执地对我说,等什么等,要写就赶快写,别拖拖拉拉,把没用的都放放,写平安。然后又加上一句:“你不写,谁写?”

可能是这句“你不写,谁写”触动了我,于是在酝酿了几个月后,我放下所有计划,开始“写平安”。

可是平安如何写?这时候我才发现我有许多无法克服的局限:一个人虽说在平安工作了18年,但是像一只袋鼠,跳来跳去,口袋就那么大,能装下多少呢?何况写作需要大量的资料、数据,还要采访许多人,这根本不是我能达到的。

在我正做着这样的思考时,我接到几次电话,使我知道还有另外一些人也在准备“写平安”。其中有一次是湖南打来的,电话里的人说他要写平安,要采访我。我说你应该采访其他人。他说不,别人告诉我你是老员工,你在平安18年,你的平安情结很深。

呵呵,我对着电话一下子笑起来,竞不知怎么回绝他才好。这个电话启发了我,令我茅塞顿开。  我想,我不是要做现代的司马迁,我也没有条件去给平安留下“史记”,但是我可以凭借刘小枫的“一种生命感觉就是一种伦理,有多少种生命感觉就有多少种伦理”,“通过叙述某一个人的生命经历”来“触摸生命的感觉”,全情描述“人的生活应遵循的道德原则的例外情形”,这特殊的情形必然导致“某种价值观念的生命感觉在叙事中呈现为独特的个人命运”。

然后我便以“我”为主线,边叙述个人命运,边将平安以及与其相关的人与事作为背景和关联写进去,以“探问生活感觉的意义”。

刘小枫称这样的写作是“叙事伦理学”。他说:“叙事伦理学从个体的独特命运的例外情形去探问生活感觉的意义,紧紧搂抱着个人的命运,关注个人的生活深渊。叙事伦理学家们坚持‘每个人都是一个深渊,当人们往下看的时候,会觉得头晕目眩’(毕希纳);‘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值得仔细审视,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与梦想’(基斯洛夫斯基)。”

而对我来说,写平安最大的可能,就是要从我自己身在平安的种种故事,或说职业生涯里的种种变迁中,来带出人生从青年时候开始,就对“一种渴望”的痴痴追求和不懈努力。

人生大半岁月必要经历职业生涯,这生涯不单纯就为活着,不单纯就为养家糊口,不单纯就为升官发财、出人头地,或者赚大把的金钱,这单纯实在还为另一种真实去拼命,去熬心血,去赴汤蹈火,甚而不顾一切。

这单纯,就是梦想和心愿。

于是,写平安的最大可能,变成了由一种经历带来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叙事源自平安的职业生涯,目的是诠释人生的诸多面对与回避,疑问与可能。

我非常认同刘小枫的“感觉第一”,于是就这么做了。后来别人问我到底写了个什么时,我就说是一个纪实性的“个人叙事随笔”。——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在用18年独特的个人经历,说明和我同步的这群人的特质,我们所共处的时代的特质、社会的特质,以及我们共同选择的平安的特质,这些特质传达出我们的职业生涯、生活梦想、思想变化和顽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我想,无论是马明哲先生,还是至今仍留在平安的老平安人,还是不断加盟进来的新平安人,都知道平安在经历了18年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努力后,成为今天世界金融史上一个璀璨的明星,更成为中国民族保险业辉煌的传奇。作为身在平安18年的我,跟随马明哲先生传承平安文化,弘扬平安精神,一路走来都是朝圣者的心情——虔诚,憧憬,信赖。

18年身在平安,坚信人不仅仅是为活着而活着,不仅仅是为生存而生存,不仅仅是为物质富有而讨诸多现实的利益,人还必定要被另一种比活着,比生存,比拥有财富更具价值,更具才情,更具理想化的东西所吸引,人需要这种东西活出个性和自我,活出梦想和心愿,活出精彩和价值——这东西,就是精神,就是信仰。

为了这两样,“坚信”成为18年的主题,“信念”成为18年的意志。无论在平安还是在其他任何地方,当人遭遇到挫折时,都要学会忍耐和坚强,一如一个歌者或舞者的姿态,学会去目空一切地陶醉、舒张,完成自我的升华,之后悄然等待那静默的爆发。相信吧,那爆发定能来自于观众,来自于良知,来自于天外无限的美妙和嘉赏。

在这美妙的嘉赏中,高擎的是一种精神——唯有这精神,才能成为今生永远的话题。

记忆珍贵,梦想逼真。一步一步掉下去,然后一步一步爬上来。纵然接近低谷,也要重新再来。生命不可虚妄,激情笃实。

为了这本书,前后有许多人帮我想了足足40多个名字,但没有一个涉及信仰。在写作过程中,我有时会陷入一种悲哀,我发现我所崇尚,所依赖,所信奉的意志与坚持,已被生活束之高阁,人们不愿谈及它们,仿佛“意志”和“坚持”这一类的表现是“革命时期”的事情,如今用它们,太生硬,太古板,太沉重,甚至有些滑稽。现在的人们要轻松,要随意,要自由。

可是身在平安18年,跟平安一同成长的每一种经历都在说明“意志”重要,“坚持”可贵。“信仰”在这样的“意志”和“坚持”中,一点点呈现出清晰的轮廓,让我看见我们这一代人是怎样被时代的洪流猛推到这样的大门前的(从极端的闭塞走进开放,从极端的贫穷走向富有),突然遭遇物质之门的洞开,来不及思索就被巨流吸入,不能细思量而品琢,一切都还没有回过神儿来,欲望就轰然回归到根本。

从这一刻起,许多人从幼年开始就建筑起来的人生观、思想观、价值观、行为观都初始化、原始化了,自由像只巨大的手臂凌乱地涂抹生活。一团糟的日子随处可见,迷失成了方向。思想混乱,行为苍白,欲望放纵,灵魂沉睡,情感走失,这些精神领域里的感受使生活旋转,人似掉进漩涡,在还辨不清东南西北的时候,时空又快速转换了它的程序,令陷在物质欲念里的人痛苦不堪,欲罢不能。细想想,才知身陷物欲,丢失的是最宝贵的时间和思想。

一夜之间,一切都还来不及细想,历史就从它的黑夜走到了天明。所有深刻的东西在天亮之前一如海面上浪花翻卷的泡沫,没有人注意它们,它们被黑夜无情地吞噬却依然闪现那激情的跳跃。尽管不断消失,却也不断踊跃,周而复始,更替往复,直到万丈霞光照耀它们,那欢呼才轰响世界的宁静。

黎明和朝阳静静地聆听浪花跟泡沫的欢笑、絮语与道别。这美丽时刻带来的图画、想像和沉思,让人憧憬未来。转瞬即逝的生命景象片刻不停却又永恒闪现,来不及细想,更谈不上欣赏,生命便以强大的力量整体呈集成状汹涌澎湃。

2006年4月于深圳

后记

写完了这些文字,又写完了一个序,我就不知道后记该怎么写了。关于这本书的前前后后以及为什么要写作这本书,甚至为什么取名为“信念平安”我都在“自序”里有所交代,以往这些零碎儿都应该留在后记里,但我觉得内容重要,也就开篇在前了。按照写书的逻辑,一本书总应该有个序有个后记才算平稳,这叫完整。想一想,也是。后记,后记,意犹未尽之意,要是没有,就好像什么东西少了个尾巴。

因为看书一向先看后记,就认定后记不是一段可有可无的文字,可以不起眼,但往往是作者在完全松了一口气的情况下,放松警惕写出来的另一种东西。因而大多数后记没有章法,不讲规则,多是作者在掏心窝子,把最后那点真实给逼出来。这点无意用心,极易印证真实——读者可以通过后记,一把抓住作者的软肋。因此不论后记变成花絮、补记,还是废话、唠叨,都一概不能省略,不能忽视。1.我跟网站的人说,《信念平安》是《陶玉》的姊妹篇。

跟奥一网站的人聊起小说《陶玉》时,自然说到《信念平安》。因为此书是《陶玉》的姊妹篇,只是没有叫《陶玉》续集,写作上也换了笔法和体裁,从小说变化到叙事随笔,而且换了一个名字,叫《信念平安》。

《陶玉》那本书的结尾,写到女主人公最终还是被保送上了大学。但之后的去向书里并没有交代,只是留了一个悬念,给男主人公留下了一个美好的梦想,以为陶玉学成之后必定回到他的身边。但是世事难料,陶玉大学毕业后并没有回到周道同(《陶玉》一书的男主人公)的身边去,而是去了深圳。

陶玉放弃的是什么?她又追寻什么?结果又怎样呢?

《信念平安》记录了“陶玉”南下的诸多选择以及扎根深圳、投身平安保险、最终获得成长的全过程。2.我承认这是一本励志的书。

深圳“平媒四大才子”之一的梁二平说,《信念平安》讲述的是一个励志的故事。4月份写完后,第一时间就把书稿先送给了平安的几位领导看,想知道这些文字到底表达的怎样。几个人里就包括了赵福俊先生和石京魁先生。因为平时工作太忙,这两个人都是把书稿带在出差的路上看完的。赵总在广西的南宁,石总在海南。

非常感谢赵福俊先生。在他跟我交流这本书的意见时,我发现我还是站在近距离的一个地方看待人生,没有跳得再远一点,再开一点。赵总一贯明朗的笑声里,传达出人生的一个至高境界:就是无论何时何地,人生的大背景都应该是美好而充满希望的,所有与此相背离的东西,都该尽可能地淡化,淡然,而后淡去。赵总的这一思想,再一次证实了生命的立足,本就是活在这个大背景里的一个过程抑或一次足迹,就像天空中一只鸟儿的飞过,我们没有理由局限自己,该扔掉什么就扔掉什么。这样的交流一如在泼洒一幅水墨,点染间泅开层层涟漪,令思想变得深邃而淡定,大气而自然,明朗天成。

然后,赵总饶有兴致地说了一句:读这本书画面感很强,可以拍个电视剧。3.我算是遇到好人啦。

本来石京魁先生计划用两个晚上把书稿看完,结果一个晚上就看下来了,用了7个多小时。石总从海南打长途过来,说了一大堆话。其中有两句非常珍贵。一句是:这本书若能启发读者,使读者受益并产生共鸣,那你写书的目的就真的达到了。第二句:你在品牌方面积累了不错的经验,为什么不拿出来跟大家分享?这语重心长的启发令我那一刻心中一热。于是在后续的修改和整理中,我又补写了几章,其中就有“做一个品牌工程师”。

6年里,赵福俊、胡景平、石京魁,这三位老总对我的点拨和感化让我豁然开悟。直到《信念平安》出版,我的心里都一直湍涌着无尽的感激和敬佩。尤其是胡景平先生,在他担任深圳分公司总经理期间,我几乎没有外出过。一是因为“5·7空难”的阴影,我有些惧恶飞机;二是我在写《信念平安》。许多时候外出我都只坐火车或干脆请假留守,胡总每次都同意了。这种善待和宽容让我感激又知足,并使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写作此书。

还要特别感谢樊刚先生。书稿送到平安集团董事长办公室后,樊总就表示一定会认真阅读。7月14日上午9:25,樊总亲自打来电话,代表他自己并转达马明哲董事长的意见。樊总说,作为平安的“过来人”,他认为《信念平安》的写作尊重了平安的发展历史,是客观真实的写作。马总因工作繁忙,委托他阅读《信念平安》。樊总说,马总鼓励你,说《信念平安》是对平安发展的一个总结。樊总还说,公司鼓励个人创作,还说《信念平安》写得不错,可以出版,等等。

那天真是一个开心的日子!我希望《信念平安》能让所有的读者信服平安。作为一个老平安人,我为曾经的选择骄傲。能够为自己供职了18年的公司做个“总结”,我的人生非常幸福。4.一帮平安的兄弟姐妹左右关照。

平安里面有一帮天南地北的兄弟姐妹一直非常关照我,有一些好友更是在此书的写作和出版过程中尽心尽力。比如田自君老师——他最终成了这本书的出版策划人。跟他认识好多年了,给他的栏目“红茶坊”写散文,能写得随心所欲,激情肆意。一直欣赏田老师的文字功底,以为摄影只是其爱好,但直到听了他的摄影课后,才知道他的“厚”,原来全来自于大学本科4年的美术学习,而3年的中文研究生学习,竟是在一种完全审美的状态下进行的。田老师老练幽默又豁达,很年轻却不属于新新人类,气质上靠近着老一辈。

平安集团的于慧萍、杨静虹两个漂亮辣妹,赵娟、徐长英两个热心老友,还有整天跟我一起干活的刁俊文老弟,都把我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于慧萍和杨静虹见面就问“书写得咋样啦”,那口气就像地主老财,遂不敢消极怠工,唯一鼓作气;赵娟和徐长英听说书里需要老照片,就把家里珍藏多年的老照片哗啦一下全拿来让我挑选,那感觉真是热乎;老刁同志近在咫尺,干啥都方便,跟他学会不少电脑技巧;全国各地东西南北的兄弟姐妹更是一呼百应,诸如成都的程永伶、上海的劳有法、广西的李朝阳、广州的李仲明、张振华、天津的王伟、新疆的王琮玉、江西的汪宏宇、河南的牛晓军、广西的罗浩文、江苏的张清清、宁夏的赵静、济南的赵辉、山东的孙九超、云南的孙小涛……这一帮人都给予我莫大的关注和激励。在此一并致谢!5.一群媒体里的老师、朋友手足情深。

在深圳,我最大的朋友圈子当属在媒体里活跃的一群。从南方报业到深圳报业,从驻深各级媒体到广播影视和网站,这一群整天和文化打交道的人,既是朋友又是老师。每每见面不是鞭策就是鼓励,不是敦促就是教诲,对咱泓漪总是有求必应,关怀备至。

《深圳特区报》的梁二平主任为了打造本家优势,竭力把创作思绪诱向深入,运用他极度浪漫、极度跳跃的发散型激情思维引导本家独辟蹊径开拓创新,譬如他给起的书名:穿过你的什么什么我的平安……弄得我深沉不够浪漫不足,离地三尺飘忽了半年;徐徐主编则动不动就电话探问,扯东拉西目的就为激活我那半拉思维,让我突然间找到复得之感;《深圳商报》的刘伟先生更是充当了“一个牧师”的角色,随时随地完成着宽慰心绪、抚恤灵魂的工作;报业集团出版社的王杰自不必说了,人家老哥是个副总编辑,可什么时候都有求必应,完了还请吃请喝,好像永远欠我似的;《深圳晚报》的许建慧副总对我那是没的说啦,脾气性情那叫相投,从报社到书城,从书评到售书,不亦乐乎忙忙活活;广电集团新闻研究所的潘之江所长则老大一般地护着,关键时候还亲自驾车又接又送……嘿嘿,一群好朋友!

泓漪受此恩遇、恩惠,遭此厚爱、厚待,感激不尽!在此不赘言,深情鞠躬,诚意致谢各位前辈!老师!朋友!6.遇着一个讲求效率和品质的出版机构。

最初有意向出版《信念平安》的出版机构并不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田自君先生把《信念平安》的目录拿给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结果第二天我就从田自君那里听到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决定出版《信念平安》的消息。

很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分公司传来了出版策划案,同时设计样稿接踵而至。这太令我意外了。因为此前的出版意向另一家出版商已跟我议论好久,可一直没看到出版方的“出版计划”;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策划案”不仅神速,且内容非常具体,这让我不得不信服为什么许多名家都十分向往这家著名的出版机构。后来设计《信念平安》的封面与装帧时,我领教了设计师孙豫苏的能力,她不仅速度快,而且一发就是几个版本。我拿去征求深圳几个有名的文化人的意见,结果大家都无从下手,都说这个设计师太棒了,所有版本都非常好,非常用心思,令大家伯仲难分。

还要一提的是,《信念平安》临近出版,正赶上第18届世界杯开战,眼看着意大利队和法国队就要拼死一较,咱田自君老师却开始打起吊针……直到《信念平安》如期签约,才恢复健康。

因此顺便说一句:信也好,念也好,人的一生平安最好!

2006年7月21日于深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21:1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