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书法收藏与鉴赏全书(上下)(精)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鉴赏收藏
作者 关显峰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本为收藏爱好者编写的参考书籍。书本内容涉及书法艺术的基础常识、收藏、鉴赏和辨伪知识,此外,还精心挑选了1400多幅历代法书名作图片,配合优美的文字、翔实的资料,帮助读者全面、系统的认识不同时代书法作品鉴定与辨伪的原则和规律。

内容推荐

本书的策划与编纂,旨在为读者尽可能全面、系统地总结出不同时代书法作品鉴定与辨伪的原则和规律,力求既通俗易懂,又详实实用,将书法艺术的基础常识与收藏、鉴赏、辨伪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全书精心挑选1400余幅历代法书名作图片,配合优美的文字、翔实的资料,为书法收藏爱好者的收藏“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目录

第一篇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

第一章 独领风骚的书法艺术

 第一节 书法艺术概述

 第二节 书法艺术的基本构成

 第三节 笔画与线条

 第四节 笔墨境界

 第五节 “骨法用笔”与血肉

 第六节 气韵生动

 第七节 章法与结体

 第八节 中国书法独特的艺术魅力

第二章 先秦构字时代

 第一节 先秦书法综述

 第二节 殷商甲骨文

 第三节 两周钟鼎文

 第四节 先秦石鼓文

第三章 秦汉造型时代

 第一节 秦书八体

 第二节 两汉书法

第四章 魏晋“形”与“神”的风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曹魏三国书法

 第三节 两晋书法

 第四节 南北朝书法

第五章 崇尚法度的隋唐五代气象

 第一节 隋代书法

 第二节 唐人法度

 第三节 五代十国书法

第六章 宋元书法

 第一节 宋人意趣

 第二节 辽、金、西夏书法

 第三节 宗法晋唐的元代书法

第七章 明代书法

 第一节 明代前期书法艺术

 第二节 明中期书法艺术

 第三节 明代晚期书法艺术

 第四节 书法理论著述

第八章 请代书法

 第一节 清代前期书法艺术

 第二节 清中期书法

 第三节 清代晚期书法艺术

 第四节 书法理论著述

第九章 中国现代书法

 第一节 民国书法

 第二节 建国后的书法

第二篇 五体书法艺术源流

第一章 篆书嬗变源流

 第一节 篆书源流

 第二节 历代著名篆书家

第二章 隶书嬗变源

 第一节 隶书源流

 第二节 历代著名隶书家

第三章 楷书嬗变源流

 第一节 楷书源流

 第二节 历代著名楷书家

第四章 行书嬗变源流

 第一节 行书源流

 第二节 历代著名行书家

第五章 草书嬗变源流

 第一节 草书源流

 第二节 历代著名草书家

第六章 篆刻嬗变源流

 第一节 篆刻综述

 第二节 先秦印篆

 第三节 秦汉印篆

 第四节 魏晋印篆

 第五节 唐宋印篆

 第六节 元代印篆

 第七节 明清及以后印篆

第三篇 中国书法的工具

第一章 文房四宝

 第一节 笔与书法

 第二节 墨与书法

 第三节 绢、纸与书法

 第四节 研与书法

 第五节 文房四宝的配合

第四篇 中国书法的鉴赏与辨伪

第一章 书法鉴定概论

 第一节 中国书法鉴赏

 第二节 中国书法的鉴定

第二章 书法作伪的方法

 第一节 常见作伪手法

 第二节 补题改题作伪

 第三节 仿旧书法材质作伪

 第四节 代笔书法

 第五节 印鉴题跋作伪

第三章 书法鉴伪的方法

 第一节 书法鉴伪的主要依据

 第二节 书法鉴伪的辅助依据

 第三节 碑帖的真伪鉴别

 

第五篇 中国书法艺术品的收藏

第一章 书法艺术品收藏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 书法艺术品收藏入门须知

 第二节 中国书法艺术品的收藏价值

 第三节 书法艺术品的购藏与出售技巧

第二章 历代书法的鉴藏与流传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书法的鉴藏与流传

 第二节 隋唐五代书法的鉴藏与流传

 第三节 两宋书法的鉴藏与流传

 第四节 元代书法的鉴藏与流传

 第五节 明代书法的鉴藏与流传

 第六节 清代书法的鉴藏与流传

第三章 书法艺术品的收藏方法

 第一节 书法藏品的保养与管理

 第二节 书法裱件的展挂

第六篇 中国书法艺术品的投资

第一章 书法艺术品市场

 第一节 书法艺术品市场的运作机制

 第二节 书法艺术品的价格机制

第二章 书法艺术品行情大致走向

 第一节 古代书法艺术品行情大致走向

 第二节 现当代书法艺术品行情大致走向

第三章 投资书法艺术品的方法

 第一节 书法艺术品投资的理性需求

 第二节 如何投资收藏名人书法

 第三节 怎样判断中青年书法家作品的投资前景

 第四节 书法艺术品投资风险的规避

试读章节

甲骨文是我国历史上在殷商时期使用的文字,也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系统的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是指刻在兽骨和龟甲上的文字,目前出土的最早的甲骨文距今约3500一3700年,于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因为此地系殷商王朝的都城遗址,故甲骨文又称“殷墟文字”。其后又陆续发现大量的甲骨文。据统计约有10万片以上。1977年,又在陕西岐山县发现了西周时期的甲骨文。

甲骨文所刻内容,大多是卜辞和与占卜相关的文字,殷商的统治者迷信鬼神,每逢祭祀、征战、田渔、出行、收成、狩猎、生育、疾病等,不论事情大小,均要占卜,以问吉凶,并将占卜的内容、占卜的结果和占卜者的姓名以及应验情况等用刀刻在龟甲或兽骨上。因此,甲骨文又被称为“卜辞”。

根据现有资料统计,甲骨文所使用的文字共有4600余字,其中已被学者考释并能被大家认识的约有1600字。在形体结构上,它具备了成熟汉字的“六书”原则(东汉的许慎把古文字造字翻译方法归结为“六书”,即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甲骨文作为书法,在笔法、结字、章法上则是一个独特的体系。甲骨文的笔法有方有圆,方笔居多,竖画交接处剥落粗重,线条有粗细之分。这大概与刀的锐钝、甲骨质地的坚疏以及契刻人的风格、技术有关。在少数甲骨上有朱书和墨书的痕迹,似是先写后刻或刻后填涂的。从结字上看,甲骨文字基本上是一字一形。虽有大小扁长的错综多变,但总体上偏于瘦长,而且重心很稳定,笔芯的主次笔也搭配得相当匀称,结构缜密。甲骨文的章法随意性比较大,有的横竖成行成排,字的大小比较一致,有的只分竖行,不计横列,字的大小长短任其自然。

殷商甲骨文契刻、应用、发展变化的历史,共经历盘庚至帝辛(纣)8代12王。在甲骨文的分期上,董作宾按书刻的不同风格,将甲骨文分成五个不同时期:第一时期为盘庚至武丁间,书风雄伟,气势磅礴,第二时期为祖庚祖甲,书风谨严,温润静穆,第三时期为廪辛康定,书风颓靡,潦草苟且,并且时有颠倒错讹;第四时期为武乙文武时代,书风或粗疏古拙、劲峭挺拔,或欹侧生动、骨力形长,或细小秀丽。第五时期为帝乙帝辛,书风严整,大字较少,小字严肃工整,秀丽多姿。

甲骨文虽然大多数都是用刀来镌刻的,但是如果从书法艺术的角度赏析,它已经具备了书法的用笔、章法、结字方面的三要素,而且从已发现甲骨文中存有朱书和墨书的痕迹,证明当时已有了类似毛笔的书写工具。从甲骨文的书法看,刀刻的多是方折笔,瘦劲挺拔,笔写的以圆笔居多,字体大都肥壮雄浑。从章法上看,甲骨文多为纵成行,而横则是有列与无列并存,行款错落有序,有大小变化。甲骨文的结构也是非常美丽的,一方面它有对称美或一字多种形体变化的美,另一方面它也有方圆结合、开合楫让等多种结构形式。著名文字学家裘锡圭在《文字学概要》中认为:“商代统治者频繁进行占卜,需要刻在甲骨上的0’辞数量很大。在坚硬的甲骨上刻字,非常费时费力。刻字的人为了提高效率,不得不改变毛笔字的写法,主要是改圆形为方形,改填实为勾廓,改粗笔为细笔,有时他们还比较剧烈地简化字形……”

郭沫若先生在《殷契粹编·自序》中说:“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入神往。文字作风因人因世而异……足知存世契文,实为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今天的甲骨文书法不是用刀刻而是用笔写出来的,由于毛笔的特性,它所勾勒的线条更富有艺术性。在结构上,书法家也加强了艺术表现。所以,甲骨文书法还是受欢迎的,陆维钊、沙曼翁、康殷等当代书法家,都是研习甲骨文书法的大家。

因时代、贞人、用刀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了不同的书写风格,有雄浑、秀丽、谨饬、率意、拙厚、工整等等不同的美的意趣。

根据甲骨文的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其分期按照李学勤的九组分法来说,其卜辞名称和特点是:

第一,宾组,为商王武丁时期,一般都挺拔雄健,是甲骨文书法中的精品。

第二,子组,为商王武丁时期非王卜辞,字体细小,转折处干净有力。

第三,兑组,为商王武丁时期非王卜辞,体态侧倒多姿。

P22

序言

中国书法艺术具有二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独有的艺术门类,其影响具有世界性。因此,对于艺术品收藏爱好者来说,中国书法无疑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一幢辉煌的艺术品财富殿堂。

俗话说:“乱世黄金,盛世收藏。”随着国家的崛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我国的艺术品投资与收藏市场急遽升温,火爆异常。据报道,北京故宫博物院以2200万元人民币在拍卖行购得的起初传为索靖书法《出师颂》,原收藏者是花5000元人民币在市场购买的,另说,上海博物馆花450万美元征集到的北宋《淳化阁帖》,原收藏者是花30万美元在香港市场购进的……艺术有价,且利润空间巨大,但是,造假最厉害的、赝品泛滥最严重的领域也是艺术品投资市场。如果真伪问题解决不了,艺术品的价值与价格就无从谈起。

华夏民族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历史的嬗变过程。因此,我们要进行书法艺术品的投资与收藏就必须先要了解书法艺术的特性,书法艺术嬗变的历史等诸多方面的知识。

中国文字的滥觞、初具艺术性早期作品的产生,无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时代性。就书法看,尽管早期文字一一甲骨文,还有象形字,存在同一字的繁简不同,笔画多少不‘的情况。但已具有了对称、均衡的规律,以及用笔(刀)、结字、章法的一些规律性因素。而且,在线条的组织,笔画的起止变化方面已带有墨书的意味、笔致的意义。因此可以说,先前书法艺术的产生、存在,不仅属于书法史的范畴,而且也是后代的艺术形式发展、嬗变中可以借鉴与思考的重要范例。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

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秦汉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阶段,依次演进。在书体的明朗时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时,唐代,群书法家蜂拥而起,如:虞似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名家。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风格多样。

唐代的书法理论也在二国、两晋、南北朝基础卜更加严密、完善。如:孙过庭的《书谱》、张怀罐的《书断》、《书仪》及张彦远的《法书要录》都被后人奉为准则,对后吐书沦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五代、宋、辽、金、元的书法是对晋、唐时期书法的追述与继承,这一时期由于战乱和政局不稳,呈现出复杂局面。书法家转向以书法抒发个人的情感意趣,出现了“宋四家”,元代的赵孟頫、邓文原等名家。书法理论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墨池篇》、《书史》、《宣和书谱》、《翰墨志》、《广川书跋》、《法书考》、《翰林要决》等理论著作相继问世,给当时及后世书法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参考的文样和理论的指导。

明代书法艺术基本上是继宋、元帖学书法而后加以发展。以二王书学为中心的所谓帖学时代,在清代转入最低潮,而学习汉魏以前的篆隶书法的作者,则逐渐增长,名家辈出、各领风骚。而这时的书法理论比前代更有成就,《书筏》、《艺舟双楫》、《书概》、《广艺舟双楫》等理沦著作相继产生。

明清的书法作品如同绘画一样传世、遗留的较多,当前见诸于市面上出现的也较多。中国的书法和绘画作品,至迟从魏晋以来,一直被历代宫廷和民间作为艺术品珍藏起来,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但在流传中所出现的作品真赝问题,困惑着收藏家、鉴赏家。而在历史卜也曾经有过许多赝品的官案。明清时,由于部分沿海城市的工商业先后发展起来,书画的需求便日渐增多,民间制造赝品便应运而声。什么“苏州片”、“河南造”、“湖南造”、“后门造”,铺天盖地,无孔不入。这也是困扰收藏家、鉴赏家的难题所在。明清的作品虽然流传很多,但里面负目混珠、滥竿充数者大有人在。因此,对于当下艺术市场中的收藏家、收藏界来说,购买、收藏这部分作品时应尤其保持谨慎的态度。

本书的策划与编纂,旨在为读者尽可能全面、系统地总结出不同时代书法作品鉴定与辨伪的原则和规律,力求既通俗易懂,又洋实实用,将书法艺术的基础常识与收藏、鉴赏、辨伪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全书精心挑选1400余幅历代法书名作图片,配合优美的文字、翔实的资料,为书法收藏爱好者的收藏“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中国书法收藏与鉴赏全书》编委会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时,唐代,群书法家蜂拥而起,如:虞似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名家。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风格多样。

唐代的书法理论也在二国、两晋、南北朝基础上更加严密、完善。如:孙过庭的《书谱》、张怀罐的《书断》、《书仪》及张彦远的《法书要录》都被后人奉为准则,对后吐书沦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五代、宋、辽、金、元的书法是对晋、唐时期书法的追述与继承,这一时期由于战乱和政局不稳,呈现出复杂局面。书法家转向以书法抒发个人的情感意趣,出现了“宋四家”,元代的赵孟頫、邓文原等名家。书法理论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墨池篇》、《书史》、《宣和书谱》、《翰墨志》、《广川书跋》、《法书考》、《翰林要决》等理论著作相继问世,给当时及后世书法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参考的文样和理论的指导。

明代书法艺术基本上是继宋、元帖学书法而后加以发展。以二王书学为中心的所谓帖学时代,在清代转入最低潮,而学习汉魏以前的篆隶书法的作者,则逐渐增长,名家辈出、各领风骚。而这时的书法理论比前代更有成就,《书筏》、《艺舟双楫》、《书概》、《广艺舟双楫》等理沦著作相继产生。

明清的书法作品如同绘画一样传世、遗留的较多,当前见诸于市面上出现的也较多。中国的书法和绘画作品,至迟从魏晋以来,一直被历代宫廷和民间作为艺术品珍藏起来,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但在流传中所出现的作品真赝问题,困惑着收藏家、鉴赏家。而在历史卜也曾经有过许多赝品的官案。明清时,由于部分沿海城市的工商业先后发展起来,书画的需求便日渐增多,民间制造赝品便应运而声。什么“苏州片”、“河南造”、“湖南造”、“后门造”,铺天盖地,无孔不入。这也是困扰收藏家、鉴赏家的难题所在。明清的作品虽然流传很多,但里面负目混珠、滥竿充数者大有人在。因此,对于当下艺术市场中的收藏家、收藏界来说,购买、收藏这部分作品时应尤其保持谨慎的态度。

本书的策划与编纂,旨在为读者尽可能全面、系统地总结出不同时代书法作品鉴定与辨伪的原则和规律,力求既通俗易懂,又详实实用,将书法艺术的基础常识与收藏、鉴赏、辨伪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全书精心挑选1400余幅历代法书名作图片,配合优美的文字、翔实的资料,为书法收藏爱好者的收藏“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中国书法收藏与鉴赏全书》编委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