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读章节 第五章 翻山越岭 越过黄河,到达山西境地。 前面巍峨的吕梁山,山脉蜿蜒曲折,山势雄奇险峻,挡住了拉骆驼人的去路。驼队一路上坡向一个山谷进发。山路是在两山夹峙的山坳中自然而成的山道,再经人工修筑形成山间小路,俗称羊肠小道。起伏的羊肠小道高高低低,曲曲弯弯,拐过一个山嘴又伸向另一个山嘴,看也看不到尽头。 山路两边是高耸人云的崖壁,陡峭的崖壁把天空挤成一条天缝,天缝间的白云里,几只山鹰展开宽大的翅膀,顺着山谷的上升气流,盘旋翱翔。 山谷间,粗大健壮的松柏树,延伸到山顶;枝叶繁茂的灌木林,掩盖着山体;一人多高的蒿草,染得满山翠绿,还有各种颜色的山花,红的、黄的、粉的、紫的,争奇斗艳,把整个山装扮得山花烂漫,如诗如画。 可能是造山运动的结果,从山的断面看去,地壳把整座山体挤压成像波浪一样的石缝截面,各种色彩的石块一层压着一层,还有硕大的奇石夹在石缝中。大石块好似没有支撑点,从下往上仰视,就像马上就会掉下来一样,走在山石下让人提心吊胆。 山脚下,从石头缝里流出来的泉水把山路弄得湿漉漉、滑溜溜的,骆驼走在山路间,好似过独木桥一样,小心翼翼,每一步都得走得很稳,很慢,比起在沙漠里行进,速度明显慢了很多。 由于山路陡峭,为了保证安全,纳耀庭决定四个人每人拉一串骆驼,马金贵打前锋,纳耀庭紧跟在后面,曼苏尔和三娃子依次随后。 虽然山路吃力难走,但面前的青山绿水,奇石怪树,加上一大串骆驼在山谷间蠕动,使山涧生气盎然,如画的景致,让人情不自禁地驻足浏览。无限风光改变着路人的情绪,活跃着路人的思维,激发着路人的想象。走路的人暂时忘却了爬山的辛苦,反而精神振奋,斗志昂扬。 曼苏尔第一次走这样的山路,见什么都新奇。一会喊:“你们都来看,这块石头像不像牛头?”一会又喊:“你们快看,这块石头像不像乌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千奇百怪、千姿百态的山石。这是出门以来大家伙第一次有这么好的兴致观山赏景。 山路盘山而上,骆驼队像是挂在了半山腰的一串珠子。头顶上面是顶天立地的高大山峰,脚底下是让人一看就眩晕的万丈深谷。山路不是很宽,如果不小心,一脚踩空,落人悬崖,那就粉身碎骨了。纳耀庭招呼大家,提起精神,集中精力,留点神,小心走好每一步。 山谷里,天气瞬息万变,刚才太阳当头,还是晴朗朗的大白天,突然太阳落到山后边,蓝天一会变灰变黑,很快进入黑夜,刚才还热得火辣辣,现在却寒气逼人。 马金贵提议说:“掌柜的,天黑了,山路难走,怕有危险,我们还是找块宽畅一点的地方过夜吧。” “也好,前面那个山洼洼避风,我们就在那里住下来。”纳耀庭一边答应,一边指挥大家在山洼洼里卸下驮架,安营扎寨。 骆驼乘着天黑,在微弱的月光下,像通人性似的一个个抓紧时间,啃吃山石问的小草,舔食石缝间的泉水。 三娃子和曼苏尔用几块大石头垒成一个石窝,在石窝里砌上锅灶。 三娃子一边砌石头一边提醒大家:“山上树多,容易着火,小心点,着了火那可了不得。”大家都觉得他说的很对,小心地拢着火,生怕火苗漫过石窝烧着山草。 吃过晚饭,大家用清凉的山泉洗“阿卜达子”。在山洼里找不到西方,他们只能朝向太阳落山的方向,做“底格尔”的“乃玛孜”。 礼毕,接“杜畦”后,向真主祈求一路平安。 在深山峡谷,万籁俱静,除了骆驼的咀嚼声,再也听不到一点动静,这一夜,大家都睡得很踏实。 清晨的山谷,云山雾罩,渗透着几分神气。白云在山顶盘绕,雾气在山涧流动,在山风的驱使下,白云像万丈瀑布倾泻直下,向谷底垂落,山涧的雾气,向山沟四周扩散,瞬息间山体变成仙境,透着仙气。山谷里,或露出的山头在云中飘摇,或露出的谷底在深山处蠕动,,或云雾相会合,眼前是一片迷茫,或云消雾散,山谷又恢复了本来面目,让人不由得感叹:“大自然太美妙了!” 太阳已普照山谷,云雾已不见踪影,一群长着五颜六色羽毛,拖着长尾巴的山鸡带领着一大群小山鸡,“喳!喳!喳!”地惊叫着,从山崖这边飞向山崖那边。 “造物主啊!你的伟大,你的神奇,让人肃然起敬,让人心灵震撼,只有你主宰的世界,才能这样气象万千。” 驼队又翻过两道山梁,盘山路向另一座山谷延伸,快中午时候,大家来到山谷间的河滩,一股山泉从深山峡谷奔腾流向山下。 山谷变得比较开阔,水草旺盛。两天的爬山已使他们筋疲力尽,几个人的脚上都打出了一串串血泡,大家决定在这里休息半日。 纳耀庭脱掉鞋,白布袜子被干了的血液牢牢地粘在脚上,没办法取下来,他只好把脚连同袜子一块放到泉水里浸泡。等了一会,血液在水里泡软了,才把粘有血水的袜子脱下来。他一看,脚上的血泡一个连着一个,用树刺扎破后,黄水和血水都流出来,刺心的疼痛让他牙关咬得更紧。他虽然疼,但又不愿意说出来,他知道曼苏尔他们一样疼痛,他现在只能强忍着疼痛,鼓舞大家的士气。 曼苏尔、三娃子脚上也都有好几个泡,脱掉袜子,“唉哟、唉哟!”疼得直叫唤,只有马金贵常走山路,算是好一点,脚上只磨破一点皮。 骆驼在山石间走长久了,肥大的肉垫子也受不了硬磨,骆驼蹄子有的碰在尖石头上划破了皮,有的磨到细肉上,渗出血水。 骆驼当然无法表现痛苦。它们见到了山泉,不顾一切地挣脱缰绳,争先恐后地饮水、吃草,极力满足生存的需要。 可是人就不一样,如果不缓下来还能坚持多走一会,现在一缓下来,痛苦和疲乏一起袭来,谁也懒得动弹一下。 大家横竖躺在石坡上,仰望着蓝天,没人愿意洗脸、喝水,更懒得烧水做饭。 又到了礼拜时间,大家这才都打起精神起来礼拜。因脚烂了流着血,按照教规司以免洗“阿卜达于”。 等到太阳又要落山时,纳耀庭才招呼大家拾柴,烧火做饭。 曼苏尔拿着阿依莎亲手缝的白布袜子到水里清洗,洗着洗着,曼苏尔看着白布袜子上“万不断”的花边旁绣着的一朵小红花发愣,这使他又想起了临走时那天晚上。 这“万不断”花边是阿依莎临走时绣上去的,说祝福他“万事如意”。 曼苏尔发问说:“万事如意是真主的前定,绣个花边就万事如意了?” 阿依莎说:“就那么个意思,是人家一点心意嘛!” 曼苏尔说:“好,好,你的心意我领了,为什么边上还绣一朵小红花呢?” 阿依莎笑了,双手捂着脸笑得很灿烂。 曼苏尔说:“笑什么,是不是让我再找一个小红花?” 阿依莎生气地说:“去你的,我是手被针扎烂了,一滴血掉在白布上不好看,就顺手绣了一朵小红花。我想,看到小红花你就会知道我多想你。”阿依莎泪花在眼眶里打转,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曼苏尔抱着阿依莎亲了个够,开玩笑说:“我记住了,我最心爱的小红花,穿在脚上走天涯,你该高兴了吧,哈哈、哈哈!” 阿依莎把袜子亲了一下放在曼苏尔的背包里。 曼苏尔想着想着,绣有小红花的一只袜子已在水沟里飘出去很远,他怕别人看见,赶紧跑过去抓起袜子,在水里清洗。 三娃子看见曼苏尔又在想心事,拿起一块石头扔了过去,石头打在流淌的水面上,溅起了水花打落在曼苏尔的身上、脸上。 曼苏尔起身追过来抓住三娃子就向水边拉,三娃子力气大,一摔把曼苏尔绊倒。曼苏尔不服气又抱住三娃子摔,三娃子站立在那里任凭曼苏尔怎么绊也没绊倒,这时三娃子弯腰抱住曼苏尔的双腿,头朝下来了个倒栽葱。曼苏尔坐在地上喘着气,再也没力气和三娃子打斗了。 三娃子一低头,看见地上有个香荷包,捡起来双手举得高高地喊到:“你们看,这是什么?”曼苏尔追过来抢,三娃子就是不给,曼苏尔三哥哥长、三哥哥短地叫个不停,三娃子闻了一下香荷包说:“快给大家闻闻,香包包都馊了,变成臭包包啦。” 纳耀庭和马金贵听着都大笑起来。 P190-193 后记 这本书写的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故事中主人公原型名叫纳彦景。 纳彦景,字耀庭(1891—1963年),享年72岁,哈吉,籍贯纳家户,世代农民。凡知道纳彦景的人都叫他纳哈吉。 纳哈吉早年在纳家户很有名气,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意志顽强、信念忠诚,宽浑坚忍、劝善止恶,敬老爱幼、赈困济贫…… 在纳家户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他的品行和他的为人。 1936年春他徒步朝觐,1938年回国,历时两年,经历了一段生与死的考验。这件事在当时纳家户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朝觐不是一个简单的旅行过程,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宗教活动,更不是什么朝拜神灵。朝觐的意义除了朝觐本身外,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认识的过程。 认识什么呢?通过朝觐中的亲身经历和艰苦磨砺,认识大自然的规律性,认识社会的复杂性,认识个人自身的价值,认识人生命存在的意义和生命的可贵。 一个穆斯林,为了朝觐,徒步远征,跨越千山万水,能有如此大的决心,实属不易。 一个回回,为了信仰,舍生忘死,克服千难万险,能有如此大的举动,难能可贵。 一个农民,为了筹集路费,变卖田地和房屋。朝觐路上还不忘拉着骆驼做生意,只有有胆识的人才能有此举动。 这件事对我的一生触动很大,影响很大,多少年来一直萦绕心头,割舍不下。把父辈的“朝觐精神”传承下去,也是我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件值得用心书写的事情,因此,我早就产生了想把这件事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念头。 写书已在我脑海里酝酿了十几年,因为能力所限,迟迟未敢动笔。本想找人代笔,也曾跟朋友说起过,但一直没有找到合作伙伴,无奈之下,又耽搁了几年。 说起写书,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几十年来每当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的时候,我去纳家户清真大寺做礼拜,不同的时代的人们对纳哈吉态度的变化。 二三十年前,在纳家户清真寺里一说起纳哈吉,户里很多人都竖大拇指,赞叹声不绝于口。 十几年前,提起纳哈吉,很多中年人还能略知一二,赞叹几句。 这几年再提起纳哈吉,年轻人只说:“好像听说过有这么个人。” 估计再过几年,听说纳哈吉的人也不会很多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人们年龄的更替,纳家户的往事会慢慢淡化,慢慢退出人们的记忆,纳哈吉朝觐的事也会被人们遗忘的。 斗转星移,七十多年过去了,一切都在改变。 纳家户古镇变样了,古色古香的纳家户已不复存在,原汁原味的纳家户回族民宅也拆迁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现代化瓷砖贴面、水泥预制板盖顶的新式建筑。 纳家户的人改变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后生可畏,年轻人用现代化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过去的事不再提起。 纳家户人的生活改变了,富裕的人多了,他们享受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朝觐不再那么辛苦,花几万元钱,买一张飞机票,几十天的工夫,就能转个来回。 其实,忘记了就让他们忘记吧,因为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记住不记住纳哈吉这个人不太重要,因为他本身就是个平民百姓,普通的农民,一般的哈吉。 但是,纳哈吉那种以生命相许,勇往直前,孜孜不倦,不断追求的朝觐精神,不能不提;纳哈吉从麦加请来《古兰经》,远隔千山万水,传播中阿文化,他宣传教育纳家户穆斯林的丰功伟业不能不提;纳哈吉感人的事迹,在纳家户为人表率和楷模的作用不能不提。 因为纳彦景的朝觐,在当时的纳家户,影响的不只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 纳家户的历史变迁史,纳家户穆斯林的生活史,纳家户的回族文化史,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一个村落的回族文化,而是反映着整个宁夏地区,乃至西北地区的回族文化。发现、挖掘、传承这些民族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份责任。我认为对我这个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活了大半个世纪的人来说,更是责无旁贷。 我现在也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年过花甲,我还等什么呢?我想,不能再等了!我决心自己写,写成什么样子算什么样子,反正一不图成名,二不图获利,于是,就这样开始动笔写了。 我从小生在回回家庭,受回族文化的熏陶,‘对回族有着深厚的感情。说起回回民族,只要接触过回回的人都会有同感,回回民族的很多优良品质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光大的。 回回民族是个特别爱干净、讲卫生的民族,这个民族对人的衣、食、住、行都是有严格要求的,而这种要求非常符合现代科学所提倡的卫生要求。 回回民族是个礼仪的、和睦的、友善的民族。千百年来,全国八百六十万回族杂居在五十五个民族中间,他们和其他兄弟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生活,共同建设家园。穆斯林之间更是团结得像一家人一样,无论走到哪里,一声“安色俩目尔来库目”的问候,立刻就成了相好的“朵斯提”。 回回民族是个赈困济贫的民族。再穷也要舍散,舍散乜帖,救济穷人是这个民族的传统美德。开斋节、古尔邦节也不忘记穷人,要求回回穆民必须给穷苦人舍散吃一顿饱饭的乜帖,共同欢度节日。 回回民族的丧葬礼仪是值得提倡的,人死后要求土葬、速葬、薄葬、深葬。在阿拉伯国家要求不留坟头。而葬礼简单、隆重,用舍散的钱、物来忏悔、赎罪,而不是借机收礼、敛财。 回回穆民对信仰的真诚,对正义的追求,对人类的友善,对生死的认知,是值得赞扬的;回回之间的凝聚力和刚正不阿,百折不挠的“舍希德”精神是值得歌颂的。 回回民族用经堂教育、过乜帖、听“瓦尔兹”,来教育、统一、规范穆民的行为,对教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本书就是以传承回回民族爱国爱教的思想精神为宗旨,以弘扬回回民族的民族文化为出发点,以宣传西北黄土高原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为特色,以歌颂勤劳勇敢的纳家户回族穆斯林生活为内容,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创作的。 宁夏是中国回族最集中的省份,纳家户又是纳姓回回最集中的村镇,这里面有它的特殊性,又有它的代表性。 我从小就生活在纳家户,儿时的记忆让我终生难忘。 当年的纳家户古镇,确实反映着纳家户回族发展的历史轨迹;纳家户清真大寺代表着纳家户人的生活习惯和居住方式;汉延渠流经纳家户,黄河水养育着纳家户回族儿女,纳家户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展现着黄土高原回族同胞的民风、民俗、民情。 在我的记忆中,纳家户的土城墙、北渠、北洞、古榆树、古桑树、老牛车、大车门,铁轱辘车碾出的车道沟,还有精尻子娃娃耍水的场面,牢牢地印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 纳家户的果园子、瓜园子、菜园子、草园子,难以忘怀。 纳家户的集市贸易、牛羊市场、骡马市场、杂货市场,红火热闹,至今令人向往。 跟着放羊娃、放驴娃,偷着烧玉米棒、烧大豆梗的年代虽然一去不复返了,可一想起这些事来,还是让人留恋。 因为想起了这些,我有了创作的动力和创作源泉,这些活生生的生活场面,活生生的人群,在这里自然而然地鲜活起来。书中的人物原型,或有我父亲、母亲的形象,或有我的兄弟、姐妹的影子,或有我的亲戚、朋友的生活写照,或就是生活在我身边的人,三娃子、四混子都是我小时候的小伙伴。 我热爱他们,更想念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他们一直陪伴着我,和他们对话、交流,有时在梦里被他们叫醒,有时在笔尖下为他们掉泪。一 写到这里,我必须停住笔,向已故去的所有亡人,老人、姐弟、亲戚、朋友道一声:“安色俩目尔来库目。”向真主祈祷:“主啊!你是这些亡人的主宰,你创造了他们,你引导他们信奉伊斯兰教,你取了他们的命,你最清楚他们的思想和行动。我们都来为他们求情,求你饶恕他们。” 因为我不是作家,也从来没有涉足过写作,就连豆腐块的文章也没有发表过,这本书能写出来实属不易。由于我缺乏写作经验,这本书没有按着写小说的基本格式去写,而是按照我心中故事发展的过程自然流淌出来的,也可以说是我拙劣的处女之作吧。书中问题自然很多,希望得到更多读者的批评指正。 在创作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文学家、老朋友、老同学以及亲友们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他们是:高树榆、赵孟祥、马学恭、乔俊芬、贺吉德、刘胜新、张启伟、马凤虎、甘振军、纳利军……他们给了我创作的勇气和力量,同时我也得到了宁夏紫荆花纸业集团公司的支持,在这里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和谐社会的构成是需要每个人、每个民族去努力完成的,就让这本书为构筑和谐社会尽一点微薄之力吧。 纳志祥 写于2006年7月 目录 序 刘胜新/1 引子 第一章 纳家户古镇/7 纳家户清真寺/16 阿依莎的婚礼/28 尤素福之争/48 奶奶的葬礼/58 黑家湖/66 第二章 举意朝觐/72 筹集盘缠/79 亲人的祝愿/89 万里征程/95 横城渡口/102 黄河作证/106 第三章 明长城下/111 废墟之战/115 劫难余生/124 沙漠驼铃/133 窑洞医院/142 再渡黄河/152 第四章 娃娃“洗三”/159 法特麦的梦/166 回回穆民/173 熄灭的火苗/183 第五章 翻山越岭/190 落入虎口/196 死里逃生/202 民族情深/208 兄弟情义/213 第六章 精尻子娃娃/219 丁哈吉/224 三渡黄河/230 汉口码头/238 西城清真寺/250 黄浦江边/256 第七章 回家路上/262 家乡的揪面/269 法特麦的苦闷/275 孤雁难飞/283 第八章 黄土深情/290 香港之夜/296 大海的呼唤/303 生死考验/309 吉达港/319 副朝/326 第九章 情深谊长/335 爱的代价/343 易卜劣厮/352 正朝/358 生命赞歌/367 宰牲节/377 第十章 辞朝/383 后记/388 序言 刘胜新 在我步入老年之际,有幸读到我的大学同学、也已步入老年的纳志祥先生的心血之作——《纳家户旧事》。我对我的老同学能写出这样一部独特的叙事体小说,从内心非常敬佩。纳志祥先生是回族,他的出生地宁夏永宁县纳家户,是有名的回族聚居地,纳家户的回族习俗和文化,在宁夏的回族文化和史学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部叙事体小说是以纳志祥先生故去的父亲为原型,写他在20世纪30年代去麦加朝觐的事情。书中有大量描述宁夏银川平原农村回族农民的生活情节、宗教习俗和从事农业劳动的场景,是非常真实和生动的。如果没有对家乡的执著热爱和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是写不出这些生动的文字的。 老实说,在未读这部书稿之前,我在心中是不以为然的。因为我自以为很了解纳志祥,他是我大学时代共同相处过四年的同学,过去未见他写出过什么让人值得一读的文学作品,所以当他让我看他写的这部《纳家户旧事》书稿时,我心存一种半信半疑的态度,认为能有多强的可读性?能不能吸引人?开始,我抱着一种应付的心态只是信手翻翻书稿,但是读着读着就被书中的情节吸引住了。纳志祥是先打印出来前几部分章节,分送给有关的几个人读,我一口气读完了前面的章节后,就迫不及待地催促他赶快把后面的部分也打印出来让我读。纳志祥的这部小说并不是一气写成的,他是边写边打印,在让我们读前面的章节时,后面的章节他还没有写好。他能做到让我们先读写好的部分,自己继续写后面的部分,可见他对全书的整体构思早已胸有成竹,对书中的细节刻画、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述也能做到信手拈来。纳志祥分别写出前面的五部分章节和后面的四部分章节,前后也就是隔上两个多月的时间,全部共四十余万字的书稿,写完只不过用了八个月的时间,就是对于一个专业作家来说,也应该说是很快的速度了。何况纳志祥还是首次驾驭这样一部长篇的著作,不可不让人刮目相看了。 我把这部小说概括为是一轴“塞上江南穆斯林的风情画卷”。为什么说是画卷呢?因为就像是可以拉展开来细看的长卷画,比如清明上河图、万里长江图一样。书中既写了纳耀庭朝觐的过程,又用更多的场面写了宁夏引黄灌区的纳家户村落里的回族农民的日常生活情节,就像是特写镜头一样清晰、逼真。用当代的科技术语来说,简直就是一卷三维立体画。当今,高科技的信息技术充斥人类生活中的一切领域,我们已习惯了用手机和互联网来交流信息,数字化的影像传播、声光电子的摇滚歌舞等等,已经成了人们娱乐的主要方式,生活和工作的快节奏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传统的生活习俗和细腻的情感交流已经离我们很遥远。读了这部小说后,似乎又找回了过去的感觉,让人感到那么清新、舒畅,仿佛嗅到了黄土地的泥土味和黄河水的腥气味。我们随便翻开书中的某一章,便可找到有关的字句,比如,在第一章有关纳耀庭和家里人参加麦收劳动的场景描述: “……打麦场上,纳耀庭头戴白帽,穿一件白色短马褂,挽起裤角,赶着一头大青骡子拉着大石磙子碾场。当地人打场时有个习惯,打场人手拿鞭杆一边赶着牲口,一边即兴发挥,喊着打场号子,让人听起来特别振奋精神,干起活来也特别起劲。 纳耀庭‘叭叭!’甩了一下鞭子,喊了一下牲口‘口得儿打去I’清了清嗓子放开喉咙喊到: 哎嗨哟! 六月六麦子黄, 山岭样的麦垛堆上了场, 手拿鞭杆快打碾, 到手的粮食快快收进仓, ‘嘚儿打去!’他喊了一声牲口又接着喊: 七月里牛羊壮, 羊群最好的是绵羯羊, 过节宰一只庆丰收, 托靠真主有福享!……” 接着便是纳耀庭和女婿曼苏儿对歌的场面,非常精彩和有生活气息,限于篇幅,就不再赘述了。 书中有关自然景象的描写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度,比如第三章描写纳耀庭在朝觐的路上遇到西北地区常有的沙尘暴,是这样描述的:“……春季的黄土高原,天气变化无常,说刮风就刮风,一刮起风来没完没了,风特别大。在空旷的原野上,大风把沙丘上的沙土卷到几百米的高空,遮天蔽日,天空由蓝变黄,由黄变黑,风沙形成沙尘暴,人的视线只有几十米。沙土在空气中搅拌飞旋,然后像下雨似的从高空落下来,周而往复,空气中一股土腥味,让人喘不过气来。 骆驼队在狂风中已无法前进,马金贵跳下骆驼跑到最前面拉着骆驼绳子一步一步缓行。骑在骆驼上的人,头也不敢抬,弓着腰死死抓住骆驼的前峰左右摇摆着,沙丘一个个被风削平,又一个个堆积起来,风在用那无形的刻刀,雕刻着大千世界。硕大的沙蒿在风中变成一个一个大型圆球滚动飞奔,飞沙走石,好像要天塌地毁似的。……” 在这一章里,关于沙尘天气的描写占了很大篇幅,细节刻画得非常具体、生动,凡是经历过野外沙尘暴场面的人,都不会不赞叹确实写得绘声绘色、惊心动魄。我觉得,纳志祥关于事物细节的刻画是受了唐代文学巨匠柳宗元写“永州八记”的影响,非常细致入微。我突然想到,像这一段关于沙尘暴的描写,如果能作为乡土教材入选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对于宁夏的中、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应该是有很好的认识和启发作用的。 关于爱情的描写,可说是也令人耳目一新。纳志祥敢于把回民的爱情纠葛写进书中,应该说是突破了一个禁区,特别书中写了法特麦的爱情悲剧,很让人伤感。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回族少女法特麦非常喜爱汉族的秦腔,偷偷跑到剧团学唱了许多剧目,遭到了家中长辈的极力反对。她的追求不能实现,最终也不能与在自己家里打工的三娃子相爱。书中着力描述了封建礼教对回族少女爱情的摧残,这基本符合中国当时的国情。封建礼教,不仅在汉族中存在,而且回族所受的影响也是很深厚的。千百年以来,回、汉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在文化、民俗方面的互相影Ⅱ向、渗透,完全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书中在这方面写得也是较为透彻的,是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 说实在话,经过四十多年的磨砺,我们这些人已经变得很世故,没有了年轻时的激情,已经好多年没有读过文学作品了。不仅写不出像纳志祥这样的作品,就连读后受纳志祥委托写一篇像样的评述也感到力不从心,写后自己也觉得没有把对书的真情实感写出来,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嫌。纳志祥没有虚度年华,他有他自己的追求,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的情怀,不是我们所能完全理解的。也许有人会说,这么大年纪了,还折腾个啥!人各有志,就在人们都在为自己的事情奔波时,纳志祥却一头钻进了文学的领域,在其中自得其乐,而且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果。我作为他的同学也感到很荣幸。 如今,纳志祥先生一发而不可收,随着《纳家户旧事》的即将付梓,他的下一部长篇也在构思之中。据说新的长篇小说的题材取自于1920年的宁夏海原大地震,写一些回族少年在震后的人生遭遇,非常具有震撼力。愿早日能够看到他的新作。 写到这里,再写一些题外的话,纳志祥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园林建造专家。他在中国古代园林设计和建造方面有相当的造诣,宁夏及外省都有他的园林建造作品。他还发明了用克隆技术代替天然石料来建造园林景观,不仅与真山石惟妙惟肖,而且抗酸碱腐蚀,使用寿命完全可以与真山石相媲美,现在已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纳志祥先生在改革开放之初就自己下海谋生,他靠着自己的技艺,走南闯北,历经艰辛,目前已经有了自己的实业机构。对于我们这些公务员来说,很羡慕,但却不敢做,也无能力做,只有在退休后老老实实地领取养老金度日。 我还想起了纳志祥已经过世的母亲,她是一个勤劳、慈祥的回族母亲。我作为纳志祥的同学,那时经常到他家去玩。纳大妈总是非常热情,非要让我们吃饭。纳大妈做得一手好饭菜,最擅长的是羊肉揪面和绘羊肉,非常好吃。那时,我一有空就去纳志祥家里,目的就是想吃纳大妈做的饭。现在纳大妈早已离开了我们,令人回想起来真是感慨欷歔。纳志祥的父亲我没有见过,但从他的小说中我知道他的为人是那样善良大度,乐善好施,这是回民们内心里以诚待人的本性。 在宁夏,回汉两个民族和睦相处,就像兄弟一样,不分彼此。我们从小就跟回民孩子们在一起玩耍,从来就没有隔阂,就像是一家人一样。过去我对回民的风俗习俗是不太了解的,但看了纳志祥的书以后,我才算是对穆斯林的宗教礼仪和风俗有了初步了解。但我也觉得宗教并不能阻隔中华民族各兄弟民族的情谊,都是生活在黄土地上宁夏平原上的孩子,我们的心是纯真的,可以像亲兄弟一样生活,何必分得那么清呢! 为纳志祥先生喝彩! 2006年7月 内容推荐 纳志祥编著的《纳家户旧事》是一部以回族穆斯林为题材的长篇记事小说。《纳家户旧事》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马鸿逵统治宁夏一军阀混战为时代背景,以宁夏一个回族聚居的小村镇——永宁纳家户养和堡为事发地,以主人公纳耀庭麦加朝觐的前前后后为主线,详细记录了纳氏家族的兴旺、发达、低谷和重生,其中写到了纳家户的婚丧礼仪等民风民俗,回回穆民虔诚的信仰,折射人性光华的爱情故事,如诗如画的塞上风光,朝觐路途的艰难跋涉,极具特色,别有风味,是那个烽火年代宁夏穆斯林和宁夏风情的一个缩影。 编辑推荐 一幅塞上江南的风情画卷,一首穆民朝觐的浩然长歌,一部灵肉至诚的信仰文学。 《纳家户旧事》是以纳志祥先生故去的父亲为原型,写他在20世纪30年代去麦加朝觐的事情。书中有大量描述宁夏银川平原农村回族农民的生活情节、宗教习俗和从事农业劳动的场景,是非常真实和生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