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大师中,唯莎士比亚可与曹雪芹媲美,其他都略逊一筹。以文学的立场,把小说当做专书来研究,实为“破天荒”的创举。这是一部用西方文学观点对曹雪芹和《红楼梦》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论著,认为可以“将曹雪芹置于莎士比亚之旁,作为客观主义作家最伟大的代表”。这是40年代中一部有价值的《红楼梦》研究论著。本书系根据1934年巴黎罗德斯丹图书公司的法文版《红楼梦研究》重新写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知味红楼(红楼梦研究) |
分类 | |
作者 | 李辰冬 |
出版社 | 中国档案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世界文学大师中,唯莎士比亚可与曹雪芹媲美,其他都略逊一筹。以文学的立场,把小说当做专书来研究,实为“破天荒”的创举。这是一部用西方文学观点对曹雪芹和《红楼梦》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论著,认为可以“将曹雪芹置于莎士比亚之旁,作为客观主义作家最伟大的代表”。这是40年代中一部有价值的《红楼梦》研究论著。本书系根据1934年巴黎罗德斯丹图书公司的法文版《红楼梦研究》重新写成。 内容推荐 红楼梦,是世界公认的伟大著作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后来人为了这本书,发展出研究红楼梦学问(简称红学)的作家。这是一部用西方文学观点对曹雪芹和《红楼梦》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论著,认为可“将曹雪芹置于莎士比亚之旁,作为客观主义作家最伟大的代表”。这是40年代中一部有价值的《红楼梦》研究论著。 目录 出版说明 评论采撷 代前言李辰冬和他的《红楼梦研究》 原版自序 第一章 导言 一 对以往各种考证应有的态度 二 《红楼梦》前后的异同问题 第一章 曹雪芹的时代、个性及其人生观 一 曹雪芹的时代 二 曾雪芹的个性 三 曹雪芹的人生观 第三章 《红楼梦》重要人物的分析 一 贾宝玉 二 林黛玉 三 薛宝钗 四 王熙风 五 贾雨村 六 薛蟠 第四章 《红楼梦》的世界 一 家庭 二 教育 三 政治与法律 四 婚姻 五 社会 六 宗教 七 经济 第五章 《红楼梦》的艺术价值 一 《红楼梦》人物的描写 二 《红楼梦》的结构 三 《红楼梦》的风格 四 《红搂梦》的情感表现 五 曾雪芹的地位 后记 认识李辰冬:红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附录 附录1 李辰冬致胡适 附录2 评李辰冬《红楼梦》研究 附录3 易绕不过去 试读章节 自从胡适之先生考出《红楼梦》为曹雪芹作的以后,他下一个结论说此书是作者的“自传”,于是十数年来大家都认做定论。 但是,李辰冬这样说,并不等于他完全同意胡适的“自传说”,也跟胡适一样,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将真事隐去’的自序”,《红楼梦》“只是老老实实的描写”曹家“‘坐吃山空’、‘树倒猢狲散’的自然趋势”,“甄、贾两宝玉,即是曹雪芹自己的化身”。不!完全不是这样。这个问题,我们在下一节里,还要详细谈到,这里就暂时略去了。 《红楼梦》是由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和高鹗续补的后四十回组成。李辰冬说,这个问题“胡适之与俞平伯两位先生已经分辨的很详尽了,勿须再来画蛇添足”。但是,他又认为,按照胡、俞两人的意见,仅从版本、回目、故事以及章法等方面着手,是不够的,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再从思想、风格与环境这三种“人人各异,不能强同的特质”上下功夫,才有可能得出全面正确的结论。 第二章“曹雪芹的时代个性及其人生现”主要是从文学发展角度,阐明《红楼梦》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作品。李辰冬在这一章里的第一句话就说:“《红楼梦》,以中国文学史的分期,应为绅士阶级复兴时代的作品”。接着,他比较扼要而又系统地讲述了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李辰冬说,“所谓个性,指由特殊的环境、教育、血统、生活等而形成的个人意识”。那么,曹雪芹的个人意识,当然也是由他所处的环境,他所受的教育,他的血统和生活所造成。然而,由于有关曹雪芹的环境情况,包括他的生平经历和家世,当时知道的很少,所以李辰冬只把胡适在《红楼梦考证》和《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中所披露的一些材料作了介绍。他之所以全部引用这些材料,无非是为了了解“由特殊环境、教育、血统、生活”等等所形成的“曹雪芹的个性”,以及这种“个性”对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所起的作用,虽然他并没有用文字来界定这“曹雪芹的个陛”具体所指是什么。 什么是曹雪芹的人生观?李辰冬说,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目的,只在观察并搜集一种人生的生活资料,把这种生活资料直接地表现出来。“他对这种人生知道的如是清楚,自然而然对人生就有相当的认识与了解,有意地,又把他的见解表现到作品里。这种留下有系统之思想的痕迹,我们称之为曹雪芹的人生观。” 文学创作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照李辰冬的说法,“文学是再组合后的社会”,作品中人物的活动,有其显著的一贯的道理,所以根据《红楼梦》中的人物之共同生存道理,是可以推求到曹雪芹的人生观的。在这里,李辰冬拿《枕中记》中那个野心勃勃的卢生与曹雪芹相比较。卢生原想建立功业,出将入相,但在吕翁授之以枕,在梦中经历了一番兴衰际遇、悲欢离合之后,才知道人生不过是一场梦幻而已。李辰冬说,曹雪芹虽然没有做过大官,他也不想做官,但他享受过荣华富贵,又亲身经历过自己家里由富而贫,由贵而贱的过程。他看破了人生,“是醒后的卢生”,所以在《红楼梦》的写作中,就能以旁观者的态度,来塑造他的人物。“他的人物虽各有其独特的意志,独特的性格,独特的行为,然总而观之,不论刚强的或懦弱的,忠厚的或刻薄的,正直的或卑贱的,慷慨的或悭吝的,诚实的或刁猾的,孤癖的或和蔼的,以及任何的典型,其结果都是梦而已。”他还举(《红楼梦曲·飞鸟各投林》来加以证实。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李辰冬对王国维的“解脱说”极为欣赏。他说: 王国维在他的《红楼梦评论》里,认为这部书的精神和价值,在其指示人生一种“解脱”的道路,确是的论。 第三和第四章,分别是“红楼梦重要人物的分析”和“红楼梦的世界”。李辰冬说,他设置这两章的目的,是为了“分析《红楼梦》的时代意识”。他说,《红楼梦》是一部卷帙浩繁,章回结构庞大,涉及贾府19年的家庭琐事,亲戚朋友的荣辱兴衰,448个人物以及家庭、社会、教育、宗教、政治、经济、婚姻、风俗等中国物事。像这样的作品,要分析它的时代意识,不是一件易事。因此,他设置第三章,是要作“纵的研究”,即从小说的448个人物之中,选出有代表性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雨村和薛蟠等6人,作为分析人物的枢纽,叙述他们的生活、性格和他们在作品中的地位与关系。P6-8 序言 李辰冬先生的《红楼梦研究》是“红学”史上十分重要的研究成果,被人为地埋没了六十余年,很少为人所知。偶然的情况下,我们发现了这本书,并在朋友们的热心帮助下,经过一番认真的编辑、整理,终于使它与今天的“红学”爱好者见面了。 这本书出版于1942年,是李氏在巴黎大学的博士论文,后经冯友兰先生亲自审核定稿,于1942年由重庆中正书局出版,是该时期最重要的“红学”,著作之一,一年之内即重印6次。李氏因深受西方现代文学批评方法的影响,本书更是第一部用西方文学观点来系统研究((红楼梦》的专著,时人许之为“破天荒的创举”。这种以艺术的眼光来审度艺术、以美学的方法来批评美学的态度,在“红学”史的任何时候都是值得尊敬和提倡的。繁体直排,且因当年正值国家有难,物资缺乏,用纸、印制都很简陋,年代一久,字迹或有脱漏,已难辨别。此次出版,全部改为简体横排,并将脱漏的字词,在辨识、考证、推断的基础上,全部补齐。或有讹谬者,肯请有识者补正。 作者行文之中,所用外国人名、地名、书名,都与今天的习惯用法有很大区别,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我们根据今天的习惯用法,均加以改正。其中的引文,特别是有关《红楼梦》的引文,由于作者所用版本与今天通行的版本不同,所以,不用今天的通行本加以校正,保存原貌。引文的说明和注释,也依原样。 关于书名,由于俞平伯先生的《红楼梦研究》在内地知名度极高,虽然李辰冬先生的这本书在先,似乎也不再适合用这个书名了,所以改为((知味红楼》,取“谁解其中味”之意。原书名作为存正,仍放在封面上。 书中增加了十六幅戴敦邦先生所绘《红楼梦》人物画,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戴敦邦新绘全本红楼梦》一书,这里谨向戴敦邦先生和上海古籍出版社表达我们的谢意。 在编辑、整理此书的过程中,邓庆佑先生、刘梦溪先生、阿城先生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这里也一并表示感谢。 我们一直通过朋友寻找李辰冬先生的亲属,未果。今仅将稿酬委托中华版权代理总公司转付,谨表歉意。 后记 认识李辰冬:红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解玺璋 和李辰冬相遇,纯属偶然。十几年前,潘家园旧货市场还在马路两侧一字排开的时候,有一个摊位,专卖各种与《红楼梦》有关的书,品种很多,方方正正摆开,占了满满当当一块塑料布。那天,我经过这里,和书的主人攀谈起来,他说,红学方面的书,他的收藏最丰富。这时,我就看见了红学史上因挨批而广为人知的那本《红楼梦研究》。书是上海棠棣出版社印行的,1952年9月初版,首印3000册。谁能想到,就是这3000册中的某一册,有一天到了“两个小人物”手里,居然引发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思想大地震,从此改变了多少人的人生和命运。书的封面上还盖有“回民学院图书馆”的圆形图章,估计曾是回民学院图书馆的藏书,不知什么原因流落到社会上来了。而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其中还有一篇署名“文怀沙”的“跋”。我想,不知文怀沙先生当年是否因此而受到过牵连。 就在我准备掏钱买下这本书的时候,书的主人忽然又递过来一本:“这里还有一本《红楼梦研究》,你也一起要了吧。”我接过书来一看,书的封面上果然写着“红楼梦研究”几个字,右边印着“李辰冬编著”,左下角是“正中书局印行”,版权页上有“中华民国三十一年一月初版,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七月六版”的记载。书的外观还算整齐,但由于书是用又粗又黑的草纸印的,半个世纪下来,已经碰不得了。我小心地把书捧在手里,生怕它掉下一块儿来。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李辰冬”这个名字,不知他是何方神圣。我努力地在记忆中搜索了一遍,就我对红学界有限的了解而言,似乎也从未听谁说起过这个人。但我还是决定把这本书买下来。我想,两本《红楼梦研究》或许还真有一些渊源呢。 后来的日子里,有很长一段时间,李辰冬这个人几乎从我的记忆中消失了。因为,除了“文革”中出版的(《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第三辑)收入李辰冬两篇文章,《红楼梦大辞典》中有一个关于“李辰冬”的条目外,再也找不到任何他的蛛丝马迹。他像一颗流星划过茫茫夜空,消失得无影无踪。直到去年岁末,我才想起,记忆中还有这样一个人物。起因是所谓“红学”成了媒体的显学。一些积压多年的库存书忽然都成了畅销书。我便想起多年前曾经得到的那本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翻出来读了一遍,哇!不得了,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这么多年放在身边,我竟毫不知情,岂不是愧对此书,愧对写书之人吗? 但是,这个李辰冬究竟是个什么人呢?我想我应该把他搞清楚。这一搞,还真的搞出了一点名堂。首先是近年来出版的《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不仅收集了更多的李辰冬的文章,前言中,还对李辰冬研究《红楼梦》的情况做了简要介绍。书中所收吴宓先生的《石头记评赞》一文,也有一段专门论述李辰冬及其《红楼梦研究》的文字,并对他的研究表示赞赏。再读周汝昌先生的《红楼梦新证》,引言中竟也提到“某人论《红楼梦》的著作”,虽然没有指明就是李辰冬,但介绍的观点无疑却是他的,并称赞他的论述“恰当而精妙”。接着就看到了刘梦溪先生的《红楼梦与百年中国》,他在书中明确指出,李辰冬的研究与王国维先生开创的研究是一脉相承的。 这段时间,李辰冬给我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有时是一点线索,有时是一篇文章,都使我兴奋不已。一天,我的朋友荣挺进说:“阿城写过一篇介绍李辰冬的文章。”我还觉得很奇怪,阿城的书和文章读过不少,怎么这篇没有印象呢?后来读了他的文章,大喜,原来阿城也在寻访李辰冬呀!马上电话打过去,交流对李辰冬的认识和感受。这时,我居然又在互联网上发现了醉红居士编撰的《李辰冬年谱初编》。那种心情真是难以言表。虽然这部年谱略显简单和粗疏,但还是使我对李辰冬鲜为人知的经历有了更多的了解。特别是,年谱的编撰者还提到,一个名叫邓庆佑的学者,曾在1995年第4期《红楼梦学刊》上,发表了他的论文《李辰冬和他的<红楼梦研究>》。开始我还担心到哪儿去找这位邓先生,没想到天遂人愿,他竟是一个朋友的朋友,就生活在我的身边。我赶}亡登门拜访,毫不费力就见到了这位邓老先生本人,并拜读了他的文章。我们谈起寻找李辰冬的经历,他也深有同感。他说,认识李辰冬,多亏了他的老乡,台湾红学家罗德湛先生的帮助。他在文章中对李辰冬的家庭出身、生平经历以及著述情况所做的论述,资料都是罗先生提供的。 现在我们明白了,李辰冬在公众视野中的消失,源于他在1949年的那次“出走”。此后,我们这里再也没有出版过任何一种他的著作。这与他的学术贡献是极不相当的。在邓庆佑先生家里,我曾看到,作为一个研究者,他所用的也只是一个复印本。我还记得,编撰《李辰冬年谱初编》的醉红居士在“缘起”中也曾说过,他看到的《红楼梦研究》,也是一个复印本。网上更有许多人呼吁,早日出版李辰冬的这部著作。这似乎表明,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的确是一部至今仍有很高价值的学术著作,特别是目前红学研究中索隐和考据之风越吹越强劲的时候,出版李辰冬的这部著作,不仅势在必行,更有其现实意义。 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本是他1934年在巴黎大学的博士论文,后来,经冯友兰先生的倡议并亲自审校,至1942年,由重庆正中书局出版。此前,该书的一些章节曾陆续在国内的若干杂志上发表。这时,据王国维发表《红楼梦评论》已经过去三十多年。这一时期,红学几乎成了索隐派和考据派的一统天下。在这种情形之下,李辰冬是第一个接续了王国维的香火,“以文学的立场,把小说当做专书来研究”的学者,所以,被人认为“是破天荒的创举”,他的《红楼梦研究》,也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红学著作之一,代表了此期《红楼梦》艺术研究所能达到的高水准。该书一年之内出至6版,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王国维创造性地发掘了《红楼梦》的艺术美学价值,李辰冬继续着王国维的事业,他的创造性的工作,是用欧洲第一流批评家研究他们第一流作品的方法,与《红楼梦》做比较学的研究,从而得出了《红楼梦》可以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结论。他说,意大利有但丁的《神曲》,英国有莎士比亚的戏剧,西班牙有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德国有歌德的《浮士德》,法国有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俄国有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所有这些,都是公认的世界名著,然而,“如果我们将曹雪芹置于莎士比亚之旁,作为客观主义作家最伟大的代表者,恐不会有人反对吧”?他甚至认为,在所有的世界文学大师中,只有莎士比亚可以和曹雪芹媲美,其他的都略逊一筹。 很快的,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就要出版了。这本书究竟如何?读了书的朋友可以自己做出判断。对我来说,算是了却了一桩心愿。 2006年清明写于北京望京 书评(媒体评论) 书中以《红楼梦》与西洋文学名著如但丁《神曲》、莎士比亚悲剧、塞万提斯《吉可德先生传》、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等比较,议论颇精。其结构乃如大海,万千波浪层叠,互为起伏影响,浩淼而晃荡,变化无穷,深厚莫测。又全书是一整体,不以章回为限割裂而成片断,故非《战争与和平》所能及。而其宁静之处,则胜过巴尔扎克的小说。——吴宓 这是一部用西方文学观点对曹雪芹和《红楼梦》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论著,认为可“将曹雪芹置于莎士比亚之旁,作为客观主义作家最伟大的代表”。这是40年代中一部有价值的《红楼梦》研究论著。——冯其庸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