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运河名城(临清)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张旋宇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旋宇主编的这本《运河名城:临清》是一部展现临清独特文化品格和城市魅力的力作。全书共分十章,内容包括:临清概览,临清的商业、手工业、漕运仓储和兵备,临清运河文化遗存,临清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学作品中的临清,外国人眼中的临清,临清市运河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展望。

内容推荐

临清,傍清河得名,因运河而兴。明清时期,这里得益于京杭大运河的漕运发达,“地居神京之臂,势扼九省之喉”,繁荣昌盛达500余年,成为闻名全国的商业都会。近年来,临清市围绕“加快建设运河名城,构建和谐临清”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经济文化旅游强市建设,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临清正阔步前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

《运河名城:临清》为我们介绍的就是这座运河名城的独特文化和城市魅力。

《运河名城:临清》由张旋宇主编。

目录

序 张旋宇

第一章 临清概览

 第一节 临清建置沿革/3

 第二节 临清——因运河而兴的名城/6

一、明清时期我国北方最大的商埠/6

二、漕粮仓储重地/8

三、手工业之城/9

四、军事重镇/10

五、文昌武盛之都/13

第二章 临清的商业

 第一节 繁华的临清城市商业/19

 第二节 临清市场上的主要商品及其流向/25

 第三节 临清的客籍商人和服务于商业的士著/36

第三章 临清的手工业

 第一节 临清烧造和贡砖生产/47

 第二节 临清造船/58

 第三节 临清铸币/60

 第四节 融汇南北的酿造业/64

 第五节 竹木加工业/68

 第六节 皮革加工与“千张袄”/71

 第七节 丝织业与临清哈达/73

第四章 临清的漕运仓储和兵备

 第一节 临清粮仓/79

 第二节 明清时期临清驻兵/85

第五章 临清运河文化遗存

 第一节 京杭大运河临清段/91

一、临清运河的发端/91

二、临清运河的苏兴/92

三、临清运河的中兴/93

四、临清运河的鼎盛/94

五、临清运河的治理和衰落/98

 第二节 临清建城始末/105

一、临清城/105

二、明清时期的临清城市人口/109

 第三节 临清运河钞关/115

 第四节 运河名塔——临清舍利宝塔/121

 第五节 桥、闸、渡口、驿站/125

一、桥、闸/125

二、渡口/129

三、驿站/130

 第六节 临清老街巷、古民居/131

一、老街巷/131

二、古民居/135

 第七节 临清清真寺/138

 第八节 临清的庙宇/143

一、鳌头矶/143

二、大宁寺/145

第六章 临清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第一节 重要历史事件/149

一、明武宗南巡过临清/149

二、临清市民反税监斗争/152

三、康熙、乾隆南(东)巡过临清/154

四、王伦起义在临清/155

五、太平援军临清受阻/157

六、武训兴学在临清/158

七、义和团运动在临清/162

 第二节 重要历史人物/166

一、唐代博学大家吕才/166

二、宋代名宦王岩叟/169

三、明代探花张天瑞/171

四、布衣诗豪谢榛/172

五、边关虎将董一元/174

六、明代书法家方元焕/175

七、天启六君子之一——周朝瑞/176

八、台湾总兵吕恒安/179

九、著名藏书家徐坊/182

十、古代文化学者吴秋辉/184

十一、古筝演奏家金灼南/187

十二、民族英雄张自忠/189

十三、学界泰斗季羡林/193

十四、著名电影演员李景波/198

十五、著名画家黑伯龙/199

十六、京剧艺术家张宝彝/202

十七、著名画家张彦青/204

第七章 临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节 有关运河的民间传说/209

一、会通的故事/209

二、初圈的来历/212

三、启秀楼/214

四、风流天子过临清/216

 第二节 临清的民间艺术/220

一、临清的曲艺/220

二、临清的京剧/227

 第三节 临清的饮食文化/232

一、临清“三点水”酒席/232

二、临清传统菜肴/232

三、临清汤/233

四、闻名全国的《金瓶梅》菜点/233

五、回民的“八大碗”、“九大碗”/234

六、特色独到、实惠可口的运河小吃/235

 第四节 临清的武术/237

一、名副其实的武术之乡/237

二、临清潭腿/239

三、临清肘捶/242

 第五节 临清的民俗文化/243

一、临清的庙会和社火/243

二、源出临清的棋类游戏——“拿王伦”/251

三、临清的歇后语/251

第八章 文学作品中的临清

 第一节 名著写临清/261

一、《金瓶梅》与临清/261

二、《老残游记》中的白妞/269

三、《搏杌闲评》与临清/271

四、《喻世名言》中的临清汗巾/272

五、《初刻拍案惊奇》中的临清帕/274

 第二节 名家咏临清/276

第九章 外国人眼中的临清

 第一节 马可·波罗途经临清/293

 第二节 鄂多立克过临清/294

 第三节 《漂海录》中的临清/295

 第四节 《入明记》记载的临清州/299

 第五节 利玛窦过临清/302

 第六节 《乾隆英使觐见记》与临清景图铜版画/305

第十章 临清市运河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展望

 第一节 临清运河文化的保护与利用/311

一、延续历史文脉,注意保护与发展的关系/311

二、积极做好大运河申遗相关工作/312

三、突出临清特色,打遣运河名城品牌/313

四、利用运河文化加快临清经济社会发展/316

 第二节 利用运河文化资源打造现代文化旅游强市/319

 第三节 临清未来的城市发展与功能定位/321

一、区域性中心城市/322

二、以先进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工业城市/322

三、以运河文化为特色的著名文化旅游大市/323

四、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325

五、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325

 第四节 建设富裕、秀美、生态、和谐的现代城市/326

一、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建设现代新城/326

二、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327

三、关注民生,努力构建和谐社会/330

后记/332

试读章节

在中国货币史上,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始铸方孔圆钱,直至清朝末年改制铜元,延续了2000多年,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临清也有其独特的一页。

早在明正德年间,临清就已置炉铸钱。今临清运河钞关内有《重修户部分司公堂记碑》,正德十五年(1520年)翰林院儒林郎唐皋(正德九年状元)所撰的碑文称:“其西则新为公帑,设重门案牍之度,藏泉布之……置炉以司火,煅植庇物。”是时,钞关不仅新增银库,加设重门,制定档案,加强所收船料税银的管理,而且置炉熔销残破旧币,铸以新币,也熔铸碎银为银锭,分季解京,以充公帑。当时铸钱工匠多住户部分司南侧的火神庙胡同,所铸铜钱,金背、火漆、镟边等皆有,这在以临清为背景地的古典小说《金瓶梅》中亦有记述。

崇祯十二年(1639年),因战事连年不断,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官府横征暴敛,以充兵饷,以至市面铜钱日见短绌,各地不断出现钱荒。于是,临清受朝廷指令,开始鼓铸钱币。《临清县志》载:“临清鼓铸局,在东水门外,有炉三十余座,明崇祯己卯(1639年)始设,属工部。清属仓部。每年领银八万两,买铜铸钱,支应各属饷。停铸年月未详。”时铸为“崇祯通宝”光背小平钱,无铸局、纪地字样,全国流通,支应兵饷。《中国货币史》记临清清代铸币,以上资料的发现将临清铸币的历史上限提升了124年,补上了史缺。

入清后,在仍沿用明代钱币的同时,开始大量铸清钱。京师置户部“宝泉局”、工部“宝源局”,熔铸“顺治通宝”母钱。顺治元年(1644年),清廷题准河南、陕西、临清、宣府、蓟州、延绥等局,开炉铸钱,凡十一品,形制依明季钱,面文“顺治通宝”,背穿右、穿左或穿上铸各钱局地名一字。背穿上及穿右“临”字钱即临清铸钱,每钱重一钱二分,每文准银一分。明末制钱,每14文准银一分。清初立国,钱重利民,官以此兑征,民以此输纳。

各铸钱局由各省布政使总理,由满、汉右侍郎各一员监理钱法,满、汉司官各一员监督局务(又称钱监)。临清铸钱局督理官员及存储钱库,置砖城“钱宝胡同”。铸钱坊里看火、刷灰(即冶范)、翻砂、杂作以及熔铸成钱后挫边、滚边、磨钱、洗眼等工匠大都居住在古楼东街“窑冶巷胡同”(均毁于王伦起义时)。

顺治十年(1653年)由户部题定,改令各钱局背铸“一厘”二字,凡十七品。背文穿右“临”字,穿左“一厘”二字钱,即临清铸钱。

顺治十七年(1660年)各省炉座更铸新钱,依户部所定,删去“一厘”二字,改铸各铸局名满、汉文各一字。背文穿右“临”汉字、穿左“临”满文即临清铸钱。

康熙元年(1662年),户部颁发“康熙通宝”样钱,令各省钱局依式开铸,凡二十二品,背文仍如顺治十七年钱。康熙十四年(1675年),临清铸局停铸,四十一年(1702年)复铸,直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虽时停时铸,但终顺治、康熙两朝鼓铸无歇。

雍正朝,临清“宝临铸钱局”裁撤,但铸业仍未停,改铸“宝济铸钱局”(山东省铸钱局)制钱,冶铸何时停止,无文献记载。但据钱币学术界(见《江苏钱币》)及收藏界研究,临清在“宝济局”名下铸钱直至同治末年(1874年)。管理机构亦改名“临清官钱局”,址于后关街碾子巷。至今宝济局制钱在济南难觅,而在临清遍地皆是,并偶有窑藏出土,成为“泉界”一大趣事。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以后,社会上开始流行赞歌太平盛世、纪咏铸局之兴的“局名诗”压胜钱(属不流通币)。钱面将分布全国各地的24个铸钱局中的20个局名拼合成一首五言“局名诗”铸上,诗日:“同福临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桂陕云漳。”其分别代表山西大同府局、福建省局、临清州局、山东省局、江苏江宁府局、直隶(河北)蓟州府局、江西(南昌)省局、湖南省局、河南省局、甘肃宁夏府局、广东省局、浙江省局、福建台湾府局、广西省局、陕西省局、云南省局、福建漳州府局。这首环铸在压胜钱上的“局名诗”,当时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影响极广,至今“泉界”仍在传咏。另外从铸“康熙通宝”钱开始,四川钱局、宝济局等局纷纷鼓铸将20个钱局铸于钱背的“套子钱”,随后雍正朝又发展成将满文20个钱局铸于钱背的“套子钱”,嗣后代代相因,直至清末,有繁无止,成为中国钱币发展史上别致的插曲。这充分显示出康熙朝20个钱局的影响之深远。而临清钱局作为二十局之一,也足以说明,临清地方虽小,但它的社会、经济、文化、军事地位在明、清两朝是显而易见的。其他铸局均设在省城或显府,唯独临清设在州县一级。山东铸钱,济南已设局,但在临清另又设铸局,可见临清地位之重要。

自明正德十五年至清末(1520—1911年),临清置炉熔销碎银残币植铸银钱,前后延续了近500年,铸银钱亿万,流向有二。一是主要铸成国库标准库平纹银,沿运河分季解运京城,以充内帑。每年所解交银两数目,均由山东巡抚奏报皇帝。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存有238件年报奏折,数额明确翔实。二是在临清当地进入流通。特殊情况下,临清钞关署接户部所示,也在临清直接拨发银两,如遇兵灾可直接拨银筹粮输往前线;如遇洪灾,也可拨银灾区急购砖石木料,以供抢修桥闸堤坝。光绪三十年(1904年)五月十三日,山东巡抚周馥奏折称,这一年共收税银162896两,支应钞关署役食银174两,经费耗银1523两,拨内务府摊缴参价银3099两,拨奉天(沈阳)、吉林官兵俸银2800两,户部考核官吏用银96两,内阁官员往来接待用银590两,采购寒羊皮1050两,采购羊毛300两,余银全拨充山东抚、标左右两营官兵饷需之用,从以上税银支解详数中可知,约2/3的银两直接在临清进入了流通。

近年收藏界发现“宝临铸钱局”铜印(清代铸钱局都在纪地前冠一“宝”字),铜印方形,边长35毫米,厚4毫米,背铸穿纽,纽穿孔高9毫米,直径12毫米。印面环周缘阳刻草叶纹饰,四角刻卐(万)字纹饰,中镌篆书朱文“宝临铸钱局印”6个字,铜质金黄,包浆均润。国内各铸钱局印存世绝少,此印的发现弥足珍贵。

临清地方铸币,素以铸工精良、色质标准、钱分量足、磨洗匀净、肉好轮清备受世人喜好,商民乐于使用。几百年来,在商品交易活动中,临清铸币流通全国,甚至远至日本、俄罗斯、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等国。现在虽然制钱已遥遥成为历史,临清铸币在“泉界”亦不被视为珍品(在各地很容易寻得),但钱币收藏者仍对临清铸币情有独钟,是研究运河文化和明清货币的重要实物资料。

P60-63

序言

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作为,奋力拼搏,加快建设经济文化旅游强市之际,《运河名城·临清》付梓出版了。这是临清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

临清,傍清河得名,因运河而兴。明清时期,这里得益于京杭大运河的漕运发达,“地居神京之臂,势扼九省之喉”,繁荣昌盛达500余年,成为闻名全国的商业都会,有“临清傍运河,富庶甲齐郡”的美誉。繁荣的经济孕育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运河文化以其博大的包容性和统一性、广阔的扩散性和开放性、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运河区域成为人才荟萃之地、文风昌盛之区。作为运河明星城市的临清,在人文景观、民俗风物、饮食文化、文物古迹中形成了深厚的运河文化底蕴,并渗透成为城市文明的灵魂。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临清市秉承运河文化遗韵,发挥文化资源比较丰富、商贸基础较好的优势,围绕“加快建设运河名城,构建和谐临清”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经济文化旅游强市建设,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临清正阔步前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运河名城·临清》一书,是一部展现临清独特文化品格和城市魅力的力作。它的出版发行,为宣传临清、推介临清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必将进一步激发全市人民打造运河名城、建设和谐临清的巨大热情,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可以相信,在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临清必将成为鲁西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放射出绚丽的光辉!

后记

本书由临清市政协组织部分文史工作者历时二年,两易其稿而成。在编纂过程中,临清市委、市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张旋宇为主任,市长王建鹏、市政协主席唐峰伟为副主任的编纂委员会。参与本书编写的同志,怀着对家乡的强烈热爱之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周密细致地组织材料,精心编写,保证了稿件的高质量。参加本书编写的同志有:马鲁奎、杨永平、井扬、郭东升、靳国君、杜明德、高保平、季孟祥、赵广善、魏辉、王洪辰、修士信、徐金良、魏庆新、谢华、阮庆贤、孙秀峰、殷慧勇、吴天海、吕培增、汪寿杰、王明波等。

本书采用了许檀、傅崇兰、王云、刘其奎、李正爱等先生的研究成果,采用了程占吉、王连洲、陈耀庭等先生的遗稿,袁陶光、徐延林、王滨、赵明国、刘晓光、李正爱等提供了图片;王合忠、王文运同志对本书的编写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学养和水平所限,错谬在所难免,敬请斧正。

编者

2010年10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3:3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