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里什文被誉为“伟大的牧神”、“完整的大艺术家”、“世界生态文学和大自然文学的先驱”、“俄罗斯语言百草”。普里什文用人生、艺术、道德、历史的观点来诠释真、善、美和爱。他的作品不仅让我们了解大自然,也让人类了解真实的自己。《大地的眼睛》得到了许多俄罗斯作家的高度评价,帕乌斯托夫斯基称其为“一部充满诗意的思想和意外的瞬间观察的惊人巨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地的眼睛/普里什文文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俄)米·普里什文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普里什文被誉为“伟大的牧神”、“完整的大艺术家”、“世界生态文学和大自然文学的先驱”、“俄罗斯语言百草”。普里什文用人生、艺术、道德、历史的观点来诠释真、善、美和爱。他的作品不仅让我们了解大自然,也让人类了解真实的自己。《大地的眼睛》得到了许多俄罗斯作家的高度评价,帕乌斯托夫斯基称其为“一部充满诗意的思想和意外的瞬间观察的惊人巨著”。 内容推荐 《大地的眼睛》(1946—1950)由《通向友人的路》、《沉思录》、《人类的镜子》兰部分构成,是普里什文最后一部完成的著作,是一部关于他自己的“总结之书”。 《通向友人的路》以传记性质的抒情笔记对影响作者个性形成的重大事件和感受进行了分析。在分析自己作为一名作家的成长历程时,普里什文意识到自己最大的幸福就是“融入自然”,置身森林就像待在朋友中间一样。标题中的“友人”原文为单数名词,可能是普里什文心目中的某个读者。也可能是普里什文自己,思考中的他常常和自己交谈。也可能另有所指,即自然本身,或许还有诗。 《沉思录》主要是普里什文关于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和自然现象等的“沉思”,这些沉思具有深刻的思辨色彩,同时又充满着鲜活的感受和生动的细节。 《人类的镜子》最饶有兴味,普里什文把自已写动物和植物的笔记都收录在这部作品中。他称狗、猫、鸟为“老乡”,他总能在动物身上看到人类的影子。能感觉到“动物的智慧”,甚至能观察到“一棵树的生活”。因此,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便成了“人类的镜子”。 普里什文用人生、艺术、道德、历史的观点来诠释真、善、美和爱。他的作品不仅让我们了解大自然,也让人类了解真实的自己。《大地的眼睛》得到了许多俄罗斯作家的高度评价,帕乌斯托夫斯基称其为“一部充满诗意的思想和意外的瞬间观察的惊人巨著”。 目录 总序/普里什文:伟大的牧神 本卷序/《大地的眼睛》——普里什文“总结之书” 通向友人的路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1949年 1950年沉思录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1949年 1950年 人类的镜子 我的同乡 树的生活 一年四季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试读章节 1946年 我们在寻找我们的栖居地。 前往波列奇耶 平和的日子本在一成不变中宁静无扰地交替,昨天早起,冬天竞不期而至,朔风凛冽,周天寒彻,搅乱了一切。好在午间又阳光普照,既而万物柔和。 到了日暮时分,历经了冰冻与日暖的空气,又同夏季的冰川里相仿。 明天我们前往波列奇耶,前往兹韦尼哥罗德郊区的科学院疗养院。 9点钟从莫斯科动身,11点钟抵达。太美妙了,我们甚至没这样奢望。温润的雪片静静地落了一天。 清晨,沉浸在阳光中的树木披着层层的银霜。约莫两j个小时过后,霜消日隐,白昼就这样在寂静沉思中逝去。日中时,有水滴垂落。向晚时,月色朦朦,清香习习。 阳光灿烂的一天 昨天真是阳光灿烂的一天!宛若美人惠临,“光艳刺目”。我们自惭形秽,都老老实实的,只眯起眼盯着自己的脚下,一直到了谷地的树阴中,才敢抬眼望望淡蓝的叶影外白晃晃的一切。 夜里星光明亮,次日是阴天,还得感谢上帝,不然真应付不了,毕竟你奈何不得这三月艳阳天,它反倒做得了你的主。 白桦树瑟瑟发抖 风紧刮了一夜,屋里听得到滴水声。早晨严寒没有来袭:一会儿云开日出,一会儿彤云密集,倒口袋般抖搂一阵雪糁子。乱云飞渡,苍白的桦树瑟瑟发抖,东摇西摆! 静雪 说起静,有句俗话:“比水静,比草低。”但是有什么比落雪更静呢!昨天一整天雪花纷飚,一派寂静仿佛雪从天国带临。 贞静的三月的光中下着贞静的雪,婴孩般柔嫩、松软,造设出怀抱一切生命与死亡的岑寂。任何的声息,弥增静谧:公鸡打鸣,乌鸦聒噪,啄木鸟叩击树干,松鸦引吭高歌,这一切却使这里静得更深。 幽寂如此,完美如此,你仿佛感到对生命的理解有了升华,像是触到一种没有风声、静谧永驻的高度。 活物一般的云杉 覆雪漫漫,阳光四射,看不见的水粒子渗进了小树枝上触雪的地方。这涓涓细水不停地冲洗,雪从云杉的一个枝权跌到了另一个枝杈。水滴在针叶间滚落,在从一处滑到另一处时伸出小手,轻摇枝头。因了消雪和融水的缘故,整棵云杉如同活物一般,不安地抖动,熠熠有光。 从云杉后面逆光看去,这景致尤其漂亮。 冰雪覆盖的河 河面上白皑皑的,完全被雪覆盖,只有借助灌木丛,才辨认得出河岸的位置。然而,一条穿河而过的弯曲小径却看得真切。原因只有一个,白天冰雪下的河流还在“扑哧扑哧”淌水的时候,有人履冰过河,脚印子里漫进了水,后来义冻住。这条小路现在远远就能望见,走上去,脆生生的,一踩就裂。 P5-6 序言 《大地的眼睛》——普里什文的“总结之书” 1943年,在日记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林中水滴》一书顺利出版并获得成功,深受鼓舞的普里什文当时就决定以自己的日记为素材再编辑一本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普里什文正式着手这项工作。他重读了自己的大量日记,从中“剔除那些偶然的、个人化的笔记”,用铅笔标出了拟采用的段落,并对相关章节进行了仔细的修改。1948年起,他开始坚持每天加工日记,但对他的新书最后到底会成为怎样一部作品却心里没数。在这年9月21日的日记中他写道:“对日记的加工,当然能使我最终编出一部大型作品,无论这将是一部米·普里什文的独特传记,或是一部新的长篇小说,还是类似《艺术是行为方式》之类的论文。”(7;465)1950年,普里什文决定只采用自己1946—1950年间的日记,并把日记打乱,按不同的专题分类编辑。1952年,他最终将这本新书分为三个部分,即我们现在看到的结构。 普里什文迟迟没能确定这本新作的名称。他在日记中曾用《水滴》、《新水滴》、《通向友人的路》等名称来指此书。直到1953年,他才最终选定了《大地的眼睛》这个题目。《大地的眼睛》这个题目取自普里什文自己的《大自然的日历》一书。该书中有两个章节都以《大地的眼睛》为题,其中一节写道,一个村妇带着小男孩来到湖边,那孩子撩起上衣想往湖里撒尿,母亲制止了他:“你干什么,作孽啊,往母亲眼睛里……”母亲就是大地,湖水就是大地的眼睛。在这一小节的最后,普里什文写道:“别连捷伊人的古代祭祀已不复存在,对于大地母亲的眼睛充满诗意的看法已转变为全人类的文化,而它们自己所留下的只有迷信。在这百花飘香的夜里,令人难以入眠,大地母亲的眼睛一宿未合。”而在普里什文的《大地的眼睛》一书里,这个意象成了一个含义更为深刻、复杂的象征,这是拟人化的大地在洞察人类,也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普里什文对大地深情的注视。 从1951年起,这本书的部分章节就率先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并获得好评。1953年,在去世的前一年,普里什文编完了此书,并打算将它单独地列为一套新的《普里什文文集》(后由苏联国家文学出版社于1956—1957年问出版)中的一卷(第五卷)。普里什文在为该卷所撰写的选题计划中这样写道: 本书所收为诗歌作品,它们有时近似屠格涅夫的散文诗,但常常更多叙述性,而较少抒情性。这一特殊的诗歌体裁要求作者具有更敏锐的目光,具有更多在内心自由前提下的瞬间感悟。在我们这个速度的时代,这种灵活多变的体裁很容易在日常出版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它也很容易成为语言艺术家的学校。 正因为如此,收入这些作品的此卷需要特别注意艺术装帧。每一篇作品、每一首诗都要配有书眉和尾花。(7;467) 遗憾的是,普里什文生前并未见到这部他如此看重的著作完整地面世。 《大地的眼睛》由《通向友人的路》、《沉思录》和《人类的镜子》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由传记性质的抒情笔记构成,作者对那些影响到了其个性形成的重大事件和感受进行了分析。在分析自己作为一名作家的成长历程时,普里什文得出了“文学是行为方式”的结论;他意识到,自己最大的幸福、最突出的能力之一,就是“融入自然”,置身森林他就像是待在朋友们中间;他认为自己对文学的贡献,不仅在于带着科学知识走进了文学,而且更在于带着诗歌走进了散文,他因此将自己的作品称为“散文的诗”。值得注意的是,第一部分标题《通向友人的路》中的“友人”在原文中是一个单数名词。这位“友人”可能是普里什文心目中的某个读者,在写作的过程中与一位“单数”的读者时刻进行着潜在的对话,普里什文文字那种亲切甚至亲密的调性或许就部分地来自于此。“友人”也可能就是普里什文自己,思考中的他常常是在与自己交谈。在点题性质的《通向友人的路》(1947;但在原文中,这个小标题中的“路”与第一部分总标题中的“路”的不是同一个词)一节中,作者写道: 我的朋友!不要害怕夜间那让你辗转反侧的钻心的思绪。别睡了!就让这思绪彻底钻透你的心灵。忍受一下吧,这钻心之痛终究会结束。 你很快就会感觉到,你的心灵有一个通向另一个人心灵的出口,你的心灵在这个夜晚所发生的一切,就是由你向他人的移动,其目的就是使你们两人能在一起。(7;134) 如果说这里的第一段文字中的“朋友”其实就是普里什文自己的话,那么,作为其心灵出口之朝向的“另一个人”,就应该是他潜在的读者朋友了。然而,在一节一节地阅读《通向友人的路》的过程中,我们却渐渐感觉到,普里什文这里所说的“友人”还另有更重要的所指,即自然本身,或许还有诗。在传记性、抒情性和哲理性结合得最完美的《树的伤口》(1948)一节中,普里什文写道,“我的友人在人生的中途到来”,这位友人就是“自然的微笑”,就是“源自自然的欢乐”,就像是松树的伤口上凝结出的树脂,而治愈人类伤口的树脂就是诗。《在友人中间》(1950)一节中,普里什文更是直截了当地写道:“当我在林中的树木间穿行,我内心觉得就像是走在人流之中。”“我在生活中没有友人,然而我却想如同对待友人一般对待每一个人。”(7;187)每一棵树,就像每一个人一样,都是普里什文心目中的“友人”。 第二部分《沉思录》主要是普里什文关于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和自然现象等的“沉思”。这些沉思具有深刻的思辨色彩,同时又充满着鲜活的感受和生动的细节。请看一看他的这些段落: 文学中的风景通常只起着服务性的作用:甚至连屠格涅夫笔下的风景都不完全是自由自在的风景,这只是某种类似人的心灵之别墅的什么东西。 正因为如此,文学中目前还很罕见的自然图画,就不能像在绘画中那样仅仅被称为风景。(《自然和别墅》,7:200) 词语,这就是一位普通人的脸庞,树上的每一片叶子都有着自己的表情,同样,每一个人都有着他自己独特的、仅仅属于他一人的词语。 即便他还没来得及把这一隐秘的词语告诉给任何人,但他毕竞还是靠这一词语而生活的,词语构成了他的表达。(《词语即脸庞》,7;206) 这就是我的发现:当你在动物那里发现了自己那种人类的善,我非常熟悉、非常习惯的人类的善,所有的人都会相信,都会夸赞和感激,都会欢欣鼓舞。 于是,我便找到了自己喜爱的事业:在自然中寻找、发现人类灵魂的那些美好侧面。(《信条》,7;247) 我的手法就在于,不仅要迫使中心人物行动起来,还要把整个环境拟人化,要让每一件东西都呈现出自己的脸庞,也成为主人公。这样一来,森林也好,枞树也好,松树也好,都成了有生命的人物。(《我的手法》,7;277) 诸如此类的精彩段落,在书中俯拾皆是。 《大地的眼睛》的第三部分《人类的镜子》最饶有兴味。普里什文把自己写动物和植物的笔记都收录在这里。他称狗、猫、鸟为“老乡”,他总是能在动物的身上看到人类的影子,他能感觉到“动物的智慧”,他甚至能观察到“一棵树的生活”,因此,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便成了“人类的镜子”。我们总是在讨论如何“善待生命”,读一读普里什文的这些文字,就能对“善待”的方式有一个具体的认识了。普里什文对生物世界充满博爱,认为宇宙万物皆平等,这就是普里什文世界观的核心构成:“每一样小东西,哪怕是一只苍头燕雀,甚至于不知从哪儿飞来的一个单词,都有着自己的长相,都有自己的生存权和参与生活的权利。”“普里什文的出发点就是承认每一个事物的绝对价值,不管这事物是四季的一个瞬间、一条狗抑或一个人的命运。生命自具价值,不能为了整体而牺牲个别,这一思想对作家而言是最为重要的。”① 《大地的眼睛》得到了许多俄罗斯作家的高度评价。在俄罗斯作家中以“美文”著称的两位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和帕斯捷尔纳克,都对这本书推崇备至。帕乌斯托夫斯基称其为“一部充满了诗意的思想和意外的瞬间观察的惊人巨著”;帕斯捷尔纳克则在1957年写给普里什文遗孀的一封信中说道:“我开始阅读这些文字,让我感到震惊的是,有如此之多的已转化为名言的警句或引文。它们含义深刻,几乎可以顶得上一本又一本的大部头。”(7;467) 普里什文称《大地的眼睛》为“一部包容我所有日记的关于自己的书”(7;84)。在开始编辑这些笔记的时候,他就有“想把它们保留给后代”的愿望(7;465)。在为此书写作的一个序言中他又说,他的这些笔记谈的似乎是自己,目的却在于“把关于自己心灵的遗言留给后代”(7;466)。在生命的暮年,普里什文将自己在生活中获得的感悟、在自然中获得的智慧都奉献了出来。《大地的眼睛》是普里什文最后一部完成了的著作,也是他的“总结之书”。的确,作为普里什文一生文学创作的总结和思想探索的结晶,《大地的眼睛》就是普里什文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精神遗嘱。 书评(媒体评论) 我开始阅读这些文字,让我感到震惊的是,有如此之多的已转化为名言的警句或引文,它们含义深刻,几乎可以顶得上一本又一本的大部头。 ——帕斯捷尔纳克 普里什文的出发点就是承认每一个事物的绝对价值,不管这事物是四季的一个瞬间,一条狗抑或一个人的命运。生命自具价值、不能为了整体而牺牲个别,这一思想对作家而言是最为重要的。 ——符·阿格诺索夫 在生命的暮年,普里什文将自己在生活中获得的感悟、在自然中获得的智慧都奉献出来了。作为一生文学创作的总结和思想探索的结晶,《大地的眼睛》就是普里什文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精神遗嘱。 ——刘文飞 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是一位客观的民族学家,而是一位敏锐、细腻的艺术家,或许,是当代所有艺术家中最为客观的艺术家,民族学中的艺术家,带有其虚假政论色彩的艺术家。 ——伊万诺夫-拉祖姆尼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