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济南”系列图书从不同的角度描写、反映济南历史文化、城市风貌,从不同角度系统地解读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图书包括典籍、建筑、碑刻、文史、散文、旅游等种类,为泉城市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对宣传济南历史文化作出了贡献。
本书包括民俗、风情、市井、饮食、轶事5部分内容。民俗部分描写了岁时节令、市井琐闻、风物民情,饮食部分介绍了许多老济南当年喜闻乐见的小吃及食风,风情和市井部分描写了当年老济南的四合院、戏院、采莲船以及老济南的戏曲等。轶事部分写了济南文人名士和传奇人物的趣闻轶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老济南的那些事儿/老济南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张稚庐 |
出版社 | 济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老济南”系列图书从不同的角度描写、反映济南历史文化、城市风貌,从不同角度系统地解读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图书包括典籍、建筑、碑刻、文史、散文、旅游等种类,为泉城市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对宣传济南历史文化作出了贡献。 本书包括民俗、风情、市井、饮食、轶事5部分内容。民俗部分描写了岁时节令、市井琐闻、风物民情,饮食部分介绍了许多老济南当年喜闻乐见的小吃及食风,风情和市井部分描写了当年老济南的四合院、戏院、采莲船以及老济南的戏曲等。轶事部分写了济南文人名士和传奇人物的趣闻轶事。 内容推荐 济南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名城,有着近5000年的建城史,不但众多的名泉闻名天下,而且无数历史文化名人在这里生活、旅居过,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老济南”系列共分《名家笔下的老济南》、《故纸中的老济南》、《济南老话》、《老济南的那些事儿》、《老济南商埠琐记》5册,从不同角度系统地解读了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本书包括民俗、风情、市井、饮食、轶事5部分内容。民俗部分描写了岁时节令、市井琐闻、风物民情,饮食部分介绍了许多老济南当年喜闻乐见的小吃及食风,风情和市井部分描写了当年老济南的四合院、戏院、采莲船以及老济南的戏曲等。轶事部分写了济南文人名士和传奇人物的趣闻轶事。 目录 民俗 老济南的年/3 正月十五闹元宵/10 二月二龙抬头/13 艾绿粽香过端午/15 金风玉露一相逢——七夕/18 烧法船与放河灯/21 中秋节的兔子王与鲜果市/24 重阳琐话/27 蟋蟀声残“送寒衣”/30 “泰山石敢当”的传说/32 “儿啼帖”的故事/34 老济南的医俗/36 风情 四合院情韵/41 济南的杨柳/43 明湖画舫采莲船/45 暮春三月的药市会/4jB 春到柳埠袁洪峪/50 老济南消夏记/52 夏夜卖花声/56 黄河听涛/58 街头的夜曲/60 庙里的说书人/61 历下秋色/63 冬日采冰/65 儿时的玩具/68 蝈蝈葫芦/71 老济南的独轮车/72 老济南的油灯/75 济南人的泉水情/78 市井 茶馆·茶社·茶园/83 幌子·商标/86 闲话济南旧书肆/89 老济南的裱画铺/94 “东燕窝”小市/97 漫话“吉房出租” /100 货声谈往/103 锣声镗镗吹糖人/106 旧时的粥厂/108 老济南的青莲阁/110 代写书信摊/113 芽枣与“兴盛山果行” /116 老济南的灯轿幡杠铺/118 小人书铺/121 济南的皮影戏/124 舞斗斗·拉洋片/126 客栈/129 戏院/131 板桥码头/133 当铺/136 饮食 遐迩闻名的济南菜/143 济南的风味小吃/149 荷叶肉·荷叶粥·炸荷花/153 八宝粥·杏仁茶·油粉/154 济南的“酸蘸儿” /156 家乡的窝窝头/158 榆钱/161 番薯/163 春在溪头荠菜花/166 老济南的晒菜与腌菜/169 糖果与桌盒/171 闲话炒栗子/172 春韭吟/174 南北臭豆腐/175 旋饼·枣旮旯/178 老济南的“绍酒” /180 酥菜与徽州锅/183 玉美斋的糕点/186 萝卜琐谈/189 济南西餐馆谈往/192 逸事 檀道济与“唱筹量沙” /197 华不注轶话/200 娄敬与莲台山/202 华不注山人周密/205 顾炎武与济南“文字狱” /208 张尔岐与《蒿庵闲话》 /211 清诗人黄仲则在济南/215 王培荀的《听雨楼随笔》 /218 说书的白妞/220 济南同善社/223 徐镜心烈士就义前后/230 《新鲁日报》摭谈/232 张默生与《武训传》 /233 焚于兵燹的《大明湖》 /235 郑继成义士刺杀张宗昌/237 郁达夫的济南行/240 奎虚书藏/241 版本目录学家王献唐/244 老济南的戏曲/246 程砚秋来济琐记/248 试读章节 金风玉露一相逢——七夕 夏天的晚上,天空无一丝浮云,月亮也不知藏到哪儿去了,只有闪闪烁烁的繁星衬在深蓝色的夜色里。这时,你若仰视星空,神游物外,会看到天上有一条白茫茫横贯南北的带子,这就是天河。河两边各有一颗亮晶晶的银星,东面的叫牛郎星,西边的叫织女星,两星遥遥相对,寂寞地射着荧荧青光。 牛郎织女的故事民间有不同传说,那么,济南是怎样流传的呢? 古时候,有个苦命少年,父母双亡,依哥哥嫂嫂过活。哥哥在外做买卖,嫂嫂不良,一心想独吞家财,天天让他上山放牛,夜晚就睡在牛棚里。老牛成了他相依为命的伙伴,村里人就叫他“牛郎”。有一天放牛归来,牛郎牵着老牛走在黄昏的山道上,忽然,老牛昂起头竟口吐人言,说:“牛郎,今天回家,不要吃你嫂嫂做的晚饭,她下了毒,想害死你,你要小心了!”牛郎一听,惊道:“你怎么知道?你怎么会讲话?”老牛亲切地说:“你不用怕,我本是天上的金牛星,因把五谷种子撒到人间而触犯了天条,被玉皇大帝踢下天庭,罚做耕牛。我俩朝暮相伴,你待我好,我不能不救你。”晚饭时牛郎将嫂嫂端给他的一碗饭偷偷泼掉。没想到家中的黄狗跑过来吃下去,一会儿蹬了腿。嫂嫂见没毒死牛郎,气极败坏,大哭大闹,逼着丈夫与牛郎分家。牛郎既没分到房也没分到地,只牵着老牛和一辆破车就离开了家。 牛郎孤苦伶仃,在山脚下盖起一间茅屋,不远处是葱绿苍翠的树林,林外是清澈如镜的玉池。从此牛郎天天去垦荒耕种,与老牛日出而作,日暮而归,苦苦度日。有一次牛郎在树下小憩,老牛又说话了:“牛郎,今天夜里。天上有几位仙女要来玉池戏水,其中有个叫织女的最美丽,她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天上的五彩云霞就是她织出来的。她穿着瑰丽的红纱裙,你趁仙女们戏水时,把她的红纱裙拿去,她就会做你的妻子。”牛郎听了老牛的嘱咐,晚上悄悄藏在林子里。月亮升起了,月光下的池水像蓝琉璃一般抖动着,万籁俱寂。夜半,只见从星光灿灿的夜幕里袅袅飞下几个仙女,她们欢快地解衣人池。这时,牛郎从树林中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红纱裙。众仙女一见大惊,纷纷上岸,急忙穿上罗裙,一个一个飞走了,只剩下织女一人。牛郎向她求婚,她含羞地答应了。 他们结婚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织女织出的绸缎色彩斑斓、熠熠闪闪,乡民们交口赞誉。三年后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一天,牛郎正在田里耕作,晴空突然响起一阵雷声,老牛流着眼泪说:“牛郎,看来我就要死了,我死后你把我的皮留下,遇到急难事把它披上,它会帮助你。”老牛说完倒下了,牛郎痛哭起来…… 王母娘娘终于知道了织女与牛郎成亲的事,不禁大怒,便派天将去人间将织女接回来。天将们穿云破雾来到牛郎家,把织女拉进云车腾空而去。牛郎见状捶胸顿足,与两个孩子哭成一团。牛郎忽然想起老牛临死时说的话,就披上牛皮,用箩筐挑起儿女,出门一跃,竟飞起来。飞上流金溢彩的天空,穿过灿烂的星群,越飞越快,眼看要追上织女。王母拔下头上的金簪,在他们之间一画,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出现了。两人隔河痛哭流涕:王母娘娘见他们哭得可怜,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这天由喜鹊搭桥相会一次。汉代已有诗云:“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在人间,七月七纯属妇女的佳节,称为“七夕”、“乞巧”,俗称“女儿节”。过去,这天晚上,济南的少女少妇们将桌子摆到院子里,供上瓜果李桃,在夜色中临风整线穿针以“乞巧”。相传若在葡萄架下静坐细听,会隐隐约约、若断若续地听到牛郎与织女的窃窃私语。有意思的是,这一天在江南街上有卖“巧果”的。所谓“巧果”,是将面加糖、芝麻、桂花等做成织布梭子状,每个长约二寸,入油锅炸酥,沿街叫卖,济南则无此食俗。不过,济南人有去看京戏《天河配》的风习。那时大观园里的第一剧场(后改为大众剧场)每到“七夕”就演节令应景戏——《天河配》。由孟丽君饰织女,孟丽蓉饰牛郎,大街的热闹处贴出红纸金字的戏报子,上写“真牛上台,电光鹊桥”,大玩噱头,吊人胃口,似乎对济南人来说,七夕不去看一回《天河配》是个遗憾。城里人纷纷去戏院,也引得乡下人进城看戏,“逛过济南府,看过《天河配》”成了日后向村民夸耀的一段经历。 很多年来,济南人对这个节日淡化了,没想到近年来七夕又成了红红火火的“情人节”,街头多了卖玫瑰花的,小伙子们持着花,急匆匆地去见情人。看来青年对爱情、幸福、自由的渴望亘古未变,它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P18-20 序言 去年岁尾,济南出版社的一名编辑告诉我,希望我把过去所写的济南民俗风情、旧闻逸事选出一部分,交他们结集付梓。而后将旧稿拂去积尘,翻检一遍,从中选出若干篇,分编为民俗、风情、市井、饮食、逸事五个门类。这些小文大半曾在报刊发表,因写作时间跨度长,笔调及篇幅不尽一致,年来衰病侵寻,重写不易,只好一仍其旧。 济南是我的故乡,忧乐歌哭于斯几十年。回首前尘,少时乐闻父老耆宿话旧,及长又喜杂览,故对这里的风土人情、市井掌故、里巷琐闻、人物逸事略有所知。上世纪70年代末,浩劫之后,偶有闲暇,便于旧居老屋纸窗之下,将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断断续续写出,聊以自遣。风雨晨夕,一灯荧然,不觉二十余年。知堂老人《夜读抄·清嘉录》有云:“我们对于岁时土俗为什么很感到兴趣,这原因很简单,就为的是我们这平凡生活里的小小变化。人民的历史本来是日用人事的连续,而天文地理与物候的推移影响到人事上,便生出种种花样来,大抵主意在于实用。”我写的这些民俗风情是民国时期的,多为亲见亲闻亲历。那是个波谲云诡的时代,但故里巷陌中的老百姓却依然古道可风,亲朋故旧之间。街坊邻里往来充满融融暖意,生活中的种种习俗让人感到温馨。光阴荏苒,随着世道嬗变,许多民俗风情已经湮失。沧海桑田,浮生若梦,今番重记,不独抚今追昔,亦可藉以察知当年济南民间的人情、世态、风习、买卖、工艺、娱乐、游逛、饮食等,从而折射出社会的一个侧面。 风俗旧闻一类的书,历来是方志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的这些小文,若能于乡邦文献中添得一砖一瓦,则实为幸甚!旧文整理中,吴浩平先生助力甚多,永志高谊。 张稚庐 2008年11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