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比较详细地记录了袁世凯从青年时期至1909年被清政府免官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活动,为比较全面地了解这一传奇历史人物提供了借鉴。作者是上世纪初一个日本驻天津的记者,史料价值较高。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个日本记者笔下的袁世凯(精)/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日)佐藤铁治郎 |
出版社 | 天津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比较详细地记录了袁世凯从青年时期至1909年被清政府免官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活动,为比较全面地了解这一传奇历史人物提供了借鉴。作者是上世纪初一个日本驻天津的记者,史料价值较高。 目录 第一部分 袁世凯 [日]佐藤铁治郎 第一篇 著者之旨趣及袁世凯之历史- 第一章 著者之旨趣一 第二章 袁世凯之历史 第一节 青年纨绔时代之袁世凯 第二节 援韩庆军先锋委员时代之袁世凯 第三节 驻韩庆军营务处时代之袁世凯 第四节 大院君归韩护送委员时代之袁世凯 第五节 驻韩办事大臣时代之袁世凯 第六节 驻韩公使时代之袁世凯 第七节 日清战后无政事关系时代之袁世凯 第八节 练兵大臣时代之袁世凯 第九节 戊戌政变时代之袁世凯 第十节 护理北洋大臣时代之袁世凯 第十一节 山东巡抚时代之袁世凯 第十二节 调署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时代之袁世凯. 第十三节 母丧归籍时代之袁世凯 第十四节 总揽清国种种要政时代之袁世凯 第十五节 军机大臣及外务部尚书时代之袁世凯 第十六节 免官时代之袁世凯 第二篇 袁世凯免官之原因及其作用 第一章 免官之原因 第一节 远因 第二节 近因 第二章 作用 第一节 练兵 第二节 剿办拳匪 第三节 警察制度之设施 第四节 兴学 第五节 留学生之奖励 第六节 培养裁判官人材为改良法律及监狱之预备 第七节 主倡立宪 第八节 外交手腕 第九节 筹办农工诸政 第三篇 袁世凯与支那种种关系及东西古今人物之比较 第一章 袁世凯与支那种种关系 第一节 袁世凯与支那国家之关系 第二节 袁世凯与西太后之关系 第三节 袁世凯与光绪帝之关系 第四节 袁世凯与摄政王之关系 第五节 袁世凯与庆亲王之关系 第六节 袁世凯与铁良之关系 第七节 袁世凯与李莲英之关系 第八节 袁世凯与其徒党诸人之关系 第九节 袁世凯与支那外交之关系 第二章 袁世凯与古今东西人物之比较. 第一节 袁世凯与刘裕、曹操之比较 第二节 袁世凯与伊藤博文、毕斯马克之比较 第三节 袁世凯与曾国藩、李鸿章之比较 第四节 袁世凯与张之洞、岑春煊之比较 第四篇 袁世凯之轶事及结论 第一章 纪袁世凯之轶事十二则一 第二章 结论 第一节 为袁世凯惜 第二节 概论袁世凯之将来 第二部分 大火焚烧后遗留的珍贵史料 ——评佐藤铁治郎的《袁世凯》 孔祥吉 [日]村田雄二郎 第一章 一本充满神奇色彩的传记著作 第二章 对佐藤铁治郎《袁世凯》一书的补充与纠正 第一节 袁世凯汉城密札考释 第二节 甲午战后是谁密保了袁世凯 第三节 袁世凯的新政万言书 第四节 袁世凯与李鸿藻 第五节 小站练兵的风波 第六节 荣禄与袁世凯 第七节 翁同稣忽略了袁世凯的维新蓝图 第八节 袁世凯与戊戌维新之关系 第九节 蔡金台密札与袁世凯告密之真相 第十节 义和团运动中的袁世凯 第十一节 日俄战争中日本情报机构对袁世凯的操纵 第十二节 天津戏馆引起的轩然大波 第三章 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后记 试读章节 日本明治十五年春,支那光绪八年,美利坚派海军统将雪啡儿(译音)为全权大臣,驶军舰东渡,要求朝鲜结约通商。以朝鲜内政外交皆受支那干涉,遂先到清国见李鸿章,此美利坚外交手腕也。李鸿章不知其用意,以为美利坚与朝鲜缔约,必先通知我,系明认朝鲜为我藩属,遂许之。并请在天津议订草案,一面嘱朝王派大臣金允植到天津,一面为两国拟条约草案,满拟执牛耳主盟,首条即载韩系清之属国。美大臣见此草案,严词拒绝,李鸿章莫可奈何,于美大臣到韩时派水师提督丁汝昌赴韩,强韩于约内声明藩属字样。韩迫于势,于条约外另给美大臣一照会,声明归清藩属,是约不利于韩甚多。美约订后,韩人皆衔恨支那,又知支那不足恃,欲离其牢笼而独立者颇不乏人。惟韩王昏庸愚懦,王后闵氏专横且淫乱,朝政大权多出闵氏族。韩王父大院君李星应者,久为不平,欲清君侧以整朝纲。加以受支那逼迫,结美之屈辱条约,群情大哗,大院君乃阴为煽惑。适韩京因合并军营,短缺饷项,又给军士以不堪之食,七月二十三日兵士啸聚,直入长官私邸,大肆屠戮,闵氏族被害尤众,渐至侵我使馆。我花房公使几被其祸,我商民财产亦受侵害,幸公使逃至济屋浦,遇英船救,始得归报政府。时清国北洋大臣李鸿章,因母丧回籍,代理者为张树声。张闻韩警报,遂飞檄吴长庆,带队赴韩,以清韩乱。此袁世凯发现于军界之一大时机也。 袁世凯久居吴军,磨砺以须未获一试,一闻军事遂向吴报奋勇。而吴军久驻多疲弱,一旦整军,官则借故规避,兵则流窜逃奔,营务处及诸营员均纷纷请假。吴方恨诸人退缩,适世凯有奋勇之请,大嘉其志,遂派为援韩先锋委员,兼带亲兵二百名前驱赴韩。世凯既得权柄,诸党伴亦得所委任,遂长驱赴韩,抵韩即大肆杀戮;知变乱之起点由大院君之煽动,阳为派兵保护,而阴实困之,静候吴全军与丁汝昌水师军舰皆抵韩境,再行发落。乃我国花房公使,亦拥陆海军长驱韩京,问罪韩廷。韩许我赔款五十万元,并约设置守备兵二中队,保护使馆。当我公使与韩廷谈判时,袁世凯多方侦探,闻我公使与韩廷议结,又得赔款,大为不平。时袁之权力,尚不能直达清政府,惟鼓吹吴长庆、丁汝昌辈羽檄奔驰,以我索赔款于韩廷报告清政府,欲施干涉手段。清政府遂命令驻我东京清公使及丁汝昌出为调停,而我国决然不许。袁乃请吴日:可先将大院君拿问,遂于八月二十六日将大院君拿交丁汝昌水师军舰,送天津交李鸿章审讯。 P8-9 序言 二OO二年八月,国家批准建议纂修清史之报告,十一月成立由十四部委组成之领导小组,十二月十二日成立清史编纂委员会,清史编纂工程于焉肇始。 清史之编纂酝酿已久,清亡以后,北洋政府曾聘专家编写《清史稿》,历时十四年成书。识者议其评判不公,记载多误,难成信史,久欲重撰新史,以世事多乱不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领导亦多次推动修清史之事,皆因故中辍。新世纪之始,国家安定,经济发展,建设成绩辉煌,而清史研究亦有重大进步,学界又倡修史之议,国家采纳众见,决定启动此新世纪标志性文化工程。 清代为我国最后之封建王朝,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八年之久,距今未远。清代众多之历史和社会问题与今日息息相关。欲知今日中国国情,必当追溯清代之历史,故而编纂一部详细、可信、公允之清代历史实属切要之举。 编史要务,首在采集史料,广搜确证,以为依据。必藉此史料,乃能窥见历史陈迹。故史料为历史研究之基础,研究者必须积累大量史料,勤于梳理,善于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行科学之抽象,上升为理性之认识,才能洞察过去,认识历史规律。史料之于历史研究,犹如水之于鱼,空气之于鸟,水涸则鱼逝,气盈则鸟飞。历史科学之辉煌殿堂必须岿然耸立于丰富、确凿、可靠之史料基础上,不能构建于虚无飘渺之中。吾侪午编史之始,即整理、出版《文献丛刊》、《档案丛刊》,二者广收各种史料,均为清史编纂工程之重要组成部分,一以供修撰清史之用,提高著作质量;二为抢救、保护、开发清代之文化资源,继承和弘扬历史文化遗产。 清代之史料,具有自身之特点,可以概括为多、乱、散、新四字。 一日多。我国素称诗书礼义之邦,存世典籍汗牛充栋,尤以清代为盛。盖清代统治较久,文化发达,学士才人,比肩相望,传世之经籍史乘、诸子百家、文字声韵、目录金石、书画艺术、诗文小说,远轶前朝,积贮文献之多,如恒河沙数,不可胜计。昔梁元帝聚书十四万卷于江陵,西魏军攻掠,悉燔于火,人谓丧失天下典籍之半数,是五世纪时中国书籍总数尚不甚多。宋代印刷术推广,载籍日众,至清代而浩如烟海,难窥其涯涣矣。《清史稿艺文志》著录清代书籍九千六百三十三种,人议其疏漏太多。武作成作《清史稿艺文志补编》,增补书一万零四百三十八种,超过原志著录之数。彭国栋亦重修《清史稿艺文志》,著录书一万八千零五十九种。近年王绍曾更求详备,致力十馀年,遍览群籍,手抄目验,成《清史稿艺文志拾遗》,增补书至五万四千八百八十种,超过原志五倍半,此尚非清代存留书之全豹。王绍曾先生言: “余等未见书目尚多,即已见之目,因工作粗疏,未尽钩稽而失之眉睫者,所在多有。”清代书籍总数若干,至今尚未能确知。 清代不仅书籍浩繁,尚有大量政府档案留存于世。中国历朝历代档案已丧失殆尽(除近代考古发掘所得甲骨、简牍外),而清朝中枢机关(内阁、军机处)档案,秘藏内廷,尚称完整。加上地方存留之档案,多达二千万件。档案为历史事件发生过程中形成之文件,出之于当事人亲身经历和直接记录,具有较高之真实性、可靠性。大量档案之留存极大地改善了研究条件,俾历史学家得以运用第一手资料追踪往事,了解历史真相。 二曰乱。清代以前之典籍,经历代学者整理、研究,对其数量、类别、版本、流传、收藏、真伪及价值已有大致了解。清代编纂《四库全书》,大规模清理、甄别存世之古籍。因政治原因,查禁、篡改、销毁所谓“悖逆”、 “违碍”书籍,造成文化之浩劫。但此时经师大儒,联袂入馆,勤力校理,尽瘁编务。政府亦投入巨资以修明文治,故所获成果甚丰。对收录之三千多种书籍和未收之六千多种存目书撰写详明精切之提要,撮其内容要旨,述其体例篇章,论其学术是非,叙其版本源流,编成二百卷《四库全书总目》,洵为读书之典要、后学之津梁。乾隆以后,至于清末,文字之狱渐戢,印刷之术益精,故而人竞著述,家娴诗文,各握灵蛇之珠,众怀昆冈之璧,千舸齐发,万木争荣,学风大盛,典籍之积累远迈从前。惟晚清以来,外强侵凌,干戈四起,国家多难,人民离散,未能投入力量对大量新出之典籍再作整理,而政府档案,深藏中秘,更无由一见。故不仅不知存世清代文献档案之总数,即书籍分类如何变通、版本庋藏应否标明,加以部居舛误,界划难清,亥豕鲁鱼,订正未遑。大量稿本、抄本、孤本、珍本,土埋尘封,行将澌灭。殿刻本、局刊本、精校本与坊间劣本混淆杂陈。我国自有典籍以来,其繁杂混乱未有甚于清代典籍者矣! 三日散。清代文献、档案,非常分散,分别庋藏于中央与地方各个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教学研究机构与私人手中。即以清代中央一级之档案言,除北京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一千万件以外,尚有一大部分档案在战争时期流离播迁,现存于台湾故宫博物院。此外,尚有藏于沈阳辽宁省档案馆之圣训、玉牒、满文老档、黑图档等,藏于大连市档案馆之内务府档案,藏于江苏泰州市博物馆之题本、奏折、录副奏折。至于清代各地方政府之档案文书,损毁极大,但尚有劫后残馀,璞玉浑金,含章蕴秀,数量颇丰,价值亦高。如河北获鹿县档案、吉林省边务档案、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河南巡抚藩司衙门档案、湖南安化县永历帝与吴三桂档案、四川巴县与南部县档案、浙江安徽江西等省之鱼鳞册、徽州契约文书、内蒙古各盟旗蒙文档案、广东粤海关档案、云南省彝文傣文档案、西藏噶厦政府藏文档案等等分别藏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甚至清代两广总督衙门档案(亦称《叶名琛档案》),英法联军时遭抢掠西运,今藏于英国伦敦。 清代流传下之稿本、抄本,数量丰富,因其从未刻印,弥足珍贵,如曾国藩、李鸿章、翁同稣、盛宣怀、张謇、赵凤昌之家藏资料。至于清代之诗文集、尺牍、家谱、日记、笔记、方志、碑刻等品类繁多,数量浩瀚,北京、上海、南京、广州、天津、武汉及各大学图书馆中,均有不少贮存。丰城之剑气腾霄,合浦之珠光射日,寻访必有所获。最近,余有江南之行,在苏州、常熟两地图书馆、博物馆中,得见所存稿本、抄本之目录,即有数百种之多。 某些书籍,在中国大陆已甚稀少,在海外各国反能见到,如太平天国之文书。当年在太平军区域内,为通行之书籍,太平天国失败后,悉遭清政府查禁焚毁,现在中国,已难见到,而在海外,由于各国外交官、传教士、商入竞相搜求,携赴海外,故今日在外国图书馆中保存之太平天国文书擞多。二十世纪内,向达、萧一山、王重民、王庆成诸先生曾在世界各地寻觅太平天国文献,收获甚丰。 四曰新。清代为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之过渡阶段,处于中西文化冲哭与交融之中,产生一大批内容新颖、形式多样之文化典籍。清朝初年,西方耶稣会传教士来华,携来自然科学、-Z术和西方宗教知识。乾隆时编《四库全书》,曾收录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利玛窦《乾坤体仪》、熊三拔《泰西水法》、《简平仪说》等书。迄至晚清,中国力图自强,学习西方,翻译各类西方著作,如上海墨海书馆、江南制造局译书馆所译声光化电之书,后严复所译《天演论》、《原富》、《法意》等名著,林纾所译《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等文艺小说。中学西学,摩荡激励,旧学新学,斗妍争胜,知识剧增,推陈出新,晚清典籍多别开生面、石破天惊之论,数千年来所未见,饱学宿儒所不知。突破中国传统之知识框架,书籍之内容、形式,超经史子集之范围,越子日诗云之牢笼,发生前所未有之革命性变化,出现众多新类目、新体例、新内容。 清朝实现国家之大统一,组成中国之多民族大家庭,出现以满文、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傣文、彝文书写之文书,构成为清代文献之组成部分,使得清代文献、档案更加丰富,更加充实,更加绚丽多彩。 清代之文献、档案为我国珍贵之历史文化遗产,其数量之庞大、品类之多样、涵盖之宽广、内容之丰富在全世界之文献、档案宝库中实属罕见。正因其具有多、乱、散、新之特点,故必须投入巨大之人力、财力进行搜集、整理、出版。吾侪因编纂清史之需,贾其馀力,整理出版其中一小部分;且欲安装网络,设数据库,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贮存、检索,以利研究工作。惟清代典籍浩瀚,吾侪汲深绠短,蚁衔蚊负,力薄难任,望洋兴叹,未能做更大规模之工作。观历代文献档案,频遭浩劫,水火兵虫,纷至沓来,古代典籍,百不存五,可为浩叹。切望后来之政府学人重视保护文献档案之工程,投入力量,持续努力,再接再厉,使卷帙长存,瑰宝永驻,中华民族数千年之文献档案得以流传永远,沾溉将来,是所愿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