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历史大脉络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史学理论 |
作者 | 许倬云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的前半段乃以泼墨山水的手法勾勒人类历史与中国文化发展有关的大方向。后半段是从16世纪开始,即大洋航运开通,新大陆进入世界史,世界已是一个整体的局面下,中国与世界各处的发展。在前半段,欧亚大陆间的种种大事,都以大陆为舞台,海洋为边外之地。在后半段,海洋却成为门户!台湾也是在如此际遇下,成为东方与西方的交接之处,也成为中国东出、日本南下的较量之点。本书的安排是把中国纳入世界:为了今日,理解过去,在世界史的大框架内,立足中国,关心世界。 作者简介 许倬云,1930年生于江苏无锡,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1986年荣任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学贯中西的史学耆宿,精通中国上古史、文化史、社会史,熟悉西方历史及其理论与思想,擅长利用不同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历史,尤其是考察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不囿于书斋,时时心怀天下,关心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走向。代表著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万古江河》《我者与他者》《说中国》等。 目录 第一篇 古代世界与传统中国(从远古到1500年) 第一章 古代两河与埃及地区城市的出现 第二章 中国新石器文化到青铜文化时代的变化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思想体系 第四章 两河、埃及、希腊、罗马与印度的思维模式 第五章 中国秦汉帝国的形态 第六章 古代的帝国—波斯、希腊与罗马 第七章 中国的精耕农业与市场经济 第八章 中国地区人口与族群的移动 第九章 欧洲地区族群的移动 第十章 欧洲的经济形态 第十一章 欧亚之间的丝路 第十二章 中国南方的对外通道 第十三章 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扩张 第十四章 佛教及其他宗教传入中国 第十五章 16世纪以前的中国 第十六章 800—1600年的欧洲 第二篇 近古世界与中国(1500—1840) 第十七章 大洋航道开通后的世界 第十八章 中国沿海的各国海商活动 第十九章 大洋航道的开通对台湾的影响 第二十章 16—18世纪近代西方国家的兴起 第二十一章 明清时代的国家形态与亚洲周边 第二十二章 台湾的开拓 第二十三章 明清民间武力起事活动 第二十四章 明末清初的思想界 第二十五章 欧洲的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 第二十六章 近代科学的兴起 第二十七章 大革命的时代 第二十八章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 第二十九章 近代帝国主义国家的扩张 第三十章 衰竭前夕的中国经济 第三十一章 明夷之际的中国文化 第三十二章 清朝的兴衰 第三篇 近代世界与中国(1840—1950) 第三十三章 鸦片战争的背景 第三十四章 第一波西潮的冲击 第三十五章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日甲午战争 第三十六章 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 第三十七章 对于第二波西潮的反应 第三十八章 辛亥革命 第三十九章 19世纪中至20世纪初的世界大势 第四十章 从五四运动论自由与民主 第四十一章 北伐与十年建设 第四十二章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形势 第四十三章 世界经济恐慌与美国的崛起 第四十四章 日本侵华与八年全面抗战 第四十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四十六章 国共内战 第四十七章 光复后的台湾 第四十八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情势 第四篇 现代世界与东亚(1950—2000) 第四十九章 国民党迁台 第五十章 冷战的世界 第五十一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50年代) 第五十二章 朝鲜战争及东亚形势 第五十三章 重整时期的台湾地区 第五十四章 台湾地区的经济起飞 第五十五章 台湾地区的民主化与大陆的改革开放 第五十六章 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情势 第五十七章 今日世界大势 第五十八章 后现代论述 第五十九章 信息革命 第六十章 科技的发展 第六十一章 知识工业与经济 第六十二章 美好的新世界? 第六十三章 重建价值系统 中外大事记 序言 一本历史性质的书,总反映一些撰写者自己对历史的 理解。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通史,其实他在撰写他身 处的当代史。历史学家克罗齐也曾指陈:“所有的历史, 其实都是当代史。”我的这一本小书,何尝不是尝试从现 代人的角度组织过去的事迹,选择与后来发展有关的部分 陈述其发展的大势? 本书的前半段,乃以泼墨山水的手法勾勒人类历史与 中国文化发展有关的大方向。后半段是从16世纪开始,即 大洋航运开通,新大陆进入世界史,世界已是一个整体的 局面下,中国与世界各处的发展。在前半段,欧亚大陆间 的种种大事,都以大陆为舞台,海洋为边外之地。在后半 段,海洋却成为门户!台湾也是在如此际遇下,与澳门、 长崎、吕宋、巴达维亚同时成为东方与西方的交接之处, 也成为中国东出、日本南下的较量之点。 本书的安排,是把中国纳入世界:为了今日,理解过 去,在世界史的大框架内,立足中国,关心世界! 历史与可以重建和复核的自然科学不同,过去是过去 ,即使有相似的个案出现,终究有不同的时空背景,不能 真的重现过去。因此,历史的陈述,只能是旁观者的观察 ,从许多线索中寻找因与缘:“因”是直接的演变,“缘 ”是不断牵涉的因素,无数的因与缘于是凑成无数可能之 中的“果”。历史学能做到的,也不过是截断众流,起一 瓢而已。 许倬云序于台北盛暑 2008年7月17日 导语 学贯中西的史学耆宿写给普通读者的通俗之作。 中西对照,以巡游大江大海的磅礴气势,梳理历史的发展脉络。 研究历史六十余载,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将历史的深层智慧和盘托出。 本书涉及人类历史诸多方面的论述,十余年来长销不衰。作者是史学大家,他把中国历史和文化放入世界文明发展中,以游览大江大河的全球化视角,将从远古到当今一万年的中外文明、政治、经济、社会等合于一册,复杂的历史在书中显得纵横交错,深入浅出,尽显长程发展的大脉络。 精彩页 第一章 古代两河与埃及地区城市的出现 大约距今一万年前,有些地方的人类培育了可以食用的植物。农业的出现,从此使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这一改变之后,人类开始长期定居,不必四处游徙谋生。人口增加,聚落也出现了,有些地方的聚落进一步发展为城市,形成多种功能的复杂小区组织。 经由考古的数据及古代文字的记载,我们对于古代两河城市的认识较为清楚。这一地区古代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大约可以考知,而且两河地区的农业发展,在人类农业史上也为时最早。因此,我们讨论人类大型聚落,不妨以两河地区的城市为切入点。 两河地区,即指今日伊拉克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流域,基本的地形是一片平坦的冲积平原。这一地区的西边和北边的高地,当是麦类培育的地区。两河冲积平原水源丰富,土壤松软,是以农业发达,农村也相当众多。可是冲积平原上,除了土壤,其他生活资源并不足够。为此古代农人必须从外地取得本地没有的生活资源,例如:从山区运来石材、从黎巴嫩运来木材、从里海运来食盐等类物品,而以本地的农产品外销。远地贸易因此相应而生。 因此在两河平原,尤其东南方最为肥沃的巴比伦地区,出现了一些货运巾心的大型村落,成为周边村落群的中心,这些超级聚落,遂演变为最早的城市。距今五六千年前,城市为财富之所在,遂有了越来越坚固的防御设备,深沟高垒,保护其中的居民。一座城市,往往有自己的保护神,有神庙为祭祀巾心;主持祭祀事务的人员,也即是管理地方事务的领袖。城市与城市之间,不免因为争夺生活资源而有战争。有些战场上的战士,渐渐成为专业的军人,掌握了武力,取代神职人员,成为城市的统治阶层,更因为城市之间的兼并,出现了一个中心城市辖有周边卫星城市群的领土国家。阿卡德、乌尔、巴比伦等城邦,多有过这样的演变。两河流域经历的这一过程,在世界各处也曾出现类似的现象。 两河流域的古老文明,文献的记载有限,都由考古学的工作重建了这一地区人类历史的早期成就。今日的知识,对这一段历史——在新石器时代发展农业及定居生活后,分为苏美尔文化、巴比伦文化及亚述文化三个段落。楔形文字及大型聚落,都在苏美尔文化时期出现;而巴比伦文化时代,文物典章,斐然可观;至于亚述文化时代,大型国家已发展为帝国,文字也已分别为周边各处备用,成为拼写各种不同语言的字母了。 北非尼罗河中下游狭长的河谷,孕育了古代埃及文化。这一文化系统的源头,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我们所知者,埃及文化的早期发展,颇受为时更早的两河文化刺激而引发其动力,但日后的发展,埃及文化有自己的途径,在社会组织、文字系统等方面都与两河文化迥异。 古代埃及的农业聚落,分布在尼罗河两岸及河口的三角洲。经过兼并,出现了几个中心城市,后来归并为上下埃及,最后统一为笼罩尼罗河上下游的古代国家。埃及古代的城市也是财富集中的中心,也有各地独有的保护神信仰及其神职人员。最后统一埃及的古代王国,其法老既是最高祭司,也是军事领袖。 在印度河流域曾出现哈拉本(有人称为哈拉帕)文化,其遗址显见哈拉本文化的聚落结构之间都相当相似,只有面积大小的不同。这些遗址都有建筑在高地的庙宇、宫殿及储粮的仓库,防卫严密,自成格局;在低地则是市场与民居。遗址有大有小,呈现大聚落与众多小聚落的等级布局。 印度河流域发展的印度古代文化,似乎是独立出现,但很早即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可能是印度河原生的哈拉本文化,既受两河文化的冲击,又因中亚印欧语系族群南下的影响,遂发展了后来的吠陀文化。而在其向南方开拓的过程中,进入了恒河流域及印度次大陆的高原与沿海地带,一波一波南下的印欧族群与各处的土著不断融合,缔造了各地具有地方色彩的次文化,但其主要成分还是印欧族群主导的印度文化。 P3-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