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介绍汉化佛教的寺院与僧人生活的佛教科普读物,图文并茂。从行文上看,本书是一篇篇相当漂亮的“社科科普”创作,有“如行云流水”,深入浅出,让人一看就明白,让人爱看;从内容上看,本书明显地显示出作者自己的特点、自己的领会与心得,极有个人特色,自己的新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汉化佛教参访录(图文本)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白化文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介绍汉化佛教的寺院与僧人生活的佛教科普读物,图文并茂。从行文上看,本书是一篇篇相当漂亮的“社科科普”创作,有“如行云流水”,深入浅出,让人一看就明白,让人爱看;从内容上看,本书明显地显示出作者自己的特点、自己的领会与心得,极有个人特色,自己的新意。 内容推荐 汉族潜移默化消化外来事物的能力,实在巨大。同时也证明了,外来事物,只有扎根分蘖,土生土长,适应当地气候,才会焕发出新的生命。 目录 面向大众的佛教科普著作(周绍良) 新版前言(白化文) 佛光的折射 佛教浅说 佛教流传及其汉化 释尊的生涯 释迦牟尼 八相成道与八大圣地 佛教在中国 四大法难 人间佛教 佛像 相好 印相 汉化佛像特色 佛 寺 殿堂 山门与天王殿 大雄宝殿 罗 汉 阿罗汉果位 四大罗汉与十六罗汉 十八罗汉 五百罗汉与济公 菩萨 菩萨总说 观世音菩萨 文殊立曰贤和地藏菩萨 其他菩萨 护法诸神 汉化的诸天 天龙八部 十大明王 三头六臂 大藏经与经藏 结集与梵文佛经 佛经的汉译 大藏经 藏经阁 塔与经幢 汉化的塔 经幢 僧 人 七众 三坛传戒 从一林僧职 行事与佛事 日常行事 节日活动 浴佛与行像 重要佛事活动 水陆法会 佛教法器 鸣器 庄严具 供具 法服与常服 三衣和五衣 僧服的变革 汉化佛教的法服与常服 随身具 衣钵相传、比丘六物和十八物 齿木、净瓶与手巾 戒刀与拂尘 拄杖、禅杖和锡杖 百一物 璎珞、华□与数珠 试读章节 佛教流传及其汉化 佛教在发展中,由于对教义和戒律的认识分歧,产生了许多教派。大致地说,较原始的佛教教派,被称为小乘佛教,以自利修罗汉果为最终目的;1世纪左右兴起的大乘佛教,则以利他修菩萨行成佛为最终目的。小乘只承认释迦牟尼一人是佛,大乘则认为大干世界有无数佛。7世纪以后,大乘佛教中一部分派别与婆罗门教混合,形成密教。小乘、大乘、密教,斯为南亚次大陆佛教流行中形成的三大派系。 佛教在许多国家与地区又形成各具民族特色的教派。一般地说,在我国汉族地区形成并传入日本、朝鲜等国的,称为北传佛教,又称汉化佛教,以大乘为主。其经典属汉文系统。在我国蒙藏地区形成的,称为藏传佛教,是佛教(包含大量密教成分)和当地宗教如“本教”等的混合。其经典以藏文为主。传入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我国西南地区的,称为南传佛教,以小乘为主,其经典属巴利文系统。 佛教传入中土,大约通过三个途径。一个途径是通过中亚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这是一条最主要的道路,东来传法和西行求法的高僧常走的就是这一条路,因此在以往的佛教史研究中,被认为是惟一的道路,那当然是不准确的。另一个途径是通过西南方边远地区传入。关于这条路,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有若干研究成果发表。学者们在研究了佛教在古代四川地区活动的情况和出土的汉代佛教遗物以后,对于佛教从川滇路线和古身毒道及青衣道等处传入,已有比较明确的认识。以上两条都是陆路。再一条是海路,从广州直到扬州和现在江苏、山东一带沿海地区,随着航海客商的往来传入。这是一条登陆口岸较多的海路,过去研究的也比较少。后来,江苏省连云港市孔望山早期佛教造像被重新发现,才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它提示人们注意佛教早期从海路传来的 可能性。 佛教大约在东汉时期已在中原和江南一带流行了。汉代的人很重视神仙方术,佛教初传,大约也被看作某种神仙方术。为了争取在中国扎根传播,佛教徒开始用汉文翻译佛典,并且尽可能地把它和中国传统的伦理和宗教观念相结合。可以说,佛教从传入中国开始,就朝着汉化的方向前进了。 南北朝时期,佛教的般若学一派同清谈玄学相结合,受到门阀世族中高级知识分子的欢迎。在南北朝的中晚期,许多朝代的统治者都利用佛教来作为巩固统治的工具,强调佛教“逆来顺受”、“追求来世”等思想,以麻醉百姓。例如,南朝的梁武帝把佛教当作“坐致太平”的手段,大力扶持寺院的发展,多次亲自到寺院舍身。北朝则在开凿石窟、修建寺院等方面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这一阶段佛经的翻译,从西晋竺法护以来得到很大发展,经过后秦的鸠摩罗什,已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它的标志是:所进行的是认真的、句对句的、追求“信”和“达”的翻译,也就是注意翻译的学术性和真实性,而不像早期翻译那样采用概述犬义的方法。到了南朝陈代的真谛,大小乘的佛经已经基本翻译得差不多了,这是佛经翻译的第一个高潮时期。在此期间名僧辈出,道安、慧远、僧肇、道生等人都是佛教徒中的学者,他们在发展中国佛教本身的理论方面做出了贡献。随着佛教理论的学术化和汉化,僧人间对理论的解释不一致,于是产生了汉化佛教中若干宗派的雏形。由于佛教的壮大和信徒的增多,统治者和高级知识分子对佛教更加重视,逐渐导致了儒、释、道三家争夺思想阵地的长时间大辩论。这三者又在长期的争论、斗争中互相渗透,使佛教接受了更多的汉族本来的思想,更加汉化。 隋唐时期,最高统治集团采取三教并用的方针,佛教进入鼎盛时期,寺院经济得到高度发展,译经的规模和水平空前绝后。特点之一是,出现了许多西行求法的高僧,如玄奘、义净等人。他们归国后,以兼通梵汉两种文字的身份主持译场,改变了过去依靠西域高僧为译主的局面。他们既知彼,又知己,学术水平甚高,是汉族本民族的优秀翻译家。因此译文的质量自然超出前代,当时称为“新译”。另一个特点是由国家组织庞大的译场,提供优厚的工作条件,在此基础上编定出国定本的大藏经。这个时期,佛教的理论由依附汉文的译经,演变为独立的解释和演绎,因而建立起多种独立的体系,而适应中国情况的礼仪法规也基本完成,于是便形成天台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等汉化佛教中的大小宗派,并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越南。至今日本和韩国的各宗派佛教徒,仍把本宗派的中国创始寺院称为祖庭,参拜不绝。 从隋唐到宋代,佛教一方面向着世俗化进展,更加深人民间,四大著名菩萨巩固了五台、峨眉、普陀、九华四大名山道场,就是佛教信仰普及化、世俗化和进一步汉化的明显标志。另一方面,经过汉化的佛教思想也明显地在知识分子的头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并主要通过知识分子影响到哲学、道德、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宋代以后,一些主要的佛教宗派的基本观点与儒家互相交融,本身也更加汉化。寺院和寺院中的塑像、画像也逐步形成定制,汉化佛教至此基本成熟和定型化,已经把原始佛教的一切改变得面目全非。如果释迦牟尼复活,到中国来旅游,必然莫名惊诧,不认识这是自己创立的那个宗教了。 总之,汉化佛教是汉化很深的佛教,它经过近两千年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与融合的长期过程,渗入全社会各个角落,形成自己独特系统,有自己特点。这些特点有机地溶合在汉化佛寺的建筑,造型艺术、图籍、仪礼轨制等具体的事物与行事之中。P2-5 序言 承蒙中华书局主事诸公不弃,重版拙作,实在不胜感激之至。 我应该在此向读者报告的是:这部新版的拙作,是由原来分别出版的两种书拼合而成。它们又是由我陆续发表的若干篇短文连缀起来的。情况大致是这样: 它的前半部分,早期以《佛光的折射》为书名,1988年由香港中华书局出版。台北中华书局也用香港的版出过一版。此书由我的一些小文合成。自1980年我担任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委后,就自动、半自动地为这个刊物供稿。当时,旅游风气刚刚兴起,许多人对随喜佛寺很感兴趣,但不得其门而入。我的本师周绍良先生那时刚刚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经常驻节北京的广济寺和法源寺。我有时趋谒,对研究寺院产生了兴趣。我阅读太老师周叔迦老先生的著作,觉得他老人家的佛学研究与现当代名家均有不同。其特点大致有二:一是,对佛经,一部一部地做提要,而不止是泛泛立论。二是,对汉化佛寺与僧人的具体情况,有一项一项的具体介绍。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叔迦先生论道,是脚踏实地,从研究一部一部的经书入手,最后汇总。这样显得异常塌实。论器,则并世学人多不注意于此,也不往这方面致力。实际上,初学的人,最需要从这两方面入门,最需要有人从这两方面指引。周叔迦老先生的著作,如《法苑谈丛》《释典丛录》等,都是当时绝无仅有的初学入门读本。对我这样的刚启蒙的中年人,极为有益。但是,我也感觉到,由于时代变化太快,解放前还能穿长袍马褂讲课,现在可是有点过时,起码也得换上中山装啦。周老先生的著作,对新一代的初学来说,已经属于古典啦。我就想,在此基础上,结合个人学习老先生著作的心得体会,先把其中的“器”的部分,陆续地现代化一番。于是,用初学中国画的学童临摹《芥子园画谱》的办法,一篇一篇地写,陆续发表在《文史知识》杂志上。后来,先把其中一部分结集成一本小册子,取名《佛寺漫游》,在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香港中华书局的钟洁雄经理和危丁明编审,经过北京中华书局的我的熟人,即外贸部主任许宏先生介绍,得见此书,希望我增加篇幅,交由他们出版。这自然是我求之不得的事。书名《佛光的折射》,就是由他们提出-的。我认为,这个名字极好,反映了我写作的主导思想,即:汉化佛教是具有自己的特色的佛教,是经过中国人改造了的佛教,而不是古代南亚次大陆佛教的翻版。汉化佛教,只不过是古代南亚次大陆佛教的“折射”罢了。我始终认为,这部书的书名,无论怎样改来改去,也应该透露出“汉化”的信息来。还应提一下,此书所附的若干图片,由责任编辑危丁明先生提供,许多图片的解说词也是他撰T的。我在此遥致多年后的意重言轻的感谢!此书出版后,周太初老师曾予批阅,指出一些问题,再版时改正了。必须提到的是,此后,我的每一部作业,太初先生都亲自把关,指出硬伤不少。今先师墓木已拱,求教无从,不觉泫然。在此还应声明,我不是北大历史系出身,从来没有正式听过太初先生的课,不敢冒充嫡系。但是,太初先生对我的引导提携,我永志不忘。 接着,天津人民出版社来接洽出内地版。责任编辑是刘文君女史。我们很快地成为知交,合作颇为愉快。她那时刚出道,现在可是天津古籍出版社的社长兼总编辑了。这些年来,她帮我的忙不少。书名定为《汉化佛教与寺院生活》,长了一点,可是不离谱。此书1990年初版,其中梵文的拉丁字母对音转写错误不少,承季希逋老师的嫡系弟子郭良鋆女史审阅一过,悉与改正。我要借此机会,再一次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在此声明,季老师待我天高地厚,不断提携。但我绝非嫡系,没有跟老人家学过梵文及其它学问。对于季老师和周太初老师,我只是一名《后汉书》所说的“门生故吏”中的一般的“门生”罢了。 又过了十多年,北京出版社想出这部书,并于2003年出版。责任编辑是楼霏女史。我们合作也异常愉快,成为忘年知交。这次的改动是:一、书名改为《汉化佛教与佛寺》,自觉也还可以,不算离谱。二、梵文对音全部取消。三、新增本师周绍良先生序,这是应出版社要求,作为丛书,每一种都要有人写序的。周先生的序(略有改动),现在也附在中华版之内。其中要点有三:一、汉化佛教是白化文个人的提法,中国佛教协会则称为“汉传佛教”。二、白化文虽然规抚他的太老师的著作,许多地方却是有发展的,并举例说明。三、社会发展太快,不但周叔迦老先生的书已成古典,连白化文的书也显出有点老态了。 北京出版社的版本,新增一些图片,特别是线图,均由白化文供应。北京出版社版至今印刷三次,累计约二万馀册,是此书出版以来销量最多的。 因此,我劝中华不必再版此书,主事诸公执意不从。那么,只有与北京出版社商量。照方抓药当然不行,我提出折中建议:一本书,改变百分之三十五以上,就算新书。我建议将此书与另一本拙作合并。 这另一本书,就是《汉化佛教法器服饰略说》,中华原也相中了的。提起这本 书,先得说说我十分对不起南京大学赖永海教授老哥的事。赖老哥约我为一套丛书中的一种当撰稿人,内容如以上书名所示。这原是赏我极大的面子。我是很感激的。几年过去,我慢慢地写,老是凑不够字数。我的写作风格也不能让赖老哥满意。于是,最后以我赖账了结。此事一定使赖老哥极为被动与为难,这颗苦果他还是默默地吞下去了。这是我一生中做的最对不起人的大事之一。从此,再不敢见他。凡是他参加的学术会议,我一概回避了。我愿在此表示自己的万分歉意与惭愧之情。 可是我终究写出几篇来,也慢慢地找刊物发表了。但是,写得很慢,更没有结集之意。任又之(继愈)老师和他的夫人——我们在北大中文系的业师,慈母一般的冯老师(她刚刚在三天前逝世,愿她安息)——一向关心我们夫妇,不断提携我们,忽然有一天,派也是一向提携我们的焦树安学长来访,传达任老师的意思,说是商务印书馆出的一套“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应出一百种,就差一种,叫我自定题目内容,几个月内写成。我想想,再补充几篇,就可凑成这么一部书。于是毛遂自荐此书。经任老师核准,焦大学长督阵,初稿在三个月内凑齐。商务印书馆派出的责任编辑是王齐女史,我们合作也是非常愉快,从此成为忘年交。此书于1998年出版。书中照片与线图完全由我提供。有个别关键处明显错字未校出,是个遗憾。 这次我提出,将《佛光的折射》作为新书的上编,《汉化佛教法器服饰略说》作为下编。中华与商务打了招呼,王齐女史慨然应允,我愿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此次拼合新版,有如下更变:一、照片与线图等增加撤换不少,完全由我提供。二、将周绍良先生为北京出版社版作的“序”,经略微改动后放在此书最前面,供读者参考。这是我的建议。三、改换书名。书名是中华书局编辑室定的,我原来定的书名是《佛光的折射(增补本)》,被否决。我一向的方针是,出一本书,一定要与编辑室和责任编辑进一步交成好朋友,增进友谊。因此,虽然到现在也还是不太同意,为顾全出书的大局,与编辑室达成谅解:容许我在此处声明我的本意,即,此书是讲汉化佛教的“器”的,也就是了。 我愿借此篇幅,向中华书局的总编辑李岩先生、副总编辑徐俊先生,亲自打理此次出书的副总编辑兼语言文学编辑室主任顾青先生,责任编辑祝安顺先生,表示深深的谢意。 至于这次出版的此书的命运,我是交给敬爱的读者去掌握了。希望大家不吝赐教,指出错误与问题,以便改正。敬礼了! 2005年6月2日,星期四,紫霄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