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飞鸟对老树说(邓加荣散文集)(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邓加荣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邓加荣是记者出身,作品繁多,创作领域宽泛,包括经济学人物传记、电视剧本、古典文学研究、散文等。其报告文学《寻找储安平》、《君子兰之谜》曾引起社会很大反响,散文被吉林山西等地方选入中小学教材。《飞鸟对老树说》是他的散文作品集,代表了其散文风貌。

内容推荐

邓加荣,长白山人,生于吉林省靖宇县。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1952年赴莫斯科留学,获经济学与文学双学士学位。十五岁起,便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至今在多个领域里皆有著述,总字数几近三千万。

传记文学作品有《林巧稚传》、《六小龄童的艺术和爱情》、《马寅初传》、《孙冶方传》等二十余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有《刘罗锅断案传奇》、《揭开甲午海战历史的黑匣子》;报告文学作品有《君子兰之谜》、《李谷一与<乡恋>》;电视连续剧作品有《南汉宸》、《淡黄色的石榴花》、《刘罗锅断案传奇》、《海瑞》;儿童文学作品有《心灵的学校》、《草上飞与江中行》;在古典文学领域,著有《全面破译红楼梦》,整理出版了湮没三百年的“十大才子书”,等等。

《飞鸟对老树说》是作者邓加荣的一本散文白选集,内容包含着岁月留痕、人生情趣与淡淡的乡愁,笔端处处流露出对大自然的倾心、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真善美的渴望。

目录

第一辑 哲理的红蜡烛

 飞鸟对老树说

 绿

 湖水、森林和年轻学者的话

 时间琐谈

 天上的日落

 愿新年的钟声,给你带来一个新的黎明

第二辑 庭院交响曲

 庭院

 屋顶

 窗外

 墙脚

 鸟鸣

 养花

 母亲肚子里的民间文学

 一捧素洁的睡莲

 两盆蟹爪兰

第三辑 百年夫妻重晚情

 怎么做“少年夫妻老来伴”

 我和老伴千步走

 百年夫妻重晚情

 “走进”与“走出”孩子天地

第四辑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巍峨长白山

 我爱林奈草

 挖野蒜

 采蕨菜

 在与祖国亲近的日子里

 回归祖国怀抱的时刻幸福

 三角龙湾与五个归来人

 吉林雾凇

 兴凯湖,北方的一颗明亮的星

 黑河一日

 冰城 冰节 冰心

 古道 黄金 白夜

 我向火区走去

 大兴安岭森林大火一周年祭

第五辑 万水千山总是情

 我站在枫桥上

 三峡抒情

 昆明石林

 漓江烟雨

 西湖夜色

 悠悠秦淮

 在古踏歌岸上

 牡丹和牡丹花城

 山环水绕越女乡

 月白风清富春江

 醉翁亭游记

 天下名寺有琅琊

 凤阳行

 泉水叮咚的崂山

 庐山的瀑布

 柳州龙潭公园

 儋州东坡书院

 海口五公祠

 大连——金色的海湾

 一座被遗忘了的名山

 不是空中楼阁的空中楼阁

 嫘祖的故乡

 高楼名酒话蒲州

 从风陵渡到潼关

 汉中随笔

 沔阳道上草离离

 寻找尘封的轨迹

 独留青冢向古今

 北戴河记游

 碣石山,你在哪里?

 又见大海,又见北戴河

 海滨食蟹

 长城头——老龙头

 白洋淀——重新荡漾起来的水天

 厂甸的风车和大糖葫芦

 长廊散记

 城北旧事

 十渡——小桂林

 留香馆记事

 港岛之绿

第六辑 教育诗篇

 心灵的学校

 海滨的孩子

 王国生:爱的教育

 做梦也想读书

 攻读于长白山下

 我的几位文学老师

第七辑 我与几位文化名人面对面

 永远是一片贞洁童心的冰心

 接生过五万婴儿的林巧稚

 性格明朗照人的茅盾

 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杨献珍

 千古奇冤的吴晗

 历史有机会让我写出本《马寅初传》

 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孙冶方

 一代学者风范的薛暮桥

 百岁经济学家陈翰笙

 亲自为我题辞的刘白羽

 她在讲述自己的童年

 琼瑶的乡情、友情、爱情

 我请新凤霞吃饭

 我为六小龄童写传

 李谷一与乡恋

 叶佩英与《我爱你,中国》

 蒋大为,一个大有作为的人

第八辑 异域情怀

 二战后的莫斯科记忆

 奔驰在西伯利亚的国际列车上

 又见莫斯科,又见喀秋莎

 难忘的萨格勒布之夜

编后:诉衷肠的话

试读章节

绿

绿,是生命的颜色,是青春的颜色。

歌德说“生命之树常绿”,那是因为生命存在于绿色之中。无论谁看到了绿,心田都会得到滋润,心灵都会得到慰藉,灵魂都会感到净化。萨缪埃尔·沃尔曼说过:“谁能够从自然界、人类社会或神灵那里领悟到美丽、喜悦、勇气、高尚、力量……谁就富有青春的活力,心里就留有一块青翠的绿地。”但愿,人们的心里都能留有一块青翠的绿地!

传说在远古时候,生命的本体是动植物合二而一的,生命之树的两根杈桠:一根是绿色的植物,一根是杂色的动物。后来,天帝用神斧将其劈开,从此,动物活蹦乱跳地行走四方,而植物则固守在母亲的巢穴里。二者虽然从形体上分离了,但生命磁场却是相通的。首先,呼吸上相通,生命物质的新陈代谢相通。动物作为生命体的一部分,永远把重心倾向到植物一方。它追逐的不是另一方,而是自身的另一部分。

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从一生下来就把他的生命寄托在常青的生命树上,寄托在一片绿色染色体中。唯有枝繁叶茂,林密草丰,人类才能生存得好,生活得好。追逐绿色,是生命的本能。

绿,又是美的基因,是所有艺术的最根本的、最深厚的基调,它有一种离合的神光,能够召唤世间多少心灵在它身上产生迷恋、陶醉、钟情和遐想,产生超凡脱俗的空灵感应。有一次不知怎的,我在富春江上便突然产生了这种感悟。

我抬眼望,看到那里的山,像一个个伏踞的碧螺,绿得冒着青烟,一弯幽娴舒缓的江水,绿得沉静而又浓重。我不知道,是山把水围堵得这样狂绿呢,还是水把山浸泡成这样个苍翠模样?总之,这里无论是山,是水,都浸沉在一片醉人的绿色梦幻中,各自消失了灵魂和肉体、理智和感情、有涯和无涯、有知和无知之间的分野。绿把一切都吞没了,又把一切再现出来。我们在山水之间所要寻觅的那种诗情,在林壑之间所要追求的那种画意,都蕴藏在这绿色的无涯与有涯里。

近来,我对于绿又有了新的感悟,新的理念,新的价值观。绿,应当是组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价值量最高的要素。它有充分的理由可以涵盖一切,包容一切,提携一切,引领一切,同时,也能够衡量一切。它是衡量人类生活质量的最高标准。因此,绿也是所有人的一个共同心愿。人们,所有的各种肤色不同的人们,都希望我们地球村能够成为一个绿色的花园,成为太阳系里的一艘绿色方舟。人们生活中最大的一个心愿,就是能让绿色陪伴我们的每一天——从日出到日落,从黄昏到黎明。

人们都愿意生活中充满着绿——吃的是绿色食品,用的是绿色能源,住的是绿色建材筑建的房屋,过的是绿色低碳生活,抚摩着我们的,是从田野上吹过来的绿色的风,互联互通的都是绿色的信息。  绿,也是一种行动,约束我们大家共同的行动——绿色出行、绿色旅游、绿色餐饮、绿色指标、绿色规划、绿色发展、绿色价值取向、绿色生态平衡、绿色的理念和举措。我真心地希望世上所有的人,所有人的心灵中,都怀有“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的感念。

记得我小时候学语文,有一篇课文叫作《我愿》。学过之后老师当堂以《我愿》命题作文。当时我写了些什么,早已忘记了。如果今天老师还要以此命题作文,我就首先要写,我愿绿环绕着我们的每一天;我愿所有人都知道追逐绿色是生命的本能,都能感知到“一枝一天地,一叶一春秋”的奥秘,都能看到枝枝叶叶无不传情、传神、传递着宇宙间的空灵。

(原载1995年第6期《中国林业报》内刊《编通之友》,发表时标题为《一封绿色的信》)

P9-11

后记

诉衷肠的话

本书所收集的,都是多少年来发表在全国各家报纸杂志上的文章,是我呕心沥血、直面惨淡人生的阅历。其中,有的篇章被收入大学语文教科书(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孙冶方》被收入到江西财经大学《语文教科书》,近又被收入沪教版二期课改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定名为《孙冶方印象》);有的被收入中学语文课余辅导材料之中(如《北戴河记游》《西湖夜色》);有的被收入《中学生新读写丛书(名家推荐100篇)》和《影响你一生的经典美文》(如《寻找尘封的轨迹》);有的被选入《新华文摘》(如《昆明石林》《新凤霞写书》《李谷一与乡恋》《寻找尘封的轨迹》等)。

这些文章,都是我在漫长的生命之旅中,凝聚起全部生命的热忱与渴望,燃烧起生命中最炽烈的激情火花写作出来的,因此在此次集结成篇时,我打乱了从前的编排,完全按照哲理的方位和我人生历程的时空顺序进行排列的,期冀脉络分明地镂刻出一条清晰可辨的生命轨迹。编成之后,我又从头至尾地看了一遍,忽地发现,它已从一本散文集,变成了我的一本自传体长篇小说,带着无限深情地回忆着,娓娓而谈地述说着我的童年、青年、壮年和老年,毫不掩饰地吐露着的心灵的历程,无怨无悔地倾诉着那春蚕吐丝的无情岁月。

使我伤情的是,至今为止,我仍然是《飞乌对老树说》中那棵村外路旁、面对黄昏喁喁独语的老榆树,虽然用我不断向上伸长的枝丫将多少只俊秀的黄鹂乌都托起来了,托向了星光灿烂、彩霞满天的长空,靓丽得差不多就像银河中的一颗颗闪光的星辰,但是我,那一棵村外路旁的老榆树,却仍然只能是寂寞地在凄凉月光下踯躅荒原,在朦胧的夜色里暗自絮聒。不过,最近我倒是听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知道我的一些学生正在网上举行互联互通,讨论我的那篇《飞鸟对老树说》,还将我当年讲课时的照片也传发到网上,大家共同追忆那往昔的岁月。

我平生没有什么夙愿,更不要说什么宏伟的志向了,只是一片痴情地期盼着,期盼着有人,期盼有更多的人,不论是我熟悉的人,还是与我素昧平生的人,都能够顾盼与怜悯一下村外路边的这棵老榆树,能够与它产生心灵上的沟通,感情上的共鸣。

2015年冬月之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1:3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