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都德因为描写了普罗旺斯乡间明媚的阳光,而被尊为法国南方文学的鼻祖,但其实展露在这本享有盛名的《磨房文札》中的普罗旺斯,和我们心目中那块天空澄净、大地炽烈、风情浓郁的度假胜地相距甚远。在都德笔下,这里的自然美如天堂,生活在地上的人们却没因此比别处的人们更快乐。翻遍《磨房文札》,似乎找不到一个上帝的宠儿,生老病死爱恨情仇,形形色色的人生憾事都展列在阳光碧树之下。除了开法国南方文学之先,《磨房文札》浅近直白、清淡平易,细读起来也找不出过人之处、惊人之笔。但文留千古,定有道理。中文本译者柳鸣九先生认为都德的魅力在于“以柔和温存的眼光去看待人物……鞭挞是轻微的,讽刺也不辛辣……对人生中世俗的规范与是非标准有时又多少有点超然”。
“洋经典”系列为读者推荐了一批小巧玲珑的外国文化好书,丛书所选作品来自各国大家,都是人文学科中的精华,不少是作家的代表之作,而且可诵易读。它们题材各异,体裁不限,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社会、伦理无所不包,随笔、散文、游记、自传、小说、论著应有尽有。一册小书,凝聚人类智慧。在轻轻松松的阅读中,我们和世界沟通心扉。
兹由邦佩里古斯特的公证人奥诺哈·拉拉巴兹先生,出面公证以下事项:
“到场的当事人为:加斯巴尔·米第菲奥先生,维威特·哥利叶女士之夫,家住蝉林,乃当地业主;他本人在作出了法律保证与经济担保的条件下,明确宣称并无任何债务、特殊权益以及抵押的情况,当众出售并转让下述产业,给当事的承受方阿尔封斯·都德先生,诗人家住巴黎,此产业为一座风力磨面粉的磨坊,地处罗纳河山谷,普罗旺斯省的中心地区,位于一个形树成群、橡树四季常青的小山岗之上;该磨坊业已荒置二十多年,不能再用来磨粉,现已布满了野葡萄藤、苔藓、迷迭香以及一直爬上了风翼的其他攀生植物。
“尽管该产业的状况如上所述,且其大转轮已经破损,平台的裂缝中已长满了青草,但都德先生声称,此磨坊正合他意,他可以以此作为他进行文学创作的地方,自愿承担一切后果,对卖方无任何要求,不言而喻,维修缮理概由他本人自行解决。
“此次交易由当事双方商定价格,诗人都德先生已经用通行的货币,将售款如数交付事务所,而米第菲奥先生则已立即领取提走此款,交易过程有公证人在场目睹,并由各有关人士签字,手续齐备。
“交易签约在邦佩里古斯特事务所举行,奥诺哈主持其事,在场的有吹短笛的老艺人法朗赛·玛玛依,有人称基克的持十字架的白衣修士路易塞;
“以上人士与买卖双方都已在协约上签字,并由公证人正式宣读……”P1-2
都德是法国文学史上在短篇小说创作上取得了较高成就的作家之一。相对而言,他短篇小说的数量并不大,四个短篇集总共不到一百篇,远不能与莫泊桑相比。在他四个结集中,较为重要的是《磨坊文札》(1869)与《月曜日故事集》(1873),为读者所传诵的名作,几乎都收在这两个集子里,为数不过十余篇,但它们以风格、情韵与艺术性取胜,足以奠定都德在法国短篇小说创作中的显著地位。
都德的短篇小说中最值得重视的是一组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作品,这些短篇广泛流传,脍炙人口,早已成为世界短篇小说文库中的瑰宝。《最后一课》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短篇小说中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范,它在不到三千字的篇幅里,以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后,将东部的阿尔萨斯与洛林两省割让给普鲁士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了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悲剧。作者利用短篇小说的特点,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方法,在尽可能精练的艺术形式里容纳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社会题材。他选择了在普鲁士人规定阿尔萨斯省学校里不许再教法文的命令下,一个小学校里学生们上最后一堂法文课的场景,把这一堂课提升到向祖国告别的仪式的高度,使普法战争悲剧性的结果通过这一堂课表现得非常鲜明突出。作者采取的角度也十分别出心裁,最后一课庄严而令人心碎的情景是通过一个顽童的感受写出来的,他懵懂无知的状态在最后一课中所受到的极大震动,他带有稚气的叙述中所流露出来的丧失祖国的沉重与悲痛,都具有一种感人至深的力量,也加强了作品对异族侵略者的控诉。本篇中的人物形象不止一个,都是以高度传神的白描手法勾画出来的,着笔不多,但给人印象十分深刻,他们在上最后一课时的心理感受,集中地表现了阿尔萨斯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柏林之围》是与《最后一课》齐名的佳作,同样也以感人的故事、新颖的构思反映了普法战争中法兰西民族的悲剧。儒弗上校原是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军人,充满了法兰西荣誉感与爱国观念。普法战争一失利,他就中风瘫痪;巴黎被围的困难时期,他在病床上一直生活在法军节节胜利、直捣柏林的幻想中,他的胜利幻想与眼前战败的悲惨现实形成强烈的对照,既表现了这个重病老人天真而热烈的爱国情感,也烘托出巴黎被围的悲剧气氛。在严酷的现实之前,他的幻想必然彻底破灭,而他幻想破灭、终于发现了可怕的现实之日,也就是他生命终止之时。这一不幸的结局使小说具有一种催人泪下的悲剧力量。《小间谍》通过普鲁士人引诱利用无知的小孩出卖消息与情报致使法军大败的故事,表现了多方面的思想内容,既揭露了敌军卑鄙、狡诈与残暴的面目,又描写出法军士兵淳朴的人情;既鞭挞了贪图私利的通敌者,又批判了失足者行为的危害,对不同对象区别对待的态度与对他们作不同描写的艺术效果,反映了作者鲜明的爱憎与通情达理的分寸感,而把无知的误入歧途的小孩斯泰纳的悔恨之情,与义勇军全军覆没联系起来加以描写,则表现了作者明确的道德告诫的意图。值得注意的是,与其说作者在小说里是着力描写斯泰纳误入歧途的经过,不如说是着力塑造他的父亲斯泰纳老爹这个人物,这是一个具有高度的爱国热情与强烈的责任感的法兰西公民的形象,也是一个慈祥的父亲的形象,还是一个恩怨分明的硬汉的形象,他为了报仇雪耻,对强大的敌军进行了决死的战斗。在作者笔下,这一对父子悲剧故事的感人程度亦不下于儒弗上校。与斯泰纳老爹相似的是另一个短篇《旗手》中的主人公,他同样也是一个文化不高、地位低下的“粗人”,在军队里待了整整二十年,也不过得到了一个下级军官的职位,但他在战争失败、全军向普鲁士人缴旗投降的时候,却凭自己的爱国主义勇气与民族荣誉感,敢于面对战胜者进行杀身成仁的反抗。
都德所有这些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短篇共有的一个特点是巨大的悲怆性。在这些短篇里,都德都致力于表现各种人物身上的悲剧色彩:小学生失去学祖国语言的权利,老军人梦想昔日的民族荣誉而不可得,老父亲报仇雪耻失败,老旗手进行绝望斗争,这些人物悲剧性的感情与行为决定于法兰西民族的悲剧,是这一大悲剧的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都德这一组短篇小说不仅丰富地蕴含着他自己深沉的爱国主义热情,而且构成了对普法战争这一民族灾难的悲剧意义的深刻发掘,他所达到的这一意境与高度,是法国文学史上其他任何一个作家都未曾达到的。与此同时,都德又怀着愤慨之情在《一局台球》中揭露了军队上层的腐败、妄自尊大与对战争失败应负的不可饶恕的罪责,士兵们已集合起来在战壕里待命,但司令部里台球游戏玩得正起劲,即使敌军已开始了攻击,元帅与将校们仍无动于衷,不下任何命令,致使全军坐以待毙,一局台球打完,全军也遭到了覆没之灾。
都德短篇小说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对他故乡普罗旺斯地区生活的描写。普罗旺斯题材在他短篇中占有的比重是显而易见的,著名文集《磨坊文札》中的短篇就是他的怀乡之作。正如莫泊桑在法国文学中以描写诺曼底景物著称一样,都德则以对南方风情出色的描写而闻名。对于都德来说,普罗旺斯的一切都具有迷人的魅力,如他一个名为《县长下乡》的短篇所描写的,南国乡野的景色是那么迷人,以致一个忙于事务的俗吏也情不自禁醉倒在山林里。都德满怀着亲切眷恋的柔情,用简约的笔触与清丽的色调描绘出一幅幅优美动人的普罗旺斯画面:南方烈日下幽静的山林、铺满了葡萄与橄榄的原野、吕贝龙山上迷人的星空、遍布小山冈的风磨、节日里麦场上的烟火、妇女身上的金十字架与花边衣裙、路上清脆的骡铃声,还有都德他自己那著名的像一只大蝴蝶停在绿油油小山上的磨坊……所有这些极富南方色彩的画面,在法国文学的地方风光画廊里,以其淡雅的风格与深长的韵味而永具艺术生命力。
在其南方描绘中,都德更主要地致力于对普罗旺斯性格的发掘与刻画。他欣赏普罗旺斯人身上重感情而不重功利的性格,在他笔下出现了不止一个感情炽烈、任凭感情行事不计后果的人物。在《阿莱城的姑娘》里,主人公让,一个身体健壮、性格开朗的普罗旺斯青年农民,爱上邻近阿莱城一个俏艳的姑娘,他的爱情是那么热烈执著,以至声称如果不娶到她,自己就活不下去,父母只得答应他的婚事,但婚前不久,有人向他家告发了那个姑娘原来是朝三暮四、水性杨花的人,让从此绝口不提到她,心里的爱情却仍然炽烈,并为爱情上的创伤感到极大的痛苦,他抑郁寡欢,形单影只,为了不使父母难过,他强作欢颜,终于在过了圣埃洛瓦节狂欢之夜后跳楼自尽。在《波凯尔的驿车》里,那个在邮车上被人嘲笑的磨刀匠,看起来是一个软弱的孱头,实际上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物,他不幸娶了一个漂亮而放荡的女人为妻,这个女人几乎每过半年就要与情人私奔一次,不久后又回到他身边请求原谅与宽恕,如此反复,习以为常,磨刀匠为宠爱自己的妻子而长期忍辱负重,终于,他持久的爱被折磨成强烈的恨,这种恨最终引导他干出一幕震撼人心的惨剧。虽然这类普罗旺斯人在精神上显得有些软弱,但其感情强烈的程度却与司汤达笔下的意大利性格、梅里美作品中的西班牙性格有某些相似之处,正是这种感情至上的性格投合了都德本人感情浓厚、气质热烈的倾向,成为他乐于描写的对象。
都德在发掘普罗旺斯性格的时候,以深深的感情注视着普罗旺斯性格中的淳厚、朴实与天真,并以短篇小说中堪称最佳的艺术形式加以表现,他的《繁星》就是展示这种优美人性的杰作。这个短篇通过一个普罗旺斯牧童的自白,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牧童爱慕着田庄主人的女儿斯苔法奈特,但他只能怀着这没有希望的恋情孤独地待在放牧的高山上,使人喜出望外的是,由于偶然的原因,斯苔法奈特来到高山上为他送粮食,并且因为下雨与山洪暴发而不得不在高山牧场上过夜,牧童怀着纯净的柔情,坐怀不乱,与自己心目中的仙女一起度过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夜晚,迎来了曙光与黎明。小说像是一首动人的牧歌,表现了优美大自然中的田园生活与爱情,特别是表现了普罗旺斯牧童那真挚的感情与纯净的情操,这种情操给短篇带来了清新的气息,使它在世界短篇小说的行列中以其高尚的格调而出类拔萃。另一个短篇《高尼勒师傅的秘密》,也是都德表现普罗旺斯朴实乡风的名篇。小说中的这个乡下磨坊业非常发达,山冈上布满了风磨,大路上驴子成群结队送来周围农村的麦子,磨坊主以葡萄酒款待来磨面粉的农民,完全是一派和平幸福的景象,充满了一种古老宁静的气氛。巴黎人在大路上开起了蒸汽磨面厂后,风磨坊就一家家被挤垮,纷纷倒闭,唯独高尼勒师傅磨坊的风磨仍然继续旋转,坚持与蒸汽磨面厂进行抗争。然而,高尼勒师傅的秘密终于被人发现,原来,他的磨坊里一片凄凉,风翼不停,磨盘却是空转,可怜的高尼勒为了保持磨坊业的荣誉,煞费苦心地制造了他的磨坊仍然兴旺的假象,企图维持人们在精神上对机器面粉厂的抵制,周围的农民有感于高尼勒的苦衷,为了照顾他的感情,又纷纷把麦子送到他的磨坊里来。高尼勒死后,普罗旺斯乡下这最后一家磨坊的风翼也就停止了转动。短篇表现了普罗旺斯农村人与人关系中前资本主义性的淳朴与和谐,也反映了资本主义关系侵入普罗旺斯地区时,传统的精神与习俗中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敌对状态,从这里,既可以看到普罗旺斯过去的人情习俗,也可以看到社会转型时期普罗旺斯性格的反应。整篇小说以缅怀的、哀而不伤的笔调写成,是一篇对普罗旺斯旧日淳朴风习的轻淡的挽歌。虽然普罗旺斯古朴的人情属于过去的时代,但都德却赋予它某种诗意,把它与巴黎文明对立起来,流露了他对资本主义关系的不满。
都德在短篇小说创作中,还从自己作为一个作家的职业、经验与感受中汲取灵感,写出了一批以作家文人生活为题材的小说。《赛甘先生的山羊》是一篇结合着诗情画意的描绘、机智绝妙的反讽与深刻隽永的意味的故事。赛甘先生多次豢养山羊,它们不甘于栏圈里安逸的生活而向往高山上的野趣、自由与新鲜空气,一个个脱逃上山,但每一个最终都成为野狼的食物,作者以貌似玩世不恭的态度与巧妙的反讽语调,用赛甘先生的山羊作为前车之鉴,指出诗人若单凭对阿波罗的忠诚,献身于美的追求与诗韵,而不着眼于现实利益,把才能奉献给资本主义商业文化,就会落得衣衫褴褛、饥肠辘辘的境地,实际上是以沉痛的情怀深深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文人的悲惨处境。另一个短篇《毕克休的文件包》则是文人悲惨处境的现实描绘。毕克休这位曾蜚声巴黎的大漫画家,双目失明后,生活无着,女儿被送进了孤儿院,自己只求在外省甚至偏僻山区经营小烟摊糊口,为了获得批准,长期奔走于衙门,始终达不到目的,最后落得向人求食。
都德的短篇小说中还有另一引人注意的题材,即对宗教的讽刺。他的《三遍小弥撒》以幽默的笔调细致地描写了圣诞节之夜一个乡间教堂里做弥撒的场面,神甫与贵族乡绅的善男信女们,为了赶快享用圣诞晚宴上的佳肴,急不可待草草了事做完了三遍小弥撒,庄严的宗教仪式、神圣的经书、虔诚的祷文与这些人物急切的贪馋丑态形成滑稽可笑的对照,表现出作者绝妙的讽刺才情。短篇《雅尔雅伊来到天主家》更是诙谐之至,一个不信宗教、渎神无行的搬运夫死后来到天堂门口,被耶稣的大弟子、天堂的守门人圣彼得拒之门外,他略施小计居然就混入了天堂。小说里对圣者、对天堂的漫画式的描绘妙趣横生,搬运夫雅尔雅伊那种不信神的精神与粗俗但充满活力的神态跃然纸上,带有浓厚的民间气息,特别是他自己因想看热闹的斗牛又被圣者轻而易举骗出了天堂的情节,典型地表现了普罗旺斯性格的特色,是作者的绝妙之笔。
在艺术上,都德的短篇小说别具一格,他的风格淡雅柔和,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与幽默的情趣,并充满了清新的诗意。
都德在自己的短篇小说中,较少地着力于表现生活的纵的发展与起伏,而经常注意描写若干生活横断面的场景,如《一局台球》、《毕克休的文件包》等短篇中,构成小说主体部分的,都是被集中加以描写的生活画面,而且画面的线条简明,色彩清淡,结构灵活自由,这就使得作品具有一种散文化的特色,其中有的短篇往往更接近散文随笔。虽然他有一部分作品可称得上典型的“小说”、“故事”,但故事性并不强,情节大都平淡无奇,绝少戏剧性的效果,完全是属于平凡的生活现象,如《最后一课》中的上课、《柏林之围》中儒弗上校的生病,等等,但是,由于这些情节是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并被作者深深地发掘出其中深蕴的含义,因而又具有较高的典型性与动人的情趣。
都德的短篇之不以故事情节而以韵味取胜,首先在于他是一个富有诗人气质的小说家,而不是一个以叙述见长的“讲故事的人”,在他身上最强有力的禀能并不是观察与想像,而是感受,他敏锐而细致,即使对普通的日常生活也有自己微妙的感受,在一片南国景色前他会产生欣喜如醉的情绪,由此写出一篇动人的故事(《县长下乡》),即使是自已回到故乡安顿下来的生活细节,他也从中体会出某种意味而铺陈为一个短篇(《安居》)。正因为他所写出来的都是他亲身感受的,是从他那感情丰富的心灵里渗透出来的,所以他的每一个篇章字里行间都滴着他的感情,这一股股感情、一段段心绪、一种种情愫就成为贯穿于他作品中的气势,将散文化的部件与成分凝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也使得作品具有一种诉之于心的力量,使读者感到格外亲切自然,这构成了都德短篇小说的一种重要的魅力。
与文学史上那些或热情奔放,或激昂慷慨,或忧愁抑郁的作家不同,都德在自己短篇中的浓郁感情的形态是柔和温存。他以亲切的眼光去看待现实与人生,因此,他所观察到的、他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温存与柔和的图景。在他的艺术视野里,较少有尖锐、激烈的生活与斗争,即使是涉及重大的冲突与矛盾,他往往也是从缓冲的方面去加以把握,如儒弗上校痛失祖国荣誉的悲剧是从小孙女照顾病人的角度表现出来的,法国割让阿尔萨斯省的巨大悲剧仅通过一堂课体现出来。都德以柔和温存的眼光去看待人物,因而,他的人物身上几乎都沐浴着他的温情,即使是对他有所贬责的人物,他也带有几分通情达理的宽厚,他的鞭挞是轻微的,他的讽刺也不辛辣,尽管他感情热烈,但他对人生中世俗的规范与是非标准有时又多少有点超然,因而,他的讽嘲中往往带有几分幽默与温和。毫无疑问,美与善的事物与他柔软的心灵是相投的,他敏锐、细致的感情善于从其中汲取美与善的精髓,这样,他的作品中又往往具有含英咀华的诗意,如《繁星》就是这样一篇杰作。
都德短篇小说的风格是他热烈的气质、温和的人生态度、敏锐的感受方式与自己特定的艺术方法所综合决定的产物,他这种散文化但充满了感情与诗意的小说风格,在文学发展过程中具有某种示范意义,它与莫泊桑式的短篇小说相对,提供了另一种小说类型的样本。
在本学界,我要算是弄翻译相对较少的一个,原因很简单:能量守恒,在这方面花的精力与时间较多,在那方面能投入的也就较少。对于天才也许例外,至少对我这样智力平平的人完全如此。
不仅在这方面投入的时间与精力少,而且译题也比较分散,这就像在浩瀚的译海里,这儿捞一片海藻,那儿拾一只贝壳,到头来零零星星,不成体系,不成派头,令自己也深感寒伧。到如今能勉强构成两三个,“点”的,主要只有雨果与都德以及莫泊桑,雨果我只译过一本文艺评论集,都德也只是两个小说集。
我译雨果基本上是从功利出发,大学毕业的那年,在闻家驷教授的指导下写以雨果为题的毕业论文,为了把论文写出点“学问”以利于毕业分配,便尽可能多看了一点雨果的文艺理论,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编辑部当翻译与编辑,在这样一个学术单位里供职,总得在业务上有一个“安身立命”的支撑点,于是便比较系统地译起了雨果的文艺理论,总算在毕业后的两三年里把雨果主要的文艺评论译成了一本。
我译都德则基本上与功利目的无关,而更带一些性灵的色彩。
北京大学西语系很重视文学作品原文的阅读,我们从二年级就开始在课本里读到文学作品的原文片断、章节,到三年级,自己就可以抱一部名著的原文去啃了,我最初选啃的作品就是都德的小说名著《磨坊文札》。
之所以从都德开始,是因为他的语言很纯净,适合当时规范化语言教育的要求,而且原文难度也不大,除了偶尔有一点普罗旺斯语外,很少有生僻的词汇,正适于大学生阅读。更重要的是,他那平和自然的风格很叫人喜爱,他那种富有感情与情趣而又蕴藉柔和、不事张扬的调调特别叫人神往,在听多了高亢、强买强卖的噪音之后,这不啻是一块使人精神得到些许宁静的绿洲。
对于学外文的人来说,最大的欣喜莫过于从目不识丁到能够阅读原文,特别是文学作品原文,那就像刚学会走路的幼儿有一种本能的欢快,又像是一个人面前有了一片广阔的天空,或者有了一条开阔的道路,顿觉精神意境凭空扩展了一倍两倍……
一旦在阅读中入了港,就很容易产生翻译的冲动。这不仅有对创作领域的好奇与想尝试的愿望,而且也有未来职业朦胧的吸引,于是,在三年级的课余,我就开始译了一点都德。
课余时间很有限,当然译得并不多,只不过两三个短篇小说而已:《繁星》、《赛甘先生的山羊》与《高尼勒师傅的秘密》。
尽管数量很少,却都是我喜爱的作品,译起来也就特别投入,它们不仅应和、启迪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些思绪,而且还叫我搭进去不少自己的感情:
如《繁星》,少年牧人在山顶上得以与自己意中人相处了一夜的那种纯净柔情与柳下惠式的自制操守,实在太迎合一个大学生将要进入感情领域有所作为的情愫状态了,而且还相当清晰地引发出对牧人式的“绅士风度”的向往,“绅士”一词虽从来都不属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品味的范畴,但今天看来,这种向往,实在是和当时准禁欲主义的道德教育太合拍了。
又如《赛甘先生的山羊》,它比任何一课思想教育、人生辅导似乎对人更有影响与启迪。小山羊向往自由,这是天经地义的,它跑出了羊圈来到山里的经历与感受,的确也很新鲜、浪漫、欢快、开心,但入夜它就被狼吃掉了。都德这则寓言故事确实功德无量,他本来想对巴黎文人与自由生活作点讽刺,却“无心插柳柳成荫”,造就了我这样的人一种山羊式的思维方式,一种世俗、务实、顾及后果,因而也就不断将就羊圈的生活态度,在20世纪50年代学成的一代人中,很多很多人大抵如此。
再如译《高尼勒师傅的秘密》更是给了我深切的感动。普罗旺斯乡村里一风力磨坊的营生被城里机器面粉厂压垮了,乡人见磨坊主人痛苦不堪,全都自动把小麦送到磨坊里来维持它的运转。这是对工业化冲击下、小作坊必然的衰落命运的一曲温情的挽歌,说实话,与生产力历史发展的方向颇不相合,但其中那种宗法式的,乡土气息的共济会精神,却使我非常心动神往。这与我当时曾经有过一段背时的经历有关:
有一个学期我害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不是整夜失眠,就是只能入睡一两个小时,至多两三个小时,几乎每天做噩梦,很多梦都是这样可怕的:炸弹从上落下,落进自己的脑壳里,在里面爆裂开花。噩梦机制如此缺德,它让你不能动弹地躺在那里慢慢地细腻地体验炸弹在脑壳里爆炸的过程、巨响与能量……夜里如此受熬煎,而白天却要背着大书包,从这栋楼的教室赶到那栋楼的课堂,上十来个小时的课,晚饭后,又要在图书馆里苦读三四个小时……当时学校里“向科学进军”的冲锋号吹得震天响,眼见周围的同学个个紧张有序,昂扬自若,不断在“攀登科学高峰”的战斗中,节节胜利,步步攻克,而自己却在掉队,很快就要有休学一年甚至两年的危险,心里的那份焦急、恐慌、忧虑真是难以形容……于是,我不得不每隔一天请假一次,骑车到西苑中医研究院去扎针灸,每天课后,还要到烧开水的锅炉房去,在一炉熊熊大火的旁边拨出一堆“文火”来熬中药……在这个时期,我特别感到周围的人每一声问候、每一份理解与同情、每一次帮助的宝贵。事实上,我也得到了一些友情的关心与帮助。负责学生工作的同班同学刘君强为减轻我的学习负担,给我争取到一个不小的特权:政治课与历史课我不用去听讲,只需期末通过考试就成,丁世中每隔一天就把他崭新的自行车借给我,让我骑着去西苑扎针灸,还有同宿舍的学友常向我说道他们应付病痛、健体强身之道……正因为自己经历过这样的坎坷,所以《高尼勒师傅的秘密》中乡人那种纯朴诚挚的互助精神,使我特别感动,我译小说最后那一节时,就未能像好样的铁男儿那样“有泪不轻弹”。
不久后,西语系学生会办了一个油印刊物,发表三四年级同学的学习心得、读书笔记以及翻译作品之类的东西,我的都德译文在那上面发表了,这是我在自己这个学科领域里第一次学步走的正式记录。
出了大学校门,我与都德一别就是近三十年,这期间,我一直忙于很多别的事情,几乎没有再回到都德那里去,只是在写《法国文学史》时,又读了一些都德,完成了文学史中的都德一章,至于又译起都德来,则是前几年,起于一次偶然的触动;
在一次会议期间,我听一位与会的朋友介绍了他的乡居安排:在京郊一个山川秀美的所在向当地老乡购下了一个四合院,加以装修,形成一个乡野其表、现代化生活条件其中的别墅,每个周末就驱车去那里避开尘嚣,享受乡居生活的乐趣,或者疲惫心烦时,就去那里住上一个时期。他这种“绿色生活”使我羡慕不已,如此如此,置房费与装修费并不多,与演艺圈中人士到乡下去圈购一片土地在上面建造起自己的宅子那样的大举动、大投入相比,远为经济、省力,同样都可以享用田园生活。我不禁怦然心动了,心想这倒也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的范围之内,未尝不可一试,于是,就下了决心去实施这个计划。然而新的问题、新的情况纷至沓来,不断磨损着这个决心:杂务纷繁没有时间去进行,没有车,也不会驾驶,往返城乡不无麻烦与困难,等等。于是俗务考虑逐渐就把田园冲动淹没掉了,我仍蜗居在钢筋水泥的筒子楼中,像奥勃洛摩夫躺在床上耽于空想一样,不断地做自己的绿色梦……很自然,我想起了都德。
都德成名后,在普罗旺斯乡间的一个山坡上,购买了一座旧的风力磨坊,经常从喧闹的巴黎脱身来到这里过隐居生活,进行写作,《磨坊文札》一书的灵感与题材就是在这里获得的,它基本上也是在这里写成的。这大概是要算田园生活中最潇洒、最开花结果、最令人神往的一例了。
一边是令人神往的绿色田园,是“磨坊”向往,一边是城市的噪音,二环路边的废气污染,特别是在这种环境下要从一个项目忙到另一个项目,不说伏案中殚精竭虑的绞脑汁以及电话铃带来的急务、琐事,而且还有人情世故鸡零狗碎所带来的令人血压升高的难题、麻烦以及不痛快……这些东西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太常见了,也最为要命,碰上它,你就很难平静下来,甚至很难入眠,必须找一个逃遁所、避风港、绿色宁静的栖身之地。
然而,我没有绿色宅子,没有远离尘嚣俗务的“磨坊”,我只能望梅止渴,自我麻醉。
于是,每当我实在平静不下来,实在陷于烦躁、焦急、匆忙、眩晕的状态中摆脱不出时,我就拿起《磨坊文札》,开始是看看,后来觉得如果真要压下或消除焦急、烦躁、烦恼、火暴的情绪,最有效的办法是潜下心来,将这本恬静、平和的书译个两三段,情绪很快就会平静下来的。这样,都德成为了我近几年来的镇静剂,一需要时,就拿来用上一两小时,不需要时,就放在一边,往往两三个月,甚至半年一两年也不去碰它。
如此断断续续,几年下来,没想到把一本《磨坊文札》全都译出来了,由于译得不紧不急,自己觉得倒也译出了一点原汁原味。
都德满怀着亲切眷恋的柔情,用简约的笔触与清而的色调描绘出一幅幅优美动人的普罗旺斯画面:南方烈日下幽静的山林、铺满了葡萄与橄榄的原野、吕贝龙山上迷人的星空、遍布小山冈的风磨、节日里麦场上的烟火、妇女身上的金十字架与花边衣裙、路上清脆的骡铃声,还有都德他自己那著名的像一只大蝴蝶停在绿油油小山上的磨坊……所有这些极富南方色彩的画面,在法国文学的地方风光画廊里,以其淡雅的风格与深长的韵味而永具艺术生命力。
——柳鸣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