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的书大都是快餐食品,只供读者匆匆一览,便束之高阁。而《诗人的眼泪》却是一部不甘淹没在浩瀚书海中的,值得反复阅读和收藏的人文精品。请注意,这不是一本鉴赏诗词的学究书,这是一本充满悲伤力度与情感慰藉的人文读本,作者用忧伤的笔调、优美的文字、细腻的情感,从诗人的泪水、悲伤这个角度出发,精心为我们描绘了古代诗人旖旎多彩、真挚感人的生活画卷和情感经历。诗人,他们有太多的光芒,他们留下了长盛不衰的千古名句,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鲜花与掌声的背后,这些独具风格和魅力的诗人隐藏了太多的悲伤与泪水,他们与我们每一个人都一样,都曾经因悲伤而哭泣,于是,笔墨与泪水其下,他们的诗句打动了自己,也打动了千千万万个我们。而本书的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因为和诗人有着相似的经历,作者的文字也浸透了泪水和悲伤,打动了自己,也打动了我们。
这不是一本鉴赏诗词的学究书,这是一本充满悲伤力度与情感慰藉的人文读本,作者用忧伤的笔调、优美的文字、细腻的情感,从诗人的泪水、悲伤这个角度出发,精心为我们描绘了古代诗人旖旎多彩、真挚感人的生活画卷和情感经历。
屈原所生的时代,风起云涌,正如一幕戏剧即将迎来它的高潮阶段。每个人,尤其是胸怀大志的人,都希望在高潮来临之前,尽情地发挥,尽情地表现。
战国时代,硝烟滚滚。历史在血和泪的推动下急遽地向前发展。新的趋势出现了,秦国任用商鞅进行了彻底的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七雄中最强盛的国家。七国之间的斗智斗勇越来越激烈,因为它们面临了新的问题——七国要被秦国统一了。
纵观当时的国际形势,存在一个超级大国——秦国,还存在多极化的趋势——楚国和齐国都具备取代秦国的规模和潜质。秦国对楚国和齐国的合纵关系十分忌惮,殚精竭虑地想阻止和瓦解齐楚同盟,为此,秦国发起了强大的连横攻势。
不过,事情不如想象中的那么顺利。许多有识之士越来越认为,要想阻挡秦国向东扩张的步伐,只有其他六国联合起来才能应对。因此在一段时间内,主张合纵抗秦的有识之士在六国占据了主导地位,维系了一个团结的合纵局面,使得秦国不敢东向。
屈原就是一个坚定的合纵分子,他是楚国的贵族,主管楚国的贵族事务和祭祀礼仪等方面的事宜。
他认为强大的秦国已非单独一个国家所能抗衡的,只能是六国联合起来才能与其争锋,尤其是六国之中的两个大国——楚国和齐国更应该结成巩固的联盟,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只有如此才能打击秦国的嚣张气焰。
屈原的政治主张是在内实行美政,在外搞好与齐国的关系,这样才能抵御强秦的凌厉攻势,使楚国立于不败之地。
所谓美政,只不过是屈原头脑中的一种理想的政治模式,说简单点,就是在上有一个举贤任能的君主,在下有一群竭智尽忠的臣子,两种力量一起作用,国家就能够实现富国强兵。
这个理想太完美了,完美得以至于人们不相信它的存在。屈原却固执地为这个理想而奋斗,因为他坚信在他的努力下,这种状况一定会实现。
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屈原有过一段得宠的时光,但很快就过去了。
在那段日子里,楚怀王对他的信任程度可以说是言出必行,绝不犹疑。楚怀王任命屈原为左徒,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这个官职虽然不是大到了极点,可就重要性来说也够可以的了。
史书上说屈原在做左徒的时候,在宫内则与怀王商议朝政,以出号令,在宫外则负责外交,应对诸侯,楚怀王非常信任他。
但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正因为屈原深得怀王的器重,才招致与他同列的上官大夫的嫉妒。
上官大夫是个十足的小人,是屈原实施美政的头号敌人。屈原博闻强识,明于治乱,辞令娴熟,上官老儿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比不上屈原,当然若论嫉妒之心,一万个屈原也不是上官的对手。
楚怀王让屈原修改楚国的宪法,屈原领命后就在官署起草,草稿写得差不多了,上官老儿跑过来说,交给我吧,剩下的我来搞定!
屈原当场就予以严词拒绝。太无耻了,没见过这么无耻之徒,人家费尽了心血,没白日没黑夜地操劳,才刚刚把宪法草案写好,这厮就过来明目张胆地强夺别人的劳动果实,是可忍孰不可忍。
上官老儿一看屈原不给面子,心中大光其火。他对楚怀王说,大王啊,都是你把屈原宠坏了,你让屈原去修改宪法,大家都知道这事,可事情做好以后论起功劳来,屈原把功劳都揽到自己头上,说这事除了他以外别人都干不了,根本不把大王您放在眼里!
楚怀王听后非常生气,一不追究事情的本末缘由,二不问当事者的青红皂白,就渐渐疏远了屈原,以前那种信任重用的胸怀也消失了。 屈原无意之中做了冤大头。
他非常伤心,伤心于自己的美政无从开展。
不仅如此,他还痛心楚怀王的态度的转变。作为王者,他怎么能如此善变呢?昨日的信任换作今天的冷弃,对于楚怀王来说再简单不过了,只需要换一个眼神、换一个姿态就可以了,可对于屈原,心中却承受了莫大的痛苦和失落感。
他对楚怀王的感情是复杂的,他把实行美政的理想寄托在怀王身上,可怀王却令他大失所望。可他并不怪罪于怀王,在他看来怀王是受小人蒙蔽了。
楚怀王是无辜的,怀王冷落自己也只是暂时的。屈原还存有幻想,仍对楚怀王寄予着希望。他相信终有一天怀王会醒悟过来,重新重用自己,推行美政,使楚国达到理想中的美丽和富强。
可现实是,他遭遇了冷空气的袭击,冻得浑身直哆嗦,他所盼望的阳春没有一点信号,他的坏日子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既然怀王不再信任自己了,又何必站在庙堂之上,充当一个无人搭理的摆设呢?
屈原自此不再上朝。他跑到湘水和沅水的河畔,对着怒怒奔流的江水,发泄自己心中的郁闷和彷徨,于是一首流芳百代的不朽名篇《离骚》诞生了!
离骚者,离忧也。
江水听不懂他的话语,依旧浩浩荡荡地流走。屈原站在江岸,聆听着江水的喑呜叱咤,他的心碎了,他的神伤了,他的面容憔悴,他找不到来时的路。
流落于江湖的屈原,比谁都担心楚国的命运。
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悲叹忧心,也有人暗自高兴。看见楚国的君主不思振奋,亲小人远贤人,秦国的君臣露出了笑脸。
本来,秦王对瓦解齐楚同盟不抱有什么希望,没有缝隙可容其做文章。可是,楚怀王的平庸无德,让秦王看到了一线转机。同样看到转机的还有秦国的相国张仪。
张仪看准了楚国的形势,就向秦王提出要出使楚国,借机把楚国拿下,破坏齐楚同盟。秦王一看有纵横捭阖的张仪亲往,事情的把握就大得多了,慨然应允了张仪的请求。
张仪此次出使楚国,坐着华丽的马车,随从仆役都穿着盛装,根本不像是一个外交使团,更像国王的一次巡幸。搞外交策略是一方面,阵容也不容小觑,如果阵势上输于谈判的对手,大概也谈不上战略上的获胜。
P2-5
中国是诗的国度。
中国人身上洋溢着诗性和诗魂。
因诗而有诗人。诗人的涵义无远弗届。它是一种职业?它是一种技术?抑或,它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概念?
全都不是。它是一颗饱经忧患的心、一个苦苦求索的魂、一段感时伤世的愁绪、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恋……它并非死板而机械,而是鲜活的进发着永恒生命力的不灭精灵。
凡动情处即有诗。诗人具有脆弱的感情,一草一木的变化都能引起心底的波澜。人的生老病死、年轮的春秋代序、命运的崎岖坎坷、心灵的千疮百孔……都在诗人的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烙痕。
常人是微痛的,诗人则会发酵,提升拓深,变为难以抵御的剧痛。
不是诗人生性喜好夸张,而是诗人的多愁善感使他们难以自抑。敏感而汹涌的感情攻势令他们难以招架,不吐不快。于是倾诉笔端,付与纸墨。诗人的舞蹈的灵魂使平淡的文字变得神奇,富有魔力,直指人心。
这就是诗的力道。穿透人心的力量最值得敬畏。
品读古往今来的诗作,里面含有大量噙着泪水的诗篇。泪水是悲情的象征。悲情把美好的事物撕裂,如同揉碎醉人的梦幻。
或陡然巨变,或遭遇打击,或仕途蹭蹬,或爱情遗恨,或人生落魄,或生活窘困,种种人生的凄苦遭遇,如重锤一样,捶击诗人脆弱的心灵。诗和泪的结合,赋予诗人一种恰当的宣泄方式。诗人和着血泪,写下了永久震撼人心的作品。
听!诗人在唱歌!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朦胧中,年轻人对爱情的渴望和热烈呼之欲出。那种若即若离的思慕,那种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的愁怨,跨越数千年时间的长河,一直成为诗歌的主题。
没有爱情,世界会变得枯燥;没有爱情,诗歌也不会饱含生命力。然而爱情除了怦然心动,还充满了意外别离、强权破坏、变心等诸多因素的干扰。诗人的眼泪也因此而落。
爱情来的时候,心中像揣了兔子,突突直跳——那是跳跃的欢喜的音符;爱情发生了变故,则仿佛从云端坠落谷底,不但身体,意志和灵魂也摔得粉碎。
曾经的山盟海誓烟消云散;曾经的花前月下沦为泡影;曾经的如胶似漆变为形同路人。那狠心的贼啊!何苦安排这一场牵肠挂肚、痛彻心肺的游戏!诗人的心里悲情难遏,泪水涔涔,掷地有声。
爱情让诗人落泪。爱情需用泪水浇灌。没有泪水的爱情,并不存在,也不得长久。
听!诗人在悲吟!
“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清醒是一种痛苦,深入骨髓。它的敌人是随波逐流。诗人的细微的心思怎能容忍随波逐流?没有自由之人格和独立之思想,毋宁死!然而世界已经破碎,诗人落魄,无力去补苍天破。
那河畔的青影,映照着一个憔悴的面庞。国家衰亡,社稷沦丧,战乱频仍,生灵涂炭,诗人空怀一腔爱国热情,却不想奸佞当路,小人得志,报国无门。诗人流泪了,泪水打湿衣襟,既为国家的危如累卵,也为自己的英雄无用武之地。
一袭青衫,落拓江湖。一身的风尘,满面的憔悴,或奔走呼告,或贡献绵薄,或因痛心而归隐田园,种种都为一颗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热心。国家把诗人抛弃了,诗人不抱怨,因为诗人爱这个国家,爱这个国家的人民,爱之个国家的前途。
江山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战乱和衰亡是历史赐予诗人的最丰厚的礼物。经过洗礼,诗人的浑浊的老泪潸然而落。这样的眼泪有力,有情,有永恒的震撼力。
听!诗人在呐喊!
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不同的。诗人的眼泪各有其因。
有的诗人生命何其短促,如夏花,如流星一般;有的诗人遭遇何其悲惨,混在底层,温饱难继;有的诗人生为帝王,却沦为阶下之囚;有的诗人前途广大,却因一场无情的政治游戏而遗憾终生;有的诗人生为女子,沦落风尘,迎来送往……
一切都被命运之神玩弄于股掌之间。人不能扼住命运的咽喉,什么时候都不能。当噩的命运逞强时,人的所有行为都显得渺小、无力。只剩下歇斯底里的呐喊,才能让命运之神短暂停止它的暴行。
呐喊,针对命运的不公;呐喊,针对世事的不平;呐喊,针对命运发出控诉。这样的声音最有力量,它发出震人发聩的巨响,人的心弦为之剧烈的抖动,疯狂的助威。
诗人一边流着痛苦的泪水,一边发出震荡古今的呐喊。后人读来时,湿润中氤氲一个偌大的背影,那是诗人不屈于命运的灵魂。
是为序。
纳兰秋
2007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