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艺时代的轻骑兵,到桑干河的壮丽生活,从多愁善感的莎菲,到北大荒的流放者,丁玲的一生,如同一只无底的杯子,承载了太多的眼泪、嗟叹,当然,也有欣慰……晚年的丁玲在回顾自己崎岖多变的漫长一生时,清醒地意识到了[自由]与[革命]的矛盾……就像梦珂和莎菲一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丁玲的最后37年/长廊与背影书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秦林芳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从鲁艺时代的轻骑兵,到桑干河的壮丽生活,从多愁善感的莎菲,到北大荒的流放者,丁玲的一生,如同一只无底的杯子,承载了太多的眼泪、嗟叹,当然,也有欣慰……晚年的丁玲在回顾自己崎岖多变的漫长一生时,清醒地意识到了[自由]与[革命]的矛盾……就像梦珂和莎菲一样…… 目录 引 言 从两种传统中走来/1 第一章 “做好一名小号兵”/27 第二章 “要看见旁人看不见的东西”/72 第三章 风暴袭来/86 第四章 “风雪人间”/129 第五章 “自由”的呼唤/179 第六章 “政治”的梦魇/220 尾 声/286 附录一 丁玲生平年表/289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312 后 记/315 试读章节 丁玲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还关系到很多人的命运。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改变这些受牵连者的命运,她必须彻底推翻强加在自己头上的冤假错案。 如丁玲所期望的,事情也开始出现转机。丁玲的申诉和陈明在北京的奔走,有了初步结果。1979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批准丁玲回北京治病,并指示由国家文化部接待。让丁玲以治病的名义回北京,显然透露出了这样一个消息:中央有可能为她进一步解决问题、落实政策。富有政治经验的丁玲不会看不出这一点。 就要告别嶂头村了,就要结束20多年的流落生涯了。丁玲既激动又依恋不舍。对于那些在逆境中给她以情感润泽和滋养的善良百姓,丁玲充满了感恩戴德的依恋之情。临行前几天,丁玲和陈明一道,走访、辞别嶂头村村民和长治市有关人员,并邀请邻居和当地干部来家聚别。 1979年1月8日,长治市政府派专人和医生,护送丁玲到省城太原。在太原,山西省委有关领导和丁玲的友好段杏绵、胡正、西戎、孙谦等人,也对丁玲进行了热情接待。 在回京以前,丁玲把辅导长治青年业余作者李保平的任务,慎重托付给了西戎,请西戎一定要负责到底。为了他的健康成长,丁玲还特地给他写了一封信,具体提出了六条意见,托西戎转交。信末说:“过去有一个外国作家对我说过,鞋子要一百双差不多的,不要只有一双好的;而作品相反,不要一百篇差不多的,只有一篇好的也行。我认为这是对的(这并不是‘一本书主义’)。”P184 序言 东 20世纪的中国一方面多灾多难,一方面又充满了变数和希望:这两者都绝好地汇聚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上。知识分子是20世纪中国的标本,解剖知识分子就是解剖20世纪的中国;分析知识分子,就是分析中国的20世纪。这就是我们这套丛书能够得以存在的最大理由;也正是这个理由,能保证读者通过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认真地审视中国的20世纪和20世纪的中国。 在这些知识分子群落中,有作家、诗人、历史学家、翻译家、哲学家、思想家;有革命斗士、自由主义者、新儒家的代表,也有汉奸文人。他们的命运折射了中国的命运。他们都有过属于自己的辉煌历史,也有过属于自己的耻辱和充满变数的命运。但无论是辉煌历史、耻辱还是充满太多变数的命运,当我们站在新世纪的入口处回望前尘和来路时,我们就会发现,一切都不再单属于个人.一切都将、都已永久性地属于20世纪的中国,属于中国的20世纪。 审视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和他们的心路历程,不是为了向历史撒娇,更不是为了向历史索赔,甚至不是为了简单地证明谁对谁错,而是为了保证今天和明天的我们活得更理智、更聪明、更幸福、更踏实。先人的错误或光荣如果不能被我们清楚地分辨,我们就是不合格的子孙;20世纪的遗产如果不能被有效地清点,21世纪就有可能是变了形的20世纪,时间就有可能在流动中处于静止的状态。我们再也不需要这样的悖论,而我们曾经确实受制于这样的悖论。事实上,我们今天之所以还拥有晴朗的天空,我们还没有全方位地愧对先人,靠的就是我们对遗产的清点,对错误的洗涤,对光荣的分辨。 我们并不是注定热爱遗忘的民族,只是有些事情我们羞于提及,宁愿将它埋在内心的最深处;实际上,我们是热爱在内心深处进行考古研究的民族,因为那些深埋内心的事情总是被我们一次次地咀嚼,无论是午夜梦回还是其他一些独处的时刻。尽管发掘过去从逻辑上并不必然指向光辉的前程,但这也同样不能从逻辑上证明我们的内心考古学毫无意义,也没有能力宣布内心考古学完全失效。这套丛书不过是内心考古学偶尔的文字表述而已。它仅仅是冰山理论的一个小例证罢了,因为还有更多的东西来不及出土。任何一个公正而心怀善意的读者都将不难看出,这里边没有哀悼,没有凭吊,没有唁电,也没有其他任何不良爱好;反抗遗忘、指向未来、歌颂美德和力求聪明,才是内心考古学的本意。我不敢说这本意已经得到了完美的实现,但本意被表达出来却是这套丛书追求的首要目标。其他的一切都是后置性的东西。事实上,不带偏见的读者肯定会发现,这套丛书中的每一本的最后一页,遗忘都被击倒在地,内心考古学和它的本意却悄然站立了。 反思成了内心考古学的第一要务;但反思必须建立在事实之上:它需要反思者具有侦探一样的能力。西谚说,上帝也大不过一个细节。因为只有细节才能证明上帝。同样.反思的正确与否必须要征得无数细节的认同和首肯。因此,所谓的内心考古学,不过是发掘细节。在此,细节的意义要么是不重要的,要么就是意义早已溶解在了至高无上的细节之中。但不能因此认为这套丛书只是细节的罗列和堆砌。鉴于上面说过的原因,它也提供意义。但那是融细节和意义于一体的意义。在这里,所谓意义,是充满细节的意义;所谓细节,是充满意义的细节。这保证了内心考古学的实现,也保证了反思的有效、诚恳和善意.当然还有深度。 感伤是没有用的,悲观主义是一条绝路,积极和乐观才是我们的必需品。反思意味着乐观,内心考古学则指称着积极。没有这样的品质,反思和内心考古学将共同归于失败。这套丛书的作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各自表达了自己的积极和乐观。他们努力将20世纪的一些蛛丝马迹摆在了我们面前,努力将过去了的中国的某些角落摆放在了我们眼前。因为他们的目的是指向今天和未来,所以他们的忧患已经不再是忧患,而是特殊形式的乐观。他们辩证地将忧患和乐观融在了一起。在这套丛书中,忧患是乐观的忧患,乐观则是忧患着的乐观。因此,这套丛书有效地将矫情给最大限度的抑制住了,也将任何性质的抱怨踢出门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套丛书正好接续和推演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最优秀的传统。愿以此与读者诸君共勉。 2005年5月2日 后记 这部书稿在紧追慢赶中终于完稿了。 从早春动笔到初冬杀青的大半年中,不管是个人还是家庭都曾发生过很多的变故,因而常常沉不住自己的心。其中,对我刺激最大的是我父亲的病故。4月下旬,年逾八旬的父亲第三次中风。那天上午,我匆匆赶回老家,带他到附近的医院诊疗后,晚饭间他居然又奇迹般地站了起来。我是多么地感谢上苍啊!我搀扶他走到了堂间,他坐下,自己抖抖索索地拿着筷子吃完了饭。那时天色尚早,我拿出了正在写作本书用的笔记本电脑,告诉他我正在写一本书。我还记得,他在看我演示时是那样的专注、那样的饶有兴趣。但是,从第二天开始,他躺在床上,就再也没有能够站起来。水越挂越多,他的病情却越来越重。于是,为了利用有限的时间敲打出几个字,我常常背着笔记本奔跑于两地问。 6月里,父亲的病更重了,只能吃些流质。深夜里,我一边陪着父亲,一边看书写作。听着父亲昏睡时发出的痛苦的呻吟,我恐惧地感到留给父亲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想到父亲的善良、想到父亲对我的培养、想到过去我和父亲在一起度过的许多贫穷而美好的时光,眼泪就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8月中旬,在生死之间经历了整整一个酷暑的折磨之后,父亲终于离我而去了。那天下午,我正在写本书第四章时,接到了父亲病危的消息。当我打车赶到家里时,父亲刚刚过去。我蹲在他的旁边,看着他没有紧闭的双目,摸着他余温尚存的手,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如今这本书终于写出来了。这是我写出的第五本书。与其他几本书相比,它与我的父亲有着更多的直接关联。 谨以此献给无私地爱我、培育我的父亲! 虽说此书的写作是在不平静的心境中进行的,而且写作进程常常因故被打断,但是,其中却贯穿了我对丁玲最后生涯(放大一点说,是对丁玲一生)的一以贯之的系统的理解和把握。至于理解和把握得如何,只有请读者批评指正了。 书成之际,我衷心感谢敬文东兄的盛情相邀和热情指点。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建立了联系。是后,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在多次信件往返、电话联系中,他使偏于一隅的我能有更多机会呼吸到文化中心的新鲜空气,虽然至今我们仍未谋面。与为我提供一个具体的合作机会相比,这是更有意义的——我以为。 秦林芳 2004年11月15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