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上海的离婚单亲家庭青少年的的个案现象为研究对象。本书研究的意义在于突破以往研究的模式,而深入到孩子内心,从孩子自身的话语建构里探索他们遭遇困扰时的资源提供,提出离婚单亲家庭青少年需要研究的分析框架,以便把握这一群体的独特需要,为社会福利政策和社会工作服务提供参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离婚单亲家庭青少年的需要--上海个案研究/转型社会研究文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韩晓燕 |
出版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以上海的离婚单亲家庭青少年的的个案现象为研究对象。本书研究的意义在于突破以往研究的模式,而深入到孩子内心,从孩子自身的话语建构里探索他们遭遇困扰时的资源提供,提出离婚单亲家庭青少年需要研究的分析框架,以便把握这一群体的独特需要,为社会福利政策和社会工作服务提供参考。 内容推荐 本书以中国上海为个案对离婚单亲家庭青少年的需要做出研究,研究方法采取后实证主义范式与建构主义范式相结合的质性研究取向,资料主要来源于对15个个案的深度访谈。本研究所持的是行动/互动的社会儿童观,采取需要理论里问题/困扰与资源复杂互动关系的社会服务视角,探索处于父母离婚家庭情境中的青少年,因问题与解决问题所需资源之间关系而形成的需要理解。研究旨在达到四个目标:(1)了解离婚单亲家庭青少年对其需要内容的界定;(2)了解离婚单亲家庭青少年对其需要产生的看法;(3)了解离婚单亲家庭青少年对其需要满足的看法;(4)探索离婚单亲家庭青少年需要研究的分析框架。 本研究的重大发现有:(1)离婚单亲家庭青少年认为他们的需要主要在经济和安全、心理和情感、自主和自我、爱/尊重和自我分化、同伴交往和认同以及排除道德困扰六大方面;(2)离婚单亲家庭青少年认为他们需要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父母离婚而导致的家庭结构变化、家庭关系变化、家庭功能变化以及他们自身的内在动力;(3)离婚单亲家庭青少年认为他们需要的满足主要在于自己的主动应对、家庭支持(主要是监护人原生家庭的支持)和社会支持;(4)离婚单亲家庭青少年的需要研究必须遵循四大原则:在需要产生和需要满足的动态过程里理解和把握、在问题/困扰和资源的复杂互动中理解和把握、在需要者的主观建构和应对里理解和把握、将一般分析框架与特殊分析框架区别对待。 本研究有两大特点:一是从社会服务视角来研究需要,即从问题/困扰与资源(需要满足物)互动关系的视角进行研究;二是从青少年自我界定角度来研究需要,即将孩子视为能动的人,与孩子共同进行研究,而不仅仅是对孩子进行研究。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突破以往研究离婚家庭孩子时注重学业成绩、行为问题等外在评价的视角,而深入到孩子内心,从孩子自身的话语建构里探索他们遭遇困扰时的资源提供,提出离婚单亲家庭青少年需要研究的分析框架,以便把握这一群体的独特需要,为社会福利政策和社会工作服务提供参考。 序言 家庭是社会的基石,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这是中西方古往今来的共同价值信念。中国现代化与经济改革的成功促进了社会的整体发展,一方面丰富了人民的生活,另一方面重塑着传统的家庭观念、制度、功能和婚姻文化。其中,比较明显的现象是婚姻观念的改变,离婚率的持续上升,再婚人数的增加,愈来愈多的孩子成长于单亲家庭。这些孩子在失去一般“完整”或双亲家庭的生活后,需要面对许许多多过去从来没有面对的问题,例如经济、情感、自尊心、同伴交往等等。不少国外的研究已经指出父母离婚是导致孩子行为偏差和情绪困扰的原因,生活于“完整”家庭的孩子一般比单亲家庭的孩子快乐,更能适应社会环境。然而,也有研究指出大多数的离婚家庭孩子都有良好的社会适应,出现适应问题的只是少数。在国内,一些相关的研究结果也反映了单亲家庭孩子的负面行为和心理健康不平衡等问题;但也有研究发现影响离婚家庭孩子的主因是父母离婚的过程以及离婚后对孩子的尽责与否。可见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影响因素并非简单,很难一概而论,也不宜枉下判断,每一个个案都有它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父母和孩子双方均扮演着同等重要的角色,他们都有各自的问题、需要和应对方法。就孩子一方而言,近年的研究已采纳一种较正面的观点去探究离婚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并在研究方法上力求完美,尝试从孩子的视角去了解孩子对父母离婚的深层思想和行为反应。 这种以孩子为中心的研究取向正好被本书的作者韩晓燕博士所采纳,在国内,这种研究取向尚属创新。韩博士通过对文献的全盘省览,梳理了繁复的需要理论、中西方的单亲家庭研究和儿童观的论述,继而提出以社会服务视角为主导的研究理论架构,并以之作为研究资料搜集和整理的参考。韩博士认为,在探究离婚家庭孩子的需要和满足之时,必须重视孩子对需要及其满足的自我界定,同时更要关注孩子的需要和满足之间的行动和互动的动态过程特点。她的这套理论脉络构思为华人社会有关单亲孩子的研究开创了新领域,不但能够从社会福利的视角去探讨离婚家庭孩子的所思所想,并能够把孩子的声音在其自我论述中表露无遗。 社会科学之所以被喻为科学,是基于其理性、严谨性、系统性与逻辑性。因此,一项社会福利研究计划的结果是否获得重视,往往决定于其研究方法的选取和运用。本书作者在研究设计方面尤为用心,她认为研究离婚家庭孩子的相关福利需要,必须注重孩子自己的主观想法与感受,不宜只从客观环境或外在者的意愿去揣测探索,因为从孩子的自我界定视角去进行资料搜集和分析,能够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聆听及了解他们的独特情况,真正掌握孩子的特殊问题或需要,以及身在离婚家庭之中的情感。韩博士对研究方法的选择有其独到之处,并执著地坚持做到与被研究的离婚家庭青少年共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思考和自我反省。她采纳后实证主义为主结合建构主义或诠释学的研究范式,采取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运用合众法进行多渠道的资料搜集,获取15个离婚家庭孩子的珍贵原始资料,通过反复的资料整理与分析,克服各种研究的局限和效度的威胁,获至高效度的研究结果。 对于小孩子来说,什么是需要、需要的产生和需要的满足,答案并不容易找到。一方面是他们的表述方式并没有既定规则,另一方面是他们不一定能清楚地表达,以至表述的内容有时令人难以理解,这无疑增加了研究者对访谈资料准确理解的难度。但韩博士却能够根据单亲家庭孩子的回应问题方法以及相关内容,把被访孩子的表达界定为正面、负面和替代等三种表述方式,然后基于这些表述方式去进一步了解孩子蕴藏的和外显的意愿、行为和感受,这对于准确地归纳孩子的观点非常重要。作者把孩子表达的需要或困扰总结为六大类,即经济和安全、心理和情感、自主和自我、爱/尊重和自我分化、同伴交往和认同、排除道德困扰等;而有关孩子的需要的产生则分别从内驱力和外驱力的观点整合出数个原因: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关系的变化、家庭功能的变化、青少年自身的内在动力;至于需要的满足,主要决定于孩子自己的主动应对、家庭支持、和社会援助等三方面。 韩博士在书中进一步分析了需要产生的多因素交互作用,以及需要的满足、资源提供和孩子主体的互动关系,并勾画出需要产生和满足的三层次分析架构和特殊事件的影响。她对整理出来的理论架构、各相关概念及其内涵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在分析有关的研究结果时,除了注重理论应用及摘录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作为说明外,更大量引述了被访孩子的话语来进行论述,令孩子们的声音和情感活现其中。相信读者犹如亲历其境,直接聆听与感受到孩子们当时的思想、行为和心情。 整体而言,本书结构严谨,论述脉络明晰,研究课题新颖,研究发现对单亲家庭相关的理论、社会政策、社会工作实务和社会观念的转变均有启示意义。本书的出版必定引发我国社会更关心单亲家庭孩子的权利与保护、照顾和服务,并促使社会科学界更关注单亲家庭问题的研究。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教授暨研究院学部主任魏雁滨 2005年春于香港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