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是我国文学史上一座巍然屹立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数百年来,它一直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并被译为多种文字,成为我国流传最为广泛的古代长篇小说之一。本杂文集选取了《水浒传》一百单八将中最具特色的二十七个主要人物,以现代视角予以解读,以小说笔法重新演绎其传奇故事,将经典诠释出新的含义,为我们重新认知古典名著提供了又一条路径。该书可供广大读者作为课外书阅读使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水浒人物品评录 |
分类 | |
作者 | 谈歌 |
出版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是我国文学史上一座巍然屹立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数百年来,它一直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并被译为多种文字,成为我国流传最为广泛的古代长篇小说之一。本杂文集选取了《水浒传》一百单八将中最具特色的二十七个主要人物,以现代视角予以解读,以小说笔法重新演绎其传奇故事,将经典诠释出新的含义,为我们重新认知古典名著提供了又一条路径。该书可供广大读者作为课外书阅读使用。 内容推荐 这本杂文集选取了《水浒传》一百单八将中最具特色的二十七个主要人物,以现代视角予以解读,以小说笔法重新演绎其传奇故事,将经典诠释出新的含义。在引人入胜、轻松有趣,间或夹杂着现代语境的叙述中,常常闪烁出睿智、理性的真知灼见,为我们重新认知古典名著提供了又一条路径。 目录 招安不是宋江一个人的事 想发财的吴用 卢俊义真高兴吗 虎头蛇尾的史进 鲁智深与郑屠夫打架的道理 武松不是情种 杨志下岗之后的困惑 一忍再忍的林冲 招人待见的小偷儿时迁 被一顶绿帽子逼上梁山的杨雄 花荣是麻将桌上的混子 柴进真是义气吗 李逵是个打手 企业改制中受益的董平与张清 孙二娘开黑店的背后 顾大嫂摊上了穷亲戚 扈三娘先结婚后恋爱 玩儿票的公孙胜 朱仝进入黑道儿的始末 高俅怎么就当了干部 潘金莲与潘银莲潘铜莲的命运孰优孰劣 白胜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 永远不会出息的李忠 蔡福蔡庆为什么丢了公职 跟包儿当如燕小乙 朱贵有什么苦恼 李应一步错两步错最后不错 后记 试读章节 招安不是宋江一个人的事 宋江有两个绰号,先是“及时雨”,后来又叫“呼保义”。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这两个绰号有什么内在联系?谈歌下边再分析。这两个绰号的确都很响亮,叫得都很上口。 宋江出场时的身份并不高,押司。押司是个什么级别的官儿呢?小官儿。大概也就是县政府一个掌管公函来往的秘书差事。按照现在通行的级别去分析套用,他应该是县政府的秘书科长或者是副科长?这种差事虽然油水不大,权力也有限,经济含量不高,但也是国家公务员序列了。北宋年间,政府的经济形势还算平稳。弄到这样一份差事,基本的衣食住行问题自然可以解决。当然了,如果宋江想置房子置地,还想弄一辆“奔驰800”之类的高级进口轿车开开,再弄上一处几百平方米的跃层豪宅住住,这点收入就差点儿意思了,得另当别论。押司这个差事,虽然官儿不大,可毕竟是一个有稳定收入的工作啊。宋江的家庭出身应该是地主,或者说是大地主。他爹宋太公,在宋家庄住着大宅院,雇着长工短工小时工,也应该说是有些厚实的家底儿,每年的农业收入和副业收入,也一定可观,大概常常补贴一下在城里上班的宋江。所以宋江在县里当着一个小干部,腰包鼓鼓囊囊,嘴唇油油乎乎,黑白两道他还都挺吃得开。小日子过得自在悠闲,招人羡慕哟。当代县城里,像宋江这样的一脚农村,一脚城市的干部也很多。写到这里,想起了一件旧事。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政府为了民生,解决了一大批“一头沉”家庭的户口。什么叫“一头沉”?即家属仍然是农业户口,本人却在城镇工作,吃商品粮。这些人大多生活负担比较重。于是,把家属转为城镇户口,一起吃商品粮,还可以参加工作。当时,许多人把在农村生活的家属都迁到了城镇。现在的人或许感觉不到了,可是在当时,这真是让人欢天喜地的事情啊。想嘛,能在城里找一份工作,还可以吃商品粮,这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生活啊。可是,没有几年,农村开始实行联产承包制了。农民的生活也富裕起来了。城市呢?企业开始搞减员增效,下岗的就多了起来。这些从农村搬到城里来的人,本来就没有什么技术,当然应该在下岗之列。这时再想回农村种地,地都没有了。而当时没有把家属迁到城镇的一些人,就不一样喽,城里开着工资,乡下还有责任田。这日子就好过多了。谈歌有一个初中同学,插队之后,就在农村找了一个媳妇,后来,这位同学就选调到县城了。再后来,就当了干部了。赶上解决“一头沉”的时候,他也没有把家属迁到城里。当时别人劝他机不可失。他摇头说,老婆也没有文化,种地就种地吧。于是,老婆带着孩子一直在农村种地。现在呢,他已经提前退休了,拿着一份退休金,农村还有地种(种了许多果树,每年卖钱不少),儿子也娶妻生子了,小日子过得挺滋润。说到这里,谈歌有些感慨,这人啊,谁也没有长着前后眼。今天看着是好事,谁知道明天会是什么变化呢。这是闲话,带过。 宋江的日子肯定错不了啊。既有一份公务员的工作,铁杆庄稼,旱涝保收,而且农村还有土地。就是种大棚菜,黄瓜豆角西红柿,茄子菠菜大萝卜,一年忙下来,也能弄不少钱呢。他绝对不会为生计发愁啊。可是,饱暖生闲事,闲事惹是非。这应该是一条屡试不爽的俗理儿。宋江也莫能例外,他出事儿了!他出事儿出在了包小姐这种俗事儿上。 按书中所写,宋江属于大龄青年,不知道什么原因,一直没有结婚,放到现在,他属于单身贵族。可他却长期包养了一个姓闫的小姐(也没领结婚证,属于长期同居那一类)。两个人也没有要孩子,应该属于“丁克”一族。大概开始时俩人的感情还算不错,可后来呢?这位闫小姐渐渐开窍了,她应该也属于爱情至上,崇尚浪漫主义之类的主儿。她渐渐地对宋江不大满意了,感情持续降温。你宋江不就是有俩小钱儿吗?长得什么样子嘛,五短身材黑糊糊的(莫怪闫小姐,天下干这行的小姐们,没挣钱的时候都不大在乎相貌,挣够了钱可就注重相貌了)。两个人一块儿逛逛街,也拿不出手啊!于是,闫小姐见异思迁,又勾搭上了一个名叫张三(有的戏中叫他张文远)的小白脸儿。跟宋江一比,“张白脸”那叫一个“酷毙”。闫小姐就意意思思地想把宋先生给蹬了。其实,若论宋江的脾气,这也不算个什么事儿。不就是个小姐吗?你不愿意跟我,拉倒!我再包别人算了。可是宋江还没有来得及跟闫小姐拜拜呢,就出事了。 出什么事儿了?宋江跟黑道儿来往的事儿,露馅儿了。自古以来,官道跟黑道儿的联系,表面上势不两立;暗地里常常是如胶似漆。当然,这都得是秘密的。一旦暴露,您这官儿也就做不成了。宋江出事儿就出在这上边了。话说那一日,梁山泊第一把手晁盖先生,也不知道头天晚上做什么梦了,他突然十分想念宋先生了,便派刘唐下山,给宋江送来了一堆金子和一封信。什么信?是晁盖写来的一封感谢信(无外乎是感谢宋江通风报信之类的客气话)。宋江也是,什么信啊?又不是情书,你看完就烧了,完事大吉。你留着它干什么啊(你又不搞收藏,不搞集邮,你留下这封信干什么啊?梁山泊的首日封?)?这样一个疏忽,就活该着宋江出事儿了。偏偏那天宋江酒喝多了,就把这封不能公开的信丢落在闫小姐这儿了。得,这封信就让闫小姐看到了(闫小姐还认字儿?什么文化程度?)。俗话说,婊子无情。话虽劾薄,道理实在。无情的闫小姐早就忘记了当初跟宋江的恩爱,池正寻思着怎么找个理由跟宋江分手呢。这下机会来了,她还要借此机会敲诈宋江一把。天下的小姐都是为钱,闫小姐也不能例外。她还扬言要告官(找纪委?找检察院?)。宋江吓坏了,可是他怎么央求也不行,闫小姐坚持要向外捅这件事情。宋江再好脾气也得急了眼啊。姓闫的,你这不是毁我吗?我先灭了你吧!得,闫小姐就让宋江给杀了。京戏《坐楼杀惜》就是说的这一段。宋江杀闫小姐,让人看着解气。本来嘛,一个坐台小姐,怎么这样蹬鼻子上脸啊,该杀!最近又看了一出新编的《坐楼杀惜》,剧本把闫小姐刻画得风情万种、楚楚可怜,娇柔地一哭,真是梨花带雨,好让宋江下不了狠手啊。宋江也犹犹豫豫地唱了一大段,唱出了他怜香惜玉的君子情义。这真是编剧闹笑话了。剧情编排得不合常理。让您遇到这么一位使劲敲诈您的小姐试试?一张嘴就跟您要多少万多少万,您给不给?您不给就去政府举报您,还总威胁要给您单位打电话,给您家里打电话,通知您夫人,您怕不怕?您也得恨得咬牙切齿动了杀机。您还能瞧着她楚楚可怜吗?P1-6 后记 一本书要出版了,照例要说几句。说什么呢?思谋半晌,我想还是把这本书写作的前后一些情况,向读者交代一下。谈歌不说虚言,从实招来。 小时候喜欢读《三国演义》、《水浒传》,里边的人物情节都很熟悉,前几年赶上有杂志和报纸要我给他们写随笔,我就拿这两本书当了说话的由头儿。其实看过我这本书里文章的读者,都会知道,我是拿旧书里的人物和故事说现在的事儿。最早没有想到要出书,开始只是给两本杂志和三家报纸写专栏,现在出了这本书,是被两个朋友和一个老前辈撺掇起来的。先是好朋友兆林先生,看到了杂志或者报纸,他对我讲:“老谈啊,我看你写得有点儿意思,不妨多写几篇,出本书吧。”朋友如此说,我也就来劲儿了,那就使劲儿写吧!可是呢,越写越难。杂志社月月出刊,报纸一个星期一篇,我得一篇一篇地接上趟儿啊,这岂不是自己找难受吗?我就有点儿想打退堂鼓了。这个时候,那位一头白发的李国文先生开始热情“鼓励”我:“谈歌,写吧,你写得挺好玩儿的!”(天知道,老爷子是真心鼓励我呢?或者是成心让我出丑呢?)接着,又有一个朋友张继合也出来说话了:“干脆这样吧,你开一个博客,网友们总逼着你更新,你也就写了。”听人劝,吃饱饭。听朋友劝,更得吃好饭。继合是近年来在全国走红的散文家,肯定是明白人啊。行了,开博! 得,这就算是入了套儿喽!都说博客真热闹,开起来才知道,不好弄!贴上去一篇文章,如果一个星期不更新,性急的网友就开始骂街了,什么难听的话都说啊!你还不好还嘴,谁让你开博客呢?什么博客啊?唉,贼船!你笑嘻嘻地上去了,可就下不来喽!很是埋怨了继合一阵子,你这是出的什么主意哟。于是,在网友们的催促中,也就头晕脑涨着,一篇一篇地写出来了,说句不怕人笑话的话,不比女同志生孩子容易。我的博客也在一片骂声中有了二百万的点击率。之后,挑挑拣拣,就有了这本随笔集子。 任何一个写作下过苦功的人都知道,写东西,各方面的准备是必须的。写这种随笔,如果一路写下来,最怕的是写家儿的写法儿重复。所谓写法儿,首先是语言。是啊,你用什么语言说话呢? 写这本书,我使用了一种我过去不大常用的语言。即口语。也有人讲,谈歌用的是一种网络语言。此种说法,我不大同意。如果仔细分析,这里边有许多曲艺的语言,再认真一点儿说,多是评书的语言。我自小喜欢听评书,评书的语言活泼、脆生。说评书的,肯定不会板着面孔说话。这本书,我就有意识地把评书的语言引进来了。也算是一次尝试吧。有网友评论说。谈歌的语言挺逗儿,挺好玩儿。大概他们也认可了这种语言。 当年,有一位老作家对我讲过,如果你能用口语讲一个故事,你就成了。这位老作家说,这是他多年创作的心得。可是,用口语,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首先,你得说中国话,不是翻译语言,不是书面语。很多人知道,我是反对用翻译语言写作的。有位作家对我讲过,卡夫卡的语言多么好,博尔赫斯的语言多么好。其实,这是瞎说了,那不是卡夫卡的语言,也不是博尔赫斯的语言,那是翻译家的语言。如果翻译家是南京人,那你读的就是南京的卡夫卡;如果翻译家是东北人,那你读的就是东北的博尔赫斯。扯远了,打住! 这本书也就这样出来了,到底怎么样?还得请读者评判。如果说好的多,那我就再写一本儿。谈歌那《三国演义》里的人物还没有解说完呢。话是这样说,其实,我心里也是挺害怕,现在读书的人少了,如果写不好,就更没有人看了。可是,怕也不行,你要写,就得往好读里写,往好看上写。 2007年12月3日作者于保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