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是中国戏曲艺术中最成熟的剧种,它不仅音乐动听,而且流传广泛、名家辈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艺术成就。它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戏剧样式,以歌唱和舞蹈的方式叙述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本书共分八个章节,分别介绍了京剧的基本知识,包括京剧的产生、发展、行当、服饰、脸谱、流派、唱腔等,其中以介绍生旦净丑四大行当角色为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京剧欣赏/文华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高新//达世平 |
出版社 | 学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京剧是中国戏曲艺术中最成熟的剧种,它不仅音乐动听,而且流传广泛、名家辈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艺术成就。它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戏剧样式,以歌唱和舞蹈的方式叙述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本书共分八个章节,分别介绍了京剧的基本知识,包括京剧的产生、发展、行当、服饰、脸谱、流派、唱腔等,其中以介绍生旦净丑四大行当角色为主。 目录 一、中国戏曲与中国京剧 中国戏曲的起源与演变/中国京剧的产生、发展 二、京剧的行当 三、京剧的服饰 蟒/帔/靠/褶/衣/靴鞋/盔头 四、京剧的音乐 京剧的乐队/京剧的曲牌/京剧的唱腔/京剧的念白 五、京剧的化妆及脸谱 京剧化妆的艺术风格/京剧化妆的分类/俊扮/丑扮/脸谱 六、京剧的艺术特点 京剧是综合艺术/京剧是虚拟艺术/京剧是程式艺术/京剧与中国传统文化 七、京剧的流派 老生前三杰/老生后三杰/王瑶卿/四大须生/杨小楼、尚和玉、盖叫天/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 萧长华、叶盛章/四大名旦/四小名旦 八、京剧的传承及演出 演员的培养方法/演员的练功方法/演员的管理机构/演出场所的变迁及演出习俗 后记 试读章节 五大声腔的演变 从康熙末年到道光末年,大约150年间,中国的戏曲舞台上呈现出南昆(腔)、北弋(阳)、东柳(子)、西梆(子)及中原地带的皮簧腔五大声腔为主的、几十种地方戏曲并存的局面。而在北京,以昆曲、京腔及后来的梆子、皮簧戏最受欢迎。 昆曲,即是昆腔,音乐优美动听,自南方流传到北京后,较受欢迎。但昆曲戏班大多是王公贵族甚至宫廷所养,从剧本内容到艺术形式的选择,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另外,昆曲常在家族聚会或宴请宾朋时演出,听众少、场地小,为适应这种小剧场的需要,常把大戏中的一部分拿出来上演,叫“折子戏”,这个“折”,当是元杂剧中“折”的沿用。折子戏的上演,使人物刻画日趋细腻,唱腔艺术日渐精致,但因此也限制了演员的全面发展。另外,昆曲的唱词高深难懂,音乐设计比较呆板,且票价很贵,一般的下层民众很难看懂,也买不起票。而外地的地方戏曲初进北京,一般先在露天舞台演出,票价低,比较受普通民众的欢迎。 京腔,是弋阳腔在北京发展演变而成,也叫高腔。京腔善于吸收北京的民间曲调,以丰富自己的音乐唱腔,与北京语言相结合,以取悦北京观众,在北京的戏曲舞台上异常活跃。京腔与昆曲相反,以演整台大戏而闻名,这比较符合普通百姓的心理,买票看戏,自然是想看一部有开始、有结尾的大戏。 18世纪末,梆子、皮黄在北京兴起,又渐渐取代了腔。 梆子腔:源于陕西、甘肃一带,因用硬木梆子作打击乐而得名。其特点是高亢激越、令人振奋。特别是突破了曲牌体的框架,创立了板腔体的演唱方式,使中国的戏曲声乐产生了质的飞跃。梆子腔由西部开始,向东发展,陆续形成山西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山东梆子等,并对四川、湖北、安徽等省的许多剧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皮黄腔:是西皮、二黄两种声腔的合称。二黄是徽调的主要腔调;西皮是汉调的主要腔调。清代末年流传至北京。后来徽、汉两剧合流,演变成京剧,所以,皮黄有时也代指京剧。 四大徽班进京 交通的发达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戏曲的交流与繁荣。戏曲融会交流的结果,或者出现包容多种声腔的综合剧种,如川剧;或者互相消融,产生一种新的剧种,如京剧。京剧的直接前身是徽戏和汉戏,同时也受到了昆曲、京腔等剧种的影响。京剧并不是发源于北京的剧,但为什么叫京剧,要从“四大徽班”进京说起。 徽班,是由徽州人主办的戏曲班子。徽州人自古有经商的习惯,到了清代,徽州的商人在全国的各大城市都有店铺,其中势力最大的是盐商,大都集中在扬州,基本上垄断了长江流域的盐业,而扬州又处于东西、南北两大水运动脉的十字路口。受徽商财力支持的徽班,在经济上比别的戏班要优越一些,特别是依赖扬州的天时、地利,既有条件吸收其他曲种的长处,也便于沿江上下,流动演出。 徽班并不只唱徽调,而是昆(曲)乱(弹)不挡、花(部)雅(部)同台。花部所包括的戏曲曲种,在很长的时期内,受到上层社会及封建文人的歧视,被看作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俗乐。但花部戏曲能与雅部的昆曲一起,被列为向乾隆皇帝演出的供奉戏,说明当时的地方戏曲不光是受到普通人民的欢迎,也已受到当朝者的重视,具有相当的能力与昆曲一争高下。徽调本身,是由弋阳腔、昆腔、梆子腔演变而来,所以徽戏的传统剧目非常丰富,尤其擅长演出武打戏,这种兼而有之的演出形式非常有利于徽班的发展。 公元l790年,清乾隆皇帝80岁大寿,清官廷为庆祝乾隆皇帝的寿诞,征召江南的戏班进京演出。当时承办盐务的徽州商人,自然是全力以赴,资助徽班首先进京。 第一个来到北京的徽班是“三庆班”,班主叫高朗亭,那年,他整30岁,所谓的“而立之年”。高朗亭是安徽安庆人,工旦行,演技高超,又具有管理才能,做“三庆班”的班主共三十余年。从扬州到北京有一千多公里的路程,虽有徽商资助,率领一个庞大的戏班进京,也需要足够的勇气,高朗亭克服困难,率班北上,赶上了乾隆帝的祝寿大典,受到了北京朝野的重视。 三庆班在北京的演出是以“新”声夺人,一炮而红,消息传回安徽,当地艺人大受鼓舞,很多徽班陆续北上,壮大了徽班队伍。其中以“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最受欢迎,与“三庆班”并称为“四大徽班”。 徽班作为外地的曲种和艺术团体,来到北京,不但立住了脚,而且生根、开花、结果,最终姓了“京”,演变为涵盖全国的新剧种——京剧。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是安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徽班有条件吸收各种戏曲声腔的优点,造就了丰富优美的声腔。它既不像梆子那样高亢激越,也不像昆曲那样低回婉转,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新声,很能取悦观众。 二是剧目的题材广泛,通俗易懂,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徽戏有末、生、小生、外、旦、贴、夫、净、丑九个行当,每个行当都有优秀的表演剧目,文戏注重做工,武戏擅长武打,也很能吸引观众。 三是因地制宜,大胆改革。徽班来到北京,首先追求的就是演出风格的京化。为使北京观众能够听懂徽戏,在语言的改造上下了很大功夫,他们大胆地取消了安徽方言,创造使用了京白,改造了韵白。南方的戏曲曲种大胆使用北京方言,是徽班的独创。 四是在表演方面,尽可能符合北京观众的审美要求。北京作为首都,是全国的文化、经济中心,聚集着大批的贵族官僚、士子文人、高级艺人,这些人对戏曲的欣赏口味自然要高于普通人。徽班在这方面作了很大努力,如历史戏中帝王将相、贵族妇女等人物的刻画、表现,就带有“京朝派”的气息,以适应他们的欣赏需要。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清朝的历代帝王,都爱好戏曲,以乾隆帝最为突出。他六下江南,对各地的民间戏曲极感兴趣,除常常观看欣赏外,还征召各地戏班进京演出。同时还在颐和园等皇室辖地内修建戏台,在皇宫内部掀起了看戏、演戏热,带动了京城演出业的兴旺。北京各城区,都有不同层次的戏园子,天天演出,一时盛况空前。P16-18 序言 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即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和中国的戏曲。希腊的悲喜剧已经成为历史遗迹,印度的梵剧也中断失传了;这两种古老戏剧的演出情形,已经无从知晓,无法再现。唯有中国的戏曲,不但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而且从内容到形式都日臻完美。 “京剧”,是外地观众对于它出自北京的称谓,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但京剧又是在徽、汉两个南方剧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京剧不但受到北方观众的欢迎,也受到南方观众的欢迎,在中国戏曲的三百多个剧种里,京剧虽然诞生很晚,却后来居上,荣登“国剧”的宝座,与中医、国画并列为中国的三大“国粹”、京剧也受到外国观众的喜爱;在他们的眼里,京剧仿佛长城一样,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象征和标志。 京剧的特点,是中国戏曲特点的集中体现,京剧是综合艺术,从表演的角度讲,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即唱、念、做、打;京剧是虚拟艺术,它的虚拟手段,比其他艺术门类使用得更广泛、更充分,虚拟使其在表现剧情和人物形象方面获得了无限的自由;京剧是程式艺术,这不仅仅限于表演方面,在剧本、行当、音乐、化妆、服饰等方面,都有规范性的程式;京剧具有相当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符合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规范,适应中国人的欣赏心理与审美情趣,在京剧发展的高峰时期,涌现出众多的著名演员,形成异彩纷呈的艺术流派,京剧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了非常完善的境界,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后记 京剧是中国戏曲艺术中最成熟的剧种,它不仅音乐动听,而且流传广泛、名家辈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艺术成就。京剧带给我们的不只是视觉的享受,更是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外国朋友的眼中,中国京剧不但是美妙绝伦的表演艺术,而且是充满了东方古国神秘色彩和魅力的精美工艺品。 我多年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时常感受到外国留学生对京剧的好奇与喜爱。在他们的眼中,京剧已经与长城一样,成为中国的象征和标志。在我的“京剧欣赏课”上,尽管他们连普通话都说不好,却非常认真地模仿京剧的唱念,虽然他们的动作显得那么笨手笨脚,却无法掩饰他们内心的兴奋与激动。 留学生们对京剧艺术的强烈兴趣,使我产生了写一本关于京剧基本知识读物的想法。感谢国家汉办给予立项支持,感谢京剧名家欧阳中石先生、张金梁先生的热情指导和帮助,我完成了《中国京剧述要》一书。没想到的是,由于这本书,使我有缘认识了两位非常珍贵的朋友。 一位是日本东京庆应艺术大学的资深教授山下辉彦先生。山下先生是东京票房的主要组织者与积极参与者,他不仅能拉会唱,而且对京剧的全身心投入几乎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他在家中装修了一间隔音的琴房,每天苦练琴艺。每逢票社活动,他便兼任摄像、导演和剧务,热情地为大家服务。山下先生在东京买到了我的《中国京剧述要》一书,他听说我正在日本,非常热情地邀请我到东京参加他们的票房活动。就这样,我两次从名古屋到东京,与日本的票友们在异国他乡高歌西皮二黄,切磋唱念做打。我突然发现,京剧艺术具有超越时空,超越政治、种族和人情世故的旺盛生命力和巨大的感染力。 这是我有生以来所参加的最昂贵的票房活动,也是我最难忘的票房活动。我亲眼目睹了海外京剧爱好者对京剧的向往与痴迷,深感弘扬京剧艺术的必要与紧迫。由此我想到,京剧毕竟是视觉艺术,仅靠文字说明的方式介绍京剧知识,难免“隔靴搔痒”,如果能配上彩色图片,形象地展现京剧的造型、服饰、化妆等多方面的风采,那该有多好! 这时,我认识了第二位珍贵的朋友——上海学林出版社的林震浩先生。我与林先生素昧平生,我从日本回国以后,发现信箱里躺着两封他的来信,我要特别说明的是,第一,林先生在没有收到我回信的情况下,继续给我写信,表明了他要找我的决心。第二,他用的信纸都是已经用过一次的废旧复印纸,这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就这样,林先生不但鼓励我支持我,而且为我找到了很好的合作伙伴达世平先生,我又鼓起勇气,开始了本书的写作,至此,已有三年的时光了。 在本书就要完成的时候,我回想自己本来是一个普通的京剧爱好者,却成为介绍京剧著作的作者,心里有一丝的骄傲,更有无限的感慨。我想告诉喜欢京剧的朋友们,我们每天唱的京剧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可以引以为荣的民族文化,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尽兴之余为京剧做一点儿事情,那我们的京剧就会永远立于艺术之巅,会吸引更多人的目光,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高新 2005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