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送行
分类
作者 袁哲生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袁哲生(1966—2004),台湾高雄县冈山镇(今高雄市冈山区)人,毕业于文化大学英文系、淡江大学西洋语文研究所。文字冷静平淡,叙事手法简约节制,写作风格犹如疏离的冰山,字里行间的处处留白常蕴含深刻意义。作品往往通过儿童单纯的眼光去捕捉人类的孤独、生存困境与潜藏人们心底的沉郁情感。
曾获台湾第17、22届“时报文学奖”短篇小说首奖、第20届“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评审奖、第33届“吴浊流文学奖”小说正奖、“五四文艺奖章”小说类等等。著有小说集《静止在树上的羊》《寂寞的游戏》《秀才的手表》,中篇小说《猴子》《罗汉池》,倪亚达系列小说与台湾宝瓶文化代为出版的纪念文集《静止在:最初与最终》。
书评(媒体评论)
作品才是创作者的真切生命,因唯有它,有望背
离死亡的单调复核,而将小说家自言的“萍藻”,寄
托给未来的林泽——一字一句的未知,因此,也就是
一笔一画的希望。
——台湾小说家 童伟格
目录
一笔一画的希望 文∕童伟格
辑一 开始——转动的景物
作者序
雪茄盒子
静止在树上的羊
送行
差不多先生别传
尸布
牛奶和秋千
眼科诊所
农夫和兔子
进城的一天
一件急事
除夕

夏天的回声
黄昏
邮票
辑二 途中——联结的经典

徐四金的长镜头
姜德的针头
马奎斯的铅笔
海明威的红笔
纳拉扬的天平
瑞蒙·卡佛的吸尘器
韩少功的人造雨
葛蒂玛的海豹
大江健三郎的浪花
沈从文的烟火
汪曾祺的闹钟
契诃夫的尾巴
黄春明的马脸
贺伯特的鞭子
徐四金的秒针

留得春光过小年
一代不如一代?
沉静之狮
最难忘的小说场景——与情人共枕的艾米莉
最难忘的小说人物——夏先生
辑三 结束——静止的时间

温泉浴池
白色的光
名字
吵架
鸽子的天空
火车快飞
蜡像馆

我的维他命时光
分我吃一口
酒墙
我的铁达尼
恭喜你,外岛!
我的狗脸岁月
楼上的父亲
偏远的哭声

付费说书人
不敢入宝山
知己
流浪狗
书局里的小眼睛
眼前的世界
素人画家
陶醉
搬不动的行李
坦白说
时间感
大麻没关系
隔山
冷笑话
爱在夕阳下
匹夫有责
我最害怕的一个字
鬼不理
牵自己的手
唤起服务
提错壶
计程车演讲厅
说骂
服从精神
淡出
仰望
见山不是山
自己盖房子
暗室
暗房
新发现
爱的生机
摇摆
资讯的重量
人间重碗情
老外干杯!
出奇制胜

个人兴趣
勿忘影中人
独居
解酒偏方
收藏
不朽的苍凉
早场
打工记
随便
孤立
天空
自来酒
天才梦
生日礼物
再过一阵子
私人音响
急雨
午休
在海上
青色的信笺

写生
书街一景
肢体语言
“啦——”
关闭的房间
采收
忘情酒
雀儿
“旧”心情
看着自己
余味
家书
孤独
自助找零
真相
笑声
平常心
续集

钟摆
倾听
编年史
哈哈镜
重逢
压岁书

隔离
天眼
山上的贝壳
流光
静默
等待果陀
骑楼
怀念西门町
气韵
噤声的沉痛
不吃豆的原因
我是副刊值日生
作家的好奇心
赶赴神的约定
离营教育
真的来了
半日闲
温暖的冰
时光短笺
未命名
辑四 之后——告别的叹息
没有窗户的房间——读袁哲生 文∕黄锦树
纪念袁哲生 存目
袁哲生年表
精彩页
雪茄盒子
父亲早起,父亲上班,父亲下班,父亲早睡。父亲很穷,父亲足不出户。但有一天例外。
儿童节来临的那天早上,总有一双擦得很干净的旧皮鞋整齐地放在我的床前,我一张开眼便能看见。
等我吃完早点,换上新洗过的衣服,套上大头皮鞋,稳稳地绑好鞋带,父亲便安静地出现在我小房间的门口,手上提着一个帆布旅行袋,里头必定有一个铝制的水壶,几个大馒头,一个装着香肠、卤蛋、素鸡和海带的圆形便当盒,一包苏打饼干、一条口香糖、一大叠卫生纸和两条手帕。
我们走进客厅里,母亲便仔细检点我的服装,再翻看旅行袋里的东西带齐了没有。
然后,像一件要紧的事,父亲挪过一张木椅子,抵在大玻璃橱前面,站到椅子上,费很大劲从橱顶上搬下一个木箱子。那是少数几件专属他的东西之一。
木箱是用零星的木板拼凑钉成的,日久之后,显出深浅不同的颜色和木纹,像我制服上的补丁。似乎只是随俗,木箱外的确挂着一个生锈的锁头,不知有没有钥匙。
父亲轻轻地掀开木箱,探出一个木纹优美浮雕花边的雪茄盒子,和一块紫色的绒布,兴冲冲地擦拭一番之后,才打开盒盖,取出一支深咖啡色的雪茄,插进衬衫口袋里露出一截来,像是一支顶好的钢笔。最后,盖上盒盖,阖上木箱,再扛回橱柜上。
出发的时候,母亲站在客厅里,隔着纱门和院子里的枇杷树向我们挥手。我不知道为什么母亲总是留在家里,也许是巧合,我没有想问。
我们步行前往火车站,父亲在票亭买票之后,我们便坐在黑油油的长木椅上等待往台北的慢车。我喜欢看他从宽大的西装裤口袋里掏钱买东西,那么胸有成竹的样子,就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军号手。我喜欢这个时刻,几乎感到一份光荣。
火车是装了滑轮的房子。在晃悠悠的火车上,我把鼻子贴在玻璃上,仿佛屋外正下着大雨不能出去玩的时候一般。父亲交叠两腿,上身略斜,轻轻地哼着小曲,并用指尖在窗台上打出鼓点。
下火车之后,我们穿过一个长长的地下道,到大马路对面的一个警察局门口等公车。车快停稳的时候,站牌下总是挤满了人,父亲不慌不忙、,看准一个打开着的窗口,把我举起空中,“放”进车里的空位上,再将旅行袋传给我,然后才跟在人潮后面,成为最后一个上车的人。
坐在车后面的位置上,一路上我都低着头,抱着胸前的旅行袋,仿佛那是偷来的东西一样。到达动物园,公车靠站之后,父亲卡住公车的前门喊我下车,噪音盖过嘈杂的车声人语。我低头挤到前面,感觉每个人都盯着我看。
下车。
父亲掏钱,买两张入场券,从我手上接过旅行袋。动物园旁边是儿童乐园,从外面就能望见一个高耸入云的大摩天轮,就像外国月历上的风车一样耀眼。 河马、骆驼、大象、黑猩猩、长颈鹿,父亲一一按文解说,只有马来貘是例外,我们俩都不知道“貘”的正确发音是什么。每年,父亲都要我去问学校的老师,但是面对这个怪模怪样的东西,就先直呼为“怪物”即可,从此,年年如此。
快走到孔雀园的时候,父亲会在福利社买一种巧克力火箭甜筒给我。我小心地撕开一小圈纸封套,先欣赏几眼,再轻轻啃一小口。我们绕过鸟园周围的石子路,父亲好像并不想吃,我也没有分他的意思。
接着是父亲最高兴的时刻,驯狮表演就要开始了。
比房间还大的铁笼子外已围了好一些人,两只威猛的雄狮,脖子上挂着丰厚的一圈髦毛,不安地在笼子里交叉巡走着。驯兽师迅厉地往地板上甩一狠鞭,观众应声哑然。只见他一手执鞭,一手持棍,敏捷地在狮子的外围打绕,鞭子不断抽响,棍尖始终对着狮子的双眼,形成一个紧张的对阵。狮子暴躁起来,终于扯裂震耳的吼声如山洪,不断抬起前脚来耙那支棍子,庞大的身体往下低沉鼓绷,且奋力在地上磨爪……我心里想,爪子愈磨愈短,为什么要去磨它呢?
其余的我忘记了。只记得父亲总是在这个时候悄悄地抽出那根雪茄,扯掉玻璃纸包装,用门牙啮开一小孔,再划一根火柴点着。在狮子们磨爪的涩涩声中,驯兽师渐渐控制住场面,父亲脸上一团团浓烟像游霞般浮动扩散,消失在空中。有一年我注意到,在这个时候,父亲的脸上浮起了一丝丝惋惜的表情,不太明显的。
我不知道为什么总在这个时刻,父亲点燃他的雪茄烟;也不知道,那一盒雪茄是什么时候抽完的。这一年一度的“朝圣”之旅,一直持续到我初二的时候。
那年,大铁笼里的狮子野性大发,不听指挥,对着围观的人群狂吼,磨爪声特快特重,还不断朝驯兽师扑去,表演只得提前结束。从动物园出来,父亲似乎兴致很好,又领着我去武昌街看电影,父亲拣了华德迪斯奈的卡通电影《小飞象》,我其实想看《红粉佳人》,但是,父亲已经走向售票口,从宽大的灰色西装裤口袋掏钱了。
初三那年,为了高中联考,根本没有注意到儿童节的存在。隔年,我好像便不再算是儿童了。
父亲过世那年的儿童节,我带五岁大的儿子去动物园,驯狮表演已经没有了,甜筒的价钱也涨了好几倍。
儿子问我“貘”字的发音,我说叫它
导语
2005年,宝瓶文化为袁哲生出版纪念文集《静止在:最初与最终》;如今简体版《送行》面世,不只是一场纪念,更是一种传承,让这位小说家重新被认识,让他的作品不断被重读。本书除了收录袁哲生已经绝版的首部作品《静止在树上的羊》和未发表小说《温泉浴池》,更邀请台湾小说家童伟格为新版作序,将“一笔一画的希望”寄托给未来的读者。
我们会在《送行》中看到袁哲生用一种“轻短俏皮、厚积薄发的小说阅读术”去诠释沈从文、汪曾祺、海明威等经典作者;也会看到他书写出风格不同于小说的散文,谈论爱情滋味、服役经历与日常生活。袁哲生在小说之外的创作面向与内心世界,都珍贵地保存于本书。
“写作就是用一种深情的方式跟这个世界说再见。”书写风格独特的袁哲生,最终也在《送行》里阐述个人的创作理念,以“收音机、温度计、灵媒、乩童”等关键字说明何为小说家,用“招魂、通灵”解释写作这项技艺。这些答复,为人打开新的视野,让以后的读者与创作者去往更远的地方。
序言
一笔一画的希望 文/童伟格
我感到无助,当我们娴熟运用语言,辩才无碍;我以
写作,来模糊语言,像一个儿童,在大雨天时躲在房间里
,以一种不被名唤的窃喜之情。我以写作,来溶入时光,
希望一笔一画,一字一句,如同沼泽里的萍藻,或是静室
内的浮尘,能够不着痕迹地沉浸在一片未知的世界里。
——袁哲生
我们对他人生命的猜想,当然难免武断,主要因为在
我们眼中,生命很容易形成准确明喻——一如本雅明的这
句名言:一名在二十二岁就死去的诗人,在他生命里的每
时每刻,就是一名在二十二岁就死去的诗人。死亡总是复
核一切,就此而言,或许,我们记忆与怀念的一切往者,
在我们想象里,都像是一路倒退着,退回自己生命起点之
人。死亡布散确定性,但对小说家袁哲生而言,可喜的却
是未知。于是,我有时也会想象他,就如上述引言那样,
已经在自己人生里,借由写作,无数次退回起点,用一种
童稚欢愉,以细雨,借暗房光影,字字句句,证成了最自
足的无解。
在这独特的隐匿里,小说家想必无数次临摹过死亡,
倒退着想象过自己,如同自所记忆的往者。小说家必定也
明了,所谓“文学”,如果有任何无解的不义,那也许只
是因为,对创作者而言,它需索一种多么倒错的征敛:它
总是要求你,无尽微分过往年岁,一次次成就新的起点,
直到一切终成短瞬;只有作品,可能代替创作者长久地生
还。
多年以后,重读小说家的作品,我猜想,荣获1994年
,时报文学奖短篇小说首奖的《送行》,既标志正式起点
,也可能,划定了较稳定的象限,帮助我们归纳他的思索
与实践。《送行》全篇,并无单一而完整的情节,只在从
午夜至傍晚的连续时间里,展示一道聚散人事的动线:从
小镇月台,火车车厢,台北车站,雨港公车总站周遭,公
车里,直至半山腰的寄宿学校前。这个顺时推移的场景调
度,呈现了小说家最鲜明的个人风格:如同摄影般的冷距
书写。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虽然仿拟的是客观纪实,但
袁哲生并不僵硬自限,而是以全知观点,联系角色内外,
低抑地,勾描出他们的感知或梦境,使整个篇章,如同线
索细腻的织锦,交错各色人物。另一方面,这些处境各异
的人物,却又一体被席卷于路,进入了人类学所谓的“阈
限”(liminality)里。意思是:移动中的他们,已从原
有场域结构中分离出来,却又尚未重新融入下一结构里。
于是,小说辐聚的,具体说来,是将登上远洋渔船的父亲
、将返校的儿子、将被捕回军营的哥哥,以及已离家的老
婆婆、少妇与女孩。在阈限里,他们逸出各自常轨,置身
于身份暧昧的过渡期中。
这种身份松动,开放一种静僻自由,像要求秩序、因
此亦必有所拘限的生活,所秘密赠予的余息。或者,那也
许才是一种更其宽大,且更可喜的生命形式。大约因此,
当《送行》结束于校警的“谁啊”,这句要求身份识别的
提问时,我们不由得感到一种疾停之伤,像我们目送漫游
结束,而生活建制,再次在夜暗前刻,捕获了我们在小说
里识得的所有人,无一可免。所谓“送行”,也就在此释
出丰富寓意。
以《送行》为核心,在袁哲生首部小说集《静止在树
上的羊》(1995,即本书“辑一”收录的十五篇作品)里
,我们可见,无论各篇章指向的类型与美学为何,上述生
命形式,是小说家始终的关注。其中,《夏天的回声》这
篇佳构,与《送行》结成同一系谱,以相似感觉结构,怀
想童年,这生命里绝难再遇的逸离生命期:彼时,“我”
奇特地,在一个“还不曾察觉年纪的年纪”里。小说依循
孩童漫游动线,拉开村镇地景,浸润宏观生死,为这一狭
小生活畛域里的日常;却又纯净地,将伤逝寄存在孩童的
直观里,因此更见余响。这个系谱,在袁哲生创作里延异
长存,直至2003年发表的《雨》。
另一佳构《眼科诊所》,则可视作是对上述“阈限”
的变形摹写。在一个例行紊乱的早晨之后,主角林家成终
于整好行装,带领老父、老母与幼女上路,前去诊所,却
遇诊所午休,只得至附近城隍庙埕稍候。等候期间,虽然
周遭依旧喧闹,后续情节发展却使我们明了,对林家成而
言,这已是珍罕静憩——因当午休结束,诊所重新亮灯,
世界接上既定秩序伊刻,关于生命,那真正严峻的定谳与
哭喊,就要追上林家成,与他尚能保护的幼女,吞噬眼前
,一切人为风火。
视自预画动线松脱、暂被闲置的时光,为严峻环境里
的可贵豁免,就此而言,同样收录在“辑一”里的《进城
的一天》,可与《眼科诊所》参照对读;前者,且也是袁
哲生未来将投入探索的乡野类型书写,一个具镜像意义的
先声。
当小说家更行聚焦,浓缩示现上述“豁免”机制,我
们看见《静止在树上的羊》。全篇文长仅两百余字,如自
朦胧记忆里,重新定影的照片,显现“我”,对树上一只
白羊,纹风不动的观望。整个篇章的重点,不在一切白描
细节,可能有的准确寓意,因白羊自身,已就“像是停止
在半空中的一个问号”;重点,毋宁正是这般神秘静置,
使“我”,与“我”所凝视的,一同潜入不息时流里的避
难所——是以,“当我和山羊都都固定了以后,周围的景
物又开始转动起来”。
拦停时间,凝止场景,宽许那些隐匿于生命里的无名
孤岛,为广袤无定解的诗。这个极短篇,是袁哲生最为人
称道的“抒情小说”的最精简原型,预告了《寂寞的游戏
》(1998)里,对躲藏与消失的沉思。
关于“抒情小说”的追求,用袁哲生自己的话来表述
,是他想让小说里的“一切”,“都照一个单纯的凝聚力
,始于感性,终于神秘”;因为“一切作品,只要推至一
个撼人的无奈,便是好的杰作”。在本书“辑二”,我们
可见袁哲生对上述设想的绕径演绎:在逐篇短评各小说家
的作品时,他亦表达了个人对小说所侧重的面向。其中最
重要的,是他对德国小说家徐四金名作《夏先生的故事》
(1991)的数次解析。
《夏先生的故事》,原则上是一部成长小说,袭用此
类型常见范式:以孩童视角,旁观成人世界,从而,也在
对成人苦痛的疏离摹想中,获致个人启蒙。袁哲生研析此
疏离摹想,就叙事角度,为我们定义出“徐四金的长镜头
”:他认为,“长镜头可以把人变小,我们因而可以看到
更多渺小的人物被交织在一起,更不假言语”。就主题意
识而言,袁哲生进一步跨越启蒙范式的规限,指出本书主
角并非个人,而毋宁是“时间及其无所不在的苦难”。上
述关于形式与内容的断言,事实上,都简要答复了袁哲生
个人持恒的创作意向。
另一方面,这种重视叙事技术,但却并不将技术自身
,视为小说家最重要成就的讨论方式,也直接反映了袁哲
生对创作的精神设想。就此而言,袁哲生重赋作家的所谓
“艺术之眼”,或“心灵”,以古典时代的灵光。在讨论
契诃夫的作品时,他认为,“好的作品需要意外,当心灵
启动的时候”,“技巧于是只好夹着尾巴逃跑了”。
在绝大部分关于写作之本质与目的论的言说里,袁哲
生均保持上述设想,而以“通灵”“境界”与“气韵”等
不同词汇,定义一种突破技艺局限的个人格思。某种意义
,袁哲生可能一如所有深受现代主义影响的创作者那样,
以“反现代的现代主义者”之姿,更深彻地,回应了关于
现代主义,本质上不可能终结的精神寻索。就此而言,袁
哲生自《秀才的手表》(2000)起,变换至乡野书写的写
作路向,可能并不仅是断裂或转折,而是既存设想的进一
步实践。
也于是,收录于本书“辑三”的《温泉浴池》,是篇
相当重要的作品。此作尽管在袁哲生生前,并未正式发表
,可能,以他的标准,还有待再做修改,然而,从现存版
本看来,我们已可见其简洁丰饶,一如袁哲生所有佳构。
一方面,这篇小说可与“烧水沟”与“罗汉池”等系列创
作并立,共同说明小说家在《寂寞的游戏》后,从个人早
期作品已存的虚构原型,所绽放的完整光谱。另一方面,
它也展现了袁哲生创作的新面向。
小说主角“J”,仿佛共享契诃夫对戏剧的后设感知:
因为熟知凡人(包括自己)必难免的自我戏剧化,使他无
法顺利入戏,承受不了“那种重大时刻降临的现场”。当
人生里,一切庄严或悲哀的见历,对他而言,都无法黜免
一种自嘲的画外音时,他已无法自我成就,或追寻人生定
向。小说由此自我逸离之人,联系生活里,更无可修复的
荒芜——包括坐了一辈子小办公桌,“庸庸碌碌地在工作
与生活琐碎中消耗着,一生中没有半次灵光乍现的圣宠时
刻”的退休老父;包括为了照料这样的老父,深觉自己在
家“被关了四十多年”的老母;当然,更包括那名已然遁
入时间歧径里的,往昔的自己。
泡温泉作为疗养,如此成为老父与他的共同兴趣,使
他们身体健康,但健康,又带给他们“一种很结实的空虚
之感”;这种空虚感,却又促使他们,屡屡回返温泉。终
于,温泉疗程已不为治愈什么,而仅是一种悲喜莫名的慰
藉:它让遥无止境的荒芜,成为可以计数的旅程。当温泉
之旅僭代余生,袁哲生为旅途寄存的窗景,偶然所见、所
梦与所忆,也就再次静谧地,封印他从来想望的豁免:再
一次,当景物奔流,而“公车依然停在原地不动”,如凝
视最初,那不可解之白羊,“J看得眼眶潮湿了起来”。
由此,小说家静停十年文学创作期,将最初与最终,
叠合为本书。而倘若真如上述所言,只有作品,可能代替
创作者长久地生还,那其实不无残酷地意味着:作品才是
创作者的真切生命,因唯有它,有望背离死亡的单调复核
,而将小说家自言的“萍藻”,寄托给未来的林泽——一
字一句的未知,因此,也就是一笔一画的希望。
谨此再致哲生,并祝福《送行》新版面世。愿它为读
者寄存重新的发现,一如一路行来,袁哲生作品予我的启
迪。
内容推荐
1995年,袁哲生出版首部作品《静止在树上的羊》,隐约展现日后的小说风格,本书“辑一”即来自于此作。在“辑二”文学评论里,我们则见证小说家与其他创作者的隐秘关联。到了“辑三”“辑四”,袁哲生书写出《温泉浴池》《偏远的哭声》等成熟之作。
从最初到最终,从袁哲生的小说到他的私人手札,我们得以见证一个经典作者的诞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8: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