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沃森与DNA(推动科学革命)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V.K.麦克尔赫尼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是他,与弗朗西斯·克里克共同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是他把冷泉港实验室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学中心;他把自己变成了科学的指挥者;他大胆地抓住机会,挑选天才和课题……他就是沃森,50年来生物学科学革命的核心人物!

本书正是展现给读者以詹姆斯·杜威·沃森不可思议的科学生涯,不着重于他的私人或他的家庭生活,而是将他的某些个性传达给急于了解他的我们,正是从这种个性使得我们开始了解为何他工作起来异常自信,而且能很好地同决心献身科学的人群共处。

内容推荐

自从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D.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从而以崭新的观点揭示出性状如何代代相传以来,50年过去了。其间,生物学发生着一次又一次的巨变,而沃森正是这场科学革命的核心人物。半个世纪以来,没有任何其他科学家对生物学思想的影响像他一样巨大。

本书介绍沃森不可思议的科学生涯。全书的成文是根据作者本人40年来作为一名成绩卓著的科学记者对于生物学革命的追踪和报道,及其在冷泉港4年的工作经历总结而成。本书并不着重于展示沃森的家庭或他的私人生活,而是着重于展示他的某些个性,这些个性使得他工作起来异常自信,而且能很好地同决心献身科学的人群共处。

本书是献给所有关注科学发展思想与历程的读者的一道盛宴。

目录

前言

致谢

序幕:1962年10月19日

1书和鸟:在芝加哥“长大”

“没有金钱,只有书籍”——善于观察鸟的神童——艾弗里与薛定谔

——学习思考:15岁进入大学

2以基因为目标:在布卢明顿的日子——“人间天堂”

“超群智力”——“诙谐而爱玩”的马克斯——X射线存活实验——

“多雨而阴暗的长冬”——“为什么不是我”

3啊!金子:剑桥的两个机灵鬼

“一个争论不休但富有创造性的共生体”——惨败——不能停止对

DNA的思考——莱纳斯的错误——“正是一种美丽的螺旋”——

障碍赛——碱基配对

4一个美丽诱人的分子:坚信不疑

说服他们自己——隐藏的未来——令同事信服——宣布新发现——

公众的最初反应——冷泉港的变化——“整个房间一时鸦雀无声”

5他在琢磨:现在该做什么?

“亲爱的罗莎琳德”——罗曼史,剑桥的夏季,遗传密码——在帕萨

迪纳的日子“好辛苦!”——伍兹豪尔的“威士忌分子盘绕”聚会一

那时的沃森“非常内向”——沃森开始接触哈佛——求爱被拒绝

6在哈佛:“很少有人敢向他提问”

“一个有特殊影响的实验室”——树敌——“充满自信的演讲风格”

——激励青年学者——病毒与癌症——声名日隆——获得诺贝尔奖

7宣言与结婚

界定新领域:基因的分子生物学——核糖体携带遗传信息吗?——

“完美的夫妻”——信使RNA——遗传密码——正向机制——周围

人眼中的吉姆——逆向机制——莉姿

8 “冒冒失失,骄傲自大,狡猾,举止粗鲁和滑稽可笑”

沃森:“真难想像弗朗西斯竟然受到伤害”——克里克:“对友谊的亵

渎”——罗夫:“愿上帝保佑我们不要有这类朋友!”——莫里森:“异

想天开”——为什么都是一帮混蛋?

9一个令人心仪的地方:冷泉港

总是处在风口浪尖——“濒临绝境的实验室”——宏大目标——修

缮实验室——关键礼物——“DNA城”——限制因素——管理风格

——前赴后继

10 “高等生物细胞”——冷泉港实验室的科研特色

保持接触的压力——“下一个大难题”——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反转录病毒——吉姆顺便造访——“细胞骨骼”显露真容——“让

全世界每个人都到这里来”——近距离住所——声望的代价一“他

会给你一个题目”——“吉姆真的心碎了”——“我们仿佛是他的

酵母伙伴”——断裂基因——请注视“我们头上的大脑”

ll “决定性的一张否决票”:重组DNA

细菌战?“荒唐透了”——克隆——抗癌“战争”——罗伯特·珀拉

科发怒了——几乎是魔术般的工具——一封给同行的信函:难忘的

记忆——遗传工程与炸弹——第二届阿塞洛马会议:“我一生中最

倒霉的一周”——阿塞洛马会议之后歇斯底里大发作——“我觉得

我们碰到了真正的麻烦”——关键的一年:1977年——难道要等到

太阳熄灭?

12基因组:“它是如此明显”

谁?——一个令人惊异的想法——疾病成为遗传学研究焦点——基

因作图、辐射、癌症、基因治疗以及碱基测序仪——圣克鲁斯——

圣达菲——乌云密布——冷泉港波澜——精心设计的计划——布鲁

斯·艾伯茨委员会——同戴维·巴尔的摩的冲突——人类基因组计划

的启动——首当其冲的难题:“有些事真令人进退维谷”——沙文主

义的流露——反对派再现锋芒:“我正坐在这里忍饥挨饿”——招募

英才——“我被辞退了”——“谢谢您,先生”

尾声:“我是乐观主义者”

詹姆斯·杜威·沃森简要编年史

作者对有关人物的访谈摘引

注释

主要人物中英文姓名对照

试读章节

“充满自信的演讲风格”

发表演讲对于沃森来说是个问题。沃森演讲稿写得很出色,但演讲却很糟糕。多迪发现,吉姆的早期演讲“慢条斯理,柔声细语。人们还以为这是他‘充满自信’的风格”沃森的问题就在于讲演,他“应该想方设法解释清楚听众不知道的问题”。这是“我唯一必须认真思考的事情”。讲演的问题像梦魇一样纠缠着他。他经常梦见讲到半截忽然忘记了该讲什么,而且他突然又想起还有第二个讲演不得不作。”但是另一方面,他的一位助教发现他为研究生写的关于病毒的讲义却“非常深刻,而且有洞察力”。

并非所有的学生都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有一位学生,当时对用细菌材料进行研究颇感兴趣。他回忆说:“他喃喃自语,说得非常慢,而且有时竟然走题去讲人物的故事。如果严格地从科学主题上看,这肯定不能算好讲演……这只能算作一件事情而已。”1968年,一位研究生在接受纽约时报的访谈时说:“沃森是一种独特的现象。在课堂上,他并没有表现出特殊的智慧,也没有表演技巧,他不具备古时候教授的超群魅力,但是,他明澈如镜,丝毫不矫揉造作。”

有一位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学生,他的话更充满激情。他说,沃森是教授会中鼓吹用分子方法研究生物学的最激烈的一位。而且,他也是把那些有此意向的科学家拉入十字军的最卖力的人。吉姆对待大学生严肃认真,他很想给他们上课,许多教授对此却不屑一顾。他反对那些圆滑的、引诱听众的、明星式的讲演者。一位学生深有感触地说:“他的讲演最值的称道之处是你无法预见他下面要讲什么。”他不是按照预定的途径平铺直叙,他的讲话更像是“方向不定的漫步”。他常常对着黑板讲话,他的话游弋不定,而且也使学生们的注意力随着他的“古怪的姿势”而转移。沃森有时也陷入科学的流言蜚语之中,这些闲话可能会增加一些乐趣,但对他的思想和论点丝毫无损。

 科学史学家霍勒斯·贾德森(Horace Judson)在记述吉姆在1973年教学活动时写道,尽管“喃喃自语和错误的开始从未消除,沃森的讲演仍然令人感到兴奋,他看待事物的那种怀疑和蔑视的态度也令人激动。他讲话不受限制,而且似乎入木三分,考虑问题不循陈规,每一次讲演内容都是活生生的新发现、新问题或新推测……他对科学思想和科学家的缺点冷嘲热讽。”

 从许多大学生的回忆看,吉姆是一位“大英雄”。在他获得诺贝尔奖和出版那本畅销书之前,许多学生出席了他的演讲会,他同时建议另一些人去听讲。这些青年学子都很愿意在新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工作。他们都醉心于这类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有关这类研究的信息简单而有力,即诸如DNA、RNA和蛋白质一类生物大分子的研究“是生物学唯一创造性的科学出路”。沃森强调生物学应像物理科学一样精确和严格。然而,他以“积极主动的精神和不迷信偶像和传统的方式”,向创造新世界的年轻人表述这类思想,而决不采取生硬粗暴的态度。

南希·霍普金斯(Nancy Hopkins)是受沃森影响从事科学研究的大学生之一,后来是纽约女子学院斯潘斯学校(Spence School)的研究生,这所学校在当时被视为“女子进修学院”。后来,霍普金斯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的教授,研究领域从病毒学转向对于发育生物学起重要作用的热带条文鱼。南希在哈佛时最初的兴趣是数学和建筑学,但是在1963年却瞄准了医学院。当时进入研究生学习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有足够的主修生物学学分,于是她选了生物学2,这门课由几位教授共同授课,包括威尔逊和沃森。

负责前两周课的教授提不起人们的兴趣。这位教授似乎认为生物学就是生理学。第三周,霍普金斯把自己的座位从第二排的最右边移到靠近讲台。沃森开始教授自己的课程。她当时从未听说过沃森的名字和他的诺贝尔奖项。她记得吉姆好像声音很低,在讲笑话时总是面对黑板。她在多年后回忆说,听沃森的课对她献身生物学起了决定性作用。她说:“真是这样!”每逢上沃森课时,她总是向前倾着身子专注地听他讲课。她急匆匆的奔向课堂,坐在座位的边儿上。

学生们知道一场革命且将到来,吉姆把这场革命带进课堂。他“使你感到你正置身于伟大的变革之中”。在强烈的竞争中,三联体遗传“密码子”脱颖而出。分子生物学只有10年的历史,但霍普金斯却已经被它可以解释癌症、记忆、衰老和生物学中的一切现象而沉醉的她说:“我走进教室才15分钟,我的生活就完全改变了。我看见就在我面前,生命以及我曾经想过的关于生命的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正在解开。”

霍普金斯回忆说:“他真是太令人激动了。”他对分子生物学的压抑不住的热情,使学生们把诸如希尼·布伦纳尔一类的生物学家看作“摇滚明星”,而吉姆就是这些明星的朋友,他和他们共进午餐,他在自家的宴会上把学生介绍给他们。沃森把学生们视为“同类”,他愿意对他们谈论早晨所听到的发生在生物学前沿的趣闻轶事,有时这些事情并非牵涉到科学。哈佛大学校长内森·普希(Nanthan Pusey)裁定,沃森校外活动占用的时间过多,命令他即刻回校。沃森对此决定讥之为“童子军行为”。霍普金斯回忆说:“令人吃惊的是,人们竟责备大学校长。”实际上,吉姆似乎认为“房中最聪明的人可能是那位洗碟子的人。”南希很想在吉姆的实验室工作,她终于如愿以偿。沃森对她说:“你真像我,都是一条路走到底的人。”

P87-88

序言

本书将介绍詹姆斯·杜威·沃森(James Dewey Watson)不可思议的科学生涯。自从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从而以崭新的观点揭示出遗传性状如何代代相传,50年过去了。在此期间,生物学发生着一次又一次的巨变,而沃森正是这场科学革命的核心人物。

由于人类DNA全序列测定正是根据沃森发起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而进行的,又由于2003年恰逢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周年,全世界有许多纪念活动,因此,目前是最适合深入研究DNA革命的一年。我们坚信,生物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会在未来充分体现,实际上生物学已经开始改变着农业和医学,也改变着人类关于生物物种进化以及它们相互之间关系的观念。不仅如此,遗传学新知识的应用似乎也在改变着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案,程度不同地由粗放型走向精准型。 几代生物学家连续不断的突破性发现,为知识史增添了巨大的挑战。辨别知识谱系芜菁真伪的一种途径,就是追踪詹姆斯·沃森的职业生涯。半个世纪以来,没有任何其他科学家对生物学思想的影响像他一样巨大。

显然,这种影响是令人惊叹不已的。人们或许会像对待一个顽皮的孩子和讨厌的害虫一样,对沃森漠然视之,认为他的伟大发现只是侥幸地根据别人的数据而来。但是,面对诸多非议和责难的折磨,他依然决定继续科学生涯。后来,在很大程度上,他变成了一位才华横溢的管理者,但失去了尼尔斯·波尔(NielsBohr)表现出的那种父亲般慈祥的本能。

他把冷泉港实验室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学中心,他自己也变成了科学的指挥者,他大胆地抓住机会,挑选天才和课题。这种转变与爱因斯坦有异曲同工之妙,爱因斯坦也曾接管过一座高级科学研究所,但遗憾的是他没有找到一个可心之人。沃森抓住年轻科学家做一些真正新奇的事情,并经常鞭策他们,好像打仗一样,然后又派他们去做学术探讨。在他的眼皮底下,你就别想偷懒。

沃森算不上和蔼可亲,也不是以严厉著称的指挥家托斯卡尼尼(Toscanini),人们很容易受他影响。他既热爱科学又有超群的吸引力以及传递与分析信息的卓越才能。人们都愿意同他交谈,尽管这会使你颇费脑筋。

人们也许会觉得沃森远非想像的那样精明和思想深刻,这些印象仅仅是根据他所著的关于分子生物学的模范课本和有关他如何与弗朗西斯·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的神奇传说而来的。

本书并不着重于他的家庭或他的私人生活,而是着重于他的某些个性,这种个性使得他工作起来异常自信,而且能很好地同决心献身科学的人群共处。本书的成文,不是根据对沃森和他的家庭的访谈,也不是根据对他的论文的研读,而是根据作者本人40年来关于生物学革命的追踪和报道以及在冷泉港实验室4年的工作经历,并根据曾经与沃森共同工作过并惠准接受采访的50多位科学家相当率直的评价,然后提炼而成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8: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