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社会稳定这一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阐述。围绕着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稳定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本书首先系统地阐述了社会稳定的本质、特征、构成和价值,接着从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深入地探讨了经济发展、贫富差距、腐败、民主、法治、意识形态、全球化对社会稳定产生的不同效应,最后从可操作性的角度对群体性事件问题与社会稳定预警系统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阐述。
关于社会稳定问题,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存在着一些误区。本书试图通过严密的逻辑分析和实证分析澄清这些误区,使人们摆脱种种似是而非的观念和不合理的行为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国内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社会稳定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稳定问题的重视和关切。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下,社会稳定问题的探讨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任红杰同志的这本专著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事关社会稳定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索,试图为人们正确把握社会稳定问题提供一个基本的理论视野和思维框架。该书由社会稳定的本质、特征、构成和价值入手,阐述了经济发展、贫富差距、腐败问题、民主法治、意识形态、全球化及群体性事件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并提出了社会稳定预警系统的基本构想。对于一些悬而未决的难题,作者并没有回避,而且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做出了鞭辟入里的分析。细读全书,可以感觉到这是一本具有创新精神的学术著作,有一定的可读性和说服力,能够给人以新的启发。
我们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在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社会公平等问题日益凸显出来。高度重视、科学分析、正确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减少社会风险和动荡,至关重要。强调社会稳定,绝非主张重新回到相对静止的结构体系中去,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整个社会充满勃勃生机的活力。因此,改革的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的承受度既是一个挑战性极强的战略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社会稳定问题同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息息相关。长期以来,我们党在社会稳定问题上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从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到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表明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逐渐深化。因此,离开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理解和深入把握,孤立地把社会稳定问题当做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片面地强调为学术而学术,必然使相关的理论研究误入歧途。本书作者任红杰同志作为北京大学毕业的哲学博士,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曾参加过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他开始涉足于社会矛盾与社会稳定问题的探讨,通过这本专著,可以洞见他在这一领域跋涉的扎实足迹,看到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和把握的深度,以及通过努力所获得的学术性与政治性相结合的初步成果。
当前,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重而道远,如何把对社会稳定问题的研究推向深入,是理论工作者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我们有理由相信,本书提出的有关理论上的难点和哲学层面上的思考将会引发更多的人继续进行深入的探讨,并且会使有关的研究成果更加丰富。
是为序。
武和平
2005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