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学术著作不同的是,本书系多由博士生导师们将自己几十年的文章、专著予以检索,把其中那些虽时过境迁但仍有思想洞见、亦富辞采的文字截取而成。这些文字经过了岁月的淘洗,实乃石中之玉、川底之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春酒园蔬集/当代博士生导师思辩集粹书系 |
分类 | |
作者 | 张新颖 |
出版社 | 山东友谊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与其他学术著作不同的是,本书系多由博士生导师们将自己几十年的文章、专著予以检索,把其中那些虽时过境迁但仍有思想洞见、亦富辞采的文字截取而成。这些文字经过了岁月的淘洗,实乃石中之玉、川底之珠。 内容推荐 博士生导师是我国当代学术界的一批精英,他们之中的佼佼者,以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天赋才能。静守书斋,破读典籍,“焚膏油以继晷。独兀兀而穷年”,在各自从事的领域里卓有建树,其造诣渐臻纯青,在学坛颇有影响,甚至名及海外。但是,他们的成就却少为普通读者所知晓:所以,让高雅的学术走出殿堂,甚为必要。然而,博士生导师的专著和大块文章,多以思辨的深刻、逻辑的严密和旁征博引而著显,难为一般读者所理解。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便捷自由的阅读渐成时尚,让学者的思想、智慧与读者的需求近距离链接,成为我们策划本书系的初衷,与其他学术著作不问的是,本书系多由博士生导师们将自己几十年的文章、专著予以检索,把其中那些虽时过境迁但仍有思想洞见、亦富辞采的文字截取而成:这些文字经过了岁月的淘洗,实乃石中之玉、川底之珠:所截取的文字有章节、有片段、有三五语句,重新编排,再成系列。其长者如随笔,短者如小札,如散文诗、箴言录。读者随意翻读,必有启示心智、陶冶性情之益。 这是本书系的第五辑。 目录 小引 甲编·的现代意识 现代意识 中国现代意识 黄远生的苦闷 俄国一些作家的特殊吸引力 关于章太炎 王国维与尼采 王国维从尼采退向叔本华,最后退出哲学 王国维的“纯文学”观 不堪承担者的承担方式 “伪士当去,迷信可存” 在两个极端之间进行摩擦力巨大的精神和文学试验 个人主体从上向下的位移 鲁迅为什么写杂文 《野草》的中间层 “错乱”的“震荡” 诗是对苦痛的慰藉,还是对苦痛的挖掘 距离的组织 都市是巨大的主体,人不过是吸附其上的感觉器官 化身为摩登女性的现代性 追逐欲望的男人变成了欲望化对象的消遣品 “对艺术的态度就像花花公子对时髦的态度一样” 质疑和动摇日常生活的逻辑、规则和秩序 叙述的合理化的失败,诞生了现代传奇 “快,快,迟了来不及了,来不及了!” “赤裸裸的站在天底下” “黑格尔的鬼影” 从对血肉的现实人生的搏斗开始,并把搏斗内在化 凭借什么与历史、现实进行生死搏斗 路翎和胡风的差异 语言奴役的创伤 把现代的搏斗经验深化到语言搏斗的复杂过程中 战争、学院、现代主义 课堂讲授的影响 一个出现在中国校园中的英国现代诗人 恰恰是在这样的时候 冯至的《十四行集》 “非诗意的”经验与穆旦的诗 乙编·沈从文与20世纪中国 三个阶段,三种形象 现代理论催生出来的“发现自我” 没有深度的景物描写 从不大考虑问题到面对大的问题 绝处再生的能力 文物研究的着眼点,也是他的文学的着眼点 找到了一个角落的位置 为什么三十岁就“急于”写自传 看杀人:沈从文和鲁迅的不同 无量快乐 对于人类智慧光辉的领会 没有定见、定位、定向、定范围的“看” 沈从文作品里的人,与启蒙的新文学里的人不同 沈从文的文学世界比人的世界大 私人信件和公开文本 哪些因素酝酿了《边城》 《边城》不只是“翠翠的故事” 复数人物和常态情景的具体性 “天”这个概念 用文字包裹伤痕 “微笑”担当了什么 从《边城》的时空到《长河》的时空 “现代”来了 从“白心”看沈从文和鲁迅在深处的一致性 两篇《社戏》 与父老子弟秉烛夜谈的知心的书 一个勾连紧密的小整体 精神迷失的踪迹 沈从文是一个什么样的作家 时代转折处的各种文字材料及其复杂性 “疯狂”与自身思想发展的内在缘由 向文学告别之后仍有文学 作者生命的“分量”、“成熟”、“痛苦忧患” “他不写,他胡写”,都“完了” “认识其他生命,实由美术而起” “我为什么始终不离开历史博物馆” 一部著作,十七年“离奇”经历 丙编·当代中国文学和文化 一九八五年(一) 一九八五年(二) 先锋小说的时间范围 省略而不暗示 典型的中国人的写法 少年血:对生命不明白,但是生命在要求你明白 中年心境 文化反抗及其承担 你以为他们要成为自己,其实是要成为另一类人 是她童年的完整的世界,帮助成年的她明白了 小说精神的源头 追问“作者”的概念 吸毒与语言实验 小说家的语言自觉 “没有故乡的语言” 无声的词语,发出了声音 方言能够自己说话吗 用登州话创作的长篇小说 “自由命名的语言”的丧失 大地和“完整” 不绝长流 “我们”的叙事 如果不能把读者变得伟大 以一种简单、纯朴的方式去对付复杂性 棕榈之死 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 反省一种叙述模式 “无名”的一代人 人对自身肤浅经验的迷恋 自恋是迷人的,但是 朝向批评可能有的丰富和复杂 试读章节 在未必自觉的西方中心论的作用之下,中国现代文学自身的问题往往变成了西方思想、意识乃至文学技巧在中国文学中的投影,中国文学自身的问题被挤压掉了。因而它自身就被当成了一面扁平的、只具有映照功能的镜子,特别是关于现代意识的探讨,这种倾向尤为突出;而我想讨论的却是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的现代意识。 之所以在“现代意识”前冠以“中国”一词,是凸现身处中国自身的历史情境之中的中国主体的思想、文化和文学反应,而自19世纪中后期以来,所谓中国自身的问题、中国文学自身的问题,都已经不可能再是一个封闭的自我内部的问题,而必须在世界格局的范围内加以考察。因此,中国现代意识并不是一个和西方现代意识相隔绝、相对立的概念,它接受西方现代意识的启迪和激发,同时它更是从自身处境中生成,并对自身的历史和现实构成重要意义。简单一点说,屡屡出现的“自身”这个词,其实是坚持和凸现中国主体性的存在。拒绝接受外来事物和思想固然可怕,因为这会遏制主体继续生长、变化的可能性;可是在外来新奇的事物和思想中丧失主体性也同样可怕,因为在外力之中消亡和由于自身活力枯竭而消亡同样是消亡。接受和产生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现代意识,并不意味着舍弃自我主体;而且我们知道,统称的西方现代意识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其实也是多个国家和地区、多种民族和语言的意识主体和文学主体的组合,既没有统一的西方,也没有抹平了差异性的西方现代主义,从地理分布上讲,柏林、维也纳和布拉格、彼得堡、芝加哥和纽约、巴黎、伦敦,各有各的现代意识和现代主义,它们的相通并不遮掩它们的差异,更不取消它们各自的意义。 清末译介西方近代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的重要思想家严复,晚年曾在一封信中评论新知识分子,说:“晚近中国士大夫,其于旧学,除以为门面语外,本无心得,本国伦理政治之根源盛大处,彼亦无真知,故其对于新说也,不为无理偏执之顽固,则为逢迎变化之随波。何则?以其中本无所主故也……此辈人数虽众,大都富于消极之道德,乏于积极之勇气……”从这段话中,我们应该能够读出,严复着眼的根本处,不在于从旧学还是新说中选择其一,而是中国近代主体的生成、发展和确立。这一线索贯穿了严复思想的始终,从他早年对斯宾塞、赫胥黎、穆勒、甄克思的译介,一直延续到晚年所谓的“背离西方退回传统”(如果充分注意到严复思想一脉相承的线索,就能够看出这一通常的概括显然是表面化的、不确切的)。如果没有这样的主体性建设,无论是旧学还是新说,都无助于应对自身的处境并产生真实的意义。 中国现代意识的发生,其题中应有之义就包括了对近代思想的反省和批判。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中国现代意识的先觉者,在倡言现代意识的初始就突出强调了现代主体的位置极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其大致的思路和关注重心,几近如上述严复所言。像章太炎这样的与严复差异甚大的思想家,在对流行的近代新说进行言辞激烈的批判的时候,他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这些新说是否深刻地切人了信奉者的内心和中国的历史现实处境,而他进行批判的依据和资源则力图从本国思想文化之“根源盛大处”求得,以期创造出一个“依自不依他”的中国传统和中国主体。受过严复译介思想强烈影响、同时又是章太炎的学生的青年鲁迅,更是把他老师的前提置于思想的中心,在他看来,对近代思想引发的“逢迎变化之随波”的批判比对近代思想本身的批判更为紧要,他甚至愤激地表示出这样的意思:就算你那些新说都是正确的,可是因为没有立基于个人自身的历史和现实境遇,没有从个人最深切处出发,不过是唯顺大势而发声,所以是靠不住的;而且正因为那些思想是正确的、新颖的,但其正确性其实依据于多数或外来权威而非依据自己或民族的内心,所以,这样的随波逐流者应该称为“伪士”,而“伪士当去,迷信可存,今日之急也”。由此来理解他的“别求新声于异邦”,应该更能感受到个人和民族主体在他思想中的分量和位置。 立基于现代主体的自觉建构及其顽强坚持,才有可能或偏离或突破一般性的、容易获得普遍认同、乃至于形成文化潮流或主干的社会思想观念的种种制约和束缚,产生出具有反思深度的清醒的现代思想和意识。(P5-7) 序言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盂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春酒,冬酿春成;菜蔬,也是自家栽种。这里面不仅有劳作,还有时间——适度的时间,既不是仓促的快,也不是让人绝望的漫长,而是表现为季节——季节转换,风物宜人。 只是我对“园子”略有微言。有自己的一块园地,是好的,看得轻一点,可以闲情逸致;重一些,甚至能够在这上面安身立命。周作人《自己的园地》不光有名,且是他种蔷薇地丁、尽职于文艺的声明和证明。到今天,也要有块自己的园地,不能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哪里都可以刨挖两下。但是,有了块小地方就自喜自得,就不那么有意思了;再就是,把自己的小园子和外面隔离得密不透风,自己也不出来透口气,也不好玩。 陶渊明的园子,我想,隔离的东西不外就是树枝篱笆之类的吧,和园子外面更广大的天地还是声息相通,连在一起的。 但我却绝没有装模作样学陶渊明的意思。徐诗荃年轻的时候给鲁迅看他的诗,鲁迅回信说,“兄诗甚佳,比前有进,想是学汉、魏,于渊明却不像……必再阅历四十年,慢慢喝下酒去而不吃辣椒,庶几于渊明有些像了……” 春酒园蔬,虽然今天不易得,其实都是普通的东西。 2006年8月11日 复旦大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