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城市发展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对策(中国城市规划建筑学园林景观)/博士文库
分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作者 张凡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城市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研究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问题,必须综合考虑影响城市发展的城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积极探索多模式的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历史文化保护的方法。本书从城市整体特色的保护和发扬、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场所精神的发扬以及多模式的历史建筑及其环境的保护与更新等方面论述了城市设计的历史文化保护的基础理论和对策方法,强调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和发扬相结合,从而使得城市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书可供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建设管理等领域的工作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学习参考书。

内容推荐

本书将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问题放在城市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综合考虑目前影响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政策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通过对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以及大量实例的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寻求在城市发展中的城市设计的保护原则和具体方法。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的最终目标,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保护城市历史的连续感,并且使城市的特色得以发扬,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城市设计必须要考虑市场因素,提供保护的多种模式和方法,以适应城市的发展规律。

本书主要由9个部分构成,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其中,导论部分在分析了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现实状况和面临的严峻挑战后,主要从5个方面论述了“城市发展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对策纲要”,这个部分是本书的总纲,阐明了本书的研究的背景;影响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以及城市发展中的历史文化保护的基本观点和对策,在以后的6个章节中分别展开论述。本书第2部分简要回顾了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发展历程,并且对东西方保护观念的差异做了比较研究。第3部分结合城市设计的实例研究,对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理论和城市建设控制进行了介绍分析,并且对上述三个国家不同的保护制度和方法做了进一步的探讨。第4部分在深入分析历史文化的概念和历史建筑及环境的多重价值的基础上,论述了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城市设计的目标和原则。第5—7部分,分别从城市整体特色的保护和发扬、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场所精神的发扬以及多模式的历史建筑及其环境的保护与更新,论述了城市设计的历史文化保护的基础理论和对策方法。第8部分是对我国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发扬的一些思考。第9部分则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针对上海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努力将本书的研究成果——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城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做具体运用和一个阶段性的总结。

目录

1 导论:问题的提出和本书纲要

1.1 令人堪忧的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现状

 1.1.1 “脱胎换骨”式的城市旧区改造

 1.1.2 商业性开发破坏文物古迹

 1.1.3 假古董和静态孤立的保护方法“

1.2 城市发展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对策纲要

 1.2.1 发展的含义

 1.2.2 从对立到共生——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

 1.2.3 影响我国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主要因素

 1.2.4 为什么要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研究历史文化的保护

 1.2.5 城市设计的历史文化保护与发扬的对策

1.3 基本框架和内容

 1.3.1 研究的目标

 1.3.2 研究的方法

 1.3.3 研究的框架

2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发展历程

2.1 欧洲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兴起与发展

 2.1.1 早期欧洲对建筑遗产的维护和利用

 2.1.2 近代欧洲文物建筑的修复运动

 2.1.3 现代欧洲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趋向

2.2 我国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概况

 2.2.1 中国古代城市与历史文化的特征

 2.2.2 近现代中国历史文化保护的历程

2.3 东西方保护观念的差异比较

 2.3.1 保护观念的差异及其所反映的社会价值观的差别

 2.3.2 保护原则和方法的差异

3 欧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理论与城市设计实践

3.1 法国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理论与方法

 3.1.1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立法体系的发展完善

 3.1.2 历史文化保护区及保护和利用规划实例研究

3.2 英国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思想与实践

 3.2.1 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旧城改造和城市设计实践

 3.2.2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当代城市设计的有机结合

 3.2.3 英国的城市更新和城市设计思想的转变

3.3 美国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开发控制

 3.3.1 纽约宾夕法尼亚火车站的拆除

 3.3.2 纽约利华大厦的前途和美国分区管制法的弱点

 3.3.3 纽约中央车站的保护和发展权转移的方法

 3.3.4 美国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多元化控制开发手段

4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城市设计目标和原则

4.1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再认识

 4.1.1 历史与文化的概念

 4.1.2 城市历史文化的形式和内容

 4.1.3 城市历史文化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

 4.1.4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发扬概念的比较

4.2 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城市设计目标和原则

 4.2.1 城市设计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

 4.2.2 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城市设计目标

 4.2.3 城市发展中的历史文化保护的原则

5 城市总体特色的保护与发扬

5.1 开辟新区,保护古城整体风貌

 5.1.1 历史古城的自然发展和现代城市新区建设

 5.1.2 新老城区的过渡与连接

5.2 城市传统空间结构和形态的保护和发扬

 5.2.1 城市天际轮廓线的保护

 5.2.2 城市肌理的保护和创造的方式

6 城市历史地段的保护和场所精神的发扬

6.1 城市历史地段中历史文化要素的系统整合

 6.1.1 对城市历史文化要素进行整合的意义和目的

 6.1.2 城市历史要素的功能整合

 6.1.3 城市历史要素的空间整合

6.2 城市重要空间节点历史感的保护和场所精神的发扬

 6.2.1 城市空间节点的概念和作用

 6.2.2 连接与缝合——城市历史中心场所精神的重建

 6.2.3 突出和彰显——城市标志性空间节点历史感的发扬

 6.2.4 隐喻和象征——城市历史记忆的延续

7 多模式的历史建筑及环境的保护、利用和更新方法

7.1 多模式的历史建筑及环境的保护方法

 7.1.1 隐喻法

 7.1.2 立面嫁接法

 7.1.3 埋地法

 7.1.4 协调法

 7.1.5 映射衬托法

7.2 多种模式的历史建筑及环境再利用的方法

 7.2.1 多种模式的历史产业类构筑物的再利用

 7.2.2 多种模式的历史产业类建筑物的再利用

8 我国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发扬的思考

8.1 在城市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从历史文化的保护走向发扬

8.2 政府加强保护力度和资金投入,扩大保护范围

8.3 引入市场机制,控制和引导城市开发

8.4 加强城市设计研究,完善开发管理机制

8.5 在实践中寻求、总结多模式的历史文化保护方法

9 上海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发扬的研究与实践

9.1 上海城市历史风貌保护区的制定及存在的问题

 9.1.1 近代上海城市空间的形成和发展

 9.1.2 上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9.1.3 上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9.2 上海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发扬的研究和实践

 9.2.1 上海老城厢的保护与更新研究

 9.2.2 上海西王小区历史街区改造城市设计实践

附录:上海老城厢文物保护单位及保护建筑一览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影响我国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主要因素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是一个综合复杂的工程,它涉及城市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因素。目前,在我国城市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必须综合联系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考虑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问题,这样才能找到切实有效的理论和对策。

1)政策因素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政府干预是影响城市发展方向至关重要的因素。

由于我国城市历史中心区,多年缺少有机的更新改造,改革开放以前只是在“充分利用”的原则指导下,进行一些修补性的城市建设,以至于历史城区大多建筑质量较差,人口密度过高,市政设施不堪重负,难以适应目前城市迅速发展的需要和改善市民生活质量的要求,政府面临着旧城改造的巨大压力。于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大规模拆建成为旧区改造的主要方法。与此同时,城市保护规划偏重于文物建筑静态保护,难以适应城市迅速发展的要求,结果起不到真正的保护效果。

2)经济因素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城市土地的有偿使用、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以重新分配土地价值为根本动因的城市再开发,使得原有城市历史中心、历史地段的再开发有利可图。原有城市历史中心、历史地段由于区位好、容积率低,成为开发的主要对象。许多开发项目由于只顾局部的眼前利益,城市保护意识淡薄,而以简单粗暴的推倒重建的方式,以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取代旧的城市肌理,在大兴土木的同时,任意改动甚至拆除历史建筑,严重破坏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使城市景观突变,环境质量下降,城市特色丧失。

3)社会因素

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用地结构的转换,会造成人口结构的变化。城市历史中心、历史地段的大规模开发使得传统的居住结构被破坏,造成大规模的居民向城市外围动迁,居民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丧失了居住于城市中心的便利条件,增加了出行的难度及费用。由此带来社会心理失衡,社会矛盾增加等问题。而新建的城市形态,由于缺乏文化内涵而不具备认同感、归属感。城市的多样性受到破坏。在旧城改建中,如何保护和发扬传统的城市形态,维护社会网络及居住人口的多样性是城市保护的重要课题。P10-11

序言

回顾我国20年来的发展历程,随着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全面实施,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就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化而言,20世纪末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了31%。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在2l世纪我国城市化进程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由于我国城市化的背景大大不同于发达国家工业化初期的发展状况,所以,我国的城市化历程将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即:在经历了漫长的农业化过程而尚未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之前,我们便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强劲冲击。因此,我国城市化将面临着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和第一、二、三产业同步发展、全面现代化的艰巨任务。所有这一切又都基于如下的背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健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带来了巨大冲击;脆弱的生态环境体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着巨大矛盾;……无疑,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这一宏大的背景之下,我国的城镇体系、城市结构、空间形态、建筑风格等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及物质环境正悄然地发生着重大改变,这一切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得到进一步强化并持续下去。当今城市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呼唤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我们必须在更高的层面上,以更为广阔的视角去认真而理性地研究与城市发展相关的理论及其技术,并以此来指导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在今天,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为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事业集聚起一支高质量的学术理论队伍,并把他们最新、最好的研究成果展示给社会。由东南大学出版社策划的《中国城市规划·建筑学·园林景观》博士文库,就是在这一思考的基础上编辑出版的,该博士文库收录了城市规划、建筑学、园林景观及其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论文。鼓励在读博士立足当今中国城市发展的前沿,借鉴发达国家的理论与经验,以理性的思维研究中国当今城市发展问题,为中国城市规划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理论基础。该博士文库的收录标准是:观念创新和理论创新,鼓励理论研究贴近现实热点问题。

作为博士文库的最先阅读者,我怀着钦佩的心情阅读每一本论文,从字里行间我能够读出著者写作的艰辛和锲而不舍的毅力,导师深厚的学术修养和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不同专业、不同学校严谨治学的风格和精神。当把这一本本充满智慧的论文奉献给读者时,我真挚地希望每一位读者在阅读时进发出新的思想火花,热切关注当代中国城市的发展问题。

后记

本书是根据作者2003年5月在同济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城市发展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对策研究——保护、利用与发扬的城市设计原则和方法》修改完善而成。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本人荣获法国总统工程“中国五十名建筑师在法国”项目的长期奖学金,于2000年9月至2001年9月公派赴法国进修一年,得以实地考察法国和欧洲诸多国家的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设计实例,并且和当地负责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和官员直接研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相关理论和政策法规,为本书的完成收集了大量的城市设计研究成果和案例。

书稿完成之际,首先要感谢导师卢济威先生。在多年的从师过程中,卢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扎实的工作作风让我受益匪浅。对于论文的写作,卢先生自始至终倾注了无数的心血;他在学术上敏锐的洞察力,常常使我茅塞顿开,加深了对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的认识。这些都是论文得以顺利进行、丰富和完成,并且能够最终出版的关键。

感谢导师伍江先生,他开放、活跃的思维方式在思想认识上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并且,为我提供了大量相关的资料。伍先生对城市、历史和保护的深刻理解,对本书确立正确的研究思路至关重要。

感谢周俭先生,他为我参加上海老城厢保护和更新的课程设计提供了机会,并且为我的调研工作和对法国的学术交流提供了直接的帮助。感谢给予我指导和关心的刘仲先生、阮仪三先生和黄一如先生。

感谢法国国家建筑师与规划师、法国文化与交流部建筑与遗产司副总秘书长Alain Marinos先生,他在法国南特市任历史遗产局负责人时,为我提供了大量有关南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资料,并且为我在法国的调研提供了宝贵的信息。感谢南特市规划局城市公共空间管理处负责人Jean—Pierre Brindel先生提供的帮助。

感谢我博士论文的评阅人和评议人,他们的鞭策和鼓励使我更加有志于不断深入这一课题的研究。他们是东南大学建筑系刘先觉教授、杜顺宝教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聂兰生教授,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吴庆洲教授,上海城市规划管理局伍江副局长、耿毓修总规划师,上海现代设计集团章明总建筑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伯伟教授、吴志强教授和常青教授。

在本书的调研期问,苏州工业园区规划管理处李东红处长为论文完成提供了无私的帮助。同时也得到庄宇博士、戴松茁博士、王一博士、徐磊清博士的帮助,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感谢编辑徐步政先生为本书的策划出版所付出的心血,感谢南京工业大学赵和生先生为本书出版所提出的建设性审稿意见,感谢魏晓平先生对书稿细致入微校对审核。

特别感谢我的夫人沙左帼女士,感谢她无微不至的关爱和为本书写作所做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感谢我的家人,他们多年来的理解和支持是激励我完成这本书重要的精神力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9: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