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百年家族系列丛书”之一。从1863年谭鑫培随父亲谭志道进北京搭广和成戏班学戏、演戏至今,谭派第五代传人谭元寿率子谭孝曾、孙谭正岩仍活跃在京剧舞台上;如追溯谭志道学艺年龄(约于1825年前后),则谭家七代演员:谭志道、谭鑫培、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一代代承前启后,德艺传家,实为京剧界的楷模。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谭鑫培(百年家族)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李仲明 |
出版社 | 河北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百年家族系列丛书”之一。从1863年谭鑫培随父亲谭志道进北京搭广和成戏班学戏、演戏至今,谭派第五代传人谭元寿率子谭孝曾、孙谭正岩仍活跃在京剧舞台上;如追溯谭志道学艺年龄(约于1825年前后),则谭家七代演员:谭志道、谭鑫培、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一代代承前启后,德艺传家,实为京剧界的楷模。 内容推荐 谭鑫培以其文武昆乱不挡、较为全面的京剧表演艺术才华,和在继承前辈演员长处的前提下,对老生演唱艺术不断创新,达到了老生表演艺术的一个新的高峰。同时,谭鑫培一生严守伶规,潜心追求艺术,不事结交皇亲贵胄,表现了他视艺术为生命的节操品格;在把演唱艺术传之后人时,亦把忠厚、朴实的家风传给后代。从谭小培、谭富英直到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一代代承前启后,德艺传家,实为京剧界的楷模。 目录 一 花团锦簇 三代同台 首部影片 青胜于蓝 二 两代“叫天” 学艺生涯 北上津京 几度乡班 武行魁首 三 谭派新腔 转益多师 珠联璧合 入宫承应 满城谭腔 四 承上启下 扶掖青年 赴沪六演 抱恨终天 后继有人 五 青年才俊 少年学艺 誉满南北 四大须生 六 德艺双馨 德艺传家 仓U排新戏 德才兼备 七 文武俱佳 初登艺坛 新的尝试 独树一帜 八 枝繁叶茂 特殊年代 炉火纯青 老树新芽 九 锦上添花 任重道远 夫唱妇随 雏凤凌空 老旦俊秀 青衣新苗 首位坤生 附录一 谭鑫培家族世系简表 附录二 谭鑫培年表 附录三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在20世纪的京剧舞台上,艺术大师偕子女同台演出并不罕见,如梅兰芳与梅葆玖、梅葆钥的《穆桂英挂帅》,梅兰芳与梅葆玖的《断桥》、《游园惊梦》等;此外,尚小云、尚长春,荀慧生、荀令莱,谭富英、谭元寿,李万春、李小春,都曾同台演出,颇受观众欢迎。但是,三代同台演出的却极为鲜见。 1997年,中央电视台刘志强建议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祖孙三代同台演出《定军山》,谭家非常重视此事。当时,谭正岩只有十七八岁,谭孝曾便为儿子正岩说唱腔、走身段,反复练习。三代合作《定军山》的首场演出是在二十一世纪饭店的礼堂。演出颇为轰动,此后便成为过年、过节和戏曲纪念活动经常演出的剧目。 1997年12月12日至16日,北京隆重举办“纪念谭鑫培诞辰一百五十周年”活动,纪念活动是由文化部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北京市文化局、湖北省文化厅联合主办的。期间,主办了六场演出和学术研讨会。 第一场演出《定军山·阳平关》。谭鑫培的曾孙谭元寿、玄孙谭孝曾,谭派传人高宝贤、张克分别饰演黄忠,王金璐饰赵云,景荣庆饰曹操,年近七旬的谭元寿一句唱词“某家今年七十整,正要抖抖老精神”,甫一出口,观众即报以热烈掌声。 谭元寿还与马长礼、叶少兰、孙岳等合演了《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阎桂祥和儿子、谭家第七代传人谭正岩分别参加了《四郎探母》和《长坂坡·汉津口》的演出。 最后一场演出《连环套》。谭元寿、王立军分饰黄天霸,谭少英、孟广禄、尚长荣分饰窦尔墩,剧场内气氛热烈,掌声不断,特别是谭元寿、尚长荣的精湛表演,博得观众长时间的掌声。 在纪念活动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李瑞环为纪念活动题词:“一代宗师”。朱镕基写信给谭元寿表示祝贺;丁关根等出席纪念活动并与谭元寿全家三代人合影。谭元寿深深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广大观众的厚爱,虽然年纪大了,同行亦相劝:“人到七十古来稀,在家享享清福吧!”但谭元寿每一天都惦记着京剧艺术的发展,把“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京剧艺术”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每逢过新年的时候,他总要语重心长地告诫家人:“我们谭家如不对京剧艺术尽心尽力,就愧对中央三代领导人的恩情啊!” 谭元寿常常想起祖父谭小培、父亲谭富英讲述的往事:庚子事变后,慈禧回到北京,要谭鑫培进宫演戏。当时,谭鑫培患病卧床不能进宫,慈禧大怒道:“真是病了,抬,也要把他给我抬来。”后来由谭小培当面向慈禧赔罪。袁世凯执政后,强迫谭鑫培为他演出劝进戏《新安天会》。谭不从,袁便派兵到大外廊营胁迫谭演出,谭以别的戏搪塞。后又一度禁止谭鑫培演戏,致使谭家生活陷于困境。 P1-3 序言 中国是个有着几千年文明传统的泱泱大国,而几千年来文明火种的传播,正是由千千万万个家族血脉的延续而承载着。“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延伸,只有家族繁衍的生生不息,才有国家命脉的延宕流长。孟子说:“人有恒言,皆日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因此,“家国”、“国家”在汉语文字里,一直是炎黄子孙心目中一个最庄严而神圣的词汇。儒家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墨家道“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墨子·尚同》下),这种传统中国人价值取向的产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都接受了“家国同构”这一政治文化范式。 “家”、“国”虽然同构,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多年来,我国学界对于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兴衰,比较偏重于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学科领域去研究,即对于“国”的历史比较重视,相对来说,忽视了对“家”的探讨和挖掘。这样就带来了对社会历史发展的研究见大不见小,多宏观而少微观,重上层建筑而轻社会根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严重的缺憾。但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一股强劲的研究家族史的势头正在史学界掀起,形式新颖的“家族史”与“口述历史”的读物正在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本丛书正是在这种新情势下编辑出版的。其读者对象不只限于研究者,更主要的是想给对近百年一些重要人物家族的兴盛衰亡有兴趣的广大读者提供一点可读的素材。 这套丛书的基本范畴是写近现代的三代人。俗话讲“人无三代富”,也就是说一个家族兴衰一般会经过三代。如果一代人的主要活动按三十年计算,三代的起落大体为一百年。按三代百年来切割家族,深入解剖,无疑是比较方便和科学的。为什么这套丛书只写近现代的家族?因为近百年,伴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的硝烟,资本主义列强大举入侵中国,中国传统社会在剧烈的变动中解体,传统文化也在困苦中再生。古今中西之争改变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人生选择,很多大家族也在这种“几千年未有的大变局”(李鸿章语)中浮沉。选择一些典型的家族,考察他们在近百年社会大变动中的发家与破败,无疑对全面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的工业文明的转换,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百年家族》丛书的确定即源于这种指导思想。 这套丛书从近现代各界名人中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家族三十个,每个家族一册。我们希望每本书不是写成一般的三代人物传记,也不是对每个家族的简单回顾,而希望写成以人物为载体,以家族为场景,给读者以思考的生动活泼的著作。通过家族三代主要成员的人生道路,包括理想抱负、求学问道、学术思想、艺术成就、政绩战功、子弟教育、境遇命运、悲欢离合、性格组合、喜怒哀乐、婚姻家庭等方面,全方位反映家族的兴盛衰落;通过一个家族透视近百年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风俗的发展和变化。在写作手法上尽量避免按时间顺序或人物传承做平铺直叙。要求打破时空隔阂,每本书似一部跳动的电视剧,有情节、有画面、有激情,从更高、更宏观、大历史、大文化的角度去把握家族发展的脉络及人物命运的变迁。 家族的兴旺发达,既靠天时、地利,更需人和。社会的大环境,一定的家庭基础是十分必要的,但优秀的人才是关键。这也就是为什么处于同时代的家庭,其结果则差别甚大的原因。所以,研究近百年家族的三代更替,人是中心。一般来讲,这里的每本书,都以一位名人为中轴,上下扩充三代人,有的延续四代人,左右旁及关系密切的数十人,以家写入,以家透视社会,人是时代的人和家族的人,对人的行为和家族的走向都有哲理的解析。从这个角度讲,希望每本书都写出了做人的道理、治家的秘诀,具有一定的理性思考,可以鉴往知来、开拓视野、启迪心智。编者的这种苦心设计是否变成了现实,还是请读者认真阅读这套书后去评判吧!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