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散文大师林清玄经典力作,大陆授权出版!南怀瑾、余秋雨、于丹、星云大师鼎力推荐! ★出世则心怀众生,入世则灵台清明。人间有悲欢有离合,只有放下,方能静守澄明之心。林清玄以从容单纯的文字,以高远的思想,在时间的暗流里为我们抚平流年的伤痕。(文轩网评论)历史渐去渐远,有一种感动叫回忆;当下滚滚而来,有一种心情叫放下。我们便在历史与当下的重叠里,看到了熟悉的身影——林清玄。
在心灵深处,有一种蓝比景泰蓝更蓝,有一种香比夜来香更香,文学家便是为了触及那更蓝、更香、更空明的境界而写作;但是文学家不能独存于世间,因此,心灵的空明与社会的改革同等重要。本书是林清玄继《越过沧桑》之后的入世之作,由“形影之间”“沧海浮生”“宽怀世事”三卷构成。作者站在形影之间,通过洞察复杂的社会现象,拷问心灵,最后提出,即使生活在浊恶的世间,也要永不失去更清明的希望,维持比景泰蓝更蓝的心。
林清玄,台湾高雄人,散文大师,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二十岁出版散文集《莲花开落》,正式走上散文创作的道路;三十岁前揽尽台湾各项文学大奖;三十二岁时入山修行三载,出山后写成“身心安顿”系列,风靡整个台湾地区;四十岁出版“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
他在文学上悲智双运,情境兼容,不断创造推新,自成一家之言。三十多年来,他著书百余部,且本本畅销。他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大陆、港台地区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教材,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
形与影之间
由于夕阳的关系,大屯山的山影整个投射在马路上。那影子的线条十分优美,但是影子到底不是真实的山,正如所有对文学没落的思维、研究、检讨,都不如努力去创作。
与朋友去登大屯山。
秋气景明,我们沿着两旁种满箭竹的石板阶梯缓步攀高,偶尔停下来俯望红尘万丈的城市,以及在山间流动着的雾气,时有不知名的鸟,如箭凌空而过,留下清越的叫声。
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谈起了“文学死亡”的问题,大概是因为《蓝星》诗刊的停刊吧。
《蓝星》是仅存的一本大型诗刊,它的停刊等于正式为诗刊画下了休止符。
近年来出版的文学书籍普遍滞销,使得出版文学书籍的出版社多处于半停滞的状态,有勇气出版文学书籍的出版社往往要面临库存与赔本的命运。
近几年来,似乎也没有特别引人注目的文学作品,从前一有好的创作就奔走相告、洛阳纸贵的情景,仿佛只能在梦中追忆了。
朋友说文学没落,或者说文学濒临死亡的原因,是读者与市场不支持。文学投入市场一再地遭到挫败,使出版者望而却步,不敢在文学作品上投资。作家由于得不到响应,创作上意兴阑珊,甚至一些有才情的作家转业从商,做房地产和炒股票。更年轻的创作者把这些看在眼里,不敢再走文学的道路。长远下来,文学自然没落了。
“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现代人不读书,没有市场。”朋友说。
这时,我们正好登上了大屯山的最高点。
听说这是台北盆地的第三高峰,视野果然开阔,可以一直看到北面的海边,环顾四面,整个台北就展现在眼前了。听说每年到冬天,我们站立的大屯山高点都会下雪,那时站在雪封的高顶,城市之繁美、灯火之亮灿就更动人心魄了。
我对朋友说,文学之没落与市场的关系微乎其微。在古代,中国的文学并没有什么市场,文学家还不是写出了无数感人的伟大作品吗?以我正在读的寒山子的诗为例,寒山子“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间石上”,一共写了六百多首诗,现存的就有三百一十二首。
在树上、石头上都可以写诗,哪来什么市场问题呢?寒山子有一首诗可以表达他的创作心灵——
一住寒山万事休,
更无杂念挂心头。
闲于石壁题诗句,
任运还同不系舟。
可见,一个文学家从事创作乃是基于心灵的渴望与表达,有市场时固然可以刺激作品产生,但即使没有市场,也应该一样能写出好的作品。如果一个文学作家必须仰赖市场而创作,则表示他的创作心灵尚未到达成熟之境。
因此,读者不应该为文学的没落承担任何责任。说现代人不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