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生活,使我有幸跟画笔和刻刀结缘。它不但为我提供了从事艺术工作的舞台,而且给我的人生增添了色彩。或激烈,或平和;或传奇,或寻常;或幸福,或痛苦……林林总总,都在记忆中,留下了永远的刻痕。如今,还是那么鲜活、生动,让人慨叹、振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刻痕(画家伍必端自述)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伍必端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感谢生活,使我有幸跟画笔和刻刀结缘。它不但为我提供了从事艺术工作的舞台,而且给我的人生增添了色彩。或激烈,或平和;或传奇,或寻常;或幸福,或痛苦……林林总总,都在记忆中,留下了永远的刻痕。如今,还是那么鲜活、生动,让人慨叹、振奋!…… 内容推荐 一个身世飘零的孤苦少年,为避日寇的铁蹄,从江南流落到四川大后方。幸运的是,他进入了后来被称为"万世师表"的陶行知先生为逃难儿童创办的"育才学校"。在这里他不仅找到了家,而且还找到了友情,找到了理想,受到了良好教育,培养了艺术才能。作者写出了自己在育才学校.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驻地的学习和生活,写了与一大批师友及职业革命家的过从,表达了一个向往进步、向往延安、向往"鲁艺"的青年在抗战大后方动荡不安,却又充满了浪漫和激情的生活。 作者在抗战胜利后参加了旧政协会议期间中共代表团的工作。并最终成为期望已久的"鲁艺"--华北"联大"美术系学生,在经过土改与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后进入了新中国的中央美术学院执教,五十年代留学苏联列宾美术学院,成为著名版画艺术家。 作者个人的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此后他还经历了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所有的起起落落,他叙述了自己的所见所思、自己的创作经历,自己的家庭子女、自己的缺失和创伤,展示了人生道路上的一道道刻痕。 目录 第一章 “家”在哪里 第二章 逃难到武汉 第三章 成长道路的起点 一、保育院里小画家 二、接受“育才”的启蒙教育 三、第一幅木刻上了《新华日报》 四、终生难忘的情谊 五、第一次见到周恩来副主席 六、一次未实现的延安之行 第四章 重返“育才”学校 一、和陶行知夫妇住里外屋 二、见到一个小姑娘 三、还是想去延安 第五章 在中共代表团工作 一、忘记给邓大姐送简报 二、第一次听王若飞演讲 三、迎接廖承志出狱 四、在复杂对敌斗争中历练 五、为周副主席脱险而高兴 六、她带来春的信息 第六章 到华北解放区去 一、初见北平的雪 二、终于到了解放区 三、考入华北“联大”美术系 第七章 行军到冀中平原 一、面对党旗宣誓入党 二、藁城之战中对敌喊话 三、当了“土改”工作队队长 四、为解放天津做宣传 第八章 在中央”美院”当助教 一、受到几位著名画家的熏陶 二、有情人终成眷属 第九章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 一、看看志愿军是什么样 二、到朝鲜前线采访 三、目睹战时的平壤 第十章 对政治运动有了感觉 第十一章 留学到苏联 一、俄语考试得五十来分 二、在列宾美术学院学版画 三、和苏联人民在一起 四、政治漩涡里的婚姻抉择 第十二章 在艰难的日子里 一、画不尽太湖美 二、遭遇洪水和地震 第十三章 经历“文革”风暴 一、初尝“史无前例”的滋味 二、有同学在保护我家 三、一家人无奈地离散 四、尴尬的下放团圆日 第十四章 渴望画画儿 一、与人合画《李自成进北京》 二、画毛主席像 三、沿三峡写生 第十五章 感到政治风暴的余波 一、上中南海给周总理送信 二、为张志新烈士造像 三、沉浸在悲痛中 四、把总理画像送给邓大姐 五、为女儿们的命运操心 第十六章 心花放老当益壮 第十七章 学无涯漫游四海 一、去奥地利看莫扎特故居 二、步入巴黎卢浮宫艺术殿堂 三、“美院”版画在大英博物馆展出 四、在麦绥莱勒版画室工作 五、到荷兰看凡高的画 六、重游巴黎回味经典 七、在意大利的罗马和威尼斯 八、在日本办个人画展 九、几经东京到夏威夷 第十八章 丝绸之路行 第十九章 第二张鲁迅像的刻制 后记 试读章节 家庭,是一个人的生活的避风港,也是情感的庇护所,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尤其对孩子更为重要。家庭,是孩子的哺育的摇篮,也是成长的靠山。尽管千家万户有不同的家境,但在孩子心目中,要有父亲和母亲才成其为家庭。从这个意义上说,绝大多数的人都有个家,而我却没有。确切地说,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没有“家”的概念,不知道“家”在哪里?就知道自己是住在别人家。任何人当他回忆自己的人生时,无不首先追忆自己的出生地和生育自己的父母。但是,当我回忆自己的人生时,极力地去搜索有关我的出生地和我的父母的记忆,脑海里却是朦艨胧胧,一片模糊…… 旧社会的黑暗制度和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灾难,也给我带来一连串的不幸,使我过早地丧失家庭,与亲生父母分离,成为无助的孤儿。在我幼小的心灵上,蒙上了惨淡的阴影。苦难的历史给我留下了永久的伤痕…… 我对家的零散概念和童年的往事,都是在我年龄稍长的时候听亲戚们讲的。 我是一九二六年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回族家庭里。我家的祖籍在哪儿?我的祖父是做什么的?没人跟我说,我一概不知。只听说我父亲年轻时曾在上海一家珠宝商店当学徒。因为勤奋好学,聪慧过人,没几年就学会了许多识别珠宝、钻石、玉器、古玩、字画品质的知识和鉴定真伪等技术,很快地从学徒成为一名有技术的店员。因此商店老板很赏识他,重用他,老板还将一些重任派他去独立完成,如专门送一件贵重玉器、珠宝到某一客户家中。有时还跟随老板将贵重古玩、玉器送到日本。可见他是得到了老板的极大信任,据说后来还成为这家古玩店的一个小股东。但不幸的事发生了,有一次老板派他将一件贵重器物,据说是一个水晶球,专门送到日本,在日本海关检查时,父亲不慎失手将这件器物掉在地上碎成两半,完全破坏了它的价值,使商店受到了极大的损失,从此老板不再信任他了。更糟的是,在一次火灾中这个古玩店损失渗重,从此倒闭。我父亲也就完全失业了,父亲经历年轻时代这些重要生活转折时我才两三岁,懵懵懂懂,什么也不知道。 父亲失业后,家里经济状况一落千丈,竟至一贫如洗,无奈,父亲携带全家投奔了我的大姑妈,迁居到了南京。 南京的大姑妈是个有钱人家,她有一个女儿,大学毕业后在法院做法官。由于父亲会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小字,于是在大姑妈女儿的引荐下,得以供职于南京地方法院,做了一名录事。但好景不长,没多久,父亲患了肝炎,再次失业。在贫病交加、生活潦倒的境况下,他连我也养不起了。当然,他更怕染病于我,遂将我托付给了与他过从密切的三姑妈。P1-2 后记 进入老年比较喜欢回忆往事,我的孩子也曾就家庭的历史问这问那,在十年动乱期间,知识分子被打入另册,孩子们也受到株连,她们十分迷惑不解,为什么当老师和画画儿的爸爸变成“臭老九”?这段荒唐的年代虽然已变成历史,但我却想对我的经历做个交代。我不擅写作,但感到一生中还是经历接触了不少人和事,有一些故事可以讲讲,也许朋友们听了感到有趣,对孩子们可能有一点裨益。 我的经历可以说既曲折又平凡。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我出生于上海,当时中国正处于最动荡的年代。世界列强都把中国当成一只肥羊,官僚军阀汉奸地主把老百姓当牛当马,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日本军国主义更恨不得一下子把中国吞并,先抢占东三省,进而夺取华北大部,卢沟桥事变后更把战火燃向大半个中国,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我也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开始了幼年颠沛流离的生活。那个时代也是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强盗。抗日战争胜利后,继之又经过三年内战,我在革命熔炉中成长,从一个孤儿成为革命文艺阵营中的一员。五十年代后中国历史进入新的一页,人们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宏图大业,高歌猛进的旅途中仍是跌宕起伏,从“三反、五反”、抗美援朝、整风反右、“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直到“史无前例”的十年动乱最终拨乱反正,才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崭新时代。我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长期生活在培养青年美术人才的学校。作为一个普通的画家,我的足迹曾留在解放战争的几个战场和烽火连天的朝鲜战地,机器轰鸣的工厂、矿山,质朴美丽的农村,锦绣河山中的奇山胜水;我还有机会求学于苏联,参观访问欧美各国……在不同阶段却也演绎出一些值得回忆的经历。有欢快,也有辛酸,有时令人振奋,也有的感到离奇,其中也能体会到一点人生的冷暧。于是我用了几年时间写出了大半生的经历和故事,反观以往,无论是画画儿还是教书,我认为自己都没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就,但是我作为历史海洋的一滴水,流淌的经过本身就有些意思,有点趣味,何不把这些不成故事的故事说出来给亲朋好友们听听呢!于是就想起了写这本《刻痕》。 这本书的出版,确实不容易。首先我不会写作,文字能力又很差,加上记忆力不好,许多事想不起来,想起来的又不全,总是丢三落四,最后总算花了差不多一两年时间才写出来一个初稿。写出来后先请戈阳兄看,他是诗人,又是老革命,又当过编辑,帮我理顺了一下,改改错别字,做了一些加工。后来又请了美术评论记者冬炎女士帮我看了一遍,她也做一些加工,删简。最后我还请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刘炜女士看了一下,她给我提出不少意见,她说有些事要说得含蓄一些,有的事就不要提了,有些地方让我加强一些,还要在字里行间情感再分明一些,她的这些意见很好。她还叫我加强一点文学性,我说这个我实在无能为力,我不是学文学的,又缺乏想象力,我只会写事情,不会形容描写,只能直白地说出来。为了提高这本东西的质量,我尽力做了修改。利用去美国探亲的四个月时间,对该书稿的修改做了最后的冲刺。插图摄影请了“美院”的摄影老师谷小波帮助我拍了不少照片。最后三联书店答应出版这本拙作,他们比较理解我的心情。我出版这本书,讲出这些故事,是想了却自己一点心愿,也算做了一点点记录资料的工作。在这里我衷心感谢许多朋友的大力帮助,没有他们的协助,这本书恐怕是不可能出版的。 伍必端 二○○五年十一月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