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财富去了哪里?
文/肖锋
请看几则网上点击量颇火的消息:
第一条:中国人的财富去了哪里?由招商银行与贝恩咨询公司联合进行的一份调查显示,拥有1亿元人民币可投资资产的人群中,有27%已经完成移民,47%正在考虑离开祖国。
这与美国财政部的非法钱款流向监控报告相一致:自去年夏季以来,从中国向外秘密转移的现金大幅增加。中国的非法资金转移在全世界首屈一指。2000年至2008年间,从中国流出的款项总额达到2.18万亿美元。即是说,即使按照中国13亿人口平均计算,人均1600美元。
第二条:逾八成人反对个税3000元起征。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网站向社会征集意见,其中赞成以3000元作为起征点的仅占15%;要求修改或反对占85%。网民普遍的看法是,起征点不要一刀切,应该考虑收入类型的不同、地区的不同、城乡的不同等等。更有一些网民质疑,从来也不知道个税都花到哪儿去了,花钱不透明,收税就该免谈。
第三条:存钱的不幸。一年前央行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3.25%,以此计算,去年5月存入一笔1万元一年期定存,今年5月到期后连本带息可取出10325元;但因5月CPI同比上涨5,5%,如果将这10325元用于日常消费,仅相当于一年前的9757元。也就是说,这笔定存不但没赚到利息,还比当初存入的1万元贬值了243元。
高物价之下,加薪对于普通工薪者而言,意义有限。去年钟伟教授称2027年一线城市1000万不够养老犹言在耳。1000万只是个数字上,关键的是,2027年中国人能否体面而幸福地活着。中国老龄化最严重的上海,现在是三个在职人员供养两个退休人员,20年后将是每个在职人员都得供养一个退休人员。
第四条:公路收费绵绵无绝期:成渝高速重庆段仅用4年时间就收回了足够还清贷款本息的钱,但违规继续又收了26亿元的费,至收费到期前还将收费101亿元。
公路是国家的公共事业,不应收费,但当初为了调动民间资金发展交通设施建设,国家把非经营性的公路交给了经营性的公司管理。于是出现修路比房地产更暴利的怪现象。
以上四则消息可归结为:投资难,征税难,存钱难(养老难),上路难。考验中国人集体智慧的时候到了。
民营企业出现关闭潮已不是假新闻,两极分化之下富人担心财富安全也是社会事实,如何实现“让先富起来的人带动全民致富”,正在考验执政者的执政智慧。
逾八成人反对新个税案则考验政策制订者的智慧。通过,则有违民意;不通过,则危及政策的权威性。个税改革如果未能缩短贫富差距,如果只是加重了中层阶级的负担,那么培育中国中产阶层只会流于一个口号。
CPI高涨,油价高涨,存钱又倒贴银行,股市变赌场(股市专家曾言七赚两赔一平才是正常股市,现实却永远是七赔两平一赚),购房又赶上限购令。“我的钱”无不处于普遍的焦虑之中。存或不存,炒或不炒,同样考验百姓的智慧。
香港政府但凡财政有盈利,就以派发红包形式退税于民。大陆百姓不指望发红包。但退税是可以拿出来探讨的。对中小企业退税或对工薪者减税,可以极大激发民间的创造力和刺激消费欲望。否则,只会跌入收税(收费)一逃税(财富转移)一税源萎缩的恶性循环之中。经济硬着陆只是暂时现象,抑制或扼杀民间创富热情才是民族长远的担忧。
能否将垄断国企利润全部上交分予国民?国民经济困难时能否裁减公务员或“吃皇粮的”?政府能否大幅压缩“三公”消费?地方政府能否不倚重土地财政?这些都将考验决策者的智慧。
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财政收入每年30%左右的增长,而国民收入却不能与之同步。
当前是多重考验并存。上下沟通与相互谅解是必需的。但无论哪项改革措施的出台,都需有个前提:别折腾百姓那点小钱。
P16-18
追问中国
中国有多贵?
中国为什么这么贵?
只有公交最平民
四年间支出暴涨
再见,10块钱以下的快餐
黄亚生:除了房子,没什么可囤积的
中国人的财富去了哪里?
追问中:一个“中国控”15年来的15个提问
什么东西没变?
中国人还有梦吗?
还有多少中国味?
怎么看美国?
网络改变了中国吗?
如何发现城市魅力?
中国缺什么?
艺术家批准了吗?
大学怎么啦?
如何破解阶层之谜?
中国人担心什么?
还敢爱吗?
像什么一样生活?
怎样才能住得更像个人样?
中国人为什么要追求成功?
保卫社会
忐忑:今天,我们如何安慰自己?
安慰才是中国之盐
日本人如何安慰自己?
加藤嘉一:中国的正面报道对日本有安抚作用
刘迎建的日本亲历:“我”看到了秩序
记者李淼:日本人习惯了地震,也习惯了忍耐
我们是如何进行灾后安慰的?
早安励志,晚安温情
保卫社会
旁观他人的痛苦
你什么样,社会就什么样——69件小事测试中国社会体温
保卫社会实质上是构建社会
故乡: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
故乡的死与生
于坚:我们像灰尘一样被赶到了大地上
李承鹏:为了逃离的故乡
谁杀死了故乡?
城市发展的癫狂时代
城市发展的癫狂时代
2000—2010:城市发展的癫狂时代
赛鸽的隐秘“赌局”
北京有个“伟人风采艺术团”
老子西行记
二次元入侵,请注意}
如何虚构一座城市?
10个城市和它的杂志
谁负责记录中国人的“世界之最”?
苏州人为什么爱建博物馆?
中国财富的翻云覆雨手
2000—2010:中国财富的翻云覆雨手
“雷军系”的高调和理想主义
我们需要怎样的货币?
江南春我学会了慢下来
史玉柱的街头行为艺术
怎样为商业大佬立传?
友善经济:从“敬天爱人”到“把人当人”
友善经济学
公平贸易在中国
友善是互害型社会的解药
青番茄图书馆的“免费”蛋糕
凡客诚品的29元生意经
二手奢侈包
有网上商城,为什么还要网上超市?
心媒体
心媒体:利化的年代与古老的敌意
选择利益,还是选择“古老的敌意”?
北岛对北岛的敌意
心媒体的七个样本(节选)
凯文·凯利:人类已经成为技术产物
你是你自己的心媒体
人联网——2011网络生活价值榜
2011中国网络生活红皮书
最终,互联网是你我的故乡
让我们生活在宪法里
大唐没有外地人
一辆名叫“共识”的车
一棵伤心的白菜提出的时代命题
社会教你明规则
不拼爹拼啥?
快乐才是孩子的成功学
把善根留住
“要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代”
让我们生活在宪法里
月收入3000元可称为白领,月收入5000元可称为中产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持币100万买不到三居室,身家10个亿进不了百富榜……(《中国有多贵》)
日本发生地震不久,中国师奶就去抢盐——当地球调到振动模式、经济调到通胀模式、交通调到堵塞模式、婚姻调到电视表演模式、就业调到高难度模式、猪肉调到瘦肉精模式……我们的心,也调到忐忑模式。(《安慰才是中国之盐》)
通过视频,这19个路人,乃至于小悦悦的父母、两位肇事司机的行为被放到显微镜下,众人的注视已使之成为一个奇观(spectre)……甚至在西方国家的媒体里也成为焦点……(《旁观他人的痛苦》)
2011《新周刊》,记录着中国社会的脉动和世界的变化——中国有多贵、我们如何安慰自己、中国财富的翻云覆雨手……
本书《忐忑》收录的就是《新周刊》2011年度佳作,共计84篇。
《忐忑》由《新周刊》杂志社选编。
《新周刊》,中国社会变迁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新周刊》,读者眼中畅快淋漓的“观点供应商”。《新周刊》,媒体同行和创意工作者眼中的“话题发源地”。《新周刊》,商家及投资人眼中不可忽略的“智囊”和“思想库”。阅读着《新周刊》成长的新锐青年,如今已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中坚力量。
由《新周刊》杂志社选编的这本《忐忑》选编的是《新周刊》2011年度佳作,包括:《中国人的财富去了哪里?》、《如何发现城市魅力?》、《旁观他人的痛苦》、《史玉柱的街头行为艺术》等8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