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清华的学子们/中国百年名校人物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黄延复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侯德榜——清华学子中最早的实业家、“制碱大王”;吕彦直——清华学子中最早的建筑大家;洪深——中国话剧事业的先驱者、开拓人、奠基人;孙立人——“东方的隆美尔”,在抗日战场上屡建奇功;姚名达——“抗日捐躯教授第一人”……这些老清华的学子们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校训为民族尊严或民族生存大业而奋斗,流血,牺牲。本书为“中国百年名校人物丛书”中的一本,简要讲述了22为这样的老清华学子的生平事迹。阅读本书,读者可汲取他们身上高尚的人生价值观。

内容推荐

本书是继《清华的校长们》、《清华的大师们》之后,又一本由笔者所撰专门记述清华人物的书,內收老清华(1948年以前)毕业的学子——包括少数通过正式考试入校,但为了民族尊严或民族生存大业(主要是抗日战争)而毅然投笔从戎离校的肄业生——20则共22人的生平简要事迹。

在本书所收录的22名杰出学子中,他们的事迹和“政治面目”是各不相同的,有着广泛而全面的代表性:有些人的事迹,是作者和读者都较为熟悉的,如梁实秋、钱钟书、曹禺、吴晗……等,对于另一部分清华学子,如洪深、张荫麟、孙立人,乃至熊大缜,有些读者过去可能略有所知,但未悉其详。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开拓眼界,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目录

前言

吴芳吉(1911入肄1年)

——“开国诗人”,悲剧中的乐观人

少命多舛

明德五年——教迹与文思记略

西安罹险

不幸家庭

悲剧中之乐观人

缠绵哀怨的《婉容词》

“国史诗”和《巴人歌》

侯德榜(1912)

——清华学子中最早的实业家、“制碱大王”

《留美通讯》——忧国忧民

侯氏制碱法

南京硫酸铵厂

气节与荣誉

吕彦直(1913)

——清华学子中最早的建筑大家

南京中山陵首夺魁

广州中山纪念堂再抡元

荣誉

洪深(1916)

——中国话剧事业的先驱者、开拓人、奠基人

清华求学时代

游美六年

不想做莎士比亚,愿做“易卜生”

“左翼”春秋

投身抗日洪流

“坎坷生涯断肠诗”

1949年以后

孙立人(1923)

——“东方的隆美尔”,在抗日战场上屡建奇勋

“四育并进”,体育健儿

抗日战场屡建奇功

殊荣

参与內战,摩擦渐起

充满阴谋的“郭廷亮案”

“平反”前后,阴谋大爆光

家庭状况、怀故情结、晚年景况

辞世与哀荣

梁实秋(1923)

——清华求学时代的梁治华;了解清华早年学生生活的“百科全书”

梁实秋:《清华八年》

黄自(1924)

——著名的现代作曲家和音乐家,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先驱者之一

学生时代

为发展民族音乐事业而献身

可贵的敬业精神和教育家风范

梅汝璈(1924)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中国大法官

“说他是个激进的人就足够了”

“尚方宝剑” 

第二把交椅之争

为的是天网恢恢,正义永在

选择与厄运

“这点东西终于去了该去的地方”

姚名达(1926国学)

——“抗日捐躯教授第一人”

国学上的成就

提倡文化救国主义

上马击贼

珍迹

朱湘(1927)

因酷爱文学而失掉学籍

“优游生活既终,奋斗生活开始”

坎坷知识分子中最坎坷者

于天放与张甲洲

于天放(1928入肄4年)

冯仲云:于天放

——东北抗日联军的领导者之一

张甲洲(1930入肄1年)

——东北抗日联军中的领导者之一

张荫麟(1929)

——一颗不幸早陨的学术明星

敢向大师“叫板儿”

“文院四才子”之首

“没有学问的人到处都要受人轻视”

“为学贵自辟,莫依门户侧”

“友道”

清华园最先称颂鲁迅的教授

婚恋悲剧

忏悔

王淦昌(1929)

——“两弹”元勋、“中国的奥本海默”

附自述:《我的摇篮》

李健吾(1930)

——清华“戏剧复兴时期”的主将

沈崇诲(1932)

——驾机舍身冲敌舰的抗日英雄

于涤川(1932):《想1932级,怀念沈崇诲君》

黄中孚(1933):《记沈崇诲校友》

钱钟书在清华(1933)

——“文院四才子”之首、“本色的校园批评家”

逸事数则

“批评的本色”

“多才多艺太伤廉” 

“去留肝胆两昆仑”

万家宝(曹禺,1933)

——30年代初清华戏剧核心人物之一

附一:曹禺自述:《“水木清华”与<雷雨>》

附二:郑秀:《<雷雨>在这里诞生》

吴晗与夏鼐(1934)

吴晗——校园里的“太史公”,“文院四才子”之一

胡适走书荐高足

败子回头金不换

从“文院四才子”到“太史公”

向老师问难

民主斗士

“旧西院12号”

梅贻琦与吴晗

知遇毛泽东

夏鼐(1934)——“旷世的考古历史学家”

知遇傅斯年

夏鼐的学术成就和学术风格

附夏鼐自述:《30年代初期清华学生生活的片断》

黄诚(1934入肄2年)

——牺牲在“上饶集中营”的清华英烈

附韦君宜:《同时代人——黄诚》

熊大缜(1935)

——牺牲在冀中抗日根据地的民族英烈

入校即受爱国战斗洗礼

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熊

两件人事

书生上马能檎贼

熊大缜与“熊大缜案”

叶企孙与熊案

附录:其他杰出学子略览

试读章节

  西安罹险

1925年夏,黔军滋扰江津县。吴家遭扰,“经月不去”家人不敢昼出”。吴宓考虑到,“以芳吉在湘数年,仅免饥寒,上不足以甘旨,下无力于教养”,想让芳吉归赴清华任教。芳吉“以清华无理开除,不欲为仇雠效奔走;明德体薄而精神甚安,不思他就”。那时正赶上明德学校的胡校长也在京中,就与吴宓一再谈判,仍想要芳吉回明德,吴宓又坚决不肯,“教书不似嫁人,无从一而终之义”。芳吉左右为难:“以胡校长尊贤,宓笃旧,情宜并重,礼无偏废。……”于是经吴宓介绍,改应西安西北大学之聘,到该校任教。谁知又陷入险境。是年7月18日,芳吉自北京南下,在郑州遇到一个熟人,于是结伴同行。时大战未平,陕军出关驱逐吴佩孚。数百里间,兵匪纵横,行人断绝。火车抵陕县时,铁路告尽,同行者不欲再行,单独折返。芳吉仍冒险入关,乘驴独行,月底到达西安。1926年2月,吴佩孚派刘镇华攻打西安,以十师兵力围城。陕西督办李云龙、师长杨忠集合败兵五千人凭城抗御,于是“历二百三十日,无时不在战中”。至5月15日,围城已达两月半之久,西北大学停课。6月以后,秦陇晋豫学生组“围城读书会”,芳吉每日导读2小时。“每值流弹密集,即复散读。又飞机乱掷炸弹,全校师生各掘深壕备之”。自7月起,城中军队四出搜粮,人民渐多饿死。人民代表跪见城军首领,答曰:“谁叫你等生在西安城内!”9月9日,芳吉以食尽必死,决定冒险冲出,带着被物至东关,又赶上激战,不得过。然而有大胆冲出的,城军也不禁阻。21日大风雪,全城一日饿死500人以上。人民代表再跪恳陕军首领,愿代向敌军求和,以保全陕军实力为原则。答云:“还未到人吃人的地步!”陕军当局计划:拟撤全城屋宇,储作原料;辟全城屋基,播种大麦,则支持三年无虑。西安大学同人闻芳吉食物尽,各以食物来济助,约芳吉按日分赴诸友家共度艰苦,以防芳吉先死。冬十月初一日晨,西北大学门外倒毙饿殍多具。于是芳吉与一学生相约,“至垂毙时,相偕至礼堂衣冠端坐逝”。19日近午,城内来人言,刘镇华某部有营长围屯东南城外,每人贿以10元便可放行;连日放行者已数百人,机不可失。芳吉约同事数人决定乘机出城,拟见刘镇华后,设法引全城人民。一行20余人,“出南城东走,乱草及膝,城军派一副官伴送,再前行二三里,为两军中间地,四顾荒野,无虫鸟音迹”。至刘镇华军壕上,有兵收钱讫,谓营长有令,薄暮方许放行。等了很久,来了一个长官带着两个士兵,以检查有无信件为名,先把众人身上的钱财搜走;接着又来一伙人,借检查为名,又把众人的外套、棉衣、皮衫都被脱下裹走;众人知已绝望,暗约回城,匍匐前行,走了不到一百步,又有一伙士兵追至,鸣枪阻止,又尽掠帽、鞋、内衣、夹裤而去。芳吉近视,非眼镜不能行,眼镜也被夺去,别人扶他走至一座破庙。大家恐怕黄昏入城,城军不辨,遭到枪击,决定先在庙里度夜,围坐佛台下。“风冷月白,众皆单衣,无不战栗。夜半,又先后来士兵六次,无可搜刮,芳吉有皮裤带一条,也被解下拿去。冻极,自以为必死,然竟达旦,众人狼狈回城。到了南门,有同事见芳吉提着裤腰,急解下西服领带系好裤子,方得回校。20天以后,城中每日饿死人千口以上,全城人口20万,死者达三分之一以上……于月之24日,西北国民军第一路总指挥孙良诚所部回籍骑兵一万人入西安,城围始解。援军总参议正是吴宓的父亲(伯父)仲旗公。芳吉见之“悬心凡八月余至是顿释”……

      P10-P12

序言

本书是继《清华的校长们》、《清华的大师们》之后,又一本由笔者所撰专门记述清华人物的书,內收老清华(1948年以前)毕业的学子——包括少数通过正式考试入校,但为了民族尊严或民族生存大业(主要是抗日战争)而毅然投笔从戎离校的肄业生——20则共22人的生平简要事迹。

在清华近九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所培育的各种类型的学子,其数目迄今已可以10万计。如果以1948年底(清华园宣布解放)以前以后划一条界线,其属于老清华(1948年以前的清华)者约为6600人,其余都是新清华培养的。在后一部分学子中,当然也有众多为新中国改革和建设大业作出奉献的杰出人材,值得传颂于后人。但这部分人由于牵扯的因素(主要是政治或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较复杂,评介起来有较大困难;对同一个人,从不同视角观察,其评价往往存在很大不同甚至截然相反。而对老清华培育的学子,情形则比较简单,尽管在一些重大问题(包括政治和学术思想)上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分歧,但他们的总的生活理念,或曰“价值观”,如对待“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的遵循,对“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传统精神的追求,总起来讲则是共同的。例如,那时期学生中的最大分歧,往往突出表现在所谓“学生运动”中,而实际上,那期间的历次重大学生运动,都几乎是“全民性”的;他们的奋斗目标总起来是一致的(爱国、维权、雪耻)。1919年的“五四”,1926年的“三一八”,1935年的“一二九”,无不如此;即便是在“阶级斗争”比较尖锐的四十年代,历次学生运动的领导者也必须提出“抗暴”、“反饥饿反內战”、“反美扶日”、“反独裁争民主”等深得人心的口号发动群众,方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一个较突出而有趣的例子是:在四十年代的一次学生运动中,时任上海市长的吴国桢有以武力对待学生运动的主张和行动,引起校内师生的公愤,几乎一致主张开除他的“校友籍”,由此可见一斑。

在本书所收录的22名杰出学子中,他们的事迹和“政治面目”是各不相同的,有着广泛而全面的代表性:有些人的事迹,是作者和读者都较为熟悉的,如梁实秋、钱钟书、曹禺、吴晗……等,但对于本书所介绍的他们的事迹,特别是他们在校求学时期的事迹,则不一定都十分熟悉,本书既把重点放在介绍他们学生时代方面,便可以补充读者在这方面了解的不足,读者可从他们那时期的事迹中,再一次得到某些启发;对于另一部分清华学子,如洪深、张荫麟、孙立人,乃至熊大缜,有些读者过去可能略有所知,但未悉其详,本书所述者可以开拓读者的眼界,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对于可视为本书“重点”的一些人,如被誉为“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出身的姚名达,架机冲敌舰、与敌寇同归于尽的抗日英雄沈崇诲,乃至当年最早奋起抗日的“东北联军”的领导者于天放、张甲洲,作为普通“同时代人”的革命青年黄诚的成长过程等等,都是此前连本书作者也知之甚少甚或基本无知的人物;至于一般读者,情况可能更是如此。所以作者和读者都可以从他们身上领略到比之于当今世界的另一种高尚的人生价值观,从中汲取更加巨大的精神力。

在本书撰作基本完稿后,经友人和出版社方面提醒,有几个问题应该在此作个说明。因略叙如下几点,算是向读者或有关朋友的交代。

一、作者认为,撰述历史,包括传述历史人物,首要的条件应该是翔实、可靠史料的掌握,再经过撰作者根据自己的旨趣和理念作出鉴别和筛选,排除某些非教育、非学术的褊狭因素,撰作出公正而无偏见的作品,才能对得起破帑购书的读者。这也正是本书作者在撰作过程中所努力遵循的原则。

二、在使用资料时,作者恪守“兼听则明”的原则,只看所用资料能否反映“传主”的基本面貌和本质,而无视其资料来源于何方或由何人提供。

三、初稿付梓后,出版社的朋友初阅后,提出使用“他人的资料”偏多的问题,担心会引起某些误解或“纠葛”。这里想就此问题专作几点说明:

(一)比较起来,本书使用“他人”的资料确实偏多些,特别是对于自己本末不知、阅读了别人的作品才“顿开茅塞”、有了了解的人物或事件,本书作者总习惯于把原文原原本本地向读者提供出来,因为在此情况下,只有原文才能最大限度地反映所述人物或事件的原貌、实质和准确性,至少可以起到“高文共赏”的作用。如果硬是要把人家关好的东西改头换面,用所谓“自己的话”来表达,实际上反而是一种掠人之关,不算太诚实的态度。

(二)本书所使用的“他人的”资料,除了几乎每条目文前都普遍引用的“文前评语”外,最多的是“传主”本人及其至亲好友的作品,如吴芳吉(以及他的好友吴宓、老师柳诒徵等)、侯德榜、梁实秋、万家宝(以及他的前夫人郑秀)等人。这些正是公正客观记述传主本人生平事迹所不可或缺的素材,本书直接引用,显然无可厚非。

(三)取自清华或其他单位档案中的材料,如钱钟书、吴晗、熊大缜等人的部分材料。据笔者所知,按照新近公布的《档案法》,这也是允许的。

(四)比较成问题的是下述的一些大作:于涤川先生的《想1932级,怀念沈崇诲》、黄中孚先生的《记沈崇诲校友》、韦君宜先生的《同时代人——黄诚》等。如果本书作者一心只想“避嫌”,而把这几篇文字删去不用,也不会太大地影响本书的完成。只是由于这几篇文字写得很生动,使用它们足以使本书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所以不忍割爱。不过作者自信这并非出于某种不良目的取巧的行为,因为平时也经常有相识或不相识的朋友出于善良的动机,使用我本人的文字,我一般总采取谅解的态度。出版社担心会带来麻烦,如提出抗议,索取稿费等等。作者想在此郑重声明,由此引起的一切麻烦,包括支付稿费,一经提出,作者会完全照章办理,与出版社无干。

      2005年初冬 本书作者于清华园寓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3: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