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内容精练,对仗工整,构思精巧,寓意深刻,向来有“诗中之诗”的美誉,是盛开在神州大地上的一簇艺术奇葩。
《现代佳联300副》精选辛亥革命以来的佳联,分为名胜、题赠、喜庆、哀挽、讽刺、巧趣六类。入选的对联,力求兼顾到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和代表性。其中有的对联虽称不上精品,甚至存在某些明显的瑕疵,但在艺术创作技巧方面有特色,或属于对联的稀缺品种,也适当放宽要求收录,以供读者借鉴参考。对每副联的介绍评析不面面俱到,各有所侧重,力求让读者赏读到该联最有特色的内容。
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内容精练,对仗工整,构思精巧,寓意深刻,是盛开在神州大地的一簇艺术奇葩。对联作品数量浩如烟海,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为使读者用最少的时间,品尝到对联精品的盛宴,本书精选辛亥革命以来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俱佳的300副对联,并对每副对联进行各有侧重的介绍、评析,可给读者以无尽的品味。
韶山毛泽东故居联(黄自荣)
寥廓英雄地,
寻常百姓家。
【赏析】
为名人故居题联不易,为毛泽东故居题联尤难。这类对联,按常例是作一番歌功颂德,但对毛泽东这样的伟人来说,人们能想到的颂扬的话都说尽了。如何精彩而又恰切地表现伟人故居的风貌,此联独辟蹊径,写得既有新意,又有深意。
上联跳出了毛泽东故居的局限,着笔于广袤的三湘大地。湖南堪称人杰地灵,英雄辈出,远的不说,就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解放军授衔时,十大元帅中湖南籍的占了3位,另有大将6人,上将19人,中将45人;共和国的领袖中,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贺龙都是湖南人。以“寥廓英雄地”誉之,实不为过。将“寥廓英雄地”置于毛泽东故居上联,体现了毛泽东是这些英雄群体的杰出代表,是这片英雄高地上的主峰,是备受人景仰的伟大领袖。
韶山是中国一个普通的山村,毛泽东的故居是~所普通的农户,毛泽东不是神,而是从平凡的黄土地里诞生成长的劳动群众的一员。下联“寻常百姓家”,道出了毛泽东作为共和国的领袖来自人民,扎根于人民,与人民血肉相连、息息相通的关系。
该联以相互对照而又紧密相联的两句精练语句,出色地勾勒出一代伟人的故居风貌,读之可敬、可亲、可信。
宗泽墓联(易君左)
大宋濒危撑一柱,
英雄垂死尚三呼。
【作者简介】
易君左(1899~1972),湖南省汉寿县人,北京大学文学士,日本早稻田大学硕士,留学回国后,长年在国民党军政界从事报业文化,1949年底去台湾,嗣后,辗转香港、台湾,在大学任教,为当代著名作家、史学家,有民国才子之称。
【简注】
宗泽墓:宗泽(1059~1128),字汝霖,浙江义乌人,宋代抗金名臣。宗泽墓位于镇江市东郊京岘山的北麓。
【赏析】
靖康元年(1126),金兵大举侵犯,宗泽受命出任河北义兵总管,旋为副元帅。徽、钦二帝被掳后,宗泽留守开封,他率将士联络北方忠义民兵,用岳飞为大将军,多次挫败强敌。建炎二年(1128)六月,宗泽率大军渡过黄河,追击金兵。他曾24次上书高宗赵构还都,遭到投降派的拒绝。宗泽忧愤成疾,病危中仍大呼:“过河,过河,过河!”
上联高度评价宗泽在抗金斗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称誉他为大宋王朝濒危之时的擎天一柱。下联以宗泽临终前犹三呼“过河”为特写,进一步刻画了他忠心报国的英雄形象和壮志未酬的悲怆情怀,读之令人心灵震撼。
易君左为何会来镇江为宗泽墓题词呢?缘于20世纪30年代初,江苏省会设在镇江,易君左的同乡周佛海任江苏省教育厅长,易君左则任教育厅编审室主任。其时,国内民众抗战热情高涨,镇江重修宗泽墓以弘扬民族气节,易君左欣然命笔,题写了此联。
峨眉山清音阁联(赵朴初)
且任客心洗流水,
不劳挥手听清音。
【作者简介】 赵朴初(1907~2000),安徽太湖县人,著名诗人、书法家、社会活动家、佛学家,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名誉主席等。
【赏析】
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清音阁位于峨眉山牛心岭下的山坳中,有黑、白二水汇于阁下,汇合处有一大石,状如牛心,名“牛心石”。二水上分别建有石桥,水穿桥而出,撞击牛心石后,浪花飞溅,弹奏出优美的琴韵,名日“双桥清音”,为峨眉山的胜景。此联正是对双桥清音的写照。
上联语出李白《听蜀僧浚弹琴》诗句:“客心洗流水,遗响入霜钟。”意谓琴声表现流水时,使听者精神为之涤净。下联语出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音。”意谓游人来到此地,不劳挥手弹琴,便可欣赏到悦耳的乐曲。
全联取意历史旧典,不仅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清音阁的胜景,而且胜在慧悟,寓含“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之妙,空灵境界,富有禅机。
鹳雀楼联(常江)
上去果真穷远目,
下来依旧放平心。
【作者简介】
常江(1943~),本名成其昌,满族,吉林市人,退休前为中国地质图书馆副馆长,现为中国地质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楹联学会创建人之一,历任秘书长、副会长、名誉会长。长期担任中央电视台一些栏目对联节目主讲人,参加数十次全国征联评选。出版有《中国对联谭概》、《对联知识手册》等文史诗联类著述40多种。
【简注】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风景胜地,始建于北周(557~580),相传当年时常有鹳鹊栖于其上,因此得名。它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一起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历代名入学士多有题咏。
【赏析】
鹳雀楼因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而名扬天下,后人登楼题咏,多取其意,或发登高之感慨,或抒思古之幽情。此联出句淡淡道出“上去果真穷远目”,似乎也是袭承古意;对句却一反常人笔调,“下来依旧放平心”,将登高远眺之激情进行了冷处理,平常话语,蕴含哲理,虽无豪壮之语,却道出人间至情。诚如俗谚所言“拿得起,放得下”,方为大家风范。
汤阴岳飞纪念馆联(田世儒)
千古奇冤三字狱,
一腔热血满江红。
【简注】
汤阴岳飞纪念馆:位于岳飞出生地河南汤阴县城岳飞庙内。岳飞庙始建于明景泰元年(1450),1958年在岳飞庙建立岳飞纪念馆。
【赏析】
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世代人民景仰的民族英雄。当年,正当英勇的岳家军在中州战场浴血奋战,大破金兵主力的时候,以秦桧为代表的投降派,通过宋高宗连发十二道金牌迫令岳飞撤军,并诬陷岳飞反叛朝廷,将他投入监狱。另一位抗金名将韩世忠不服,向秦桧质问。秦桧回答说,岳飞儿子岳云给张宪的反信,虽然找不到了,可是“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岳飞父子最终被奸佞秦桧缢死在大理寺风波亭。上联“千古奇冤三字狱”概括了这段悲怆的历史。
岳飞在出师北伐、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下,写下千古绝唱《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寄托了他精忠报国的壮志。下联以“一腔热血满江红”颂之,切合岳飞的词意。
此联凝重深沉,道劲悲壮,作为岳飞纪念馆题联,具英雄气概。P1-5
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内容精练,对仗工整,构思精巧,寓意深刻,向来有“诗中之诗”的美誉,是盛开在神州大地上的一簇艺术奇葩。
对联,是中国的传统民俗。每年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大街还是小巷,大红春联与报春红梅竞相争艳,迎接春天的到来。婚丧喜庆,对联更是必不可少的饰品。新婚的喜悦,乔迁的欢乐,寿辰的庆贺,开业的排场,丧葬的哀挽,无不寄情于一副副对联之中。
通观神州大地的名胜古迹,对联可谓独领风骚。山川风景、风云人物、轶闻传说,一一尽收联中。对联,作为中国语言艺术与书法艺术完美的结合体,构成了名胜古迹的一道靓丽风景。
对联,是高雅的艺术。它广泛用于厅堂装饰、友人酬赠、书室题写,或催人奋进,或策人警醒,或贻人思念,给人们以无尽的品味。
对联,作为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历经千年,始终展现出勃勃生机。当代著名学者、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说得十分中肯:“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美学观和语文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
对联虽然只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但它的内容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作品数量亦是浩如烟海。在知识爆炸、文化生活多元化的今天,凡是钟情中华传统文化的读者,无不希望能用最少的时间,品尝到最丰盛的对联精品盛宴,一部精练的对联读本无疑为人们所期盼。历史上,《唐诗三百首》为普及传播中国诗歌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至留下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民谚。有鉴于此,笔者曾于1993年中国楹联学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议,组织力量编写一本《对联三百副》,以促进对联的普及,这个提议得到了大会的肯定。会后,中国楹联学会进行了积极的筹备,但后来因事被搁置了。此后,楹联界也陆续出版了一些对联鉴赏类的书籍,但仍难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今天,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对联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和学者的重视和喜爱。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笔者通过多年的收集、整理、研究,编写了《历代名联300副》(已于2009年5月出版)和《现代佳联300副》,总算了却了十几年前的一桩心愿。我不敢奢望这两本书能像《唐诗三百首》那样如阳光普照,但愿它能成为对联长街里的一盏路灯,给求知者送行一程,是以足矣。
《现代佳联300副》精选辛亥革命以来的佳联,仍和《历代名联300副》一样,分为名胜、题赠、喜庆、哀挽、讽刺、巧趣六类。入选的对联,力求兼顾到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和代表性。其中有的对联虽称不上精品,甚至存在某些明显的瑕疵,但在艺术创作技巧方面有特色,或属于对联的稀缺品种,也适当放宽要求收录,以供读者借鉴参考。对每副联的介绍评析不面面俱到,各有所侧重,力求让读者赏读到该联最有特色的内容。
现在史学界通常把1919年的“五四运动”界定为中国近代与现代的分界线。为了读者在阅读古今佳联时的连贯性,作者把1911年辛亥革命至1919年“五四运动”这8年的佳联一并收入书中,在此特作说明。
对联文学中的相当数量是作为民间文化流传下来的,由于版本不一,有的以讹传讹,因而在内容、作者、创作时间和地点等方面都有一些出入,笔者虽尽最大努力进行了考证和订正,但由于能力和时间所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再者,本书收入的少部分对联,由于作者资料不详,因而在“作者简介”栏中无法作必要的介绍,笔者在此深表歉意。
本书在编写中,参阅了大量书籍、史料、杂志、报刊,由于篇幅所限,仅将少数主要参考书目在本书后列出。在此,谨向所有作者、编者、出版者,致以诚挚的谢意!
编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