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智者之香(宁波藏书家藏书楼)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虞浩旭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宁波藏书文化源远流长,自宋以后成为中华藏书重地,名家辈出,名楼迭现。其中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民间藏书楼,是亚洲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它创建于明嘉靖年间,创始人范钦,曾官至兵部右侍郎。天一阁以收藏孤本、抄本、金石碑刻和明代文献而著名,藏书盛时达7万卷。本书作者虞浩旭为天一阁博物馆馆长、研究员,他整理了宁波市藏书家和藏书楼,洋洋洒洒,不绝于史,书香有续。

内容推荐

宁波藏书文化源远流长,自宋以后成为中华藏书重地,名家辈出,名楼迭现。宋代楼钥之东楼、史守之之碧沚、王应麟之汲古堂,元代袁桷之清容居,明代丰坊之万卷楼、范钦之天一阁、陈朝辅之四香居、陆宝之南轩,清代黄宗羲之续钞堂、万斯同之寒松斋、郑性之二老阁、全祖望之双韭山房、卢址之抱经楼、黄澄量之丘桂楼、姚燮之大梅山馆、陈自舜之云在楼、冯云濠之醉经阁、徐时栋之烟屿楼、蔡鸿鉴之墨海楼、董沛之六一山房,民国沈德寿之抱经楼、张寿镛之约园、秦润卿之抹云楼、冯贞群之伏跗室、朱鼎煦之别宥斋,皆是中国藏书史上的名楼。而宁波藏书家所具有的好读、收藏、克守、开放和爱国爱乡的人文主义精神,更是中国藏书家精神的优秀代表,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

目录

自序

宋代藏书的崛起

陈禾之二灵山房

楼钥之东楼

史守之之碧沚

袁韶之东西堂

黄震之寓亭

王应麟之汲古堂

元代藏书的低落

胡三省之石窖藏书

袁桷之清容居

程端礼之藏书

王昌世之藏书

明代藏书的复振

方孝孺之石镜精舍

袁忠彻之静思斋

丰坊之万卷楼

范钦之天一阁

范大澈之卧云山房

附:范汝梓之落迦山房

 范永祺之莪亭

余有丁之五柳庄

屠隆之古娑罗馆

孙扩之月山旧庐

朱勋之五岳轩

附:朱献臣之小五岳轩

屠本唆之霞爽阁

谢三宾之博雅堂

裘永明之玉湖楼

陈朝辅之云在楼

陆宝之南轩

附:陆宇燥之观日堂

桂璁之石坡书院

清代藏书的鼎盛

黄宗羲之续钞堂

周容之春酒堂

李邺嗣之东皋草堂

附:李文纯之耕石堂

 李文约之楝园

董德称之天鉴书屋

董道权之缶堂

万斯同之寒松斋

仇兆鳌之尚友堂

郑性之二老阁

胡德迈之宝墨斋

陈撰之玉几山房

全祖望之双韭山房

卢文昭之抱经堂

卢址之抱经楼

附:卢镐之抱经楼

 卢椿之敬遗轩

周永年之藉书园

邵晋涵之重远楼

童槐之得月楼

黄定文之息圃

郑勋之敬业堂

叶炜之扫叶山房

黄澄量之五桂楼

姚燮之大梅山馆

陈仅之文则楼

徐时栋之烟屿楼

黄炳重之留书种阁

曹辛之蕉雨书屋

董沛之六一山房

张寿荣之花雨楼

蔡鸿鉴之墨海楼

冯云濠之醉经阁

附:冯汝霖之寄月楼

 冯本怀之抱珠山房

民国藏书的发达

盛炳纬之花厅

严修之蟑香馆

戴季石之访庐

沈德寿之抱经楼

陈汉章之缀学堂

郭传璞之金峨山馆

张之铭之古獾室

倪春如之椿墅精舍

张琴之留斋

张寿镛之约园

秦润卿之抹云楼

曹炳章之集古阁

马衡之凡将斋

叶恭绰之丰闲堂

林集虚之藜照庐

朱鼎煦之别宥斋

冯孟颛之伏跗室

蒋介石之乐亭

杨容林之清防阁

马廉之不登大雅之堂

张季言之樵斋

黄云眉之二云楼

谢光甫之永耀楼

张鲁庵之望云草堂

孙定观之蜗寄庐

李庆城之萱荫楼

陈献夏之后雨钞堂

唐瞍之晦庵

宁波藏书的精神

崇文尚学的好读精神

嗜书如命的收藏精神

世代相传的克守精神

爱书以德的开放精神

留意桑梓的爱乡精神

化私为公的爱国精神

后记

试读章节

胡三省(1230—1302),原名满孙,字身之,又字景参,以家居涧旁而多梅,故又号梅涧,宋元之际史学家,宁海人。其父胡钥笃爱史学,尤重《资治通鉴》,人称“山泽遗才”。

胡三省深受其父影响,自幼好学,功课之余亦攻读《通鉴》。其父有感于《通鉴》各注本谬误甚多,有期勘正《通鉴》之嘱。胡三省十五岁父卒,家境艰难,然为学益加勤奋。宝祐四年(1256)登进士第,授吉州泰和县尉,为侍奉老母而未赴任。后改任庆元府慈溪尉,得罪知府厉文翁,被弹劾罢官。不久,以“文学行谊”被荐,授扬州江都丞。咸淳三年(1267),应江淮制置使李庭芝之聘,授寿春府学教授,佐淮东幕府。经考举及格,改奉议郎。知江陵县。成淳六年(1270),因母去世而离任,后改知安庆府怀宁县。同年,因李庭芝调任,即返杭州。

胡三省案牍之余,致力于《通鉴》校刊,虽公务冗繁,仍坚持不懈。宦游所至,见有不同版本之《通鉴》,务必搜罗,故其藏书多各种不同版本之《通鉴》,形成专藏。而遇《通鉴》方家,即登门求教。在杭时,已编就《资治通鉴广注》九十七卷,论著十篇。贾似道门客廖莹中闻其名,出重金聘其校勘《通鉴》,以教授子弟。后又荐入贾似道府中,任沿江制置司机宜文字,升朝奉郎。翌年,改任幕僚,从军江上,然与贾不合。是年,贾督师芜湖,大败于吕港,胡三省返宁海。自此长期隐居著书,直至终年。

德祐二年(1276),元军陷临安,宁海亦遭兵祸,胡三省携眷迁新昌,不幸《通鉴》文注稿在战乱中散佚。于是变卖家产,再购《通鉴》,发愤重新作注。二次注史之初,胡三省已四十有七。其时家境困乏,难以卒岁。回想当年,临安城下,淮水滩头,皓月当空,对酒高歌,豪情满怀,意气风发;而今日,家园寥落,衰草枯杨,荒山夕照,无限凄凉。希望与失望交织,愤慨与惆怅并生。他怀着这种心情,“蒙昧草野,避声却影,年运而往,知吾道之愈难,写心声之悲愤,听涧水之潺潺”。伏案而书,走笔如缕,呕心沥血,九经寒暑,新稿乃获基本就绪。余下的工作,就是核实、校正与补充。

P12

序言

如果你到过北京。如果你站在北京城的中心——景山的万春亭向南望去,紫禁城宫殿一片金碧辉煌。可在这片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屋顶中间,唯有一座宫殿瓦顶是墨绿色的,格外引入注目。它的墙壁和柱子也不是朱红色,而是青冷色。别的宫殿多为九间、七间、五间,成单数,而它却是六间。还有人传说紫禁城的宫殿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比天上玉帝的天宫要少半间。这半间就在此楼西侧。为什么它有这么多独特之处呢?原因就在于它是皇家藏书楼——文渊阁。所有这些与众不同之处都有根据和说法。因为它是模仿著名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的。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民间藏书楼,是中国古代藏书的典范,是宁波藏书文化乃至中国藏书文化的象征。

我们在谈论天一阁,谈论宁波的藏书文化,谈论中国的藏书文化时,必须明确与藏书文化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首先碰到的是“藏书”。何为藏书?它是一种收藏活动。古今中外都有很多收藏活动,它们愉悦性情,陶冶情操,成为文人墨客、名人百姓的业余爱好,甚至成为其终生追求。譬如,有收藏钱币、邮票、名人字画、陶瓷、家具的,也有人就某个对象展开收藏,如收藏毛主席像章、算盘、自行车、老爷车、橡皮、香水等等,可谓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无奇不有。而藏书相对于其他收藏活动,可以说是历史最为悠久的、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收藏活动之一。从几千年前的收藏甲骨、青铜,到现代的收藏各式书籍报刊,源远流长,形式多样。藏书是指收藏图书或收藏的图书。在中国文化史上,其特指皇家、私人、寺观、书院等对典籍的收藏活动,包括购置、鉴别、校勘、装治、典藏、抄补、传录、刊布、题跋、用印、保护等一系列活动。“藏书”两字最早出现应该在《庄子·天道》,其中有这样的记载:“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日:‘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史记·老子传》则对这一事的记载更明确:“周守藏室之史也。”唐人注:“藏室史,周藏书室之史也。”但将藏书作为一种书业活动应该始于汉代。《汉书·艺文志》日“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正式将藏书作为一个书业活动的术语确定下来。此后“藏书”两字才被专业化,在史书上不断出现,如《新唐书·艺文志》“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等等。  其次是关于“藏书家”的概念。目前关于藏书家的定义有,好几种说法。第一种认为藏书家是“因研究需要或个人兴趣而对图书进行收藏的人”。第二种认为藏书家是“指私家藏书的开创者或私家藏书的传人,皇家藏书的管理者,于藏书事业作出贡献的人”。第三种认为藏书家是“藏书而又谓之‘家’,必须是对书籍有较深的学问。并且对所藏图书进行过分类编目、著录题跋等研究性工作的人”。而笔者认为:有目的、有系统、有倾向地收藏多量图书,并加以管理和利用的人,可称为藏书家。所谓“有目的”,即凭自己的爱好、评价和鉴赏力而有选择地收藏图书,不仅可供自己参考、阅读或消遣,也可以把某一领域、某一时代或某一专门出版物精心地完善地收藏起来。所谓“有系统”,即专心、耐心、细心地持久而集中地收藏某类、某一作者、某一时期的出版物。这样的收藏相当齐备。所谓“有倾向”,即集中某种图书,如善本等,做专门收藏。所谓“多量”,是指藏书达到一定的规模。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变化的。如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有书三车”,惠施“有书五车”,都是大藏书家了;清代乾隆出于征书目的,认为收藏“百种以上者,可称为藏书家”。所谓“管理”,则至少要编有书目,“利用”则指藏以致用。

第三是关于“藏书楼”的概念。中国历史上的文人雅好给自己的书楼、书斋、书房和读书处取个名,有些甚至有好多个名,这就出现了实构藏书楼和虚拟藏书楼。所谓“实构藏书楼”,指历代典籍图书收藏者为藏书而专门建造的处所,通过专门建造藏书处而使图书不受自然和人为损坏。天一阁就是专门构造的藏书楼。所谓“虚拟藏书楼”,即指虽有藏书楼的名称。而实际上并非真的专构楼堂以庋书籍。其中有的是在自己的居所辟一专室藏书,有的是将书籍藏于书主读书治学的书斋,有的甚至是随居室放置。历史上藏书楼虚拟的成分多,范钦的东明草堂就属此类,既会客,又读书,也藏书。我们在研究藏书文化和藏书史时,这一点是必须注意的。

第四个概念是关于“藏书文化”。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写照,是人类文明的反映。人类的文明史由人类创造的各种各样的文化组成。在诸种文化中,有一种高级的文化活动是藏书。图书的搜集、鉴定、校勘、品赏、典藏、管理、借阅,以及题跋、评点、收藏等一系列活动组成了藏书文化。藏书文化是其他诸种文化形成一定规模后产生的。藏书是文化沉积的结果,又是文化发展的阶梯。藏书文化源自于其他诸种文化,又是诸种文化总和的反映。藏书文化的形成,说明社会的文明发展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藏书文化是人类文化之花。

在明确了概念后,我们还必须对中国的私家藏书文化有一个总体上的了解。人类自有了文明,也就有了原始意义上的文字和图书,有了图书,就开始了收藏图书的事业。在古代中国,承担图书收藏,乃至于图书管理、研究、校勘、刊行事业的主体是历代的官私藏书楼。中国藏书事业的历史,可追溯到文字和图书已有相当发展的殷周时代。专藏甲骨的龟室是我国最早的国家图书档案馆,史官贞人是早期的文献管理者。由此算起,中国藏书事业的历史也已有三千多年了。中国的藏书楼收藏、保存、传播了丰富的文化典籍,保存、传播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中国的藏书楼和与藏书楼共生存的历代藏书家们,对于中国历史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

中国的藏书文化传统悠久,生生不息,恰似一条滔滔大河,聚汇条条支流,波涛渐宽,声势渐壮,由官府藏书而私人藏书,而寺观藏书,而书院藏书,随历史的进程而不断壮大。中国古代的藏书文化由官府藏书、私家藏书、寺观藏书、书院藏书四个系统组成,各个系统的先后培育与发展又与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密切关联,并形成各自的特点。中国古代的藏书事业历经种种磨难曲折、天灾人祸,终以百折不回、万劫不灭之气势,顽强走完了自己漫长而光荣的路程,并功德圆满地完成了向现代图书馆的嬗变。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源远流长、绵延不断的藏书文化,为中国、为世界留下来的典籍,其数量之多,门类之繁,涵盖的时空之广,是文明古国最具体、最形象、最生动的象征,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无法比拟的。中国的藏书文化博大精深,它是整个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藏书文化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结晶。甚至可以说,没有藏书文化,便不会有中国的历史文化。研究中国藏书家、藏书楼和藏书文化的历史,总结中国藏书文化的经验和成就,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国乃至世界文明,无疑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在了解了中国的藏书文化后,我们再来看看宁波的藏书文化。自宋以来,宁波藏书事业勃兴。宁波的历代藏书事业,以私人藏书为主,书院、官学藏书为辅,名楼迭出。北宋时鄞县的楼郁和陈谧、丰稷,声名颇著,开宁波藏书风气之先。进入南宋后,出现了两大藏书家:攻娩主人楼钥居月湖之南,楼日“东楼”;史守之居月湖之北,楼日“碧沚”。全祖望《湖语》有“藏书之富,南楼北史”之语。宋亡后,浙江文物陡衰,元代省内藏书之家殊鲜,唯宁波胡三省石窖藏书、袁桷东轩藏书独领风骚。尤其是袁桷“广蓄书卷,国朝以来甲于浙东”,不仅如此,钱大昕《抱经楼》还曾谓“清容袁氏,藏书之富,甲于海内”。至明代,宁波藏书日趋繁荣,现享誉宇内之天一阁自不用多言,其他如丰坊万卷楼、袁忠彻瞻衮堂、范大澈西园、陈朝辅四香居、陆宝南轩,无不远近闻名。至清代便达鼎盛,名楼接连而出,黄宗羲之续钞堂、郑梁之二老阁、万斯同之寒松斋、全祖望之双韭山房、卢址之抱经楼、徐时栋之烟屿楼、陈励之运甓斋、蔡鸿鉴之墨海楼、董沛之六一山房、冯云濠之醉经阁等,都时负盛名。民国以来,余绪不绝,后起之藏书家有张寿镛、张之铭、冯孟颛、朱都卿、童藻荪等名家。综观宁波历代藏书名家名楼,洋洋洒洒,不绝于史,书香有续。

宁波的藏书文化除了“名楼迭出,私家为主”外,尚有“藏书世守,代有传人”、“学人藏家,一身二兼”、“留意桑梓,集刊文献”、“嗜书如命,聚书砣砣”和好读、收藏、克守、开放、爱乡、爱国的人文主义精神。由于深刻的社会和历史原因,天一阁留了下来,天一阁的藏书留了下来,天一阁的精神留了下来,天一阁成为宁波藏书文化的象征。成为中国藏书文化的象征。对于宁波来说,这是一件幸事。然而,对于宁波藏书文化而言,如果言必称天一阁则是失之偏颇的。在宁波的藏书文化史上。还有过不少赫赫有名的藏书楼和藏书家,即使那些默默无闻的小藏书家,他们对于保存中国的典籍文化,对于传承中国的文明,也是作出了贡献的。这一点是我们不能忘记的。

也许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几年来一直都在谋划写一本反映宁波历代藏书家藏书楼的小册子,也逐渐积累了一些资料。适逢宁波市文化局组织编写《解读宁波》,要我承担《智者之香——宁波藏书家藏书楼》和《东南邹鲁——浙东学术和浙东学派》的撰写,其中后者已经体现在我的《书院圣地——白云庄》中了,而前者则成了今天呈献在大家面前的这本小册子。在这本小册子的编写过程中,对于大家耳熟能详和已有不少研究成果的,我在广泛吸取专家学者成果的基础上,尽量从新的角度去写:而对那些小藏书家,则尽可能地去挖掘新资料。我的师友、齐鲁书社《藏书家》责编周晶先生曾向我约稿,要我撰写一些有关宁波小藏书家事迹的文章,虽然比较难,但总算有些收获,这在书里已有所,反映了。遗憾的是,《藏书家》办完第十辑就要停刊了,我们又失去了一个很好的阵地,但是我们对于藏书家藏书楼的研究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在今日的中国,从事学术研究确实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虽然是一本小册子,也花费了不少的精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爱书的朋友们若感觉尚能一读,则幸甚幸甚!

是为序。

后记

这些年来,自著、编写和编辑的书也已不少了,恐怕有将近十部了,也算小有成就。但我的心比较粗,治学上有时也不太严谨,加之心态浮躁,每部书都要赶时间等等,书上或多或少存在些错误,而主要的又都是硬伤,应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有的读者给我来信指谬,如新疆的余济金先生买了我的《嫏嬽福地——天一阁》一书,一一指出书中的错谬之处,主要是一些历史年代的时间问题。从给我的来信可知,他是完完全全帮我校对了一遍,其认真的程度令人感动。这样的读者给于我的帮助实在是很大。但也给了我巨大的压力。在做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吸取教训,慎之又慎。但会不会就没有错了呢?还是不敢保证。希望读者朋友们发现错误后给我来信,真诚地欢迎。

学习多了,就感到知识的贫乏;书写多了。就感到水平的有限。然而身在江湖不由己,水平有限也得干点事。总不能虚度光阴、空耗纳税人的钱,所以还得沉下来多学习,多提高。学习、学习、再学习,提高、提高、再提高,希望自己的著作越写越好,越写越精,是所愿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0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