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是中国重要的文物宝库、一部草原文明史,既是一部北方民族史,又是一部文化交汇史。内蒙古草原作为多民族文化的交汇之地,犹如一座大熔炉,不断催生出充满活力的新文化。本书就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和简洁的配图,为青少年写就了这样一本自然科学的普及读物,展示了内蒙古的发现以及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草原宝藏--内蒙古重大文物考古发现纪实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作者 | 刘兆和 |
出版社 |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内蒙古是中国重要的文物宝库、一部草原文明史,既是一部北方民族史,又是一部文化交汇史。内蒙古草原作为多民族文化的交汇之地,犹如一座大熔炉,不断催生出充满活力的新文化。本书就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和简洁的配图,为青少年写就了这样一本自然科学的普及读物,展示了内蒙古的发现以及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 内容推荐 这是本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内蒙古的发现与草原文明的图书。全书立足科学,面向大众,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和简洁的配图,为青少年写就了这样一本自然科学的普及读物。 目录 二连恐龙墓地发现纪事 查干诺尔龙发现始末 查布恐龙追踪 猎获伊克昭龙 戈壁寻龙 未出世的恐龙走出白垩纪 “禽龙”就擒货记 “亚洲最大的猛犸象”出土记 披毛犀“徇情”永恒 “大窑文化”遗址的发现和命名 河套一鄂尔多斯人是怎样发现的 走进“草原第一村” 翻开赵宝沟的神灵世界 中华第一龙历险记 寻觅“朱开沟文化” 修梯田修出“阴阳剑”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揭秘 匈奴王冠发现记 林教授临终捐千件带钩 居延考古记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写真 米文平发现鲜卑石室 双头金龙和鹿角冠收藏记 从土洞掏出鲜卑金牌饰 羊铲挖出突厥金蹀带 契丹女生死之谜——吐饵基山辽墓发掘与研究纪实 走进千年画宫 抢救发掘耶律羽之家族墓地 辽陈国公主墓发掘记 契丹女尸出土追述 揭开庆州白塔密藏文物面纱 征集金马鞍的故事 考识阿尔寨石窟 监国公主发现记 浏览元上都 元朝“圣旨令牌”收藏记 元代钧窑香炉的发现 明代珐琅盘的曲折故事 记康熙宝刀 康熙私访月明楼 荣宪公主的珍珠团龙袍 苏赫抢救《甘珠尔经》 蒙古族老乡送来的玉如意 神秘的太阳神——记召烧沟岩画 阴山岩画出深山 艺术大师色拉西捐赠潮尔 末代王爷捐献“头饰之冠” 达王银马鞍抢救记 王爷宝座背后的故事 寻找烈士的货郎担 “要来”的司令员日记 在奎璧家发现珍贵照片 后记 试读章节 1983年初冬,一个面色红润的中年汉子,气喘吁吁的来到内蒙古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部,用浑厚而生硬的汉语夹杂着蒙古语激动地说:“我看到一条巨龙的尼如古恩耶素(脊梁骨)躺在山坡上,长达几百米!”经过仔细问询,得知他是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的牧民,放牧时在查干诺尔碱矿一带发现了一大片化石、化石是棕红色的,而且很巨大,他以前从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化石。当地的老人告诉他:“这是龙的骨头,像这样巨大的骨头应该是真龙天子的骨头,到底是哪一位我也说不清:”为搞清是哪个皇帝的龙骨,并且能为国家收藏,他专程来到这里。听了他的介绍之后,一位专业人员告诉他说:“您说的骨骼是古代动物的骨骼,它不是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的骨头,古代人民崇拜的龙实际上是动物集合的产物,这样的动物在自然界历史上是不存在的。所说的脊梁骨,应该是恐龙的骨骼。”由于是冬季,没能开展发掘工作,博物馆仅派专业人员到现场勘探及掩埋暴露的骨骼化石。 1985年,内蒙古物馆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派出专业考察发掘人员来到恐龙骨骼化石发掘现场——查干诺尔碱矿矿区,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勘察、测量、发掘工作。恐龙化石产地位于矿区两南部,由于经过多次自然搬运,化石分布散乱,在几公里的范同内均能找到它们的遗骸,主要发掘地点约为400余平方米。恐龙化石埋藏于距今一亿两千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早期砂质泥岩层中,由于矿物质的填充,呈棕红色,质地十分坚硬,虽然人都残破缺失,但是骨骼的做细结构仍清晰可辨,主要有:枕骨、牙床骨、牙齿、颈椎、背椎、尾椎和较完整的肩胛骨、肱骨、肠骨、坐骨、耻骨、股骨及大量肋骨等,这个体庞大、数量集中、部位相对齐全的骨骼的发掘出土,在内蒙 P6古恐龙化石发掘史上还不多见。 经过古生物工作者的认真研究与鉴定,认定这是一具从未发现过的巨大恐龙化石,属蜥脚龙类,圆顶龙科中的新属种,命名为“查干诺尔龙”,生活时代为中生代白垩纪早期。1987年修复装架成功的查干诺尔龙,体长26米,背部高6米,胸宽3.30米,拾起头可高达12米,约等于四层楼房那么高,活着时体重可达60吨左右。就其大型骨骼而言,肩胛骨高2.40米。宽1.10米,肱骨高1.50米,最大骨径0.57米,股骨高1.80米,最大骨径0.60米,腰带(肠骨、坐骨、耻骨)高2.15米,长2.21米。这具世界罕见的恐龙化石骨架,成为迄今所知亚洲最大的恐龙。 查干诺尔龙化石骨架及同时出土的剑龙骨骼化石,不仅填补了我国华北和内蒙古地区没有该属种记录的空白,成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同时也是研究恐龙家族的系统演化、分布范围适应特性、个体发育、比较解剖、确定地质年代、揭开地球变迁奥秘、以及模拟再现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环境等方面十分难得的文物依据。 (作者为内蒙古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P7 序言 让文物走近百姓 文物,带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藏着众多的未解秘密很多历史信息要靠知识渊博的专家去解读和诠释,所以,人们往往觉得文物很神秘。文物确实神秘,因为它自己不会说话,又很少有文字说明,对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的东西,要说明它的来源、功能、制作方法、制作人和使用人、流传过程及其他诸多什么和为什么,谈何容易?通过专家的研究,有些可以解读,有些可部分解读,有些则似乎永远难以解读。未解的疑团困扰着我们、诱惑着我们,而有些谜团可能要留待后人…… 文物是祖先留下的遗物,是民族的历史物证,是民族的灵魂栽体。它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它的无比珍贵性。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民族都十分重视保护自己民族的文化遗产。尽管我们认识得迟了一些,做了一些遗憾千古的事,但我们民族毕竞很快觉醒了。上个世纪80年代初,国家颁布了文物保护法,2002年又进行了重大修订、这部法律使文物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期。 保护文物是为了什么?难道道是为保护而保护吗?不,保护是手段,使用才是目的 当然,这个使用是长久的使用,或者说是永续利用。那种为眼前利益对文物所进行的破坏性的使用,是我们坚决反对的。因为对文物所携带信息的破释,并非我们这一代就可以完成。文物属于整个民族,属于老百姓,属于未来?文物专家研究的目的是为大众服务。专家对文物深入研究,是为了解读文物,深入是为了浅出,浅出是为了让百姓懂得文物,让百姓从文物中学到历史、文化、科学知识,受到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如果文物仅仅在专家那里辗转和研讨,不能浅出走近大众,那就失去了文物研究的目的性。同时,保护文物靠谁?文物法靠谁去落实?还是百姓。离开百姓,仅靠为数甚少的执法者,保护文物难能落实。所以,无论是目的,还是手段,文物都离不开百姓。我们编辑出版本书的宗旨盖源于此。用通俗的语言、文图并茂的形式,让文物走近百姓,让文物为不懂文物的人服务,让不懂文物的人去了解文物,让不懂文物的人去喜爱文物。这样,才能达到或部分达到保护文物的目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物在更大的空间和时间内得以保护。 内蒙古自治区历史悠久,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在这里创造了震惊世界的辉煌文化。这些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也产生过重要影响,他们留下的遗产,是我们也是世界的一份宝贵财富。我们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北方草原的这份珍贵文化遗产,爱护这份文化遗产,让它们为内蒙古的发展,为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和友谊服务。 刘兆和 2005年10月9日 后记 今天,当人们提到内蒙古,仍有一些人会想起《敕勒歌》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那幅亘古不变的历史画面。但一般人对这片土地所蕴含的文明根底,以及这片土地曾对中华文明作出的贡献,则知之甚少。其实,内蒙古是人类文明的一块宝地,草原文明在这里孕育发展,并为人类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有鉴于此,为使更多的人了解内蒙古灿烂的草原文明,我们组织了内蒙古文物部门的专家学者,与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共同编辑出版了这本书。我们力图运用大众化的语言和生动活泼的插图来讲述内蒙古草原的历史和其灿烂的文明,讲述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大地上发现重大文物宝藏的故事。我们编写这本书所遵循的宗旨是一一立足科学,面向大众,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再现波澜壮阔的草原文明。在酝酿编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获益良多。 第一,从备受读者欢迎的科学普及读物中,我们受到了启发,那就是——好的历史科普读物一定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并有较好的文叫传承作用。比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历史学家林汉达先生编著的《春秋故事》和《战国故事》,就因受到读者的欢迎而一版再版。其后,由明史专家吴晗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小丛书》,更为读者所喜爱,成为普及中过历史科学的畅销书。 在自然科学界,也有一批科学家发出倡议,建议专家学者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和简洁的配图,来为青少年写一批自然科学的普及读物。于是,我国相继出版了一批南大专家写成的小丛书,诸如《十万个为什么》、《地球的故事》、《桥梁的故事》、《恐龙的古史事》等等。这些丛书推进了科学普及的热潮,影响了我国一代又一代青少年。 第二,人民群众对内蒙古文物考古新发现的热情关注,是促使我们编写这本书的动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的进步,对考古感必趣的人越来越多。近年来,我区每一次重大考古发现都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比如,2003年内蒙古通辽市吐尔基山辽墓的发掘,就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巾进行了七次现场直播。其后,央视的“探索与发现”栏目,又邀请我区的文物考古工作者以“风棺之谜”为题,对这次考古发现的墓主人的身份展开讨论与探索。考古学是建立存多种学科基础上的应用科学,其中包含着历史学、人类学、医学、民族学、生物学等许多专业知识。考卉成果载体是考古报告。由于厚重的考古专著一般人很难读懂,广大读者需要一种易读好懂的“考古报告”,内蒙古大学出版社也希望与我们合作出版一本文物考古科普书籍。于足,为满足社会各界的需求,我们就组织内蒙古的文物考古专家们编写了这本书。 第三,立足科学,面向大众,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大力倡导考古学要在科学的基础上面向群众。在他八十寿辰的时候,北大的师生们为他献上一幅寿幛,其文曰:“科学化与大众化的完美结合,是考古学的最终归宿。”这段话揭示了考古科学的目标,对我们编写这本书也很有启发。因此,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很注重科学事实,对每一项文物考古成果和它的历史背景,都经过了严格的审核与确认。同时,我们又力图运用简洁通俗的文字和生动活泼的插图来阐述草原文明的特点和考古发现的过程。总之,设身处地地为读者着想并最终让读者感到满意就是我们编写这本书的目标。 现在,这本较为全面反映内蒙古发现与草原文明的图书即将面世,我们希望它能使读者感受到草原文明的独特魅力,看到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者所取得的成果。 通过编写这本书,我们进一步深切地感到:内蒙古是中国重要的文物宝库。一部草原文明史,既是一部北方民族史,又是一部文化交汇史。内蒙古草原作为多民族文化的交汇之地,犹如一座大熔炉,不断催生出充满活力的新文化,而这就是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的特点。 希望通过这套丛书的讲述,能使历史上由草原英雄们所上演的一幕幕活剧,冉现在读者面前。同时,相信随着文物考古学家的描述,大家也会穿越时空的隧道,沐浴在古代草原文明的辉煌之中。 王大方 2005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