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八月炮火
分类 文学艺术-小说-外国小说
作者 (美)巴巴拉·W.塔奇曼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荣获1963年"普利策奖"的经典历史小说。全书细节丰富描述生动,文字剔透、清晰、练达且诙谐,情节引人入胜,让人爱不释手。在大量的历史史料中,让读者看到人类的挣扎、成功、挫折和失败的全貌,让读者对那属于历史忽略的一章的激情时刻产生一种狂热!

目录

序  罗伯特·马西 l

自 序  巴巴拉·w·塔奇曼 1

作者的话  l

译者说明  l

引子 葬礼  3

计 划  15

第一章“让右翼末梢袖拂海峡”  17

第二章色当的阴影  25

第三章“只需英国大兵一人……”  39

第四章俄国压路机  49

爆 发  61

第五章8月1日:柏林  63

第六章8月1日:巴黎和伦敦  72

第七章布鲁塞尔:德国的最后通牒  83

第八章“叶落之前凯旋”  94

激 战  111

第九章“当时在逃的敌舰‘格本’号”  113

第十章列日和阿尔萨斯  133

第十一章英国远征军开往大陆  158

第十二章桑布尔河和马斯河  168

第十三章在洛林、阿登、沙勒罗瓦、蒙斯等地的溃退  188

第十四章“哥萨克来啦!”  212

第十五章坦南贝格战役  232

第十六章火烧卢万  247

第十七章大海、封锁、强大的中立国  259

第十八章撤退  273

第十九章巴黎是前线  298

第二十章克卢克的转向  316

第二十一章“先生们,让我们在马恩河战斗!”  331

后 记  349

资料来源  354

试读章节

章8月1日:巴黎和伦敦

主宰法国政策的首要目标是:打仗要有英国作盟邦。要保证做到这一点,就要使它的英国朋友能够克服他们内阁和国内的不肯打仗和因循苟安的习性,法国务必要把谁是被进攻者,谁是进攻者弄得一清二楚,叫人没有任何怀疑。侵略的实际行动,侵略所招致的义愤,都必须让德国去做,去承担。法国政府期望德国会履行它的职责,而又唯恐法国的巡逻队和边境部队会过分情急而踩过界线,于是采取了一个大胆而异乎寻常的步骤。7月30日,法国政府下令在瑞士和卢森堡之间沿德国边境的所有部队后撤10公里。

勒内·维维亚尼总理是一个口若悬河的社会党雄辩家。他过去关心的主要是福利和劳工,而这次后撤便是他的主张。他是法国政界中的一个古怪人物,一个从未做过总理的总理,此刻还兼代外交部长的职务。他上任只不过6个星期,在下令前一天,7月29日,他和普恩加来总统刚从俄国进行国事访问归来。奥地利是等到他们两人行舟海上后才发出给塞尔维亚的最后通牒的。他们得到这个消息,便立即取消了预定对哥本哈根的访问,匆匆回国。

在巴黎,他们获悉德国边防部队已在离边境几百米处布防,但对俄国和奥地利的动员还一无所闻。通过谈判谋求解决办法仍属大有希望。维维亚尼“则是惊魂未定,生怕一簇树丛、两个巡逻兵的相遇、一个威胁姿态,……恶狠狠地瞪人一眼、一句粗话、一声枪响,都可能爆发成为战争!”由于还有不动干戈而和平解决危机的一线希望,同时也为了万一战争爆发可以完全免沾侵略之嫌,法国内阁同意后撤10公里。命令用电报发给了各兵团司令,告诉他们此举的用意是为了“保证取得英国邻邦的合作”。电告英国和实行撤退,是在同时进行的。就在敌军入侵的大门口实行撤兵,这是故意在军事上走的一着险棋,目的是为了取得政治效果。维维亚尼声称,如此冒险是“史无前例的”,也许他还应该加上一句,像西拉诺一剧中所说的那样:“啊,这是何等气概!”

法军总司令是一个深受进攻理论熏陶的将军,他除了进攻不知其他。现在要他撤退,诚是痛心之举。这件事何尝不可以使霞飞将军从此一蹶不振,就像毛奇在战争中的第一个遭遇就使他一蹶不振那样,然而霞飞将军却不曾因此心灰意懒。

从总统和总理返抵国门时起,霞飞将军便催政府下令动员,要不然至少也得采取一些准备措施:召回休假军人——其中有许多人是准假回去收割庄稼的——以及在边境一带展开掩护部队。他把纷至沓来的有关德国已经采取动员前措施的情报一件件地全都转报给政府。他在这届新内阁面前,俨然是个权威人物。这次组阁是5年内的第10次,上届内阁的寿命只有3天。眼下的内阁之所以令人瞩目,主要是它把法国大多数的强有力的人物都摒于内阁之外,白里安、克列孟梭、卡约这3个前任总理现在都是反对派。维维亚尼,用他自己的证词说,他这时处于“惶恐不安,紧张异常”的状态。据再次出长陆军部的梅西米说,这种状态“在整个8月份一直如此”。那个海军部长戈蒂埃博士是个医学博士,他是因为前任部长被一场政治丑闻撵下台去才给推上这个海军职位的。他被接踵而来的事件压得透不过气来,连下令舰队驶进海峡都“忘了”,因此也就不得不当下让位由教育部长来接替。

然而,总统身上倒是具备着智谋、经验和坚强的意志,虽然根据宪法他未必具有权力。普恩加来是一个律师、经济学家,又是法兰西学院的院士,担任过财政部长,1912年曾出任总理兼外交部长,1913年1月被选为总统。性格产生权力,危急关头尤其如此,所以这个没有经过风雨的内阁便甘心情愿地仰赖这个在宪法上无足轻重的人物的才干和坚强意志了。普恩加来生于洛林,他还记得他在10岁那年,戴着尖顶头盔的长长的德军行列经过他的故乡巴勒杜克市镇的情景。德国人说他最为好战,这是因为他在阿加迪尔事件期间担任总理时态度强硬,也因为他在1913年以总统身份施加影响,不顾社会党的猛烈反对通过了3年兵役法。这种情况,再加上他举止淡漠,不知哗众取宠,不会见风使舵,使他在国内也难以博取人心。选举的进程对政府不利,3年兵役法几乎遭到否决,劳工事件此起彼伏,农民的不满情绪比比皆是,7月的天气酷热多雨,风暴屡作,夏雷震耳,令人心悸。卡约夫人因枪杀《费加罗报》的主编在以杀人罪受审。每天的审讯,对财界、新闻界、法庭和政府种种不体面的弊端都有新的披露。P.72-73

序言

本书的缘起可溯至我早先写的两部主题皆为一次世界大战的著作。第一部是《圣经与剑》,内容描述英法联盟在中东与土耳其打得如火如荼之际,为使英军顺利开进耶路撒冷,英国遂在1917年发表《贝尔福(Balfour)宣言》的来龙去脉。耶路撒冷是犹太-基督教,也刚巧是伊斯兰教(虽然当时这点没有今天那么受到重视)的发源地和宗教中心,夺取圣城因而被视为一个划时代的举动,需伴以重要的宣示动作,并赋予其合适的道德正当性。一份承认巴勒斯坦是原住民族祖国的官方声明,正合乎这个需求。这并非一个亲犹太主义思维下的产物,而是基于两个其他因素:一是圣经,尤其是旧约对英国文化的影响;以及当年很多人深信不疑的逻辑,亦即《曼彻斯特卫报》那时所谓的考虑苏伊士运河两岸军事状况的说法,简言之,就是"圣经与剑"。

在《八月炮火》前的第二本书是《齐默尔曼电报》(The Zimmermann Telegram),这本书写的是当时德国外交大臣阿瑟·齐默尔曼(Arthur·Zimmermann)企图说服墨西哥和日本加入德国同盟,在美洲向美国宣战的计划,并以归还墨西哥原有的得克萨斯州、新墨西哥州、亚利桑那州和加州等土地作为报酬。齐默尔曼这个聪明的构想旨在借着把美军困在自己的本土战场,而无暇顾及欧洲战事。然而,结果却适得其反。记载计划详情的无线电文在传给墨西哥总统途中,被英军拦截解码,立即转交给美国政府,华盛顿随后公布电报内容。齐默尔曼的计划在美国国内引起公愤,反而帮助美国仓促加入欧洲战场。

在与历史打交道这么多年后,我一直认为时钟在1914那年卡住不动了,也就是说,就在那一年,19世纪才真正结束,开始迈入我们的年代--丘吉尔所宣称的"可怕的20世纪"。在寻找写书题材的过程中,我感觉1914年绝对是个好题目。但是,我并不知道应该从什么地方入门或采用什么架构。当我还在踉踉跄跄寻找正确的切入点的当儿,一个小小的奇迹出现了。我的经纪人打电话给我说,有一个编辑想请我写一本关于1914年的书,问我要不要与他谈谈。我一下子当场愣住了,但还没有到说不出话来的地步。我当然一口应允。尽管我很高兴这个编辑慧眼独具找到我这个正确人选,但想到原来其他人也有类似我的构想,不免令我有些怅然不安。

他是麦克米伦(Macmillan)公司的出版商,名叫塞西尔·斯科特(Cecil Scott:),很不幸他今天已不在人世。我们后来见面时,他告诉我他想要的是一本探讨英国远征军团在蒙斯一役中发生的真实故事。这是英国远征军团1914那年在海外首次遭遇的战事。英军在这场战役中有点奇迹式地挺了过来,并对德军产生牵制作用,但英军获得神助的传说也闹得满天飞。与斯科特见完面之后的那个星期,我正好要去滑雪,于是雪橇装备之外,我还带了一箱子的书上佛蒙特山。

滑完雪回到家时,我已有一个以德国战舰"格本"(Goeben)号海上逃亡为主题的写作计划。"格本"号不仅逃过英军巡洋舰在地中海的追捕,并且在安然驶抵君士坦丁堡后,将土耳其连同雄霸中东的整个奥斯曼帝国卷入大战。这个事件决定了那个地区的历史进程,影响直至今日。选择"格本"号下手对我来说似乎再自然也不过了,因为它已成为我们家人,包括当时只有2岁的我亲眼见证的一部家族史。事件发生时,我们也正要搭船横渡地中海前往君士坦丁堡探望时任美国驻土耳其大使的祖父。当时我们如何从邮轮看到急于追捕敌船的英国巡洋舰上开炮射击,以及"格本"号如何加速逃走,以及一抵达君士坦丁堡,我们如何成为第一批向土耳其首都的官员和外交官报告这场海上追逐战的人士等等,都是我们家族圈事后常津津乐道的故事。我母亲事后描述她当时如何在来不及上岸与她父亲打招呼之前,就被德国大使详细盘问,形成我对德国人办事风格的第一印象,这几乎可以说是第一手数据。

事发将近30年后,我从佛蒙特山滑雪下来告诉斯科特先生这就是我要写的故事,但他说那不是他要的,他还是锁定蒙斯战役:英国远征军团如何击退德军,是否英军真的看到幻像或有一个天使飞在战场上空?蒙斯一役固然后来对西线战事十分重要,但天使传说的根据是什么呢?坦白地说,我还是对"格本"号比较感兴趣,但是一个出版商准备要出一本有关1914年的书,比我俩观点互有出入来得重要。

整个战争对我来说是太大块的文章,远非我能力所及。但斯科特先生不断说我写这本书没有问题。后来我缩小范围拟订了一个集中探讨战争第一个月的写作计划,这一个月份涵盖了所有大战的根源,包括"格本"号和蒙斯战役。如此一来两方皆大欢喜,而此书也开始看起来有些眉目了。

深陷在以罗马数字编号的各军种以及左、右侧击包抄战术等复杂用语的泥淖,我很快发现自己所学的不足,觉得在动手写这类著作之前,应该先去参谋指挥学院念个10年。尤其是在尝试说明、处在防守地位的法军最初如何收复阿尔萨斯时,我因无法真正理解备感吃力,但后来我还是成功编出一套故事。这是撰写历史过程中学到的运用技巧--即当你无法知道全貌时,只好以稍为模糊的手法来描述事实,吉本也使用漂亮相称的词句如法炮制,但认真分析起来却没有多少意义,而你可能因惊叹它们结构的完美而没有注意到。我没有吉本的功力,但是我学到深入尚未开发领域探险的价值,我并没有走回对素材来源以及所有人物、情况已有充分掌握的研究老路线。后者做起来当然容易多了,可是毕竟少了那种发现新大陆的惊奇感,这也就是我喜欢在写书时另辟新题材的原因。尽管评论家可能对此无法赞同,我却乐此不疲。

《八月炮火》发行之初,书评界几乎没有人认识我,自然也没有什么名气让他们任意糟蹋;结果我的作品反而得到热烈回响。克里夫顿·费迪曼(C1iflon Fadiman)在"每月一书俱乐部"的会刊中写道:"大话不能随便说,但是我认为《八月炮火》还是有相当机会可以成为一部历史经典。它的优点几乎是修昔底德派标榜的知性、简洁、轻巧不沉重。一如修昔底德史书的题材,处理一次大战爆发前后这段时间历史这样的题材,其层次远超过单以文字叙事的有限境界。这本字字珠玑的散文记录了塑成今天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历史时刻,它提供了一个长远的观点来为我们所处令人忧心的时代加以定位。假设今天世界上大部分的男男女女、大人小孩很快就要被烧化成原子,地球大概会直接迈向毁灭,重演1914年8月当时无数炮口述说的悲剧。这个说法也许有过分简化之嫌,但它贴切地说明作者默默提出的理论。她深信这个可怕8月的僵局决定了其后战争的发展和达成和平的条件,并促成后来两次大战问情势的演变,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接着费迪曼特别挑出我书中几个比较突出的角色,包括德皇、艾伯特国王、霞飞(Joffre)、福煦(Foch)将军,对他们描述了一番。他说,优秀史家的另一个高明之处是能预测人类的行为和事件的演变。这些人物在我笔下表现出来的性格正是我原先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我感觉自己在这方面算是成功的。费迪曼能体会我下的苦功令我感动万分,更甭提他把我和修昔底德相提并论了。听到他的赞美,我发现自己竟然热泪盈眶,这是我过去不曾有过的反应,毕竟能获此完美的知音,一生也许只有一次。

有关是否要推出本书的周年版一事,我想重要的是要看它是否仍保有原先在史学上的意义和价值。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书中的每一个段落章节,我都不想更动。

英王爱德华七世丧礼的开幕仪式场景可能是书中最为人熟知的情节,而后记中的最后一段替本书,或应该说本书的主题,阐明了大战对我们历史的意义。虽然这么讲可能不够谦虚,但是这段文字足以媲美我所知道的任何一本第一次世界大战概要。

除了费迪曼的赞赏,有"出版买卖界圣经"之称的《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也作出大胆惊人的预测,宣称《八月炮火》将稳居整个冬季非小说类畅销排行榜的冠军宝座。《出版人周刊》夸张得有点冲过头,竟然下了这么奇怪的评语:"这本书将会让庞大的美国读者群对那属于历史忽略的一章的激情时刻产生一种狂热……"。我不会选择"激情时刻"或"狂热"这种字眼来形容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我也认为没有理由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称为"历史忽略的一章",因为你可以在纽约公共图书馆书架上找到一长串与这个战争有关的书名。尽管如此,对于该刊由衷的欢迎,我还是觉得很高兴。在写作过程中我曾有过沮丧到写不下去的时候,我对斯科特抱怨说:"有谁会看这本书啊?"他回答说:"至少有两个人,你跟我。"这样的回答实在说不上鼓励,唯其如此,《出版人周刊》的评语更加让我讶异,后来结果证明该刊的预测完全正确。《八月炮火》上市以来气势如虹,有如一匹脱缰的野马,我把版税收入和国外版权指定给我的3个女儿,她们已陆续收到不少支票。虽然她们3人平分下来可能金额不多,但是知道在出版26年后,本书还能吸引新的读者的感觉真的很好。

现在新版本发行上市,我很高兴这本书能介绍给新的一代读者,希望这本书在走到其生命中年期时不会失去它原有的魅力,或者应该说是趣味吧!

巴巴拉·w·塔奇曼(Barbara· w·Tuchman)

后记

全世界都知道,马恩河战役以德军撤退而告终。在乌尔克河和大莫兰河之间,德国人在他们时间表只剩下4天的时间里,失去了获得"决定性胜利"的机会,从而也失去了赢得这场战争的机会。对法国,对协约国,以及最终对于整个世界,马恩河的悲剧在于没有获得本来可以获得的最大胜利。

莫努里对德军翼侧的进攻和克卢克的转身迎战,使德国第1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之间敞开了一个缺口。因此这一战役的关键,在于德军能否在弗朗歇.德斯佩雷和英军利用这一缺口突破德军中路之前,击溃法军两翼--莫努里和福煦。莫努里在被克卢克几乎即将击败的时候,得到第4兵团的增援,6000名士兵在巴黎一下火车,就由加利埃尼征用的市内出租汽车急速送到前线,从而守住了阵地。福煦在圣贡的沼泽地区,在豪森部队和比洛的部分部队的强大压力下,右翼节节败退,左翼步步后撤。就在此千钧一发之际,他发出了著名的命令:"勇往直前,进攻!德军已成强弩之末,能坚持到底者胜!"弗朗歇·德斯佩雷击退了比洛的右翼;英军开进了缺口,但行动过于迟缓,过于踌躇;亨奇上校再度作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出场,建议后撤,因而德军能及时撤退,避免了全线被突破的厄运。

当德国人的胜利唾手可得,法国人的灾难迫在眉睫,全世界这些天来眼看德军步步进逼,气势汹汹,协约国军节节败退,溃向巴黎,人人为之惶恐不安,不可终日之际,这一战力挽狂澜,转败为胜,因而被称为马恩河的奇迹。曾为法国提出"意志"的奥秘的亨利·柏格森,从中看到曾经拯救过法国的奇迹重又出现于眼前,他断言"这是圣女贞德赢得了马恩河战役"。突然受阻于像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一垛石墙面前的敌人也抱有同感。战斗正酣的时候,毛奇曾伤心地写信给妻子说:"法国的冲动眼看行将消失,但顿又熊熊燃烧起来。"克卢克事后追述德国在马恩河失败的根本原因时也说道:"压倒一切的原因在于法国兵具有神速恢复元气的非凡特质。士兵宁死不屈的精神是人所熟知的,是每一作战计划所估计在内的;但已连续后撤10天,餐风宿露、疲惫不堪、徒具形骸的士兵竟能在一声军号下拿起武器,冲锋陷阵,则是我们从未估计到的,这在我们的军事学上也可能是从未研究过的。"

不管亨利·柏格森是怎么说的,决定马恩河战果的绝不是什么奇迹,而是最初一个月中固有的各种设想、错误和行动。也不管克卢克是怎么说的,德军司令部在作战中所犯的错误对于导致这场结局则和法国士兵的气势磅礴起了同样的作用。如果德军不抽调两个兵团东去对付俄国,那么其中一个就可部署在比洛右翼,填补他与克卢克之间的缺口;另一个就可与豪森共同作战,可为他额外提供一支力量,挫败福煦。俄国人忠于诺言发动的一场准备不周的进攻,将这两支部队拖走了。法国情报处长杜邦上校曾对此赞扬备至。他说:"让我们向盟军致敬,它们是受之无愧的,它们的失败是我们得以取胜的一个因素。"

凡此"种种假设",不胜枚举。如果德军未对它的左翼投入过多兵力,企图进行两面包围;如果它的右翼未超越补给线过远,也未使士兵过于疲乏;如果克卢克能跟比洛保持齐头并进,甚至在最后一天,能挥师回到马恩河北岸,而不是向大莫兰河继续挺进;那么,马恩河一战的结局也许会迥然不同,6个星期战胜法国的时间表也许会如期完成。但是,要有这样的可能,必须具备一个首要的、决定性的条件,那就是6个星期的时间表决不可建立在借道比利时的基础上。把比利时增列为敌人,姑且不谈引起英国参战后对整个战局的影响,不谈对世界舆论的最终影响,就马恩河一战而言,不仅减少了可以调来的兵力,同时却又为协约国方面增加了英军5个师的力量。

在马恩河,协约国军获得了它们在边境战役中任何一处所未能获得的数量上的优势。这种优势,部分是由于德军调走了几个师的兵力所致,但主要是由于法军从第3集团军和坚守阵地、毫不畏缩的德卡斯特尔诺和迪巴伊两集团军中调来了几个师的缘故。在整个后撤期间,当其他各集团军弃阵而退的时候,这两个集团军始终坚守着法国的东大门。它们几乎连续不停地打了18天,直到9月8日毛奇最后迟迟承认失败,下令停止进攻法国堡垒防线时为止。如果法国的第l、第2两集团军在任何时候稍有退却,如果它们在鲁普雷希特9月3日最后一次大举进攻时有所示弱,德国人就会赢得他们的坎尼之战,法国人就不会有在马恩河、塞纳河或其他地区反攻的机会。如果说马恩河之战是个奇迹,那是由摩泽尔河之战促成的。

要是没有霞飞的挂帅,就不会有阻挡德军进攻的协约国军阵线。在12天灾难性的后撤期间,是霞飞坚定不移的信念挽救了法军惨遭土崩瓦解的危险。一个比霞飞更具有卓见、英明果断的司令,也许会避免战争初期所犯的根本性错误,但在节节败退以后,法国所需要的正是霞飞所具有的那种气质。很难想像有其他任何人能够把法军从一系列的后撤中挽救出来,并保持它的战斗力。不过在反攻时机到来的时刻,仅霞飞一人是不够的,他原来拟订在塞纳河停止撤退转为反攻的计划也许是很好的,但为时太晚。是加利埃尼看准时机,并在弗朗歇"德斯佩雷强有力的配合下,促成了提前反攻。是那个在马恩河战役中没有份儿的失宠的朗勒扎克,使法国摆脱了原来的那份愚蠢的第17号计划,从而使尔后的恢复成为可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在沙勒罗瓦作出撤出战斗的决定,和后来由弗朗歇·德斯佩雷接替他的职位,对反攻来说都是必要的。虽然如此,提供一支反攻的军队的,还是那个临危不惧的霞飞。"1914年,如果我们没有他,"霞飞的最后的继承人福煦说道,"我不知道我们的情况将是个什么样子。"

全世界将永远不会忘记出租汽车在这次战役中的业绩。当时,已有百把辆出租汽车在巴黎军政府服役。克莱热里将军估计,如果再有500辆,每辆载5名士兵,到乌尔克河行程60公里,往返行驶两次,就可运6000人去情况危急的前线。下午1时发布了征用命令,定于下午6时出发。警察通知了街上的出租汽车。司机们情绪激昂,立即卸下乘客,并自豪地向乘客们作了解释,说他们要去"打仗了"。他们把车子开回车站加好油,便按照命令开往指定地点;到规定时间,600辆汽车已整整齐齐地排成队伍,集合好了。加利埃尼应邀到场检阅。他平时是极少流露感情的,但此时此刻,则非常激动。他大声说:"看,这至少是件多么不平凡的事啊!"夜幕降临,这些出租汽车满载着士兵,会同卡车、公共汽车和其他各种类型的机动车辆,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好一幅1914年的最后一次英勇进军,旧世界的最后一批十字军的图画。

在马恩河战役未能取得全胜之后,接踵而来的是德军向埃纳河的后撤,双方为争夺海峡港口向海岸的急进,安特卫普的陷落和伊普雷的战斗。在伊普雷战役中,英国远征军的全体官兵名副其实地发挥了一息尚存战斗到底的精神,坚守了阵地,在佛兰德地区击败德军。英国人英勇战斗的真正纪念碑,不是建立在蒙斯或马恩河,而是建立在伊普雷,最初一批英国远征军中有4/5的官兵在这儿牺牲。此后,随着寒冬的来临,战争残酷地逐步陷入堑壕战的对峙阶段。这条战壕,像一道满生坏疽的伤口,从瑞士边境横贯法兰西和比利时,一直延伸到海峡,它决定了要打一场阵地战和消耗战,来一次残酷的、浑身沾满泥巴的、疯狂的大屠杀。这就是人所共知的历时4年之久的西线战事。

史里芬计划失败了,但它却成功地使德国人占领了整个比利时和法兰西北部直到埃纳河为止的整片土地,正如克列孟梭执政时期的报刊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不知疲倦地提醒读者所说的那样:"德国先生们仍然呆在努瓦荣"。他们的来到那里并深入到法兰西腹地,是第17号计划的过错造成的。它让敌人过于深入了,以致法军后来在马恩河重振旗鼓进行反攻时,欲赶走他们而不能。它让敌人突破了,以致后来不得不付出惨重的生命代价,才把他们堵住和牵制住,而这种牺牲恰恰使1914-1918年的战争种下了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根。这是一个永远弥补不了的错误。第17号计划的失败与史里芬计划的破产同样是致命的,两者合在一起导致了西线的僵持局面。西线的战事,每天吞噬着5000人,有时多达5万人的生命,消耗着大量的军火、能源、金钱、脑汁以及许多训练有素的人才,从而吸尽了协约国军的战争资源,并使在敌后开辟新战场,如进攻达达尼尔海峡这类本来可以缩短战争的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这种由于第一个月的错误而造成的相持战局,决定了以后战争的进程,结果也决定了和约的条款和两次大战间歇时期的世界形势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情况。

人们如果不怀有某种希望,就不能忍受这样一场规模巨大而痛苦的战争--他们希望这场战争的浩劫今后将永不再发生,他们希望在战争不管怎样打到结局的时候,它将为未来的美好世界奠定基础。犹如进军巴黎的光芒闪烁的幻想,能使克卢克的士兵继续前进一样,在一度曾是郁郁葱葱的田野和随风飘舞的白杨树、而今是弹痕累累的荒原和断枝残干的上面,隐现着人们憧憬的一个美好世界的幻影。正是这个美好的幻影,使残酷无情的进攻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不惜付出成千上万的生命,来夺取10码之地的阵地或夺回一个潮湿的战壕。每当秋天来临,人们总是说战争不会再打过冬天,到了春天仍看不到战争的结束。这时使士兵和各个国家继续战斗下去的,只是通过这场战争人类将能获得些美好生活的希望。

战争终于结束了,它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结果,其中最为突出而又非其他一切可比的结果是:幻想破灭了。D·H·劳伦斯为他的同代人写了个言简意赅的总结:"对这一代人说来,以前的一切豪言壮语都一笔勾消了。"如果他们当中有人像埃米尔·韦拉朗那样,怀着痛惜的心情回忆着"我过去是个怎么样的人"。那是因为他知道1914年以前的那种豪言壮语和伟大的信念,都一去不复返了。

马恩河战役之后,战争不断扩大和发展,直到把东西半球的国家都卷了进去,并把各国卷入任何一种和约都无法解决的世界冲突之中。马恩河战役之成为影响全世界的决定性的战役之一,并不是因为它决定了德国的最终失败或协约国的最后胜利,而是因为它决定了战争还须继续打下去。霞飞在开战前夕对战士们说过,不能后退。后来,也确实没有后退。各国被困在一个陷阱里,这是一个在战争头30天里没有打出结局而形成的陷阱,这个陷阱过去没有出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5:5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