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禅心无语(圣凯随笔)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圣凯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圣凯法师以一颗细腻、易触、柔美的禅心,以一种出世的脱俗和一种不忘入世的关怀,将自然界的一切凝聚成一组优美的文字,幻化为一种唯美的意境,让你深刻感受到红尘之外的宁静、俗躁之中的安详……

目录

索性无语 /罗开富

闲云野鹤

平兴寺的遐思

山居随感

听雨僧庐下

红红的丁香花

凋落的美丽

法源寺的文化

走进敦煌

敦煌,历史文化的绿洲

莫高窟

鸣沙山上的感思

月牙泉

灵山散记

夜游南华寺

万法归一

一种心情,一种感觉

云的回归

和佛菩萨在一起

一切只因为自己

“粘壁枯”的启示

春雨夜的静思

梦中的雨

秋意

赏落叶偶感

夕阳下的孤独

一封回书

独守一方净土

……

灵山一会

……

般若人生

……

后记

试读章节

             山居随感

下课后,一个人踯躅于被古木纷披的山径,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静从四面八方袭来,紧紧裹住这个消瘦的身体。轻轻地提起脚步,生怕自己的脚步声会破坏这份宁静。

人生如一片落叶,随波到处飘荡。几天前我还在繁华喧闹的北京,没想到现在却静静地坐在山坡上,眺望远处苍茫的大海,听林海松涛,鸟语呢喃,饱餐自然风光,充满悠闲、自然的感觉。

住在远离红尘的深山里,红墙绿瓦的小寺中,完全忘记自己曾经身处那车水马龙的街头,只见翠绿绵亘,白云环绕。人世的尘垢不染,名利不沾。与那些身披红色袈裟的比丘们在一起诵戒、读书,在松树下探讨佛法,谈论人生,那爽朗的笑声回荡在深谷林海中。当我们在感叹末法的衰败时,倒不如像那些比丘们一样,奋起树立正法的幢幡,将这个无常的身心交给佛教,交给深山中的寺院,那么末法的时代也会有正法的存在。站在讲台上,面对那几十双热切的眼光,面对窗外的青山绿水,心中有种感动,生命在感动中升华,佛法在微笑中连绵不断,佛法的使命感在心中涌现。

下课后,一个人踯躅于被古木纷披的山径,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静从四面八方袭来,紧紧裹住这个消瘦的身体。轻轻地提起脚步,生怕自己的脚步声会破坏这份宁静。也许,你会觉得这是一份抛绝人世的孤寂;也许,你会觉得这是一份与宇宙自然同在的灵感。静,会更使自己照见那久违的本来面目。而此刻,就在此刻,一声进裂了寂静的钟声,悠悠地凌峰越谷而来。钟在何处?寺在何处?

你一定会想,在这样深山寺院中出家,一定充满诗意与浪漫;“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那是何等潇洒、自在。可是,出家人的生活自有严肃与困难的一面。在这样红尘不到的深山,要求能够耐得住孤独与寂寞;面对清灯、古佛、黄卷,能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把过去所有的我执与情缘——结账,把曾经深深迷恋的统统放下,了断尘缘飘然而来,在山间、在林下、在水边,在黑夜、在黎明,你能时时刻刻陶治磨炼这多情、多欲、多求、多垢的身心,万缘放下,一念单提,这又是何等的难事!心理上的困难才是真正的困难。

无人的孤独与无声的寂寞,有时是最难耐的。但是,假如你不把“人”从万物中独立出来,而让自己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那么,乱石间流响的泉声,山坡上苍翠的松林,都会让我们超越这片孤独与寂寞。在晚霞满天时,面对那即将下山的夕阳,你会在这片光辉中照见真我,涤清了心中的妄念,你将发现,净土不在大干世界之外,就在方寸之间。

在一间小屋里,我发现这样的几句诗: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

  自性静方见,人情淡始长。

短短的一首诗,在一个不引人注意的角落里,却是人生的真谛。我们在辛苦奔波追求时,是否有时放慢我们的脚步,停下来看看天,看看自己,然后仰天一笑,快意平生。让原本自由的我们,从来处来,从去处去。

如果你愿意归隐山林,是到重山之外的深山,还是到城郊野外的浅山呢?其实,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认清出世、入世并非以形体的去向为区分。既要出世,就得断绝所有的尘缘,不再受任何世俗功名、人情的羁绊,而让心灵得到真正的自由,完全像那山水一样清朗明快。然后切记,既然归隐山林,便是毕生无改的心志,千万不要学武陵人,只是世外桃源的过客而已。P6-8

序言

1984年至1985年,当我徒步重走长征路时,曾在藏区跋涉了两个多月。

高高的雪山上,飘浮着朵朵白云;广垠无边的草原上,盛开着无数鲜花。那些身材高大、体魄健壮的藏民,淳朴而天真的笑容……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令人难忘。红军长征时,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帮助革命队伍渡过一个个难关;当我踏着先辈的足迹走到那里时,他们依旧是那么热情,端上一碗热热的奶茶,送上一块块糌粑,一种淳朴而又自然的神情,令所有旅途的疲劳都顿时消除。

那一双双如湖水般清澈的眼光,似乎能够洞视这人世间的一切;陈旧的木屋下,栖息着一颗颗乐观、与世无争的心。到处飘飞的五彩经幡,手中不停的转经轮,三步一拜的朝圣者……这是一种红尘之外的宁静,俗躁之中的安详。

他们很少说话,暖和的阳光下,或一二相伴,或三五成群,有走、有蹲、有站,口中不停地念着佛号,空气似乎凝固了,只剩下那喻动的嘴角,清澈笃诚的目光。

有时,生命就是这样简单,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太多的表白。我在藏民兄弟姐妹的身上,看到了这种简单的生活心态,也看到了佛法的力量。我的爱人,我的岳母,她们都信佛了,于是我们家便有了佛堂,佛号旋律不时在我家中回响。于是,我就这样直接、间接地接触到了一点佛教。

认识圣凯法师,是因为我爱人鲁萍居士邀请法师来我们家。法师瘦瘦的身材,一副深度数的眼镜,一种斯文而又有点脱俗的神情,给我留下了不一般的印象。见了几次面,彼此就熟悉了。后来,他到南京读书了,有时会通一两个电话,时常也会收到他出版的书。浅读法师的书,觉到了他的笔力而凝想;深读,时会浅悟佛法的邃密而深思。

有一天,秘书转交给我一堆文稿,一看是法师即将出版的散文集,他约我写个序。白天我自然没有空,夜半清晨读了他的散文,感叹不已。一种人世间的佛子真情,至真、至诚;一种出世间的脱俗,至美、至善;一种不忘入世的关怀,至感、至热。世间与出世间,都凝聚在一组组优美的文字里。

一般人总以为出家人出离红尘,不食人间烟火,断除七情六欲,一种悲观、无情、冰冷的心态。可是,我们在法师的散文里,却读到人间的真情。他与宏毅老和尚的交往,顽皮而不失赤子之心,一句“您走了,我还是听您的”平常话,“夕阳的余晖,正在向着您的窗前照来,晚霞托着落日,如悬挂在空中的圆鼓,擂着密密麻麻的阿弥陀佛圣号”的描写,无不体现了对老和尚的恭敬与思念。他对同学普善法师的回忆,让我们看到出家人的真实生活,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欢乐,有悲伤,有向往。

读圣凯法师的散文,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一颗细膩、易触、柔美的禅心。于是,自然界的一切在他的笔下,有一种唯美主义的意境。

“生命只是一个过程,热烈、疯狂的春花,萎落飘零的落花,都是一个过程的不同表现。生,死,只是这个过程的一条连线。但是,这条线正在无限延长着”。花开花落,本是自然现象,而一颗禅心,则悟到生死无常的真理。有生必有死,但是却不能悲观,必须积极地面对生活,“活着就是一种美丽”,“无常,并不是要我们去无奈,而是一种奋发。因为不可重复,无法再来。我们只好努力把握好当下,无悔地生存”。这些都是最好的开示。

我特别欣赏法师的“感情三段论”——爱的无常、爱的当下、爱的柔软。其实,我们在海枯石烂、海誓山盟的愿望中,忘记了“爱的无常”;在对过去热恋时美好生活的回忆中,忘记了“爱的当下”;在痛苦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忘记了必须柔软地善待别人,也善待自己,总是不断在彼此伤痕中撒下盐巴。

修行是一种很抽象也是很具体的事情。念佛诵经是修行,可是最好的修行是什么呢,我以为是生活,最好的道场是青山。所以我们在法师的散文里,读到一种强烈人文主义的现实感。  “人生的幸福来自于自我心扉的突然洞开,这些看起来平淡无奇的东西,因为我们有了一个感恩、浪漫的心,而成为幸福、快乐的片断。”我们拼命地在追求幸福,用各种具体的、数字化的东西作为衡量幸福的标准,可是突然发现人生的幸福在很多时候是来自一些平时觉得很小、看起来无意义的事情,在秋风萧瑟的日子,骑车经过那梧叶飘黄的大街,那时一颗跳跃的心随着一片落叶而飞舞;在一个细雨蒙蒙的下午,在小路上突然听见路边的小店里传来一段熟悉的东西。一段尘封回忆又被启开了,在未读到一段充满启示的话语,一首充满激情的诗,心中也许会荡漾着美好的理想。不一般的描写,是值得我们每个现代人深思的,正是在这种唯美的生活里,我们看到人生的真谛、快乐、幸福。

一组组优美的文字,表达了圣凯法师对社会与佛教一种热情而又强烈的现实关怀。他呼吁人类应该重视环保,加强道德建设,热爱和平,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希望佛教界能够加强自身建设,培养人才,等等。

当今社会对出家人是很尊重的,也许是由于不了解,难免会生出一些误解,他们是一般人感到非常神秘的群体。但是,任何生活都是一种方式,只是他们选择了不同一般人的方式。所以,我希望读者们细读后,能够真实地了解出家人,让每个人都能无忧、宁静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我知道,禅心是无语的,可是禅必须以语言才能开显。所以,语言只是一种方便,最后必须舍方便而入真实。

所以,索性无语。

                   罗开富

                   2005年4月9日晨5时

                   于北京天宁寺边

后记

我常常自嘲:毕竟是一介书僧,不能领众修行,亦不善于处理事务,只能以写作、自修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我的写作分为三种:学术研究的论文、现代感很强的杂文、抒情式的散文,而自己开始写散文,则是源于日记。

刚到中国佛学院读书时,为了提高写作水平,我每天写一篇两页纸左右的日记。不是为了记事,纯粹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时间久了,便整理一些,于是便成为随笔或散文。

岁月无痕,出家已经有十五年了,仍然无法摆脱少年的稚气,但是头上的白发都已悄然隐于其中,只剩下支离破碎的记忆,在深夜的脑海中偶尔泛起。

平兴寺的三年,是纯粹的“小和尚”生活,挑砖搬瓦,采茶种菜,学习经教,早晚课诵……那时的生活非常艰苦,从每个月五块钱的单资涨到后来的十五块,可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我却无福消受,因为都已经送给医院了。山上的供养很少,全寺二十多人,经常是将一个苹果分成四份,这样大家才能全部吃到。那时的生活很单纯,也很快乐,每天都是简单而又重复的体力劳动,最快乐的事情是坐在山上,跟着界参师父学唱赞,让高昂的梵音响彻山谷……

界诠师父回到山上,改变了我们这些小和尚的生活方式。他创办了“普隐学堂”。于是在劳动以外,大家便有了集中学习的机会。我既是学僧,又是老师。师父有时不在山上,便由我代讲。记得有一次讲《遗教经》,讲到“自今已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自己根本理解不了,查过癘益大师的注疏,更是糊涂。但是,那天却讲得非常好,竟然能够顺利地解释清楚。我是这些学僧的头儿,上午带着他们学习,下午一起到山上劳动,有时一起“捣蛋”,经常遭到师父的痛斥。

中国佛学院的七年,宁静、古朴的法源寺,郁郁葱葱的丁香花,沧桑悠久的古碑,带来一种诗意梦境般的生活。于是,读书、写作、上殿成为生活的全部。丁香花树下的晨读,深夜漫步庭院的沉思,无忧无恼的书斋生活,都成为难忘的记忆。

南京大学的五年,生活成为一种具体的现实,论文与杂文成为写作的重点。于是,隐在城市的水泥丛林中,易触的心变得坚强,枯涩的笔头无法再留下岁月的梦。人生的得失,不能去比较,只能去承受。

一颗感恩的心,忏悔惭愧的心,哲思与诗意,是生活的感受。在长辈的关心下,同参朋友的支持下,当年的毛头小孩正慢慢地成长。两位师父的恩德,永生难忘。无论身在何处,界诠师父总是最好的朋友,在人生的失意与转折时刻,他给予了最有力的支持。界静师父虽然身在海外,对我亦是倍加爱护。传印老法师、姚长寿老师、湛如法师、赖永海教授、徐小跃教授,正是在这些师长的教导下,自己在学问上才能有所长进。觉醒法师、妙灵老法师、惟俨法师对我南京大学五年的学习生活,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没有他们的帮助,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完成这段学业。还有许多名字,是我永远铭记在心的。

法界无尽,众生无尽,感恩无尽!十五年的生活,除了留下一段段回忆之外,便是这些文章。于是,出版一本散文集,成为生活的一种纪念。感谢宗教文化出版社的韩松、王志宏两位老师,在出版方面所给予的帮助。黄夏年老师、释印严法师提供了许多图片,全国政协委员、原经济日报常务副总编罗开富先生拔冗为该书作序,为本书增色不少。

                    圣凯

                    于南京大学哲学系

                    2005年4月22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8:0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