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定位为普及性读物,着重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渊源、表现形式、代表人物、典型作品、文化价值、艺术特征和民俗风情等,发掘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彰显非遗的魅力与特色。这套丛书,力求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把“非遗故事”讲述得再精彩些、生动些、浅显些,让读者朋友阅读更愉悦些、理解更通透些、记忆更深刻些。这套丛书,反映了浙江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全貌,也为浙江文化宝库增添了独特的财富。
邵银燕主编的这本《石塘七夕习俗》就是该套丛书之一,共分四章,内容包括:概述,传统纸扎与糊亭技艺,小人节祭拜仪式,传承与保护。
石塘七夕习俗又称小人节,是一个在农历七月七(七夕)当日向七娘妈为未满16岁的儿童祈愿的节日。流行于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的石塘、箬山一带。300多年前,石塘、箬山一带的居民从福建惠安、泉州等地迁入,将当时在闽南盛行的七夕供奉玩偶的习俗也带到了这一地区。该地区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使这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传承至今。邵银燕主编的这本《石塘七夕习俗》为我们介绍的就是这一习俗。
印出的泥头头坯一个个整齐排好,据梁财庆介绍,在曰头下晒一两个小时就会干了,只要泥头头面光整无裂痕,晒后的泥头不会开裂,如果没有日头可晒,也可阴干。
晒干后的泥头,还要涂粉、上色,再描容、开脸。涂粉就是在泥头脸部涂上化妆的底色,用广告色或丙烯颜料调制好所需的脸面底色,用水粉笔涂好。而过去还要麻烦一些,据郭光兴师傅介绍,过去泥人头要开脸,用漆是不能直接漆上去的,漆干后会整层起壳,而是要用黄鱼胶煎起来,黄鱼胶外面的一层油,要剥掉,那个时候的黄鱼不像现在这样珍稀,只要几分钱一斤,所以黄鱼胶用得起。黄鱼胶煎起来后,要掺入油漆用的立德粉,立德粉是一种结晶性粉末状的无机白色颜料,它是硫化锌和硫酸钡的混合物,含硫化锌越多,遮盖力越强,品质也越高。这种立德粉与黄鱼胶混合物刷上去后,就粘得牢牢的。旦角的脸部打底,就用白色的立德粉加黄鱼胶调和物,生角的,则还要掺一些红朱颜料。他回忆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还是用黄鱼胶的。后来有了合成胶水,才用合成胶水调立德粉。
有些生旦角色,还需要在脸颊上施以胭脂色。净丑等角色,也如画戏曲人物脸谱一样,按各种人物的特点,画上眉目、脸谱。按石塘郭光兴的经验,画眉毛,用的蟹爪笔。左一画,右一画,就画好了。旦角的眉毛下弯,生角的眉毛要平直一些,而武生的眉毛则更要上挑一些,这样显得更英武。
旦角头像脸上的胭脂,用的是路桥市场上卖的“十七朱”,用“土朱”是不行的,涂时,要用棉花蘸一点,先在纸上揩擦试—吓,等颜色标准了,再涂上去。
涂完再在脸谱上涂上一层清漆,这人物形象就更活灵活现了。但现在一般七月七做的彩亭,因为制作成本关系,往往不再涂清漆了。
有些艺人还要选制作时间。如郭光兴师傅的经验是,像泥偶头这些东西,在冬季备起,因为冬天阳光好,这时候用模子印泥人头,容易干。而描容画脸,则等到次年的农历三月份比较好。
泥偶头模,听艺人们说,过去还分泉州头、潮州头,有人专门从福建贩卖到石塘箬山的,这种头的特点是后脑勺隆起,但是中间是空的,现在石塘箬山这边制作的,基本上是实心的了,后脑勺也并不隆起。
以下是箬山东湖村糊亭艺人陈筱祥在2014年接受相关采访时关于潮州头和福建头的回忆:
“我做小人跟我爸糊亭时只有十几岁,到十五六岁时,就已学会全套糊亭技艺。18岁时开始下船讨海。我那个时候糊亭时,认识一个山头顶(东山村)人,与我爸有一点亲戚关系,是爱好糊人头的,但又不是专业糊人头的,他家里有些潮州头。一次,我跟他说没有地方可买这种潮州头,他说有,我就到他家里拿了一些,现在我家里还有十几个,包括生、旦、童、丑四种。生又分为文生、武生、老生头,老生头的下巴和耳下,又有胡须洞,便于穿胡须用,旦又分为正旦、副旦,正旦即小姐,副旦即丫鬟之类。我今年68岁,这些头拿来有50多年了,因为翻过模,所以有些头脸上是黑色的。
潮州头是空心的,所以看上去头比福建头大,却较轻。潮州头用的泥质量好,脸上涂的粉质量也好。开脸也好,胭脂均匀,头发、眉毛都画得很好,如头发是浓黑的,而两鬓的鬓发又浅淡一些。我糊亭那时候,泥人头不够时,就向三村庄道兴的娘买。庄道兴曾经在5号钓机上讨海,和我同船三年。庄道兴娘儿(母子)两个,现在都早已去世了。庄道兴如活到现在,起码有90岁了。这种福建头头型比泉州头小,脸上亮光度较好,是装在铁盒子里卖的。买的时候,她五十个一百个这样数给我。福建头到底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不晓得,因为没有打开过。”
打好身坯的泥偶,则要穿衣配道具,这要根据戏曲人物的不同角色形象,选择不同颜色的皱纹纸或缎、绢、布等配上。如水袖一般都用白色皱纹纸剪好贴上,金色、银色的盔甲,则用相应的金银色蜡光纸剪成形,用特制的凿子在上面凿出花纹。这种凿子使用的时间不长,是糊纸艺人专门请人用铜料焊成的,既可以凿纸做盔甲用,也可以凿纸当成彩亭上的琉璃瓦用。石塘徐彩娥则还用它作制作头盔。而在这种专用的凿子发明之前,据郭光兴回忆,他们是用针或剪刀尖一针针(一刀刀)戳的,再在金银纸上用笔蘸各种颜色的颜料画—下。
P98-101
温岭地处浙东南沿海,台州湾以南,市境三面濒海。明成化五年(1469年)十二月从黄岩县析出,原名太平县,1914年改为温岭县。
台州有句老话叫“温黄熟,六县足”,温岭是台州的重要“粮仓”,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温岭也是我国著名的海洋渔业大市,自古以来,代代温岭人耕海牧渔,与严酷的自然环境搏斗,收鱼盐之利,享美女子生活。温岭人不仅创造了美好的物质生活,也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书所写的石塘七夕习俗,是流传于石塘镇部分地区(原石塘镇、箬山镇部分村落)闽南移民后裔聚居地的习俗。每年农历七月七,这一区域的信佛(泛神的民间信仰)人家,照例要为1岁至16岁的小孩子过生日,事先准备好由民间糊纸艺人或自己用毛竹条、彩纸(或缎、绢)和泥巴等扎制而成的彩亭、彩轿、七娘妈座,并同时准备五牲(三牲)、五果六菜、七种鲜花、七色线等供品,由家里的女性如祖母、母亲等主持,祭拜少年儿童的保护神七娘夫人(七娘妈),祈求七娘夫人保佑孩子们平安健康成长,当地通称为“做七月七”或“小人节”。这一习俗在“文化大革命”时被当作封建迷信受到冲击,近年来复苏,但进入新时代后,又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有所式微,为此,政府和有关部门正努力抢救该习俗,使其得以绵延……
经有关专家考证,石塘七夕习俗的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时七夕“拜双星,并乞巧,玩摩喉罗(又称摩诃乐、摩侯罗或魔合罗)”的习俗,因此,它是我国七夕乞巧文化的“活化石”,同时,结合实地考察可知,石塘七夕习俗与石塘闽南移民后裔的祖籍泉州以及台湾台南、高雄,玉环坎门镇,温州洞头等闽南移民文化圈的七夕习俗有相近似之处,具有有迹可循的源流关系,因此,对石塘七夕习俗的研究非常有价值。本书编著者多年来一直实地走访、关注石塘小人节,对其有较深入的研究,相信本书的出版,能促进对闽南文化圈七夕文化的研究,也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家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重要财富,是民族的灵魂。近年来,温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在完成普查汇编的基础上,先后出版了《温岭记忆——温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介绍》《温岭民间文学》《温岭民间音乐》《温岭民间工艺美术与传统技艺》《温岭方言俗语》《温岭民间习俗》六本普查系列丛书以及《温岭大奏鼓》一书。值此省文化厅编辑出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石塘七夕习俗》之际,向所有参与过石塘七夕习俗挖掘、整理、传承、保护的文化工作者、民间艺人、相关单位的领导和同志,以及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出版社同志及相关指导专家表示诚挚的谢意!
石塘,是个素以“画中镇”、“中国的巴黎圣母院”著称于世的渔镇,作为温岭人,我却是直到1997年下半年到温岭报社工作后,才第一次走进它。
而后,因为工作的关系,一次又一次走进石塘、走进箬山(一开始时,石塘镇和箬山镇是两个镇,还没有合并),渐渐熟悉了解了石塘、箬山的风俗习惯。箬山的元宵扛台阁(扛火鼎、扛火镬习俗),这种带有闽南文化烙印的渔村民俗,让我痴迷。在近二十年间,我多次在元宵节前走进箬山、石塘,一次又一次拍摄纪录这一风俗;还有箬山的清明节,也与温岭农村的其他地方不同,他们在清明节的午后,举家出动,到山头扫墓,将彩纸压在一座又一座坟头,山海之间,青烟袅袅而起,鞭炮此起彼伏的场面,令人印象深刻。还有在闹元宵扛台阁时出动的大奏鼓,这一以男扮女装为主的民间舞蹈(后来也有了女子版的大奏鼓),诙谐豪放,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令人百看不厌。石塘、箬山一带的妈祖信仰习俗,也是独特的,在农历三月廿二晚,渔家女聚集到天后宫(妈祖庙)里护寿,人们请来戏班演戏作贺。次日,渔家妇女担着各种祭品到庙里上供,祈祝渔业生产丰收、渔民出海平安……在石塘、箬山,“一粽”、“二面”、“三圆”、“四羹”、“五花色”,各种渔村特色的美食也让人回味无穷。石塘、箬山,这一闽南文化的“飞地”,其民俗风情是那么的独特!
感谢温岭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吕志令、副局长冯海萍,温岭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张淑凝女士、副主任邵银燕女士等对我的信任,使我获得了撰写《石塘七夕习俗》这本书的机会,也使我能够更深入地盘点石塘、箬山的历史、民俗风情,重温与石塘、箬山之缘分。
有关七夕的图书已有很多了,但是,专门介绍石塘七夕习俗的书却还没有。即便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传统民俗作为“封建迷信”被破除、受冲击之时,人们仍然在顽强地偷偷进行着七月七的祭拜活动。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有关“小人节”的文字记载,却是少之又少,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前的有关记载,而当时有关的摄影图片,更是难找。加上石塘七夕习俗源自泉州,寻根溯源必须要到泉州实地考察。我接受这一写作任务时,也可说是忐忑不安,怕有负重托,幸亏有诸位老师、朋友及素昧平生的人们的热心帮助,这本书才得以完成。
我的本职工作是《温岭日报》记者,同时每周还要编辑版面,记者的日常工作就比较繁忙了,在2013年底,由单位指派,我花了三个月时间用于《百年温岭》这本纪念温岭县名定名百年的纪念特刊,故该书的采访计划只有推后,在年后的两会后,才有精力在双休日投入到采访中。
我在石塘、箬山采访期间,有关的彩亭制作艺人,都给予我很大的帮助,他们毫不保留,将纸亭制作的方法、心得和盘托出,并向我介绍小人节祭拜的一些仪式和文化意蕴,特别要感谢梁安奶、郭献忠、陈其才、陈筱祥、郭光兴、梁财庆、郑念玉、徐彩娥、陈其权、林仁敏等糊纸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遗憾的是,梁财庆之父梁发春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骆业生因病在2014年5月30日和7月3日相继去世,使我失去了请教的机会(好在骆业生2013年七月七时曾接受过我的采访)。
还有我箬山、石塘的朋友、师长陈祥来(东湖村人)、陈其胜、孙连忠、林作标、莫爱蓉、陈祥田、庄廷川、郭家甫、郭廷吉、陈青晔、刘楹、周功胜、曾悦华等,作为土生土长的石塘人、箬山人,他们为我解答了许多难题,并指引提供线索,为我完成这本书提供了许多方便。
2014年七夕前后,我在泉州实地考察采访期间,特别要感谢崇武古城靖江村的郑甘女士一家,还有其邻居张家婆媳以及大蚱村的张培昆等人,感谢他们允许我拍摄记录七月七祭拜习俗过程,为对比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还有一路遇到的孟丽玲、王碧阳,和金传胪糊纸作坊的陈强华先生,以及在采访前做资料工作时,为我提供方便的网友,如崇武大蚱的曾梅霞女士、新浪微博上的@惠安女刺桐花、@泉州永宁卫青年旅舍、@海宁天风、@泉州蝇埔人等,没有他们的帮助,此次泉州之行不会这么顺利完成采访考察任务。
还要感谢石塘的王梅兰、郭金花、庄阿兰、陈金珠等渔家阿婆、渔家女,她们向我提供了有关七月七祭祀的内容。还有石塘、箬山其他一些认识或以前素不相识的朋友,他们的热情帮助令人难忘。
另外,还要特别感谢我的老师、中国戏曲学院的傅谨教授,多年前,他以温岭戏班为主要考察对象进行田野调查,撰写了《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后改名为《戏班》一书,曾获得中国图书奖,我曾有幸陪其在温岭采访,他那种细致深入的工作作风,至今难忘。还有我高中时的物理老师、现在浙江师范大学任教的林友桂先生,他撰写的《温岭大奏鼓》一书,也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丛书之一,这本书是在文献资料异常缺乏的情况下写成的,而对历代传统挖掘很深广,两位师长的著作,为我树立了榜样。
还要感谢台州图书馆馆长毛旭、副馆长林君荣,温岭图书馆馆长杨仲芝等,在资料查阅方面给我提供的便利。感谢洞头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为本书提供图片资料。也感谢书稿的审稿专家陈华文。
此外,还要感谢陈勤建、刘宗迪、方宝璋、郭修琳、刘晔原、陈其恩、邱国鹰等诸位专家,他们的著述,为我提供了参考。最后,还要感谢单位同事以及家人,他们的理解让我得以顺利完成撰写任务。
当然,作为一种传统习俗,要说清楚其来龙去脉,还是有许多难度的,由于时间较紧,在泉州和玉环坎门等地实地考察时,只能选择有限的几个观察点,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考察,还有温州的洞头县以及台湾省的台南市等相关地方,因为时间关系,无法进行实地考察,只能根据文献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当我基本完成各项采访时,截稿时间较紧,而我又只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进行写作,因此,本书的撰写,定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读者朋友指正。
黄晓慧
联系邮箱:kunqu@126.com